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独立和连续的职业选择
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一定要知道:你现在做出的每一个职业选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的职业选择。例如:某大学生在考虑是进入IT行业还是留校在某个领域深造时,选择了前者,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今后的深造成为美梦。因为一方面人毕竟精力有限,常常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从业之后,当初在学校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随着从业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会越来越少。因此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只看眼前,还要把当前的选择与将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有些职业工资虽低,但能给你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和有价值的职业人际关系甚至其他资源,这时,为了长远利益,不妨学习下象棋,走一步看三步。
(4)工作和家庭的协调
现实中,职业生涯成功与家庭生活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个人与家庭遵循并行发展的逻辑关系,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或协调或冲突。每个人在社会生命周期中均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作为父母子女的角色是不可逆的,我们能放弃一项职业,却不能放弃这样的角色,相反要尽力完成好为人妻、为人父和为人子的角色。
(5)发展与稳定
在后浪推前浪的经济大潮中,不进则退,只有持续不断的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积极进取,才能保持职业生涯的稳定。
(6)机会成本
在每一个职业阶段,人们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及技能,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生涯开发的机会成本。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职业生涯发展中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与个人的生活发生矛盾时,就要对二者进行认真的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是为了职业上的晋升机会而放弃某些个人和家庭生活,还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生活而放弃职业上的发展,这需要人们作出慎重的选择,否则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会使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响。
(7)避免职业陷阱
在组织中,个人需求和组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冲突的,个人的追求和组织采取的策略总会有不一致的时候,而最终人们还是得为自己所作出的职业选择负责。要知道,职业的成功与否最终决定在自己,尤其是身处变革时代,每个人都要把自我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而你自己就是投资者。要想在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时时把握机会,通权达变,避免职业陷阱。
(8)机遇与职业
毫无疑问,机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机遇不能坐等而来,要靠人去把握。一个有积极主动生活态度的人不但能把握机遇,甚至能够创造机遇。更多的社会交往,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勇敢的参与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都会使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机会。而消极等待,自我封闭,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抱负,则会使机会从身边悄悄溜走。
(9)业绩与职业成功
在组织中,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会比业绩平庸的员工得到更快的升迁和更多的发展机遇,组织会更多地关注他们,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担当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10)单一职业和多种职业
21世纪人类面临的科技与商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工作的内容和组织本身的性质在短期内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那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很不适应甚至几乎不可能了,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人生需要规划,职业更应规划。从一定意义上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开发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它帮助人们客观分析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优劣,帮助人们科学地做出人生的规划,使人生有目标、有方向,从而充满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若想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四)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你在众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选择捷径
人生就像行路,当目的地相同时,可选择的道路有很多条,这时候人们遇到的最多的难题就是如何选择。通常情况下,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知道哪一个机会更适合自己,属于自己。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你理性决策,给你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一个美国小伙子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没有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础的专业——机械专业。大学毕业后,这位小伙子没有马上投入商海,而是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学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还是没有从事商业活动,而是考了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后,他辞职下海经商。又过了两年,他开办了自己的商贸公司。20年后,他的公司资产从最初的20万美元发展到2亿美金。这位小伙子就是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拉福。比尔·拉福谈到自己的成功时非常感激自己父亲的指导,是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规划,最终这个生涯规划设计方案使他功成名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功的简图:
