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本人一直是这条建议的践行者。当他携百佳和屈臣氏进入中国内地的零售市场时,这还是一片对港商乃至外资完全空白的市场。
首先是在1984年,百佳在内地的第一家门店于深圳蛇口开业,成为首家登陆中国内地的外资零售商。
然后到1989年4月,和黄旗下的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内地第一家店。作为最早进驻内地的超市和个人护理品连锁,百佳与屈臣氏其实并非最强势的外资零售连锁企业。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截至2004年,屈臣氏集团在全球零售业中排名为第94位,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巨鳄相比,亦显然不在同一个量级。
但港资身份以及低调保守的经营风格,在对迅速开放零售业市场心怀疑虑的内地政府看来,却是进行市场准入试验的上选。百佳的进入,比家乐福在华第一家门店早了11年,甚至比红色资本背景的华润进入内地也早了7年。
因此,百佳和屈臣氏分别打入内地,不单首次引入“超市”、“连锁店”、“个人护理”这些新名词,也成为外资摸索中国零售市场的急先锋。
这仅仅是百佳、屈臣氏与中国零售业开放共同迈出的第一步。到1992年,中国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只限于京、沪、津、穗等六个城市和深圳、厦门、汕头、珠海、海南五个特区,每个地点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但批发业仍禁止外资进入。同年,中日合资的浦东第一八佰伴商场投入运营,零售业开放的大门,又被推开了数公分。
到2000年,中国政府发布《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将开放地域由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二家试点企业;外资可以办单店,也可以办连锁店;在京、沪、津、蓉开始允许批发业合资、合作试点;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动。从1995年到2000年,外资零售企业在华销售额平均增长高达43%,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业企业已有七成进入内地。
接下来的亦无需多言——零售业开放的大势在中国加入WTO后,越发不可逆转。担当“掘井人”的李嘉诚,让众多的外资零售商尝到了中国市场的活水。
二、商业操守的价值
进入90年代后,畅饮了零售业头啖汤的李嘉诚将眼光投注到内地正处于襁褓期的地产业之上。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李嘉诚在1992年通过长安街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高调杀入内地地产界,当时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力无远弗届的年份。
自1992年开始,全国房地产价格放开,大量政府审批权力下放,金融机构开始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地产热”开始酝酿。在地产热度不断升温之下,新生的混乱也毫无保留地开始体现在地产业。
东方广场项目便成为了集希冀与争议于一身的代表。这块地皮距天安门仅1200米,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门牌号是长安街一号,经济与政治地位彰显无遗。
因此,当李嘉诚从商业标准出发,为这一地块圈定一个近500米长、200米宽的建筑方案,反对声浪随即高涨。甚至引来院士上书,指这一建在古城中心地区的违章建筑,将极大威胁古都风貌,势压故宫。
1997年8月,该项目修改后重新动工。修改后的方案,考虑到要避免把建筑物建得太高及太阔,将广场体积与高度均缩减三成,从本来的一座建筑物变成包含了十一座建筑物的大型建筑群。尽管这仍然令部分专家不满,但李嘉诚的决策,表明其在确保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努力适应内地的法制与文化。
因地制宜,正是港商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对于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获取商业利益,李嘉诚在2006年曾表示:“正正当当做一个商人是不容易的,因为竞争越来越大。如果个人没有原则,从一个不正当的途径去发展,有的时候你可以侥幸赚一笔大钱,但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时后患无穷。”他强调,“知止”非常重要。
这或者也解释了随后长实及和黄把在项目中的持股比例降低至52%,而让中方的持股提升至40%的举动。这一股权让步,展露出了李嘉诚高度的商业和政治敏感。
三、港资再定位
对李嘉诚投资的争议并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领域,1993年10月,深圳盐田港(000088,股吧)(行情论坛)集团的前身深圳东鹏实业与和黄合资,建立了YICT(盐田国际)。李嘉诚再次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这正是中国港口业开放的起点。
