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98500000014

第14章 不尽滚滚中华情(1)

自从19世纪迁徙到中亚后,陕甘回民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刚迁居到中亚托克马克的前5年左右,俄国完全吞并了中亚,自然而然是统治阶级,俄罗斯的文化、语言和他们信仰的东正教,对中亚的土著,尤其是哈萨克、吉尔吉斯人影响很大,后者几乎抛弃了在“可汗”时期用阿拉伯字母编写的文字,全部改用俄文字母拼写母语。

生活在东干人周围的哈萨克族和吉尔吉斯族,属于游牧民族,其生活习惯和东干人迥然不同。

迁居在托克马克等地的东干人,大都是一贫如洗的农民。他们和流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一样,都经历了贫苦、歧视和拼搏的过程。1878年春,当白彦虎选择营盘这样一大块荒地时,连关心东干人事务的吉尔吉斯头领江尔帕克也担心这么多的人无法生存下去,况且,东干人又不像吉尔吉斯人那样,拥有许多牛羊。东干人中普遍有个传说,当时白彦虎回答说:“不要小看我们,不出三年,你们的人要给我们打工。”据说,三年后,果然,他们周围的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多在东干人的农庄干活。一直到今天,若要去东干人的农庄看,每天早上,在东干人的农庄村头,都有好多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甚至还有俄罗斯人都在等待东干人挑选他们去农庄干活。

这里无意贬低哪一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差异只是在拼搏精神上。

问题是,这至少说明东干人和几千万的海外华人一样,都已改变了第一代的不幸。他们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今非昔比,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东干人的奋斗史上,可以看到他们继承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按照宋朝张载的说法,个人的修养目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伊斯兰教灌输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信仰,都对东干人的进步和繁荣有深远的影响。东干人为了保留悠久的中华文明,即使远离中国,也创造了文字来保存母语文化。除了“仁义礼智信”以外,孝道和求学之道对东干人的影响也很大。

孝道和求学之道,在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文化中,都是被强调的基本文明因素。儒家思想从孔子(前497~前551年)开始,已有2400年以上的历史。伊斯兰从公元622年开始,也有近1400年的历史。东干人是传统的中国回回移民,他们身上融合了中国传统和伊斯兰文明,尤其是对孝道和求学之道的继承。这恐怕是他们在异域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

那么,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文明对这些方面有哪些阐述呢?

儒家思想的做人美德是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次,子游向孔子询问孝道,孔子回答:“现在一般人所称的孝子,就是所谓能给父母长辈提供给养的人。那么,果真如此的话,那些犬类、马类的动物,最终也能生存下来。如果对父母长辈没有敬爱的话,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这说明,尊敬和爱戴父母长辈是孝道的重要环节,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是指提供物质生活给父母就够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的是,父母亲健在的话,最好不要去遥远的地方旅游,若要出去旅游,就选好固定的目的地。这说明,在2400年前,孔圣人就申明了父母对儿女的关怀和思念,父母健在时,最好不要过远过久地飘游,或居无定所,让老人心忧。即使你出外远游,也要有确定的旅游路线和目的地。

一位名叫孟武伯的人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回答的意思是说,如果子女们患有疾病,父母亲会十分忧愁。这说明了父母亲对子女们的无限关怀和亲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进入室内要注重对父母大人的孝道,出来对于兄长要敬重,做事要谨慎,要讲求信用,要普爱众生,要接近仁德。这些做到了,剩下的精力便是追求学问了。这段话说明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做人即指先树立做人的良好品质和应具备的美德,即孝敬双亲,普爱大众,然后再去学习文化。有些人不管学问多高,不具备上述美德,也是学而无用。

儒家思想的做人美德还包括求学之道。

儒家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论语》的开篇就言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本人就是“吾十有五而致于学”,“德之不讲,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在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我这样至诚而信实的人,但没有比我好学的人。

俗话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已为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很注意树立正确的为人之道,已经认识到知识和智慧是人类成熟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穆斯林做人的美德也是孝道。

