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概述
一、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象征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随后它的影响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象征主义文学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无论是思想倾向或艺术方法上,它都是欧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条分界线。
“象征”一词,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将一物破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或信物。后来,“象征”逐渐演变为凡是能够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的标志或符号。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作为象征来用的符号是另一种,例如狮子象征刚强,狐狸象征狡猾,圆形象征永恒,三角形象征神的三身一体。……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罗兰·巴特说:“象征并不等于形象,它就是意义的多元性本身。”而我们在这里要谈的象征,主要指以具体有形的物,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即“寓理于象”。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象征”古代就已经存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大体上相当于象征手法,但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则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
作为文学术语,“象征主义”首先是由法国诗人莫雷亚斯提出来的。1885年有人写文章攻击“颓废派”,点名批评诗人马拉美和莫雷亚斯。莫雷亚斯发表文章反驳道,给他们戴“颓废派”的帽子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在艺术中追求的是“纯粹的概念和永恒的象征”,与其说他们是“颓废派”还不如说他们是“象征主义者”。第二年,莫雷亚斯创办了一个名为“象征主义者”的刊物,并在当年9月18日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在这篇宣言中,他明确提出象征主义诗歌所探索的是:“赋予思想以一种敏感的形式,但这形式又并非是探索的目的,它既有助于表达思想,又从属于思想。同时,就思想而言,决不能将它和与其外表雷同的华丽长袍剥离开来。”也就是说,诗歌不但要排除传统诗歌中带说教性的、描写客观现实的成分,也要排除那些矫揉造作的虚假成分。诗歌应该通过原始的、神秘的象征来表达某种观念的东西,而象征与被象征的对象是不能分离的。他们主张打破传统的束缚,进行大胆创新,莫雷亚斯的这篇宣言被看作是象征主义诞生的标志。
象征主义是在浪漫主义走向没落时兴起的,它是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叛。自然主义认为物质本身就是本质;印象派则相反,认为只有物质背后的印象才是真实,所以强调感觉,强调表现感觉。象征主义反对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将物质和物质背后的幻象截然分开,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它在西方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0—1880年,被称为前期象征主义;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前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诗人是美国的艾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与韩波。波德莱尔在这时提出了“从恶中抽出美”的观点,主张从传统的审美境界挣脱出来。把“丑恶”和“病态”提升到审美的层面上来。他还提出了人的五官感觉相互打通,并与客观外界形成某种“感应”的理论。1857年出版的诗集《恶之花》,奠定了他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鼻祖的地位。从80年代到世纪末,象征主义在法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拉美、魏尔伦与韩波。他们强调直觉、幻觉、通感、象征、主观性、音乐性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象征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已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19世纪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在法国逐渐衰落,但在英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悄然兴起。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比利时的梅特林克、维尔哈伦,德国的霍普特曼,俄罗斯的布洛克、叶赛宁,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约翰·沁、英国的艾略特以及意大利的蒙塔莱和夸西莫多等。
二、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尽管象征主义文学是一个有宣言有主张的文学流派,在理论上也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不过,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个性特征不同,象征主义文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诗人身上的表现有很大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象征主义文学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表现心灵的真实
由于象征主义作家在政治上对社会极端不满,在文学上也反对自然主义机械地、生物性地描写现实的主张。象征主义作家认为,客观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主观世界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不过是主观精神的暗示和象征,心灵是最高的真实。因此,文学要描写“纯粹的观念”和“永恒的世界”。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就是典型的例证。晚年的叶芝关注的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中获得生命的永恒。《驶向拜占庭》充分表达了叶芝对远离尘嚣、摆脱世俗世界、进入永恒艺术王国的渴望。
(二)采用暗示和对应手法
要想表现心灵最高的真实,就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手法,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直抒胸臆显然是不行的,只能借助于有形的客观事物来暗示或象征。如里尔克的短诗《豹》,全诗如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首象征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关在铁笼中的豹,暗示现代人的处境,用“思想知觉化”的方式,表现诗人孤独、困惑的心境。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扭曲了豹的感受力,突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的心情。隐蔽地将抽象观念和具体意象融合起来,如力之舞、意志昏眩、紧张的静寂等。这种融合在艺术上达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三)强调通感以及音乐的流动性和雕塑凝固性
