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78800000011

第11章 宰相飞头去和戎(2)

得治水吧,得救灾吧,没赋税了吧,死人破财了吧……这些让金国的实力一落千丈。而完颜璟本人还是个享受派,单说他重新装修自己的宫殿,想加点针织品什么的,规模就让人头大。他每天动用一千两百名绣工,两年过后,才搞完了这批窗帘、被褥、坐垫之类的花边儿。

韩国戚选择这时候给他来点雪上加霜的事,难道不合时宜吗?

为期必胜,韩侂胄在战前认真回顾了宋室南渡之后历次北伐的得失细节,注意到了那个非常让人抑郁不解的症结所在。

每逢北伐,蜀川总出状况,没法配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力作战。

比如吴玠病死,比如吴璘在决战前突然被史浩暗算等等。怎样解决呢,韩侂胄早有准备。

在他手里有众多的人才储备,包括吴家第四代的领军人物吴曦。吴曦的身世前面交代过,实在是太阴暗了些,亲生的老爹都把他一脚踢到火堆里,导致毁容。这要求他必须很早就学会怎样生存,具体到细节,就是眼光与钱。

吴家有无数的良田美地,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帛,可以说整个蜀川,或许军队有些时刻不是吴家的,可财权永远随意调用。

吴曦有不限额不透支的支票本。

至于他的眼光,也非常独到。很早以前,他就接触到了韩侂胄。那时的韩国戚低微潦倒,手里总是缺钱,吴曦慷慨从容地签支票、送支票,却从不问啥时候还。时间长了,谁都会被这样的朋友所感动。这时举国伐谋,韩侂胄需要蜀川,需要一个掌握在自己亲信手里的蜀川。舍吴曦,还有何人呢?

吴曦入川,先只是兴州都统制兼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这官职一般,仅仅拥有蜀川一部分的权力,可是他迅速壮大,等到战前临安派西线主帅——原枢密副使程松入蜀担任四川宣抚使时,他已经目空一切了。他根本不去参拜主帅,而是派人过去,把程松的一千八百名卫兵收编了。

这实在是强势得过分,但并没有谁为之紧张光火。吴家四代主政蜀川,从来都是军、政、财三权归于一身,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奋力抗金,力保长江上游不失。这时吴曦的跋扈,很容易被人解读成了英武果敢,从而对他信心大增。

蜀川能适时出战,解决了北伐的最后一点隐忧。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中旬,韩侂胄下令北伐开始。此次出兵分为三路,东路战场在两淮,由御史中丞邓友龙任宣抚使,郭倪以副殿帅兼山东、京东路招抚使,为东路主将。中路在湖北,兵部尚书薛叔似为湖北、京西宣抚使担任主将,鄂州都统赵淳兼京西北路招抚使,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抚副使为铺佐。西路的主将是程松,副将是吴曦。

战斗率先在东路打响,东路的两淮区域地势平坦,利于长驱直入,尤其是淮东,是原财迷大将张俊的辖区。战前临安还派三衙禁军火线支援,可见对它的重视。五月十四日,东线左翼宋军进围寿州,金军反应非常迅速,亳的守将率军驰援,宋军稍微试探了一下很快撤退。

开局看似不利,不只是胜负的问题,而是金军为什么会有防备。要知道韩国戚不是韩将军、岳将军,他的斗争史里从来不看过程,结果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他的开禧北伐事先没有任何的官方声明,更没有惯例中的拜将誓师等活动。

偷袭才是王道!

可是战况表明,东线需要强力战将才能打开局面。由此,开禧名将毕再遇开始了他极其短暂却绚烂夺目、威震江北的军旅生涯。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他的父亲毕进是鄂王岳飞的部将,家传渊源。毕再遇不仅战力惊人,达到了“挽弓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的罕见战技,为人更有岳家军的遗风。他清廉,他睿智,他不融于官场。开战前他已经年近六十,可官阶只是小小的武节郎。

一介芝麻小官。

他的军中威名却如日中天。毕再遇临战,骑黑骏马,名“黑大虫”,那不是马,而是兽。他戴铁兜鍪,覆鬼面具,狰狞凶狠,宛若北宋第一名将狄青重生。

东路副帅郭倪命他出战,他要求亲自挑选新刺配的敢死军,精中选精,只得八十七人,连他在内,不满百骑。毕再遇就这样走上了战场。

北伐第一战选在泗州,古泗州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萃,形胜之区也。”

