杨鹏飞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莆阳桑梓,与长期学习、生活、工作于斯的我有着特别的情怀,我投身并见证了古府新市“跨越发展、宜居港城”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变化,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与家乡莆田的变化发展有着一段共同的美好记忆,尤其是在有幸参与莆田市首张城市名片——妈祖文化从信仰趋向文化、从莆田迈向世界的推进历程中,我亲历、亲见、亲闻了妈祖文化的完美升华。进入市政协工作岗位,接过了历届市政协传递下来推动妈祖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接力棒”,我曾与妈祖文化有过一次次的心灵对话,并结下了生命与之交融的不解情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政协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人民政协的优势所在、职责所系。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高度重视妈祖文化,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先生对妈祖文化事业的亲历亲为,以及政协委员们在妈祖文化发展上忘我投入的身影,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把包括历届政协人在内妈祖文化的敬仰者、信仰者和传播者倾注智慧和心血的妈祖文化发展轨迹记录好、描述好,是一项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份内之事。因此,我与市政协部分同志一道,心无旁骛地把妈祖文化发展轨迹这一重要文史课题列入《莆田历史文化丛书》之一。
湄屿潮音,夕落朝升,夕夕朝朝歌圣德;麒山阁影,春浓夏淡,春春夏夏写神恩。妈祖姓林名默,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诞生,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拯救海难、英勇献身。这位莆田传奇女子生前慈悲善良、济世救人、消灾解厄、勇救海难,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升天后,沿海民众信奉她、崇拜她、纪念她,并在湄洲岛上兴建起第一座妈祖庙,世称“湄洲妈祖祖庙”,并演绎成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鲜明地域人文特色的妈祖信俗。以“立德、行善、大爱”为内涵的妈祖信俗一经形成后,不仅氤氲在人文底蕴丰厚的莆阳大地上空,而且成为兴化儿女凝心聚力、代代传承的民魂。通过民间的自发和助势,特别是历代朝廷的褒封,妈祖信俗由莆田沿海迅即向中国内陆、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湄洲妈祖逐渐升腾为天下妈祖,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妈祖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世界各地纪念妈祖的庙宇多达五千多座,海内外妈祖信众超过两亿人。妈祖文化,成为莆田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在上千年的妈祖文化传播历程中,近三十年来妈祖文化的发展阶段至关重要。近三十年妈祖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初、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至现在。80年代初,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莆田湄洲岛上的渔家女林聪治(阿八)等一批渔家女子悄悄复建了湄洲妈祖祖庙,重新点燃了妈祖信俗的第一炷香火。随后,便有台胞信众从海上前来进香朝拜,湄洲妈祖祖庙开始大规模地恢复与建设,妈祖信俗活动得以大张旗鼓地重新开展。1983年9月9日,基于开发湄洲湾的需要以及兴化地区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的实际,国务院批准建立莆田市,妈祖文化活动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8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莆田县政协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召开纪念妈祖诞辰1026周年学术讨论会。1987年农历九月,莆田市政协牵头举办“妈祖千年祭”活动,吸引了海峡两岸近10万名妈祖信众参加,并举行了“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的提法得到了多数人的学术认可。1990年4月,莆田市举行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994年5月,莆田市首次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一举打响妈祖故乡独特的文化品牌。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成功巡游台湾102天,朝拜民众达1000多万人次,成为这一阶段妈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2004年10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标志着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妈祖民间信仰现象被国家正式界定为“妈祖文化”。2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妈祖信仰等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表决,同意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信俗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信俗类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个世界遗产。
三十年来,莆田市以彰显妈祖文化中心地位为己任,掀起了妈祖文化研究的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连续举办了七届的“湄洲妈祖·海峡论坛”,组织在台湾举办“台湾妈祖论坛”等,出版了多部论文集,编印了一大批妈祖文化图书,出版了《妈祖文献史料汇编》,创办了《中华妈祖》、《妈祖之声》和“天下妈祖网”,莆田学院成立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等。目前,海内外共成立妈祖文化研究机构三十多个,研究队伍达一千多人,妈祖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三十年来,莆田市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了中华妈祖文化知识总决赛、“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文化宣传月”等活动,拍摄《湄洲岛奇缘》、《妈祖》等电视连续剧,与中央电视台、东南电视台等媒体合作,举办以“两岸情缘”为主题的赴湄洲岛慰问演出、赴台“妈祖之光”大型演唱会等文艺演出活动,并举办妈祖文化传播经验交流会,妈祖文化的传世景观妈祖阁、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等相继落成,妈祖文化传播成效突显。
三十年来,莆田市举办的“妈祖千年祭”活动,启动了两岸民间信俗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湄洲妈祖金身巡台102天活动,创下了两岸恢复交流以来入岛交流时间最长、覆盖区域最广、牵动人数最多的记录。自1987年以来,每年约有10万名台湾民众、近千个各地进香团前来莆田谒祖进香,妈祖文化交流日益活络。
三十年来,莆田市切实做好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抢救保护宋代妈祖木雕像、明代星图等一批重要文物,举办妈祖文物赴台展览,设立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湄洲妈祖祖庙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妈祖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进一步促进了妈祖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三十年来,妈祖文化的丰富实践和丰硕成果,得益于诸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是依靠各级党政领导、尊重各地民众首创和发挥理论指导的引领作用。三十年来,妈祖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在中央、省委、市委的正确引领和有力推动下得以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是推动妈祖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民众的创造性实践和妈祖文化理论研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也是推动妈祖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独具慧眼、勇于担当、掷地铿锵的高端睿语,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亲临莆田视察、调研、指导并推进妈祖文化,那么,妈祖文化就不能站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并在更大范围传播;二是大幅提升妈祖文化的传播品位。