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离不开社会。没有社会,就不会有自我。正像马克思曾经讲过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社会是一个宏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关系。而群体则是一种微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具体的关系。只有把社会的需要通过群体这种微观环境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并按照社会的准则去进行社会活动时,才能协调个人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才能获得个性的正常发展。因此,社会群体生活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群体生活表现得最明显的时期,据调查,大学生除了睡眠,约有80%的时间在群体中生活。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群体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会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1.什么是群体
群体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能获得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也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产生满足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们之间也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人们必然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交换其活动,否则生产便不可能。一个人若是脱离了社会,与社会隔绝,便无法生存和发展。
人并不能直接生活在抽象的“社会”中,他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和社会发生联系。由此可知,所谓群体是指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往中所结成的共同体。社会就是由各种群体构成的共同体系统。而各种形式的群体则构成了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群体生活习性并非人类所独有,它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据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有1500种昆虫过群体生活。如10000种蜜蜂中有1000种过群体生活,3500种蚂蚁几乎全部过群体生活等。高级动物和猿类其群体生活基本方式更接近于人。
但是人类群体不同于动物群体。动物群体性是一种遗传本能的表现,纯属自然性的体现。而人类群体生活的形成和建立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以人类各种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满足为动力,在行为规范控制下进行的,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人类群体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的群体性是后天获得的,是社会性的体现。
2.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结合,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集合体,它具有以下特征。
(1)有两个成员以上,并通过一定的交往形成一定的关系和组织结构。
(2)社会群体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实体性单位,具有共同的目标、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具有某种社会功能。例如工厂的车间或班组、部队的连排、学校的教研室、学生班级等。
(3)一般来说,社会群体中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有共同的兴趣和利害关系。
(4)社会群体的正常有序的活动,靠社会群体中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社会群体是一种社会力量,其功能主要有:
(1)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使个人得以存在。
(2)社会群体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本单位。每个人要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级组织。各社会群体的一定目标的实现,必须承担社会组织从全局角度分配的任务,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群体活动来完成社会使命,对社会作出贡献。
(3)各社会群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将会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安定。
3.社会群体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群体有多种分类。
(1)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的角度,可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所谓假设群体,指的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不是真实存在的具体群体,而只是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划分的群体,如男人、女人、青年、老人等。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对认识这部分人是有意义的。实际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实际的交往,并且有心理互动影响的群体。如一部分人组织成一定的机构,成立了青年团、妇联、退休干部协会等,就构成了实际的社会群体。
(2)按照群体成员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一般把2~20人之间的结合称为小群体,超过这个数字的称为大群体。
(3)按照群体成员的关系密切程度可分为基本群体(首属群体或直接群体)和非基本群体(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基本群体是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班级、科室等。非基本群体是指人数较多、各成员的联系主要靠传达工具等媒介形成的群体,如各种社会团体、企业、政党、社区等。
(4)按照群体建立的原则、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按规定手续组成,有一定组织纪律、工作任务目标,成员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非正式的群体是一种自然的结合,不需要根据何种手续,成员关系无成文规定,其组织无一定的形式,如亲属、朋友、同伙等。
(5)根据社会群体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政治群体、教育群体、宗教群体、娱乐群体等。
(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1.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是指统计学角度上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阶层,具有青年群体的一般特征。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群集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人类的这种特性,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鲜明。在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都能体验到年轻人希望与人群合的深刻冲动。这是由于青年期是人生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青年既不是标准的成人,也不是单纯的儿童,而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这种成幼并存、成幼交错的发展特点,使青年的内在心理矛盾处于人生最激烈的动荡时期,如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成就欲与挫折感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是青年期内部心理矛盾的主要体现。而结群行为和强烈的趋群意识就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是青年心理的内在需要。青年群体是一种极易发生群合现象的群体,几乎每个青年都从属于这个、那个或同时从属于几个青年群体。
