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县境为边师驻军之地。唐咸亨年间(670~673),曾驻守禁军。
贞元十四年(798),建为神策军。
宋代,志丹为宋夏边地。宋延州巡检指挥使狄青曾屯兵于县西南90里的狄家城(今旦八镇城台村)。康定元年(1040),王信知保安军,兼鄜延路兵马都监,领兵300名。治平四年(1067),保安军设2族,驻兵361名,马50匹。德靖寨设西路同都巡检,领20族,兵7805名,马877匹。又小胡19族,兵6950名,马725匹。保安军北都巡检,领厥七(部族名)等9族,兵1441名,马167匹。园林堡设2族,兵822名,马93匹。元丰五年(1082),西夏州(今靖边县境内)观察使格众率3万军士屯驻金汤堡(今金汤村)。
明成化时(1465~1487),设延绥土兵,保安亦行其法,时得丁壮5000余名。
清嘉庆七年(1802),设分防外委一员,守兵六名,属靖边营。
清咸丰时(1851~1861),设千总一员(旧为靖边营都司中军官),分防经制外委一员,归靖边营都司,专辖靖边营协镇,兼辖榆林总镇,统辖战守兵50名,分防本城、园林驿、巡检司,为三汛设演武场于县南门外。
清同治时(1862~1874),裁减绿营兵额,保安共存兵29名,岁支兵粮一百石有零(榆林县支粮六十石,怀远县支粮十三石零,保安县支粮二十九石,每兵岁支粮三石有余)。
同治六年(1867),知县刘某乞师于府,得三营驻防县西金鼎山,以堵庆阳回民起义军进路。
同治七年(1868)八月,袁大魁自云岩镇(今宜川县地)败后,率西捻军撤至保安老崖窑,集结义军溃卒数百,遍胁邻寨土民千余,皆蓄发从军。
分五队,队设元帅、指挥统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复奉部文,裁去6名,实存兵额23名。
二、民国时期驻军
(一)国民党军队
民国二十年(1931)二月,国民党高双成部高玉亭营300余人驻守保安县城。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高双成部张志英团600余人驻守保安县城。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国民党甘肃驻军马步芳部第35师直属骑兵团马培青部驻扎在金汤、白豹(今属吴起县)一带。
(二)人民军队
红26军第3团1933年10月,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决定以原红26军第42师第2团余部为骨干,与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大队、耀县游击队第3支队和红26军第4团少年先锋连,组成红26军第3团,王世泰任团长,李映南、黄罗斌先后任政治委员,团编三个连,约260人。1935年5月,红26军42师第3团在团长王世泰率领下驻保安县马子川一带。
红25军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安沣峪口召开会议,决定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7月16日,红25军主力从沣峪口出发西进,辗转双古辅,进入甘肃天水、两当、秦安、隆德,经泾川四坡村入平凉,东渡泾河北进,9月7日进入陕甘苏区保安县豹子川(今属甘肃华池县)。9月9日,红25军到达赤安县永宁山,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军委主席刘景范亲自前往迎接。随后部队在永宁山作短暂休整,向延川永坪进发。
教导2旅1944年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第1、第5、第9、第34团和独立团、骑兵团组成机动旅,于2月~3月开赴陕北地区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是年秋,改称教导第2旅,黄永胜任旅长,邓华任政治委员,陶汉章任参谋长,袁少平任政治部主任。旅辖第1、第5、第9、第34团和独立团、骑兵团等六个团,共4750人。驻防于洛河川东起王家坪,西至瓦子川一带。其一部驻志丹永宁瓦子川。1945年初,该部奉命调防金盆湾接替第359旅所担负警戒任务。
西北野战军属部1947年末至1948年初,西北野战军骑兵第6师在县城驻扎三个多月,师长胡景铎,政治委员李宗贵(兼),副师长杨拯民。
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警备第3旅驻志丹、安塞一带,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冬季整训。
1948年秋,西北野战军某部一个骑兵团驻柳树坪、进士窑一带。
第三节军队院校、军工厂
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3年11月7日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正式成立。历任校长、政委有:叶剑英(校长兼政委)、何长工(继任校长)、彭雪枫(继任政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军大学改编为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1935年11月,中共中央进驻瓦窑堡后,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与原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周昆任校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改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郭化若任训练处处长。下设军事指挥科、政治工作科、游击战争科和特科,计划招生2700名,吸收知识青年和抗日游击队干部报考。校址在瓦窑堡。但由于战争环境及开始东征,学校并未开课。