文化传播是实现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三十年来,妈祖文化传播事业始终坚持“用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用妈祖精神传播妈祖文化”的先进理念,在传播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传播;三是不断扩大妈祖文化交流规模。妈祖文化交流从绕道到直航,影响越来越大,从分散到组团,次数越来越多,从单向到双向,互动越来越频,从单一到多元,范围越来越广,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先行态势,犹如一浪胜过一浪的海峡潮,并逐步走向世界;四是拓展妈祖文化多元服务功能。三十年来,妈祖文化的服务功能日益拓展到政治、文化、经贸、体育等各个层面,从一元到多元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宽,使包含其中的先进因素和开放意识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融入世界一体化的一种催人向上、令人鼓舞的精神力量,成为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优势文化资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国强民富,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回眸三十年来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正确把握妈祖文化的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祖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妈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方向正确与否,是妈祖文化事业能否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期的妈祖文化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增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深入研判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清醒认识时代发展变化对妈祖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准确把握当代社会文化变化的新动态、新动向,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使妈祖文化发展既不迷失方向又不脱离现实,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调、与民众需求共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齐发展,使妈祖文化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妈祖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妈祖文化新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妈祖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关于妈祖文化地位和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和发展目的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妈祖文化,大力推进妈祖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为传播妈祖文化提供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热爱妈祖文化事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优秀文化队伍,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妈祖文化的发展必须尊重民众的首创精神。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民众的创造是无穷无尽的。离开了民众的创造实践和呼声要求,文化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妈祖文化事业创新发展要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必须尊重两岸及各地民众的文化首创精神,科学总结民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妈祖文化建设新经验,使之上升为文化科学理论,进而指导和推动妈祖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同时,必须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满足民众对妈祖文化的新需求,让民众得到妈祖文化带来的心灵慰藉与精神愉悦,享受到妈祖文化的基本权益。
妈祖文化的发展要充分用好文化资源。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大力加强妈祖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对丰厚的妈祖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要重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保护,做好妈祖文化典籍整理和妈祖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巩固发展湄洲妈祖祭典、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湄洲妈祖·海峡论坛、“妈祖情缘”央视文艺演出、妈祖之光、天下妈祖回娘家、大甲妈祖绕境进香、中华妈祖文化知识竞赛、《中华妈祖》等妈祖文化响亮品牌,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设定为“世界妈祖文化日”,切实保护好、运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牌——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在新时期妈祖文化的丰富实践和探索中,要不断丰富、拓展、延伸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妈祖文化的政治、文化、经济功能,将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眼光去审视妈祖文化的新定位。要深刻认识妈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赋予妈祖文化以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和谐和平等新的内涵,创设各种文化平台,加深广大民众对妈祖文化内涵的认识,共同支持和推动妈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和各项民生事业。
妈祖文化的发展要不断深化交流扩大合作。文化软实力对内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传播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对外是一种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因此,要继续发挥妈祖文化优势,继续深化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彰信仰之一体,造福祉于两岸”,不断扩大各地妈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妈祖文化元素的合理流动,力促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使妈祖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力。
国之兴旺,文化为本;社稷强计,文化先行。胡锦涛同志指出:“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全国政协召开了专题协商会,围绕“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集结号中,妈祖文化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迎来一个全新的文化繁荣时代,也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01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