所谓青年群体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目标和同样身份与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青年人结成的共同体。一般来说都是青年自主自愿结合的结果,是青年们在实际生活中因相互吸引而自然组成的交往关系。他们年龄相仿,兴趣、态度相似或社会地位相同;观念、志向一致;具有强烈的感情共鸣和高度的心理相容性。同时由于青年群体一般是自愿组合,缺少长远的奋斗目标,缺乏强制性的纪律约束,因而群体成员容易发生变化。尤其是当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时,青年群体的构成和内容也随之出现大起大落、大进大出的波动,有些不适应的群体自然而然地消失,产生出新的结群方式。
大学生除了具有青年群体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程度较高。大学生占同龄青年群体人口的3%~4%左右。由于多种原因,适龄青年不能都进入高等院校就读,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第二,年龄相差不多,社会经历大体相同,共同语言较多。
第三,集体住宿,关系极其密切。学习、工作、文化娱乐活动和休息规律几乎相同。
第四,受较严格的校纪校规制约。
第五,家务劳动少,有较长时间的寒暑假。
第六,共同的任务和目的是学习,除集中听课、讨论和实习外,更要求自觉的分散自学、独立完成习题等,所以大学生学习具有以个体的脑力劳动为主的小生产活动的特点。
第七,政治上敏感,关心国内外大事,愿意并善于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内国际联系,并乐意发表自己的政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所谓心理上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已置身于社会之中,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总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意向。一方面,关心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上所出现的事物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且热衷于社会参与,对社会的宣传、舆论、观念等愿意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对事物的认识又表现出一定的轻率和片面性,不能客观、全面、深入、准确地认识问题。这是和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阅历缺乏相关的。
(2)情感丰富与不稳定
大学生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社会责任感、友谊感、道德感等有了较高的发展。他们敬佩品行高尚的先进人物,崇尚在各领域为祖国、为民族争得荣誉的人,对社会风气不正表示反感、忧虑。各种情感可以在许多场合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爱国主义情感使一些大学生刻苦学习、百折不挠,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义务感使他们走上社会,满腔热情地从事公益活动;友谊感使他们喜欢交往,使同学之间在坦率、单纯的环境中结成牢固而深厚的友谊。异性友谊容易发展为爱情。
大学生情感丰富但不稳定,特别是容易偏激和冲动。人的情绪和情感常常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别,但情绪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处于青年中晚期的大学生,情绪变化起伏较大,心境变化快,容易爆发激情。这种激情使大学生既可以做出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也可以因一时莽撞而发生某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使自己的行为有损于国家、民族的利益。另外,由于大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使得不少同学孩子气十足,过去生活道路一帆风顺,如今遇到一点困难就显得激动、不冷静,甚至消沉。例如在恋爱问题上,有些人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的因恋爱影响学习、荒废学业,有的因失恋而产生自杀念头等。
(3)求知欲强烈与鉴别能力较弱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智能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时代对知识的需要使大学生们深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他们推崇“知识就是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一切陌生的知识和文化都感到新鲜。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感兴趣,而且广泛涉猎天地生、文史哲等多种学科,世界名人著作,特别是反映西方哲学思潮的一些著作成为他们竞相传阅的“热门货”,有的学生往往背诵大量的名诗警句,在讨论问题时引经据典,颇有学术色彩。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不够成熟,认识结构和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往往对所接触作品观点的真与伪、精华与糟粕难以做出正确的分辨,如有的学生在读西方哲学书籍时,总是把比较新鲜的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视为真理,甚至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的大学生盲目崇拜外国,甚而对外国的一些道德沦丧、自私、庸俗、荒谬的东西津津乐道,有的还身体力行,结果影响了思想情绪甚至消沉堕落,这种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4)理想性丰富和现实性缺乏
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想象力日渐丰富,对未来的一切充满憧憬,用学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常常“编织理想的花环”。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理想性。大学生理想性丰富,具有比一般青年高得多的理想品格。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经验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也比一般青年强烈得多。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入学前,都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完美无缺:高效率的学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有朝气的社会交际等。对大学艰苦的学习和朴素的生活,则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大学里学习紧张、生活规律、制度严格,就会感到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发生了矛盾,出现了不适应的感觉。有的甚至因为学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工作能力不强而情绪低落,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
第二,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高年级大学生已具备了较丰富的知识,他们的理想更多地面向社会。他们把社会想象得过于理想化,认为到了社会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他们踌躇满志,憧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然而一旦接触社会,实际生活的复杂性又使他们担心自己的能力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心中有一种失落感。
(5)喜欢交往与自我封闭
大学时期,一方面,学生有强烈的交往要求,他们希望通过交往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友谊,如大学生对舞会、旅游等活动感兴趣;他们欢迎知识渊博的老师经常到他们当中去;他们喜欢和领导交换意见,希望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但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又存在着自我封闭性。这个时期,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觉和情感体验的增多,内心世界注意力集中,自我认识加深,少儿时期那种直爽、天真、坦率的性格消失。在与他人接触时,不愿敞开心扉,似乎在心理上设了一道屏障,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