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
【身边故事】
晓岚和男友从初中就开始了交往,高中毕业考入了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大学。
开始由于迈入大学的兴奋与忙碌,彼此不能厮守在一起的痛苦并没有被强烈地感受到。甚至还有一些“距离产生美”的感觉。但是半年后,晓岚慢慢地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忍受没有他陪伴在身边的日子。于是,她开始不断地用电话和短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同时也去探查他的踪迹,也无休无止地要求男友来看她,陪她吃饭看电影。久而久之,这种强迫性的行为招来了男友的反感,于是开始以“忙”为借口逃避与晓岚见面,甚至发展到不接电话,不回复短信。于是,晓岚开始猜忌: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喜欢上别人了?
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充满了不理解和不信任,争吵成了每次难得通话的主要内容。晓岚试图放弃这段折磨人的情感,但是又难以割舍。痛苦中的她开始失眠,学业也受到很大影响。
爱情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欢迷恋对方的一种感觉。而恋爱关系则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要建立一份稳定而甜蜜的恋爱关系,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爱情理性的认知,需要爱的能力来浇灌,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对爱情之花加以培育和维护。
第一节爱情的产生与发展
一、什么是爱情
“爱情呀,你到底姓什么?”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电影讲述的是年轻人面对爱情的痴迷、困惑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的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一)爱情的实质
爱情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所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基于异性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爱情的本质包括如下特征:(1)爱情的平等性。真正的爱情,双方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爱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没有谁是附属品,或谁该占有谁。(2)爱情的专一性。陶行知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本如醋。随便喝,毒中毒。”男女双方彼此尊重和珍惜是爱情的基础,忠诚与信任是爱情的保证,专一或排他性是人类爱情的核心。(3)爱情的欢愉性。爱情能使人感到兴奋和愉悦。当男女双方在理想、志趣、情操等方面达到高度一致时,两人的精神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无比的愉悦。(4)爱情的强烈性。爱情是人际吸引中最强烈的形式,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追求爱的权利和自由,不惜以死相争、以身殉情。
(二)爱情的属性
爱情是人的情感,与人的属性相对应,爱情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爱情既是人的生理需要,爱情也是人的精神需要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需要。
1.爱情的自然属性
个体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正常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性欲本能、感官享受有关的、以生物学因素为主的性爱。爱情与性的关系是大学生们敏感而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性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同时性的满足又是爱情的一种渴望。
2.爱情的社会属性
男女双方建立在审美需要、道德情操、价值观、个性、社会规范等基础上,以社会性因素为主的情爱。因此,爱情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虽发端于个人的欲望与情感,同时又受社会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约束,也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它既需要纯真的情感作为基础,也包含经济和价值利益的交换。超越社会现实的纯粹的爱情即便存在,也是脆弱而短暂的。
由于社会对性的控制,婚前性行为尽管是处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生理需求和情感表达的最高方式,但是由于不符合法律规定,也得不到传统道德的理解支持,因而也是需要加以克制的。而且婚前性行为可能导致的怀孕和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也是一个大学生所不能化解和承受的。
(三)爱情的成分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教授提出了爱情成分理论:尽管两性间的爱情形式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动机、情绪和认知这三种元素构成的。这三元素在爱情关系中所占的分量的不同,就分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爱情形式,也决定了爱情的性质是激情的、亲密的还是承诺的。
1.动机成分
动机成分是指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包括性驱力、异性容貌的吸引、对方的地位、钱财、权利等社会资源对自己需求的满足或互补性等。在恋爱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热情地追求心仪的异性,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激情的。
2.情绪成分
情绪成分是由刺激引起的身心激动状态,是指在恋爱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诸如甜蜜、痛苦、幸福、嫉妒、伤心、满足等复杂的各种情绪,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
3.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对情绪和动机是一种控制因素是指对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意义与价值,爱情的道德责任、择偶观、自己与恋爱对象的匹配性等理性思考与性行为控制的认识。认知是维系爱情持久性的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双方对爱情的承诺和守约。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
二、爱情的产生与发展
(一)恋爱的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王极盛将恋爱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为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和异性恋爱期三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男女性别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青少年开始对性别差异和关于性的话题、信息非常敏感,在异性面前时常会感到羞怯和不安。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躁不安,或为了免于在自己心仪的异性面前失态,青春早期的少男少女往往会回避与异性接触。
2.异性接近期
随着性生理上的发育成熟,性心理开始发展,男女情窦初开,产生了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出现彼此希望接触的意愿。但是,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性,他们容易被异性的某些特质所吸引,也就容易被具有不同异性特质的人分别吸引,并以为这就是喜欢和爱。这个时期对异性的向往是一种对整个异性群体的强烈关注和好感,基本上是泛化的、不确定的、缺乏专一性的。所以,有人又称此阶段为泛爱期。
3.异性恋爱期