《古兰经》讲道:“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俩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的年纪,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17:23)”穆圣也说:“天堂就在母亲的脚下。”

穆圣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和叔父养大,他很敬爱母亲和长辈。

一次,有个人问穆圣:“使者呀,谁最有资格接受我的优待?”穆圣说:“你的母亲。”一连问三次,穆圣均答:“你的母亲。”又问时才说:“你的父亲。”“父母之外由近到疏。”

穆圣又说:“不能孝敬父母者不能进入乐园。”“最大的罪恶,是谩骂双亲。”“具备三种美德者,可进乐园:慈幼;孝敬双亲;爱护下属者。”

一次,有个人问穆圣:“双亲去世后,怎样行孝?”穆圣说:“给父母祈祷,实行父母的遗嘱,接济父母的近亲,礼称父母的朋友。”

伊斯兰教的经典曾讲道,孝敬双亲是一个穆斯林的根本,是需要具备的做人美德,若一个人没有孝道之情,就是做人的最大欠缺,就会影响到一个人对生活、生意和事业的关系处理,这样的人最终是不会成功的。正如《古兰经》所说:“孤恩的人,是不会成功的。”(28: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以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相似的。

父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之恩与子女对父母的孝心相比,就像天地之关系、天地之情理,为什么呢?

第一,父母亲对子女的抚养,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爱抚。父爱和母爱是来自他们的本能,是无私的;而子女对父母亲的孝敬,许多出于礼节和社会习俗,是后天性的,正如中国俗语说:“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当家方知柴米贵,生儿才知父母恩。”

第二,父母生病后,子女伺候老人,关心他们的疾苦,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怨言,就像俗语讲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反过来,当子女们生病,父母亲即使受多大的艰辛,孩子有多重多久的病,他们心中总有好的期盼,就像孔子讲的“父母唯其疾而忧”。唐诗比喻的更贴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当子女远行他乡时,父母对子女的思念是无时无刻的,而子女对父母的思念是有时间的。当碰到困难和麻烦时,或在节假日孤独时,才会体会到双亲的珍贵,才会像古诗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子女孝敬父母方面,引用中国穆斯林学者马良俊的说法,一般分三种品级,一是身孝,二是心孝,三是命孝。所谓身孝不算孝心,心孝也不过是正常的孝,命孝才是至高的孝。

身孝是因为父母亲生养哺育了我,我才应当孝敬父母亲。有些人认为这不算真正的孝敬父母,因为动物也有生养哺育的能力,所以不能因为生养的身体而孝道,这种孝道是低级的。

心孝是指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内心孝顺、孝敬父母亲,并有志终身孝敬父母。这是正常的孝,但还不算至高的境界,因为停留在这一层次上,往往父母亲一逝世,孝心也就消失了。恰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命孝是至高至上的孝。父母在世时,百般孝顺;双亲过世后,还要延续对父母的孝顺美德,记念他们的好处,多做善事,以祈求真主慈悯双亲进入乐园,从而完成最高的孝道。

伊斯兰思想的学问美德也包括求知、求真知。

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追求知识,以不断完善自己。懂得渊博的知识,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穆圣讲道,“学习,从摇篮到坟墓”,“儿童是真主的花朵”,“良好的教育,乃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恩惠”。他还讲道:“谁踏上求学的大道,真主已使谁走上了直达乐园的坦途。学者比修道士或诵经师优越,犹如月亮较繁星光明一般。”

以上这些都具体表现在东干人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东干人的农庄中,老人的地位很高。平常的纪念日子,或办喜事、请客,或主持任何大事,老人都被安置在上席。

明清时代,陕西和其他地方比较,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有人总结为“陕西习俗十大怪”——房子半边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烙馍像锅盖,姑娘不对外,辣子是道菜,凳子不坐蹴起来,泡馍大碗卖,盆碗难分开。东干人对这些都有保留。