这不是乱说,更没有夸大其词。数百年之后,一位重整华夏、再立乾坤的强者诞生在这附近,他成功之后,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祖坟,从而大兴土木,建成了当时最显赫的一片陵园——明祖陵。

这些是后话,在这时毕再遇进军,所面临的问题有两点:第一,这里本是宋金两国的榷场,几十年间商贾云集,各种人物龙蛇混杂,什么事都有不确定性;第二,金军明显事先得到了消息,他们果断地关闭了榷场,连城门都用重物堵了起来,作好了战争准备。

毕再遇迎难而上,他决定加快速度,比预期早一天发起攻势。

到泗州了。这座城很有特色,像当年的澶州一样,分东西两城,跨汴河两岸。骑不满百,毕再遇无法两线出击,他直奔西城,于城下、河边陈列旗帜罗列战船,当声势高涨之后,他突然间攻向了东城。

东城的金军并不是没有防备,毕再遇率领八十七人攻城,城墙内外一片血肉横飞。当他冲上城头时,金军的尸体达到了数百具。

之后就再没有战斗了,金军的守将立即弃城逃跑。四十三年了,从上次的隆兴北伐到现在,金国人也过惯了平静的小日子,像李显忠那样的大煞星已经近两三代人没见过了,今天近距离遭遇毕再遇,女真人的小心脏再也受不了这种惊吓了。

东城既下,毕再遇一鼓作气冲向了西城。在西城下,他没再强攻,而是命人高高举起了他的将旗,那上面大书三个字——毕将军。

毕再遇在城下大称姓名,喝令城上投降。西城立即陷落,没人敢与之争锋。

东路军初战告捷,紧跟着各条战线上捷报频传。中路宋军由江州统制官许进克复了新息(今河南息县),进而又攻克内乡(今河南西峡),由金国归宋的忠义人孙成也收复了褒信(今河南新蔡南)。四川方面吴曦也出兵攻入了天水地界。

形势大好,临安一片振奋。韩侂胄觉得时机成熟,应该让北伐官方化了。

他请赵扩正式下诏伐金,同时请幕僚中最著名的笔杆子水心先生叶适为北伐写出师诏。以宋、金不共戴天的君父世仇,以水心先生与朱熹不相上下的道学大宗师身份,两者再合适不过,一定会对民心士气、对北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奈何水心先生不这么想。

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人生最大职责的道学大宗师在关键时刻暴露了本来面目。哪怕他之前支持,也只是口头支持,绝不会在胜负未分之时,让北伐与自己的实际利益挂钩。

叶适说:“俺写东西超慢的,要十天半月才能搞定,这样会耽误你的大事。韩国戚,你另请高明吧。”

韩国戚无奈,请来了礼部尚书兼直学士李壁。他请对人了,李壁的出师诏名传千古,每一句都深深地铭刻着宋人近百年的屈辱仇恨,它道出了宋人群体的心声。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衣冠遗黎,虐视均于草芥;骨肉同姓,吞噬剧于豺狼……兵出有名,师直为壮,况志士仁人挺身而竟节,而谋臣猛将投袂以立功。西北二百州之豪杰,怀旧而愿归,东南七十载之遗黎,久郁而思奋……为人子,为人臣,当念愤。益砺执干之勇,式对在天之灵,庶几中黎旧业之再光,庸示永世宏纲之犹在。布告中外,明体至怀。”

这样的字句,道学家怎么写得出来?

出师诏颁布七日后,赵扩以伐金事祝告天地、宗庙、社稷。江北迅速作出了反应,完颜璟下诏在南京(今河南开封)恢复河南行省,由金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帅仆散揆为主帅,全权负责对宋战争。

同时升诸道统军司为兵马都统府。

女真方面,东线以山东东、西路统军使纥石烈执中为主将,中路以枢密副使完颜匡为主将,西路以陕西统军使完颜充为主将。

与南宋的三路北伐军针锋相对。

战事全面铺开,南宋诸将的攻击欲望空前强烈,出现了不等主将下令,就带兵冲向敌城的状况。这位激情哥是中路主将之一的皇甫斌,他带了一千多个大兵就去攻击河南重镇唐州。看这个数字,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又一位毕将军出现了。