工科学习→工学学士→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硕士→政府部门工作→锻炼处世能力,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大公司工作→熟悉商务环境→开公司→事业成功
第一阶段:工科学习
选择:中学时代,比尔·拉福就立志经商。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他发现儿子有商业天赋,机敏果断,敢于创新,但经历的磨难太少,没有经验,更缺乏必要的知识。于是,父子俩进行了一次长谈,并描绘出职业生涯的蓝图。因此升学时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基础最普通的机械制造专业。
评析:做商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商品贸易中,工业品占绝对多数,不了解产品的性能、生产制造情况,就很难保证在贸易中得到收益。工科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能帮助建立一套严谨求实的思维体系。清楚的推理分析能力,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正是经商所需要的。
收获:比尔·拉福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年,除了本专业,还广泛接触了其他课程,如化工、建筑、电子等,这些知识在他后来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阶段:经济学学习
选择:大学毕业后,比尔·拉福没有立即进入商海而是考进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课程。
评析:在市场经济下,一切经济活动都通过商业活动来实现,不了解经济规律,不学习经济学知识,就很难在商场立足。
收获:比尔·拉福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搞清了影响商业活动的众多因素,还认真学习了有关法律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知识。几年下来,他对会计、财务管理也较为精通,在知识上已完全具备了经商的素质。
第三阶段:政府部门工作
选择:比尔·拉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考取了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
评析:经商必须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必须深知处世规则,善于与人交往,建立诚信合作关系。这种开拓人际关系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工作中才能得到提高。
收获:在环境的压迫下比尔·拉福养成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由稚嫩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老成、处事不惊的公务员,并结识了各界人士,建立起一套关系网络,为后来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利条件。
第四阶段:通用公司锻炼
选择:五年的政府工作结束之后,比尔·拉福完全具备了成功商人所需的各种素质,于是辞职下海,去了通用公司。
评价:通过各种学习获得足够的知识,但知识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转化为技能。
收获:在国际著名的通用公司进行锻炼,比尔·拉福不仅为实践所学的理论找到了一个强大平台,而且学习到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应该借鉴的地方,除了激情还应该考虑到更多的现实。
第五阶段:自创公司,大展拳脚
两年后,他已熟练掌握了商情与商务技巧,便婉言谢绝了通用公司的高薪挽留,开办了拉福商贸公司,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商人生涯,实现多年前的计划。
评析:时机成熟后,应果断决策,切忌浪费时间,应抓住契机实现计划。
收获:比尔·拉福的准备工作,几乎考虑到了每个细节。拉福公司的成长速度出奇得快,20年后,拉福公司的资产从最初的20万美元发展为2亿美金,而比尔·拉福本人也成为一个奇迹。
启迪:比尔·拉福的职业生涯设计脉络清晰,步骤合理,充分考虑了个人兴趣、个人素质,并着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生涯设计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变为现实。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他的这套生涯方案并不完全适合你,但是却带给你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只要你有信心、恒心,加上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案例的主角也许就是明天的你。
生涯规划相关理论
本节纲要
生涯发展论
职业选择论
超个人心理学
职业锚理论
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唯有与实践的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获得发展。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更要学习生涯规划理论,在理论的强大指引下,合理规划人生,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完善。
本节将就几个常用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涯发展论
(一)舒伯的职业发展论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职业和生涯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学说,其中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舒伯根据布尔赫勒(Buehler,1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Lavighurst,1953)的发展阶段论,提出一个新的诠释职业和生涯的发展概念模式。他在1953年提出了10个基本主张,在之后出版的《职业发展:研究的架构》(Vocational Development:Aframework for Research)和他与巴克拉奇(Bachrach)合著的《科学的生涯和职业发展》(Scientific Careers and Voc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书中,又进一步发展为12个基本主张:
生涯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种有秩序、有固定形态,且可以预测的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自我观念在青春期就开始发展,至青春期逐渐明朗,并于成年期转化为职业生涯的概念。
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时间及年龄的渐长,现实因素如: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的选择愈加重要。
对于父母的认同,会影响个人正确角色的发展和各个角色间的一致及协调,以及对职业生涯计划及结果的解释。
职业升迁的方向和速度与个人的聪明才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价值观、兴趣、人际技巧以及经济社会中的供需情况有关。
个人的兴趣、价值观、需求、对父母的认同、社会资源的利用、个人的学历以及其所处社会的职业结构、趋势、态度等均会影响个人的生涯选择。
虽然每种职业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兴趣、人格特质,但却颇具弹性,以致允许不同类型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一个人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
工作满意度视其个人能力、兴趣、价值观及人格特质是否能在其工作中适当发挥。
工作满意的程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观念的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