这次和黄开局夺帅,在YICT初成立时,其和深圳东鹏实业分别拥有73%和27%的股权,从而取得外方控股地位。鉴于盐田港的重要经济地位(其乃我国第二大港,占深圳港近一半市场份额的港口,在内地集装箱吞吐量上排名前十),和黄进入内地,乃至中国港口开放的开局可谓一鸣惊人。
然而,此时中国内地对港资的迷恋正在消解。曾任深圳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的郑京生,在回顾与和黄一起走过的十年时表示,双方其实磨合不断。他指出,李嘉诚对和黄的运作方式极具个人风格,对投资项目把握精准,眼界开阔,资金注入快速,对资本回报率也要求颇高,因此中方与港方经常会在控制力和回报占有率上出现矛盾。在YICT组建的十年多后,投资66亿港元的盐田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见证了双方持股量的变化——以和黄为首的外方财团占65%,盐田港集团占35%。
对于港资地位的微妙变化,香港资深财经评论员曹仁超在2007年曾表示,香港老板捧着资金去内地,就会受到夹道欢迎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实是,随着中国港口业开放程度的不断上升,中方在对外合作上已经有众多优秀的伙伴可供选择。
例如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地位不断提升的天津港,除了与和黄合作,让后者取得其3%的股份,还选择了牵手淡马锡系的新加坡港务集团来建设世界级的集装箱码头;至于和黄一度报以兴趣的青岛港,则选择了马士基、中远等航运巨头作为合作伙伴。一个解释是,由于自2003年开始,国内港口招商引资工作下放到地方,各地政府的港口招商自主权加大,拥有丰富航线和客户资源的大型航运企业往往在招商中更受青睐。
无论原因何在,时势的变化已步步进逼。在改革开放30年后,港资是否风光不再?李嘉诚在2006年的回答是:“中国有太多的机会,到处是金矿。”与他的话语交相印证的,是CEPA协议不断推进之下,港资在内地专业服务业正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着摸索。70多岁高龄的李嘉诚,还带着TOM集团试水了内地的内容与传媒、娱乐产业,和黄也开始大举涉足内地的药业。
时代没有抛弃香港企业家,而仅仅需要他们转个弯,因为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变革远远没有结束。而在不断的政策开放中,李嘉诚旗下的长实与和黄已经牢牢在内地站稳脚跟。内地已成为长实在香港以外市场最大的利润来润。这不失为对李嘉诚投资内地收获的最佳注解。而对于内地而言,李嘉诚不断突破的边界,受益已远非数以亿计的投资金额所能衡量。
16.创新求进,挑战科技新世纪
注:本文为李嘉诚于2001年5月17日在汕头大学师生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李鸿忠主席、尊敬的黄业斌副秘书长、尊敬的郑德涛厅长、尊敬的李统书书记、尊
敬的李春洪市长、各位领导、各位校董、徐小虎校长、各位副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很高兴与大家一同出席这个聚会,我首先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是汕头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我们在这里欢迎广东省李鸿忠副省长出任校董会主席,李副省长对教育富具热诚和积极支持,深信汕大得到他的宝贵指导,定能竿头更进,同时亦欢迎经验丰富的李统书市委书记出任校董,希望省、市政府在政策及资源上继续支持汕大。
此外,亦恭贺徐小虎教授出任校长、李玉光教授出任副校长,他们两位加上汕大原有校董会所有成员、顾问、列位副校长及各学科负责人将组成强大的领导层,相信大家一定会同心协力,为汕大发展作出贡献。
汕大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同仁付出努力,在此我要感谢过去四年出任校董会主席的卢锺鹤主席,卢主席以其对教育之深厚认识及热诚投入,任内为汕大尽心尽力,建树良多,他在肩负广东省教育重任之余,还分出时间、精神,常为汕大思考未来的路向,我们深表敬佩。承卢主席答允出任汕大顾问及校友会主席,继续为大学的发展及校友的互利给予宝贵指导,凝聚毕业生的力量,为社会、为母校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表示万二分的欢迎和感谢。相信校友会将继续壮大,不息地向前迈进。对于刚卸任的张湘伟校长,我藉此机会感谢他在过去四年为汕大所付出的努力。我亦感谢现已改任汕大顾问的庄礼祥书记在校董任内对汕大的支持。
汕大创校20年,历任的校长都是在到任后我才开始认识或共事,但今天徐小虎校长及李玉光副校长在汕大已经服务四年多,期间一直与我们共同工作,他们为人处事、学识、魄力和大公无私的工作精神,都是我们熟识和了解的,他们多年来为汕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发展努力,并力争佳绩。