1936年5月14~15日,红军东征胜利陆续返回陕北。为了适应抗日形势新要求,中共中央于同年5月20日决定,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6月学校正式成立,毛泽东任校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任训练部部长。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科。第一科主要训练团以上干部,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科主要训练营连干部,科长周士第;第三科(又称附属步兵学校)科长周昆(兼任校长),政治委员袁国平。红大第一期于6月1日在瓦窑堡米粮山上的阎家大院举行开学典礼,有800余名干部入校学习,其中参加第一科培训的军、师职学员共40名(其中外国人两名)。
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军第86师高双成部向瓦窑堡发起突然袭击,刚刚开学20天的红大师生与其他守城红军一道奋起还击,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向志丹方向安全撤离。随后,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也与中央机关一起于7月7日迁到志丹。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进驻志丹后,第一科住在县城南桥沟口南侧寨子山下的石窑洞里,第二科住在县城南5公里的进士窑。当时,校舍、教员和教材极度缺乏,并且面临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生存危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全体教职学员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论职位高低,都踊跃地投入建校劳动之中。他们将原破烂的石窑洞加以整修,小的作宿舍,大的作教室,在石窑洞的墙壁上磨出一块平面,涂上锅黑,便是黑板。用石头砌成学习用的桌子、凳子和讲台,拣一些质软的石子当“粉笔”,没有纸就把国民党军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用。校舍建成开课那天,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等中央领导和徐特立亲临红大视察,毛泽东曾诙谐地说:“你们过着原始的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研究的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原始天尊’的弟子,在保安的石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甘,三个方面军的红军学校于12月6日并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2月7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转发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任命林彪为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刘亚楼先后任教育长,傅钟任政治部主任。下设第一校(校址在志丹)和第二校(校址在甘肃省环县),林彪兼任第一校校长,罗瑞卿兼任政治委员,傅钟兼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何涤宙为训练处副处长,杨立三为校务处处长。第二校由刘伯承兼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周昆、郭化若先后任教育长,张际春、罗贵波任政治部正副主任。
1937年1月,第一校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校迁于甘肃省庆阳,改称庆阳步兵学校。同年春夏之交,庆阳步兵校改归红军前线总指挥部直接领导。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和少而精。教学内容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野战条令、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红军和外军作战经验等。
二、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
1935年12月底,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中央军委三局、原红军通信学校(长征时改为教导大队)部分人员也到达瓦窑堡。中央军委三局将红军通信学校人员和陕北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合并,正式成立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校长吴泽光、政委曾三。1936年7月,学校由瓦窑堡九沟台随党中央迁至保安西武沟门,先后在保安招收培训了第五、第六、第七期学员。1937年1月,学校随中央由保安迁至延安城里城隍庙。后学校先后迁至泾阳县云阳镇、延安延店子、富县东村、富县督河村。1939年3月,学校再次迁至志丹,6月又迁至延安。1945年学校停办。
三、王庄哥老会兵工厂
1932年,保安县哥老会首领马海旺在永宁王庄办起兵工厂,有工匠10名,为刘志丹的队伍制造步枪。
四、甄家峁赤安县兵工厂
1936年6月,赤安县政府在双河甄家峁办起兵工厂,有工匠10多名,主要制造步枪、马刀和梭镖等兵器。
五、郝岔八路军兵工厂
1937年秋,八路军兵工厂由富县茶坊迁至志丹双河乡郝岔村。初期机房和职工住房均借群众窑洞,后工人自建机房6间,住房10多间,家属院窑洞3孔。有工人和工作人员七八十名。设有木器加工股、铁器加工股、钳工股、机床股。另编一个警卫班和一个骡马运输队。因原料缺乏,在铁道上拔铁轨运回加工,一星期可造3~5支枪。次年冬,朱德总司令到兵工厂视察。1941年2月兵工厂迁到富县境内。
六、陕甘宁边区被服厂
1939年8月,陕甘宁边区被服厂从延安迁至志丹县进士窑村。有职工70多人,缝纫机18台,主要承担八路军衣服、鞋帽、大衣、裹缠、被褥生产任务。1941年,被服厂迁回延安。
七、永宁造纸厂
1945年,驻志丹永宁(三区)部队与驻地民办社、联社合办造纸厂,当年2月起正式出纸。纸有麦秸纸、玉米皮纸、蒲草纸、梭草纸和马兰纸五种,以马兰纸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