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02600000006

第6章 做金字塔的塔尖

记通信学院光纤技术科研团队

“光纤”与“激光”被誉为20世纪光学领域中两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光纤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奠定了现代因特网的基础,随着宽带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到户已成为通信接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光纤技术在传感中的应用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产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随着新型光纤器件的不断涌现和光纤器件成本的下降,光纤传感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我校通信学院饶云江教授领衔的光纤技术研究团队,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光纤传感技术研究高地,在国内外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了海内外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异军突起

五年前,邹寿彬校长、王志强副书记等校领导曾三顾重庆,真诚邀请饶云江来我校工作。他被我校重视人才的“人才强校”战略和“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精神所打动。“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理念和务实精神都很好,在这里可以做出一番事业。”2004年11月,他决定来到成电,加入到我校的建设大潮之中。

就这样,饶云江孤身一人来到成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刚踏进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后脚就跟进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冉曾令,2003年作为饶云江回国后的第一批硕士毕业后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在读了近一年博士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退学。并不是读不下去了,也不是发生了什么意外,而是他决定跟饶云江来电子科技大学。“饶老师有着不同一般的人格魅力。”饶云江的助手李志鹏这样评价这一“轶闻”。

正如李志鹏所说的那样,一大批仰慕饶云江的青年博士纷纷加入团队。他们都是从中科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校毕业的优秀博士或博士后。他们给团队带来了新鲜血液,充实了团队。团队从饶云江1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个人,如今已经拥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数人,构建了一个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极具潜力的研究团队。

在饶云江的带领下,这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始了艰辛创业。他们以一种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影响因子>;3)近10篇;出版专著《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和教材《光纤技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863”项目一项、军口预研项目一项、基金项目两项、横向三项,总经费400余万元;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美国MOI联合光学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985”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新一代微纳光子器件创新平台”立项(600万元)……

这是一个令很多人艳羡的开始。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这好的开始是在饶云江的精心培育下取得的。他花了大量时间与团队成员谈心,讲人生道理,给他们以启迪。他相信管理出效益,科学严格的管理也是生产力,推崇精干高效的工作风格,“人不在多在于精,小团队不一定不能做大事”。

“我们团队实行六天工作制,周六休息,周日到周一上班”。饶云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他以国际标准要求青年师生,要求自己带的博士最少要发表三篇SCI论文。他回国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就获得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就是“严”出来的。同时,饶云江知道英国的SCI论文数全球第二,基础研究十分了得。于是他将英国正统的科研方法和中国人的勤劳完美结合起来,使团队成员受益匪浅。2006年,团队有两篇论文入选2006年国际光通信年会,该年会是由IEEE、美国光学学会两大学会主办的光通信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这也反映出我校在光通信器件的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十分重视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光纤传感器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al Fiber Sensors)被誉为光纤传感领域的奥林匹克。继作为中国第一人在第17届国际光纤传感大会上做了特邀报告后,饶云江在第18届国际光纤传感大会上再次做特邀报告,他的团队共有6篇论文入选,与欧美一流研究团队相比也毫不逊色。在2008年召开的第19届国际光纤传感大会上,饶云江再次做大会口头报告,其团队被录取的论文数列国际参会团队第二名,再次显示了团队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增强中国在光纤传感领域的国际地位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团队在2006年6月成功举办第5届国际光通信与网络会议(ICOCN2006),该会议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光通信系列国际会议之一。举办该国际会议扩大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影响,提高了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

铿锵前行

饶云江将2005年和2006年视为团队的播种年,他凝练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将队伍拉了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接下来的2007年和2008年,在他看来是一个初结硕果的收获期。

200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高等学校第二轮第一批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中排名第五,在光学工程一级学科中排名第十。此外,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饶云江团队近几年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用饶云江的话说:团队必须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008年11月,由饶云江发起的第一届亚太光纤传感器国际会议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齐聚成都,交流光纤传感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008年12月,饶云江被国际光电子学著名杂志《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简称JLT)聘为编委,负责该刊光纤及器件方面的论文审稿和录用工作,是我校首位IEEE杂志编委。JLT的影响因子为2.2(2007年),主要刊登光纤光学、集成光学、光通信和光传感领域的学术论文,是IEEE系列光电子学杂志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之一。