徐校长及各位副校长在今天的校董会议中,已提出未来五年务实的发展规划蓝图,掌握汕大的定位和具体目标,本着唯才是用的宗旨,团结上下,为汕大开辟了配合国家、省、市发展的革新路向。希望日后大家与我一样鼎力支持徐小虎校长和所有校领导发展汕大的工作。
大学是人类智慧荟萃、知识创造和积累的摇篮,通过教学研究,启发广阔的思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知识不单改变个人,同时亦改变国家的命运。廿一世纪以资讯、创新科技和知识经济为主导,带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学改革的要求和意义有着本质上的蜕变,汕头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一样,固有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今天的教育,已不局限于技术的应用,有着更深、更广的意义,是要能帮助发展学生的智慧及传播知识。
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需求非常殷切,国内外的大学均倾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拥有多层次、多角度创新意念的人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培养综合质素人才重要的一环。
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和心血在汕大的发展上?甚至在汕大建校初期,曾经有一位对教育有认识的领导向我说:“你对汕大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意思是指如果我要办教育,不如将资源投入北京的重点大学,所创出的成绩会更显而易见,这只因他不明白我倾力发展汕大的原因。对我而言,建设汕大不仅是为家乡之情,而是认为此地方确切需要一间高等学府来栽培优秀人才,以配合整个广东地区及国家的互动发展。
汕大的成功,将对整个潮汕地区产生无可估计的长远利益及巨大影响,亦对国家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在这20年当中,可能因为制度的困难,令汕大发展常常遇到种种令人费解的人为障碍,令汕大事务往往事倍而功不及半,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为的是汕大前途、国家教育、在座同学和素未谋面而未来入读的年青人,如果只求圆滑而不推动汕大更新求变,自问是一种罪过。
过去多年来,我不断与校领导重复地说,汕大要取得成功,并非单靠资源的投入,还要凝聚众人力量,要靠在座各位及关心汕大的朋友热诚投入时间及精神,两年前我们更新了校董会,各位出任校董的同仁,均能以其在地方或专业上的知识,向汕大提供宝贵经验和指导。我认为汕大最成功的发展,并不只是要追及重点大学的水平,更重要是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汕大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如能凝聚我们所有人的智慧,汕大一定能够成功。
我在社会工作了60年,目睹及参与了世界各种经济的发展,曾经历过不少事物,见证了许多人成功与失败,自己也体验过挫折和开心的日子,在社会上亦得到不少赞许和认同。
在过去和今天,为汕大付出精神、时间、资源及深厚感情,但对个人而言实是一无所求,近年来许多世人梦寐以求的世界级荣誉或衔头,几乎全部为我所婉却,已接受的亦极力低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要我选择做一些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我还是以教育及医疗为终生不渝的事业。
在人生旅途中,我深深体会到王安石所说“丹青难写是精神”这一句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会竭尽所能贡献个人力量实现这个理想,不为名利,更亦不介怀别人的想法。
今天是我开心的日子,因为从我的经验知道汕大经过这么多人及这么多年的努力后,我深深相信我们的发展已踏上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希望大家珍惜目前我们为汕大发展携手努力的每一个时刻,发展汕大成为一所能使大家引以为荣的高等学府。谢谢各位。
17.胸中始终有一个“全”字
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个“全”字,这样才能办好事。
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就是全局的整体表现。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标一帜的地产大王。屋村使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名声鹊起,为他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嘉诚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屋村是黄埔花园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