象征主义文学除了强调客观与主观的对应外,客观事物之间、主观感受之间也可以互相感应,这就是所谓的通感。通感的根据及主要方式是知觉主义。因此,象征主义文学强调诗歌应具备音乐的流动性和雕塑的凝固性。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说:“至于谈到纯诗情的感受,应当着重指出,它与人的其他情感不同,具有一种特殊性质,一种令人惊奇的特征:这种感受总是力图激起我们的某种幻觉或者对某种世界的幻想,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事件、形象、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都仍然像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所见的一样,但同时它们与我们的整个感觉领域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内在联系。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东西,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好像都配上了音乐;它们相互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瓦雷里的《海滨墓园》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海滨墓园》在大海的背景上,通过许多相互纠缠而具有暗示性的象征展示存在与虚无、时间与空间、意识与无意识、变动与静止、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二元对立。全诗的语言朦胧、晦涩,但又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仿佛一个不断转动的万花筒,在不断产生着新的图景。全诗音韵别致。
(四)晦涩难懂,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象征主义文学着重表现心灵的真实,而心灵的感受总是稍纵即逝,用理性和逻辑的方式难以把握,作者似乎只能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表达变化莫测的内心世界,而且这种感受也难以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述。象征主义诗人认为,具体的意象不是诗人心中特定的思想和感情,而是一个巨大而普遍的理想世界的象征,现实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不完美的表现。为了完成从现实到理想的过渡,他们所有的意象常常非常含糊、神秘难辨,以便让读者能够远离现实,直接感觉或触及理想世界。也就是说用晦涩、神秘的手法达到使读者远离现实,感悟理想的目的。
象征主义作为世纪之交的文学思潮,对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深远。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有直接的联系,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也受益于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扩展了文学表现的新领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标示着文学发展的新方向。象征主义文学是学习和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乃至整个20世纪文学的前提和基础。
艾略特
一、艾略特的生平和创作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戏剧家和评论家。他的《荒原》被人认为是现代诗歌中的里程碑。
艾略特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里。他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祖父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者。母亲出身名门,学识渊博,爱好文学。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一直是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信徒。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广泛阅读了包括文学、宗教、历史甚至东方文化等方面的书籍。1908年,他接触到象征主义文学,深受启发并从此走上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1909年大学毕业后,进研究院继续研究哲学。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巴黎大学研究柏格森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1911年在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文,并开始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去德国,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转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因为在战争时期,他无法回哈佛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于是定居伦敦。1915年与英国姑娘维芬·海渥特结婚后,先在海格特中学教法文和拉丁文,后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1922年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直到1939年。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加入英国国教。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1948年,由于“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英文“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诗歌风格都有所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不断探索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1915年至1921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诗集》(1919)和《阿拉·鲍斯·普雷克》(1920)。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弗格的文体风格,通过一个“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胆子太小、压抑太强”的中年男子,在前往求爱的途中错综复杂、矛盾变化的心理,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青年对人生和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幻灭感。诗中写道:
我是不是敢
扰乱这个宇宙?
在一分钟里还有时间
决定和修改决定,过一分钟又推翻决定。
庞德在谈到这首诗时曾说,“这是一幅失败的图画”,“或者说其中的人失败了”。在艾略特的第二部诗歌集《诗集》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社会卑鄙、下流、萎靡不振的厌恶。《小老头》展示了一位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试图寻找一种可以信奉的东西,但就像他居住的那个世界一样,他已丧失了爱情和信仰。《笔直的斯维尼》是对现代人的荒淫和堕落进行讽刺。
1922年至1925年是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这首诗描绘了现代西方社会既无内容,又无形的景象;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空虚、心灵空洞的生存状态。诗人以“空心人”,“稻草人”来比喻现代人,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后,这个充斥着“空心人”的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宣告结束。全诗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氛。
从1930年直到晚年是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1930年写的《灰星期三》是他转向天主教的标志。在加入英国国教之后,他曾声明:自己在“政治上是保守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派信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这首诗表明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荒原状态转向了宗教的怀抱,诗人认为,现代人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现在为我们这些罪人祷告,在临终时为我们祷告。
现在为我们祷告,在临终时为我们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