记者踏进他办公室的时候,他给记者拿出一份题为“海外高度评价‘985’项目建设成效的案例——‘新一代微纳光子器件创新平台’项目”的遴选资料。

他详细介绍了在这个平台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首次在国际上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性能最好、工作温度最高(800℃)、具有温度自动补偿的微光纤珐-珀应变传感器件,可望在航空航天、能源工业等环境十分恶劣的极端条件下使用,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温下应变精确测量的世界性难题。国际光电子界著名杂志《Photonics Spectra》和美国物理学会杂志《Nanoscale Science &Technology》进行了报道和转载。这项研究也是团队获得2008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叔子院士和邹寿彬校长都曾说过,电子科技大学要腾飞有两个翅膀,一个是“电”,一个是“光”。现在是以“电”为主,下一步就是要大力发展“光”。两个翅膀都硬了,电子科技大学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饶云江时刻记着杨院士和邹校长的这段话,暗地里决心一定要为电子科技大学的光学工程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出国际一流水平。20世纪90年代末,铙云江离开英国的时候,他曾对英国同行说,“十年以后我一定要赶上你们”。他代表中国,喊出了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赶超世界科技前沿的心声。

回国后,他即被聘为我国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又获得中国光学界最高学术奖励——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他还是国内唯一的国际光纤传感大会TPC成员。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低相干性光源合成方法,在光学干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光纤光栅传感研究方面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级的专家;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影响因子>;1)80余篇,其中在国际光学权威杂志《Optics Letters》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特邀论文4篇;SCI他引650余次,引用人次近2000,其中单篇论文被SCI他引150余次,成为光纤光栅传感领域的经典文献之一。

国际光纤传感技术权威、英国Kent大学的David Jackson教授和英国Aston大学Ian Bennion教授等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高度评价了饶云江和他的团队所取得的成果。

团队在饶云江的带领下,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被国内同行视为标杆。近两年,在国内主要的光电会议上,饶云江教授5次做大会报告,介绍团队所取得的成果;并且,武汉理工大学的姜德生院士公开赞扬“饶云江教授的团队做得很好”。会后,很多同行前来“取经”。

这说明饶云江团队在光纤技术领域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谋划未来

在饶云江的办公室挂着一幅书法作品:淡泊宁静,志存高远。他时刻告诫自己,也告诫团队,要出原创性、高水平成果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甘于清冷寂寞、不断攀登科研巉岩的心态,以高远的视角寻找学科的前沿,一旦确定方向就要坚定地去钻研,而不是随意地更改初衷。他对团队成员说,要站在国际前沿,用战略眼光思考问题。

饶云江曾把《中国教育报》上报道南京大学闵乃本课题组的文章推荐给实验室的研究生们。这个课题组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前,用了19年时间做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研究。他希望通过这一实例让学生明白:成功需要团结的科研团队殚精竭虑,长期坚持。坚持的过程中,只有冷板凳,没有鲜花和掌声,必须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地去做。

饶云江涉猎很广,光电、通信、仪器科学技术是他主要研究的领域,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他常说科学家有国界,但科学是无国界的。他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全人类急需解决的科学和技术基础问题上,初步确定了三个研究选题:地震监测、光学方法诊断癌细胞、飞机安全监测等世界性难题。

他还对英国同行说过一句话,“再过十年,我希望超过你们”。他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建设成世界领先水平。他向记者讲述这段话时,依然豪情万丈,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未来,他充满了希望,有着更大的“野心”:争取光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复牌;争取国家级大奖的突破;争取获得“973”、自然科学基金和军口等大项目;争取申请举办国际光纤传感器大会,进一步扩大我校在光纤传感领域的国际影响……