实战结果是:皇甫将军没见到唐州城,他先败于支池河,再败于方城,之后觉得兴致阑珊,就直接打道回府,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后来总结他的失败原因,发觉是他的幕僚们太奇葩了。这帮人是皇甫斌的激情来源,自从开战以来,每天的宣传不断,让金军在一个月前就知道了皇甫斌可能攻击的方向。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实在是职业的问题。

这帮幕僚是一群优伶,也就是戏子。

戏子误事。皇甫斌痛定思痛,恢复了正常。他下令属下的曹统制率步骑数万人分路攻击重镇蔡州。攻击方向正确,兵力部署靠谱,眼看可以打一场正规战斗,却没料到运气突然变差。途经溱河,正好河水大涨,把桥淹了。

中路攻势停顿,轮到东路主攻战场表现。东路主将是原副殿帅郭倪。此人不是戏子,不是票友,他学问很高,爱好三国。

每次他喝酒,都会歌颂诗圣杜甫,高声吟唱诸葛亮的名作《蜀相》。旁观的人闻弦歌而知雅意,一起高声称颂:“您和诸葛亮是一样一样的……”

这导致他的病越来越重了,时刻觉得诸葛亮上身,当战争开始时,他宴别先期出发的军需官,说的话是:“木牛流马,就劳驾足下了。”

毕再遇拿下泗州,进驻帅府,时值盛夏,他本人和来客的扇子上都题着《蜀相》里的最经典句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南宋诸葛亮很快展开行动,他命令自己的弟弟池州副都统郭倬、主管马军行司公事李汝翼移师西北,合攻宿州(今安徽宿县)。

了解隆兴北伐的人都知道宿州的重要性,它是宋军出两淮入金境必须攻克的第一座重镇,更是插入金国腹地的桥头堡,拿下它、守住它,北伐才有成功的可能。

李显忠只拿下了它,并没有守住,所以才功败垂成。

这支北伐军分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先锋是勇将田俊迈,他率领步、骑二万作为箭头率先出发;他后面是镇江都统制陈孝庆;再后面是郭倬、李汝翼两部,他们的兵力在五万之上。综合来看,除了没有当年李显忠不可思议的战场能力之外,实力已经超出了当年隆兴北伐的西路军。

何况在他们背后,还有另一支扩充了编制的部队,也在悄然进发。毕再遇发达了,再不是八十七人,而是四百八十名骑兵。

他奉命攻击徐州。

回到主战场,田俊迈不负勇将之名,率兵疾进,连克虹县(今安徽泗县)、灵璧等宿州前沿阵地,一路势如破竹,只用七天即兵临宿州城下。其兵势如火,疾掠燎原。宿州城还在惊愕中,攻城战已经打响。这样的效率,让城里的金军战栗,更让城外的宋朝子民们振奋。

说一下当时的局势。这时距建炎南渡已经有近八十年,中原大地上最勇武的人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些。

女真人、宋军都已经退化,最强悍的是长江两岸的民间汉人。为了生存,他们只能相信自己的力量,几代人的血泪铸成了他们的铁血亡命精神,他们自己结社,或聚啸山林,或贩卖私货。他们骑马持矛游弋在两国边界打擦边球,无论谁,哪怕是金国的正规军挡了他们的路,他们都会拔刀相向,绝不迟疑。

开禧北伐让这些边民兴奋,长期积压下来的仇恨让他们急于发泄。田俊迈兵临宿州城下,他们蜂拥而至,帮宋军攻城。

边民们的实力让处于连胜状态中的宋军都瞠目结舌,眼看着这帮人顶着枪林箭雨攀城而上,巍峨的淮北第一重镇即将陷落。

历史却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拐了个弯。天杀的宋军第三梯队早不早晚不晚,偏偏就在这时赶到了焦点地带,出现在了宿州城下。

宋朝的正规军一看边民们马上就要把宿州打下来了,这还了得?!功劳是谁的,荣耀怎么算,这么重要的战斗是老百姓搞定的,传出去简直让他们没脸见人嘛。

要说正规军的战斗意识就是强,五万大军瞬间统一了口径,齐心协力向城头……不,是城头偏下方射箭。遮天蔽日的箭雨全都射向了正在奋勇死战的宋朝边民!

