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运输管理的内容
5.1.1.运输计划管理
运输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运输竞争市场初步形成的今天,加强运输计划管理,仍然是顺利完成运输任务的主要保障。
1.运输计划的种类
按运输方式分为:
(1)铁路运输计划;(2)公路运输计划;(3)水路运输计划;(4)航空运输计划;(5)联运运输计划;(6)集装箱运输计划。
按编制时间分为:
(1)年度运输计划;(2)月度运输计划;(3)旬度运输计划。
2.编制运输计划的原则
(1)要保证重点,统筹安排。编制运输计划,必须有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按照轻重缓急安排运输计划的先后次序。一般应先中央,后地方;先外运,后国内;先省外,后省内。对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抢险救灾和节日供应市场急需的货物运输计划,应予优先运输。
(2)要组织均衡运输。“均衡运输”与市场对运输密集性、季节性需求常常是相互矛盾的。作为运输设备,在均衡使用的条件下,效率最高,但作为运输企业,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有效益,所以“组织均衡运输”是指在组织货源,制定运输计划时,要寻找市场特点与规律,统筹兼顾,按照产销季节的要求,尽量组织均衡运输,以充分利用运输能力。
(3)做好运量预测。做好运量预测是准确编制运输计划的前提。要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的品种、规格、数量、流向及其规律性;了解流通部门采购、调拨、销售商品的数量、时间和去向等。同时,还要掌握各类主要货物运输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制运输计划的依据。
(4)加强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作为对社会经济现象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运输统计为编制运输计划提供历史资料,也是对运输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统计进行分析,才能找出运输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反馈,从而,提高计划的准确性。运输统计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准确和全面。
5.1.2.发运管理
发运管理是物流企业按照交通运输部门规定,根据运输计划安排,把货物从产地或起运地运到销售地(或收货地)的第一道环节,是运输业务的开始。物流企业必须和交通运输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行动,做好发运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落实货源、组织配装、检查包装标记、安排短途搬运、办理托运手续,等等。特别应该强调发运时间,备货和调车要衔接一致,保证按时调车、按时装车、按时发运。有些物流企业和运输部门,采用“网络分析法”严密计算发运业务各项工序的时间,按繁简不同和先后次序组织工作,从而可以确定最佳的发运时间。
5.1.3.接运管理
接运业务,是指物流企业或运输部门在接到交通运输部门的到货通知后,认真做好接运准备工作,把到达的货物完整无损地接运进来的业务活动。它关系到运输时间、货物质量和能否及时入库和出售。接运要做好以下工作:
(1)接运单位必须与交通运输部门办好交接手续,根据有关货物运输凭证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接收、清点货物,要手续清楚,责任分明。
(2)接卸货物,必须注意安全,保证质量,严禁“野蛮装卸”,损伤货物,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提前准备仓位,货物接卸以后,应该入库保管的立即进入库房保管。
(4)能组织直拨的货物,物流企业在接到到货通知后,可事先与用户单位联系,在货物到达后,就车站、码头或专用线,直接把货物拨出,不入库保管,可减少一道中间环节。
5.1.4.中转管理
凡是从起运地到收货地之间不能一次直达,须经过二次运输转换(或两种以上运输工具)的,就要进行中转。中转运输起着承前继后的作用。即,一方面它要把发来的货物接运进来;另一方面,又要把接运的货物发运出去。加强中转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衔接运输计划,发货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提前将需要中转的运输计划通知中转单位;其次,要事先做好接运和中转准备工作,货物到达后,及时装卸,及时转出。
(2)检查加固包装,对中转的货物包装要认真检查,凡是发现已经破损的,应该进行加固或更换,不能破来破转,造成货物损失。
(3)物流企业在货物到达后,要及时理货,分批进行,以利中转,避免前后混淆,批次不清,造成错乱,影响中转时间。
5.1.5.运输安全管理
运输安全管理也是运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货物通过运输后,经过发运、接运、中转等多次装卸搬运和几道手续环节,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物流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减少货损货差。
(1)建立健全各项运输安全制度,特别是运输安全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努力防止运输事故的发生。
(2)要及时处理运输事故。一旦发生运输事故,应与有关各方面立即进行协商,按照规章制度或合同规定,分清责任,及时进行处理。
(3)要划清事故责任。发生运输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属于包装环节、运输环节、装卸搬运或其他环节的;也有的是属于自然灾害等。必须实事求是,划清责任,分别记载货运记录和普通记录,作为查询和索赔的依据。
5.2.运输管理的任务
运输管理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运输管理要求达到的目标:运输安全,运送迅速、及时,运达准确,运费低廉。
5.2.1.运输安全
运输安全,就是在运输过程中做到商品和运输工具的完好无损,并把不可避免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保质保量地完成运输任务。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无视安全,发生重大事故,车毁船沉,或造成商品残次、破损和丢失,则不仅不能完成任务,还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5.2.2.运送迅速、及时
运送迅速、及时对企业营销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利于竞争,商品的销售有一定的时间性,货物迅速及时到达市场,就能待价而沽,避免因到货过多,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其次能加速资金周转。货物及时运到,随即售出,资金可再度使用,同时,货物随时根据市场需要而迅速应市,可以省去为预储货物而支付的仓储费用,减少资金闲置。再次,可减少损失。有些商品,尤其是时间性强、易腐烂的商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质。如迅速及时运达,就可减少因商品变质而造成的损失。某些鲜活商品如鲜鱼、鲜花、水果等,售价的高低与商品的新鲜程度大有关系。可见运输迅速及时是运输管理的重要任务。当然迅速及时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合理的速度(包括高速和低速)都会造成浪费和损失。
5.2.3.运达准确
