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是关于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类从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国家、民族、阶级、政治集团关于军事斗争主观意志的体现。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来分有古代、近代和现代军事思想;按阶级来分有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国家来分有中国和外国军事思想;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兵器来分有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和高技术兵器时代军事思想。
一、军事思想简史
军事思想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时代的角度上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地中海国家。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政治集团的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军事思想的成熟早于外国,内容也更丰富,是世界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和兵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产生和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①初步形成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从我国夏王朝起,就进入了奴隶主制的阶级社会,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组织了相应的军队,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虽然当时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但还是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主导的初级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发动掠夺性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等名义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酷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在作战方式上通常采用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发展到以车兵为主,对军队的指挥要求严格统一,严厉管理。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多可胜少、强能胜弱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军事观点。到了西周,已出现了《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这些著作虽已失传,但在以后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著作中,可查找到一些片断的引文。
②基本成熟时期
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时期,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战争频繁,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图1),战争形式多样,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军事家,他们的军事著作相继问世,如《尉缭子》、《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孙子兵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这部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研究起指导性的作用,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孙子兵法》指出,“十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好战争结局。这种军事理论打破了奴隶主制社会那种唯天命的军事思想,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军事思想指出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只要做到“知彼知己”就能“百战不殆”,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还指出,战争的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后来的《吴子兵法》、《孙膑兵法》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③发展提高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3世纪中叶,我国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封建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军事思想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在这期间,火药、火器逐渐在军事上使用,军事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在北宋初期,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扩大和激烈,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确立了兵书在社会上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中期开始兴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统治者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和《李卫公问对》等为《武经七书》,官定武学教材。许洞的《虎钤经》与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均对由皇帝绝对控制军队指挥权提出了非议。南宋名将岳飞提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军”突破了由皇帝“钦定”的作战旨意,采取步兵与骑兵配合的灵活战法,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陈规在《守城录》中记录了军队开始使用火器和改革城防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的方法,主张“守中有攻”,这是对城市防御作战的创新之举。
④继续完善时期
公元14世纪末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历了明、清(中期)两个朝代。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接连不断,外国军队也开始对中国的入侵。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国外引进了部分先进武器,出现了独立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上作战对象的改变,所以在建军和作战的指导思想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单纯的保守防御作战思想,也有激进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如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试图从军事理论、军队建设、作战方针、兵器制造与使用、人文地理、江河海防等众多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在清王朝建立之前,后金军队与明朝军队发生了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方针,充分发挥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的长处,对付明军的多路进攻,采取了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出在京城应建立多层次的设防思想;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强调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取得胜利。清乾隆以后,从总体上来说,军事思想逐渐趋于保守落后。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如惠麓酒民的《洴百金方》,主张团结民心,实行兵民联防。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战争论、治军论和用兵论三个方面:
①战争论
在战争论方面,包括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性质、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等诸方面的论述。
对战争的起源问题,奴隶制社会认为战争是一种由超自然的力量决定的,是“皇天降灾”,是对违反天命的惩罚,属于宗教战争起因论;随着认识的深化,认为战争是起源于人的生物本性,从而形成了自然主义战争起因论;在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认为战争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从人类争斗本性发展起来的,有人类就有战争;荀子认为战争与国家是同时产生的,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即战争的起因一是要争夺霸主地位;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资源;三是有深仇大恨,积怨甚深;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五是国家遭受了灾难、饥荒,民不聊生。
对战争的性质问题,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没有从理论上作明确的解释。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将战争分为“有道”与“无道”、“曲”与“直”等不同性质;到战国时期在很多的书上出现了“义兵”、“义战”、“不义之战”等概念。如在《吴子兵法》一书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即禁暴除乱、拯救人民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荒马乱、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伐众而出征的军队叫逆兵。这些理论阐述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就有了“有德不可敌”的思想。《孙子兵法》指出,“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即道为取胜的首要条件;《淮南子·兵略训》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这些论述说明了战争胜败与政治的关系,只有施行了合理的政治,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明确地认识到:战争依赖于经济,国富是兵强的基础。《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巩固的国防,是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的,因为战争是以消耗巨大的物质为代价的。
②治军论
治军论包括了将帅的修养与才干、军队的编制与体制、法规法令的建立与实施、军事教育训练等方面的论述。
将帅是军队的组织和领导骨干,他们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孙子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要求军事将帅能文能武,勇谋兼备。《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吴子兵法》指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这些论述使奴隶制社会中所世袭的军职制有了很大的进步,采用了选用有真才实学、文武兼备的人在军中担任将帅之职。
在古代的很多军事著作中对军队的编制体制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军队性质、军队编组方案、行动部署、营区的划分和管理、着装和徽章佩带以及马匹的使用和管理等。合理的编制与体制就能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法规法令的建立与实施方面,在《尉缭子》中有《重刑令》、《五制令》、《勒卒令》、《兵令》等法规法令,这些法规法令就是为了“明刑罚,正功赏”,“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使军队“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孙子将“法令孰行”看成是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在古代军事思想中,十分强调军事教育训练,《吴子兵法》指出:“敢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这里的“教”是指军事训练,“戒”是指思想教育。在军事教育训练中,《吴子兵法》强调官教官、官教兵、兵兵互教,指出:“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吴子兵法》主张“教得其道”,“练心”、“练胆”、“练艺”。通过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杀敌本领;通过思想教育,达到统一思想。
③用兵论
用兵论包括以谋略取胜论、充分准备取胜论、速战速决取胜论、持久待机取胜论、争取主动取胜论、随机应变取胜论、攻守恰当取胜论等方面。
在我国古代军事著作中关于战略战术的论述很多,如“上兵伐谋”,“以全争天下”的全胜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谋略取胜的最高境界,主张在一定政治、军事、经济等基础上,不用武力而打败敌人的威慑论;“度势”、“料势”、“为势”的胜可为论;“兵贵先”、“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先发制取胜论;“后人发,先人至”的后发制取胜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的掌握战争主动权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的奇正用变论;“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也”的以多胜少论。孙子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在做好一切准备的情况下去制定战略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古代军事家都很重视战争的准备和后方补给,《孙子·军争》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织委则亡”;《六韬·军略》则说:“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孙子说:“取用于国,粮于敌”。《管子》对战争的准备提出了“八个无敌”,指出应重视财力、手工业生产、武器装备、军队政治素质、将士选用、军事训练、各国情况研究、谋略运算等方面的准备,当这些准备都超过了敌方时,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速战速胜是古代军事家们的传统思想。旷日持久的战争会使军队疲乏,国家财政耗损过大,造成大伤元气。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军力的增多、持续时间增长,持久战同样受到了重视。一些军事家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持久战能使敌人疲惫,消耗敌人的兵力和物资,在与敌人持久的对抗过程中,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待机进行反击,是转化敌我态势的有效措施。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指在战场上要千方百计地争取行动自由权,只有争取主动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争取战场主动权的措施和原则是:首先占领有利地势、处理好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关系,以迂为直,扬长避短,以利诱敌,攻其必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