背后突然捅上来这么多的刀子,谁也受不了。毫无防备的边民们成批地摔下城头,连同摔碎的还有对宋朝的信心。

边民们怒不可遏,凭着本能,他们会立即杀回去,干翻这帮败类兵痞子,可他们忍住了,没有自相残杀,没有让宿州城里的金军白捡便宜。

只不过,他们再不会为什么狗屁北伐出力。

轮到南宋的正规军攻城,强弱立即显现,宿州变得牢不可破了。没奈何,郭倬传令立寨,作久攻打算。可惜的是,南宋诸葛亮的弟弟从每个角度来看,都和白痴智障有一拼,他居然把大军的营寨设在了一片低洼地带,而这时正逢两淮的雨季,他刚钻进帐篷里,大雨跟着就下来了。

天时、地利全搞错,这仗还怎么打?

这还只是初期,没过两天,他的粮道又被金军给截了。也就是说,本来龟缩在城里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就被打破的金军,居然出城偷袭了。

诸般不利,让宋军在宿州城下只坚持了十余天,就开始了后撤。近八万宋军在没膝的泥泞中向蕲县(今安徽宿县东南)方向撤退,没走多远就被金军追上。

就在蕲县,发生了两宋军史上最难堪的一幕。

同类推荐
  • 淬炼三国

    淬炼三国

    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尘封1800年之久的历史迷雾。龙毅,这位在公元188年奇迹般出现的神秘人物,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因他爆发出极大的生命力,再度强盛千年之久。他的种种举措以及他最终的离奇失踪,都让历代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津津乐道,尽管他的某些思想有开历史倒车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确将汉朝百姓的道德修养和经济生活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层次,而由他所建立的天一道派,至今在民间仍影响力巨大,所以历史学家习惯将龙毅之后的汉朝称为“天一汉”,又将这位无冕帝王称为天一大帝。在他的衣冠冢里,除了其亲手铸造的一柄天一圣剑外,竟然留有一本名为《淬炼三国》的个人回忆录,扉页上有一行小字:“我原本只想与欧冶子比肩,可历史总因偶然而变。”
  • 三国警察

    三国警察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日出日落,潮起潮升,沧海桑田。历史的齿轮始终前进着,无法阻挡!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到了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战争不断的年代,你会怎么做?隐居乡野、随波逐流、还是作为时代急先锋?乱世风云出我辈,一个有着现代人的观点的周冲,是无法忍受世界的巨变,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人吃人,所以,他会......新书需要喜爱三~国~的朋友支持,多收~藏!多推~荐!谢谢大家!!!
  • 极品掌柜

    极品掌柜

    一位来自现在的高管,意外穿越。平行时空下的不同时间年轮,穿越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古代,在这里当个店掌柜。没事儿谈谈情,说说爱。有事儿升升官,发发财。
  • 大秦飞虎

    大秦飞虎

    对只身入秦变法的法家至尊卫鞅,表示由衷的敬意。从卫鞅变法开始到卫鞅五马分尸,换一个角度诠释这段历史。不是穿越,也不搞笑,努力让你感觉到一些热血沸腾之后的快感。如果我做到了,请你留下足迹。
  • 雄霸三国

    雄霸三国

    如果告诉你王允与董卓是同谋,你会信么?如果告诉你董卓火烧雒阳得到朝廷支持,你会相信么?如果告诉你,吕布在决定嫁女儿前是大汉的忠臣,你信还是不信?作为吕布的小舅子、表弟,魏越正经历着这些,将见证三国是如何于纷乱中诞生的。
热门推荐
  • 化凡为仙

    化凡为仙

    养马少年,今朝为凡,明朝化仙。一部噬魂天经开启逆天之旅,我要你的血,你的骨,你的肉,用你的一切来成就我。不一样成仙之路,一路荆棘,一路血雨腥风,向天大吼一声:吾要长生,吾要成仙,吾要这天成就于我!
  • 荆刺年华

    荆刺年华

    也许我们一直在疲于生存,一直致力于把自己改变成一个这个社会需要的角色,真实的自己被压榨的没有踪影。我们到底是一个肢体与思想并存的人,还是仅仅是以个会动的躯壳?一路上爱过,被爱过,伤害过别人,被伤害过,开心过,曾近也真心的难过过。有一天我们轻轻的回过头,然后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无以言表的笑容,是的,我们笑了,笑这个可笑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上发生的那些荒唐。于是我们痛了,哭了,像荆刺慢慢的扎进了心房。缓缓的痛,轻微而持久......
  • 暗灵