同类推荐
  • 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西北在我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朝代——汉唐盛世均建都于西北,当时西北先进的文化辐射到全国各个区域,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西北又是中国古代亚洲与欧洲交流的桥梁,是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接带,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北成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西亚伊斯兰教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可以说,西北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直到今天,依然有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古迹,震惊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堪称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西北自古就是中国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互相交融,共同创造了异彩纷呈的西北地域文化。
  •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是中国第一部从文化哲学视角系统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学术性专著。该书立足于全球化下的文明冲突与对话和现代化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大背景,在伦理学、文化学、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把宏观的定性研究与微观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回族文化的伦理现象作系统的研究。该书安排了文化是非线性的、选择的、多元的、内在的四个理论预设,作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理论前提。
  • 文化十日谈

    文化十日谈

    本书采用对话方式,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热门推荐
  • 遗爱三年,首席要收网

    遗爱三年,首席要收网

    为了一个目的,他强势闯入了她的人生,掌管她的一切。他给她一切能给的,却也让她体会到了无极的情殇。后来,她想跟情人私奔脱离他的掌控,却阴差阳错成了他的妻。所有人都认为他爱她入骨,只有她知道,他只是用她如具。遗爱三年,他来到她的身边,“跟我回去?”她冷漠疏离,“这次又想利用我完成什么?”“照亮我内心的幽暗,你是我唯一的阳光。”她心尖猛然一颤,随之嗤笑出声……
  • 神医破界

    神医破界

    hi,大家好,我是单调,纯熟,冷静,执着,阳光,大无畏的我们尚好,第一部玄幻小说,语句十分简练,没有许多修饰(可能是我文学底蕴不够吧),希望大家能来捧个场,谢谢喽,么么哒(* ̄- ̄*)
  • 王俊凯的故事:花开花落

    王俊凯的故事:花开花落

    “放手吧,我们不可能了。”哪怕我整个青春将身心都给了你,你都没有回头,我很怀念那时候我们一起欣赏最喜爱的百合花和樱花,可是如今却枯萎不振了......再见吧。
  • 名字的陷阱

    名字的陷阱

    主角无意中发现小时候改的一个名字竟然是自己的催命符。经过一系列调查,罪魁祸首竟然跟父亲长着一样的面孔。
  • 便携式传送门

    便携式传送门

    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传送门,一个能让主角来回穿越地球与异界的传送门——异界的魔核居然是现实世界的钻石?异界的奴隶居然能带回地球当保镖?有了从异界带回来的钻石和保镖,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龙科还会缺金钱、美女、香车和豪宅吗?
  • 一个人的领悟

    一个人的领悟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男人在爱情家庭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经历以后的领悟
  • 通缉令:逃爱灰姑娘

    通缉令:逃爱灰姑娘

    他对她说:“只要你乖乖的,我会很宠你的。”她在他的怀里点头不语,对于她来说,他的权威,他的强势,他的冷酷都不是她可以挑战的。她只能像被他圈养的金丝雀一样在牢笼里度过。然而,她也有她的生活,不离开他,她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他说过:“想离开我,除非你死,否则,绝不可能。”所以,她诈死才逃离了他的魔爪。而他却不打算放过她,下了一条全世界的通缉令追捕她。为了躲他,她宁愿在昏暗里度过,整整四年——
  • 水晶破灭的梦

    水晶破灭的梦

    美好的梦想,美好的校园,却被死亡笼罩着,一群大学生将怎样逃脱自己的命运?幕后大玩家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最后谁有幸活了下来,一切竟在不言中……
  • 家有小天才

    家有小天才

    本书介绍了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 启示录:末日危机

    启示录:末日危机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数以千万计的物种灭亡才换来一个物种的进化,而关于进化,一直都是很神秘的,在过去的几万年中,人类的进化是在加速,而非放缓或停止,可是这种加速在人类的有生之年是无法察觉的。现在,这种加速被放大无数倍,大自然所有的物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人类,是崛起,还是就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