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亚芳校友
孙亚芳,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安全部从事通信工作。1992年,在华为成立5年之后,孙亚芳进入华为,先任培训部经理,再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后主管市场,直至升任主持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常务副总裁。1999年,她出任华为公司董事长。
在很大程度上,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比总裁任正非更神秘。虽然二人都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但作为华为的创办人、领导核心和精神领袖,任正非早已被多本叙写华为企业史的书籍,用最大篇幅塑造为一名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就连其低调也成为传奇的一部分。而孙亚芳的低调则成功地使自己隐身于任正非背后。外界难以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具体而微的,甚至说法一致的孙亚芳,以至于至今在网络上只能搜到两张她的图片,虽然她以前经常陪同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出访海外并代表华为出席签约仪式。不过,谁也不会怀疑,在这家典型的强人驱动型企业的腾飞奇迹中,孙亚芳以自己的能力和威信打下了不可替代的烙印。
“市场杀手”奠定权利基础
1992年才进入华为的孙亚芳从培训部经理做起,在久经市场考验后逐步升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15年间,她见证了华为高速扩张的每一步,也用自己的智慧为华为的各方面予以大力提升。
内部人士认为,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三个部门是对华为贡献最大的。公认的事实是,孙亚芳为华为塑造了严密的市场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
1995年,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电信部门的设备采购转向招投标方式,相应的要求设备商的市场营销也必须由“打游击”转向“正规军作战”。1996年2月,孙亚芳发动了一次震惊企业界的群众运动——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大会。由市场部主管孙亚芳带领26个办事处主任同时向公司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一份述职报告。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决定接受哪一封。任正非在会上称:“我只会在一份报告上签字。”竞争对手当时将这件事当成“作秀”。但是,最终真的有6名地方办事处主任被置换下来,一批新员工上了领导岗位,市场体系高达30%的人也真的下岗了。
这次运动后不久,孙亚芳即升任副总裁兼任市场部总裁,此前,孙亚芳是市场部副总裁。这次运动还在华为内部引发了一场员工怎样跟随公司发展、干部能上能下的大讨论。最后孙亚芳得到了公司的金牌奖项(把名字刻在纯金的牌上,是华为的最高奖励形式)。
华为历史上这第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改革,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惯例,而且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强行推动华为的市场策略,完成从“公关型”向“管理型”的过渡。
出身通信业的孙亚芳对行业大势具有出色的大局观。她很早就提出:“只有运营商赢得利润,赢得生存能力,设备供应商才能生存。”1996年,为快速占领市场和融通资金,华为开始与各地电信局合资成立控股子公司,至1998年先后成立10多家合资公司,与电信运营商及其主管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此举为华为开辟了庞大的销售渠道,绑定了长期客户,也解决了令制造商头疼的回款问题。吸纳邮电系统员工入股,也为华为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外界普遍认为,在电信局工作多年的孙亚芳是华为这一重大战略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人。
1997年,成立之初便矢志于“世界级企业”的华为开始夯实内部管理,通过引进IBM 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CS(集成供应链管理)启动业务流程大变革,孙亚芳是该项目的“前线总指挥”。在历时5年的流程变革过程中,孙亚芳也充分展现了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和细节管理能力。这次变革,让华为的“成长基因”从最前端的市场销售向后端产品开发和供应链成功延伸。
1998年,孙亚芳出任董事长。从此,华为形成“左非右芳”的核心领导层格局,由孙亚芳直接主管至关重要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三个部门对华为的贡献最大:其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为华为国际化打下基础;市场部门更是以令竞争对手胆寒的“狼”性,为华为自1996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任正非宣布孙亚芳任董事长时说,孙亚芳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华为的市场营销体系。
孙亚芳的另一个杰作便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1996年华为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明显优势,很简单,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它就和一个仓库没什么区别。正是科学的“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体系,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才使华为能在1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如果你对《华为公司基本法》有兴趣,不妨去读读,有人认为《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写得最好的就是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因为它在描述规则,其他的内容则多在定义概念。
男性社会的女董事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亚芳曾对任正非有知遇之恩。据说,孙亚芳还在国家机关任职时,当时华为在资金上面临着很大困难。由于看好华为,孙亚芳靠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华为贷了不少款,可以说是曾在华为最危急的时候“挽救过华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孙亚芳的确是独具慧眼,在华为还是树苗的时候就投资了这只潜力股,这些因缘无疑为孙亚芳在华为站稳脚跟增加了砝码。
这是一个在华为内部流传很广的故事:1992年前后,华为因货款回收太慢,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全体员工连续几个月没有发工资,士气低落,部分员工打起了退堂鼓。天无绝人之路,华为突然收到了一笔货款。公司高层在一起研究这笔款子怎么用。任正非也实在拿不准该怎么办。最终,孙亚芳帮任正非做了决定——先发放员工的工资再说。于是,等待多月的员工们领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干劲马上上去了。此前,公司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新产品也很快研制出来了。华为终于走出了困境。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相貌秀气、文雅的女性具有内在的决断力。
由于专业上的特点,华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男性社会”,只有前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式的技术天才加管理高手似乎才是真正“华为式”的“英雄”,但孙亚芳这个弱质女流却成为这个“男性社会”的董事长,不能不说自有其过人之处。
在华为,本来是没有董事长这个职务的,1998年左右,由于华为一向低调的风格,加上其营销战术、早年的股权、贷款等问题,外界对华为的许多做法多有微词。鉴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能力,任正非提议她做董事长,负责外部的协调,自己做总裁,专心做内部管理。实际上就是确立了任正非是第一把手,孙亚芳是第二把手的高层管理模式。此外,在公司,孙亚芳还负责了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工作,而任正非则更专注于战略研究。
孙亚芳口才和风度俱佳,这就是她被任命为董事长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从此以后,在华为的许多对外活动上,人们都可以看到孙亚芳的身影,而向来不喜社交的任正非则更加理所当然地隐身于幕后。对于孙亚芳在董事长这个位子上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华为与外界的关系正日益亲善。比如在与美国思科的大官司中,华为就十分巧妙地调动了媒体的情绪,获得了很大的舆论支持。
在外界的眼里,孙亚芳是个容颜姣好、举止优雅、说话“和风细雨”的外交高手。而许多华为员工眼中的孙亚芳,却是另外一番表情。一位曾在华为任职多年的老员工,离开华为之后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华为》的书,在书中,这位以前孙亚芳的部下对她做了这样一番描述:
“在华为,只有孙亚芳对直接下属的训斥和任正非有得一比,甚至对于很多人,孙亚芳比任正非更加严厉。女人细腻,必然关注细节,而我们的孙总无论是地位还是她的个性都迫使她面对细节时就要把你揪出来。华为的市场员工都知道,你如果没打领带,在展览会上被孙总看见,你的下场可就惨了,且不要说孙亚芳的火爆脾气,她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根本就让你找不到机会出口。在我所经历的场合,除了副总裁徐直军敢和孙亚芳顶几句外,其他人对孙亚芳向来都退避三舍,从不正面顶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