在某些人看来,这或许是“大跃进”。但对饶云江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目标。如果把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国际一流团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饶云江及其团队已经接近塔尖了,团队在组建后的短短四年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足以说明,他们有能力、有实力做塔尖,让梦想照进现实。

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因为,他们的隔壁住着赛先生,只要他们持之以恒地敲门,赛先生总会开门欢迎、拥抱他们。

(陈伟)

同类推荐
  • 日本文化新论

    日本文化新论

    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具有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和发展,学习日语的人数增多,人们从各种渠道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特别是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热情很高。但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不少是通过国内出版的很多日本文化概要等书籍来进行的,这类书籍在传播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新闻传媒写作要领与范文

    新闻传媒写作要领与范文

    消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是新闻文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新闻是报道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传播媒体向社会输出新鲜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 精典教育-爱弥儿

    精典教育-爱弥儿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本书之对历史做一番研究,以求找到破解诬陷的秘籍,让天下所有的诬陷者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处藏身,无所施展其技。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成为教学骨干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成为教学骨干

    我国的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任务,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而从近距离来看,我们常常把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那些职业素质相对优异、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教师称为骨干教师。
热门推荐
  • 不需要爱人的影子

    不需要爱人的影子

    知道真相的她,陷入了绝望,但又被他的温柔给拉回来!“厉承凛,真的败给你了!”“我说过我爱的是你,并不需要怀念她”该死的,我不需要爱人的影子,我只要现在在我面前的你!
  • 超神学院之大气使

    超神学院之大气使

    你们称呼我什么?神?恶魔?英雄还是怪物?都无所谓了。因为无论你是谁,在踏入地球的那一步,结局便已经注定了。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 红绿盘

    红绿盘

    一个海外归来的神秘人物带着大笔资金杀入国内股票市场,股市内顿时硝烟四起。金融机构和庄家之间尔虞我诈,为获取暴利不惜坑害散户。小股民成了任人鱼肉的牺牲品,在以逐利为目标的股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被忽视。本书不仅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股票战,也融入了作者对当今股市内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思考。
  • 武霸九霄

    武霸九霄

    少年林羽,经脉被毁,饱受冷眼嘲笑。一次意外,他偶得神秘宝塔,从此逆天改命,踏上一段碾压各种天才的传奇之旅!且看少年,如何在这宗门林立,万族争锋的武道世界中,纵横天下,横扫八方,成为那称霸万世的至高主宰!
  • 太古神体

    太古神体

    一滴滴的鲜血在无尽的苍穹之上滴落着!战意冲天,万骨埋路,神骨藏体,修我无上太古神体……
  • 娇嫁

    娇嫁

    重生在元丰朝,陆冉表示很淡定,能活着才要紧,其他的都是浮云。这辈子看看花,赏赏景,偶尔赚点银子,若再挑个老实本分会疼人的夫君,她这日子也算是美满惬意了。可就这么点愿望,竟然还被人给搅黄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某人:爷就站这儿,你还敢挑别人?
  • 我喜欢你,关你何事

    我喜欢你,关你何事

    喜欢一个人,不必强求,喜欢便好我喜欢你是我的自由,你嘛,爱咋咋地
  • 我是一个墓童

    我是一个墓童

    十四年前,一只马戏团的猴子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怪异的墓葬,一个在那时被用来殉葬的六岁男童却神奇地在地底存活了近80年,墓童体质特异,天生通灵,后又遇上了“头脑简单”,却力大无比的大马。从此开始了一段冒险而又刺激的诡异经历...PS:新人新书,求收藏,没事留个言啦,在此谢过哈~O(∩_∩)O~~~~
  • 東京喰种

    東京喰种

    愿这个世界温柔待你,如同你温柔对待这个世界。
  • 三世劫:帝姬倾城

    三世劫:帝姬倾城

    她本是千周国女扮男装,年少有为的少年将军,不想一朝死在了皇权的阴谋之下,万箭穿心。好在老天有眼,让她重生在了南夏公主身上,盯着和亲名义回到千周的她将会掀起一场什么样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