在这一阶段男女青年,性心理已逐步成熟,社会阅历在不断丰富,稳定的恋爱观业已形成,对异性的向往逐渐走向专一,开始相互寻求和选择自己的配偶对象,建立和培育双方的爱情,进入成熟的恋爱心理阶段。
(二)大学生步入恋爱的心理过程
大学生爱情的产生和发展,一般来说,大致要经过好感、爱慕和相爱等步骤。
1.好感
好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彼此欣赏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人们在不经意的场合之下,或者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交往中,一个人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强烈地吸引你的目光,从而萌发了希望进一步接触对方的心情。男女之间的好感,并非是爱情,但却是爱情的必要的前奏,是驱使我们增加接触了解机会的内在动力,是催生美好爱情之花的有机养分。
2.爱慕
男女之间在好感的基础上,通过对彼此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更多的了解而产生的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以致这种内在感情使人心旷神怡,萌发了希望与其合二为一的强烈情感倾向,进而发展成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相爱
爱慕是单方面的情感体验,只有相互爱慕,爱情才能如期而至。在实际的状况中,永不表达的爱慕就是暗恋,表达了没有得到回应的叫单恋,只有勇敢表达又得到良好情感回应的才是彼此相爱,才会顺利地发展成为恋爱关系,开始共同谱写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第二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指导
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分析
爱情是处于青春晚期的大学生们最钟情的旋律,也成为困扰大学生们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爱情对于我们是可有可无的吗?为什么爱情会悄然而至?我们对于恋人的选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一)恋爱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1.恋爱是心理发展的需要
爱情是大学生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自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建立亲密感的最好方式。大学生自我价值在爱情的产生和发展中会不断提升。同时,爱情也是大学生人格和社会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恋爱对大学生来讲是自然的也是必需的。
相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能确保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彻底社会化,真正认识到性别角色上的差异,学会如何在生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构建自己的心理,以符合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
2.恋爱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
恋爱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起的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能否稳固、发展、走向成熟,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学习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去爱另一个人,并使得自己获得对方的爱恋;学习如何和一个人长期相处,学会包容、体贴、关心与尊重对方,学会接纳失望、痛苦和不满等;学习在爱中间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不会用过度依赖来控制对方,也不会因过度的自我防御而疏离对方,充分享受爱情带来的安全感和亲密感;学习体会在恋爱关系中满足自身及相互的心理需要。
3.恋爱是人格发展的需要
大学恋爱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完整的自我,形成独立的人格,为进入真实的社会生活起到缓冲作用。恋爱使我们的自我价值得到确认,并在恋爱关系中不断地通过对方的认同或者抱怨,来了解自己,不断修正自己,以达到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目的;并在两性关系的把握和对于性关系的理性决策中建立自己的责任感;在处理和化解与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包容和尊重。
(二)大学生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指导人们爱情或恋爱行为的内心尺度。它反映的是个人对待爱情的一种信念,并为其选择爱情对象、指导爱情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它决定我们的恋爱动机,决定我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和反对什么,是我们爱情行动和态度的内在指南。它决定我们被什么样的人所吸引,也决定我们择偶的标准。
爱情观为应对由爱情而引发的各种负性情绪的疏导处理提供依据和指导。它决定我们对爱情的期待以及面对爱情时采取的态度可以是肯定的积极的还是否定的消极的,更先天地决定了我们的爱情是甜蜜还是痛苦,是崇高还是低俗、是神圣还是卑微、是纯情还是功利、是浪漫还是务实。廖莎莎和李欣华在2009年3月的一项针对当代中学生与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的调查问卷中,将爱情价值观分为贪图性欲取向、现实功利取向、理想浪漫取向、传统奉献取向四个维度。
1.生理需求取向
青年人年龄一般在18~35岁,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发展的平衡,因而对性十分敏感和渴望。伴随性生理成熟带来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动因。具有这种爱情价值取向的人,追求爱情的动机是满足对性的好奇和欲求。个体的情感生活完全听任生物激素的驱使。见一个爱一个,抛弃了忠诚与坚贞的价值。据相关研究表明,纯粹的激情引发的性吸引最长不超过3年。当激情不再的时候,爱情之潮随之退却。
2.现实功利取向
具有这种爱情价值取向的人,并不把情感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他们往往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选择最符合条件的爱人,以获得内心与现实的安全感,这些条件包括家庭出身、学历、能力、未来成就等。而金钱与地位等这些外在的价值不可能是恒久稳定的,所以彼此的感情和关系也就是波动的。
3.理想浪漫取向
具有这种爱情价值取向的人,对于爱情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现实性并不十分看重。他们不会计较对方的出身地位、经济条件,甚至也并不十分在意对方的外表,他们要求的是彼此能在精神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他们注重爱情的过程和体验,通常不在乎最终是否能走向婚姻,对爱情与恋人充满了浪漫的期待。但同时,一味追求浪漫的人也不愿受到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限制与约束,这种爱情虽然纯粹,却很难在现实中开花结果。
4.传统奉献取向
持有这种价值取向的人会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主动奉献型:在爱情中乐于付出,愿意为对方奉献一切而不期望任何回报,是主动快乐的。其二是被动奉献型:在爱情中对情感生活缺乏主动和热情,一味注重道德与名声,而丢却爱情的珍贵价值。这样的人,感情生活是苍白的,婚姻也是枯死的。
因此,只有以纯真情感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为基础,人格品质相吸引、情趣爱好相投合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爱情才是纯真专一长久的感情。任何单一绝对的价值追求都会导致爱情观的价值偏离,最终走进爱情的死胡同。
(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爱情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现实。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总体上还是健康而积极的。而不健康的、不正确的恋爱观正是导致大学生恋爱困扰和成功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