    暗灵

    《起点第二编辑组荣誉出品》================================================他们是一群被国家遗弃的军人……他们是战场上的无敌之师……他们就是“黑血佣兵团”……而“他”就是这支铁血部队的唯一统帅,战场上“死神”的代名词,率领部队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败神话。没人知道他的名字,没人知道他的性别,也没人知道他的年龄……世界政府对于他的资料几乎空白。唯一知道就只有他的代号——“暗灵”,人称“暗灵上校”!战争硝烟渐落,一场意外,一道机密指令,使得“他”与“他”的部队各奔东西。谁又能猜得到,叱诧战场的战争帝王——暗灵上校,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年仅十三的少年。“暗灵”,一个从小在战场上长大的战争遗孤,一个空前绝后的战争天才。岁月渐过,当战争天才重返和平社会,踏进了校园。缺乏生活常识的他,又会在现实生活中碰撞出如何的激情与笑料呢!另外,看似和平的社会里,又隐藏着何种危机……世间天才多,惟独少全才!全才临世,这世界万道又岂能不在掌握之中……请看战争少年都市的御宅之道。=======================================ps:本书行文轻松,作者本人就是典型的御宅一族,性格yd。追求风流而不下流,多情而不滥情。既讨厌纯11,也厌烦一对一。一直以来,不管看书写书,只觉得一个“爽”字最重要。想要追求完美主义文学的卫道人士还请自行绕路========================================================暗灵书友群45672085
  • 姐姐大人吉祥

    姐姐大人吉祥

    这是怎么回事?回国做交换生?那关她什么事?她很忙的,不但要搜集资料对付坏人,而且还要不停地去作案现场采案,本来就够头痛的,还凭空出现个男生!就算你长得再怎么正太,就算你一直眨巴着眼,也别想!别想……别、别想……
  • 汉家衣裳

    汉家衣裳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你可知,在中国有一套衣裳名叫汉服?它是属于华夏民族自己的传统服饰,其来历源远流长,起于黄帝,盛于汉唐,止于满清,然而它却从未消亡。时至今日,一场名为“汉服复兴运动”的民间社团活动正在中华大地之上悄然兴起,他们燃烧着满腔的热情,为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梦想而无私的付出,默默的努力。
  • 易烊千玺:错过后的遇见

    易烊千玺:错过后的遇见

    一千四百多个日夜,四个春秋轮回。带着四年的思念,漂洋过海来看你。咖啡店的那一眼,我便知道是你。你问我:什么时候和他结婚。不可能了,他过的挺好的。他不需要我了。可是他真的爱你。比谁都爱。阴影再长,不及阳光长。阴影再短,也不及青春短。PS:本书单纯只有易烊千玺,没有王俊凯和王源的任何戏份。本书易烊千玺只是普通人,不是明星。不过,以后会有王俊凯和王源的单人文。敬请期待…………
  • 少年还记得吗

    少年还记得吗

    一个突然的意外让荣欣不得不逃离于家,慌乱间她上了一辆公交车,命运将她带领去了一个不同于繁嚣都市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她认识了很多性格各异的朋友,沉默寡言的他却对她关怀备至,狂妄自大的他对她情有独钟;但心仪的他原来竟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当她暮然惊觉,却发现自己早已沉沦在他的温柔当中,难以抽离…家产的继承,母亲的叮嘱,令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离开,与留下,终是两难。转身之间,才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恋着这个充斥着她欢笑与泪的地方。
  • 捅天者

    捅天者

    穷屌丝被七维世界的生物附身。从此他能够逐渐掌控宇宙最强法则“空间”与“时间”。搏击高手?武道至尊?佣兵之王?超级杀手?机械战士?生化妖人?切,这只是小儿科!吸血鬼?狼人?修仙道士?八翼天使?……,去,只配俯首称臣!别装逼,他自称“打脸砖家”!“善恶只在一念间,天若不平,我便捅天!”
  • 巨擘

    巨擘

    一个身在巨商之家却资质平庸的人:一个身在华尔街并令人闻风丧胆的企业狙击手;二者的结合,也就是故事的开始
  • 明诗三百首

    明诗三百首

    《明诗三百首》以鸟瞰式的介绍为主,略重“以诗读史”,没有一味着眼于名篇而落于窠臼。《明诗三百首》选诗三百余首,入选诗人以卒于1644年前者为限。金性尧先生以其深厚学养,秉持严谨之态,对这些诗作进行了言简而意深的注释,读者可从中一识明诗之风貌与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