运达准确,就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切实防止各种差错事故,做到不错不乱,准确无误地完成运输任务。
5.2.4.运费低廉
运费低廉,是要以最低的费用完成运输任务。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的比重很大,其高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影响到商品销售成本、商品价格和产品竞争力,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再生产活动。为此,在商品运输工作中,企业营销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成本费用进行比较,想方设法节省运输费用。
5.3.各类运输方式简介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是现代社会中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各种运输方式提供的运输服务,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各有所短,它们彼此之间既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也有着取长补短的互补协作关系。由多种运输形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是物流业务的中心活动。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交通方式,各有优势和其运营特性,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有其各自的合理使用范围。
5.3.1.铁路运输
1.铁路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铁路运输是指利用机车、车辆等技术设备沿铺设轨道运行的运输方式。从1825年在英国第一条铁路诞生之日起,铁路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已发展成为各经济发达国家陆上货物运输的主力军。
铁路运输具有以下优点:
(1)巨大的运送能力,廉价的大宗运输,这使它适合于大批低值商品的长距离运输;(2)单车装载量大,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3)车速较高,平均车速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航空运输;(4)较少受气候、季节变化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能保证运行的经常性和持续性;(5)计划性强,比较安全,准时;(6)铁路运输可以方便地实现驮背运输、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
但铁路运输也有其缺点:
(1)由于铁路线路是专用的,其固定成本很高,原始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2)铁路按列车组织运行,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有列车的编组、解体和中转改编等作业,占用时间较长,因而增加了货物的在途时间;(3)铁路运输中的货损率比较高,而且由于装卸次数多,货物毁损或丢失事故通常也比其他运输方式多;(4)不能实现“门到门”运输,通常要依靠其他运输方式配合,才能完成运输任务,除非托运人和收货人均有铁路专线。
根据上述铁路运输的特点,铁路运输担负的主要功能是:大宗低值货物的中、长距离(经济里程一般在200公里以上)运输,也较适合运输散装货物(如煤炭、金属、矿石、谷物等)、罐装货物(如化工产品、石油产品等)。
目前我国铁路完成的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为54.6%。截至2001年底,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17.9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4250亿吨公里。1997~2001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年平均增长5.2%。2001年我国铁路完成的货物发送量位居世界第一;货物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2001年,中国7万公里营运里程的铁路完成换算周转量19340亿吨公里,仅次于美国27万公里铁路完成的21500亿吨公里,但我国铁路目前的运能却达到美国的3倍、俄罗斯的2倍,运输强度和运输效率均已达到世界第一。
2.铁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
铁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主要包括铁路机车、铁路车辆及铁路线路。
铁路机车是铁路运输的动力装置,包括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铁路货车车辆包括:(1)棚车(通用型),即标准化的有顶货车,侧面有拉门,用于装运普通商品;(2)棚车(专用型),即专门改装的棚车,用以装运特种商品,如汽车配件;(3)漏斗车,货车地板斜向有一个或几个可开关的底门,便于卸出散装物料;(4)有盖漏斗车,用于装运需要防风雨的散粒货物;(5)平板车,即没有侧墙、端墙和车顶的货车,主要用于驮背运输;(6)冷藏车,即加装有冷冻设备以控制温度的货车;(7)敞车,即没有车顶,有平整地板和固定侧墙的货车,主要用于装运长大货物;(8)罐车,即专门用于运送液体和气态货物的车辆。
通常将若干铁路车辆编排在一起,配以列车标志,并由铁路机车牵引组成铁路列车完成运输任务。其中由大功率机车或多部机车牵引载重量大的货车,编成5000吨以上的普通列车合并运行,这种列车称为组合(合并)列车。
铁路线路是支承列车重量、引导列车前进的基础,主要由路基和轨道两部分组成。
3.铁路运输的种类
铁路运输分为车皮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1)车皮运输。车皮运输是指租用适合货物数量和形状的车皮所进行的铁路运输方式。这种方式适合运送大宗货物,主要用来运送煤炭、水泥、石灰等无需承担高额运费的大宗货物。但车皮难以往返利用,运输效率较低,运费亏损集中,而且通常是经专用铁路通往收发货地点,需要有专用搬运机械。
(2)铁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是铁路和公路联运的一种复合型直达运输,其特征是送货到门,可以由托运人的工厂或仓库直达收货人的工厂或仓库,适合于化工产品、食品、农产品等多种货物的运输。
5.3.2.公路运输
1.公路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从广义来说,公路运输是指利用一定的载运工具(汽车、拖拉机、畜力车、人力车等)沿公路实现旅客或货物空间位移的过程。从狭义来说,公路运输即指汽车运输。物流运输中的公路运输是专指汽车货物运输。
汽车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上的灵活性。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2)时间上的灵活性。公路货运通常可实现即时运输,即根据货主的需求随时启运;(3)批量上的灵活性。公路运输的启运批量最小;(4)运行条件的灵活性。公路运输的服务范围不仅在等级公路上,还可延伸到等外级的公路,甚至许多乡村便道的辐射范围。普通货物装卸对场地、设备没有专门的要求;(5)服务上的灵活性。能够根据货主的具体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性质的货物运送需求。公路运输方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运输生产点多、面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