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并不只是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商人,尽管这是他财富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在李嘉诚的成功字典中,还有两个大写的字——做人。做人重于经商,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生意之道,这常常被人忽视的两个字,恰恰是生意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938年,李嘉诚刚刚读初中的时候,日军轰炸潮州,迄今李嘉诚还记得投掷的炸弹落在身边的样子,生于死只有一线之隔。事隔一年之后,李嘉诚随父亲李云经由汕头逃亡至香港,童年的印迹使得李嘉诚一生对医疗与教育有着不同寻常的关注与感情。
“因为他(父亲李云经)有肺病,我便去买些旧书。买些有关肺病治疗和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书籍来看。那是我才十三岁,看过那些书后,给吓了一跳,所有病症我都有。我的童年岁月很艰苦,苦在没有人可以倾诉;难道你写信告诉妈妈?绝对不会。一生中有什么不如意事绝对不告诉妈妈;对爸爸,只有一件事至今可以让我安慰自己。爸爸过世前一天,他反过来,他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有问我,问我有什么事跟他说。若你细想一下,也觉得悲哀;但我很自信的跟他说,安慰他:‘我们一家一定会过得好。’”
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过80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赶不上他,而他的手表,亦永远比别人调前了15分钟,李嘉诚能有今日成就,绝非偶然。在创业的时候,他每天打工14、5个小时,还要坚持晚上到夜校读书。
1981年香港电台选风云人物采访李嘉诚时,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与运气有多大关系?”
李嘉诚当时的回答是,“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
而今李嘉诚重新面对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那时我说得谦虚,今日我再坦白一点说。我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要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今日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工作上一定做得好。”
冥冥中命运似一双翻飞的手,有相当一些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李嘉诚是否相信命运?
“从小时绝不相信命运,年幼时可说生不逢时,抗日战乱,避难香港,父亲病故,15岁挑起家庭重担。小孩子的时候,我是非常非常喜欢念书的人。先父是染了肺病逝世的,先父进医院2、3天,我就知道我自己也有肺病,因为13岁小孩子懂得去买旧的医书来看。3008个日夜,一个医生都没有看过,早上痰有血,下午发热,所有症状,没有人可以讲,记起这个,真的是无处话凄凉,不尽辛酸。
那个时候肺病是必死之病,去照X光片,医生会吓起来,我的肺里面好多不同的洞,已经钙化了。到了那个时候怎么医呢?吐血吐了很多,你也没有钱,如果有什么伤风了,身体不好了,喝盐水。盐水不能治病。但是你如果喉咙痛啦,伤风发热啦,盐水会有用。
21岁的时候,我的肺病已经好了。我18岁已经做经理,19岁做总经理,负责办公室的工作和工厂的工作。虽然打工,我一天都做10多个小时,有的时候做到晚上,做得非常非常疲倦,公寓晚上11点就没有电梯了,我常常爬楼梯到10楼住所,有时候疲倦的不得了,就闭着眼睛爬。我说,我一定有一个办法,可以令到我自己爬楼梯的时候舒服一点,就一边爬,一边数楼梯,数够了楼梯级数,就睁开眼睛……“
李嘉诚每一天的生命,总是比别人提前开始,而休息,却永远要比别人晚。
“五十八年了,五十八年了,我工作了五十八年了。”
五十八年间,李嘉诚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日拥有四间上市公司,市值三千亿,他面对的顺与逆,见证了香港自战后以来创出的经济奇迹,而他个人的发展历程,亦正是一部香港自战后以来的商业史。
而从三十岁那年起,李嘉诚就再没有仔细数过自己的财富。
“五七、五八年初次赚到很多钱,人生是否有钱便真的会快乐?那时候开始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终于相通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这样一生赚钱才有意义。当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我有很大的压力。打工的时候,尤其是最初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俭到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开始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多艰辛。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悭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从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应该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贪心,更不会贪得无厌。”
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已与多年前李嘉诚奋斗时有很多不同,有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李嘉诚却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长久,如俗语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对于像李嘉诚这样的成功者而言,勤奋无疑是基本而必要的,然而,世上刻苦努力的人成千上万,取得巨大成功的却终是少数,对于梦想成功的人,李嘉诚娓娓道来,“除勤奋外,要节俭(只对自己,不是对人吝啬);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和诚恳的人际关系;具判断能力亦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及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作出适当的判断。
求知是最重要的一环节,有些人到某一地步便满足,不再求知,停滞不前,今天我仍继续学习,尽量看最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有关的报道,每天晚上还坚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有人说,李嘉诚是世界上最俭朴的亿万富翁,他却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奉献的艺术
本文是李嘉诚先生2004年6月28日于汕头大学为长江商学院近300位EMBA学生所作的演讲,演讲标题为“奉献的艺术”。
多谢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这些支持、鼓励,我内心是感激的。
很多时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飘流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士农工商”社会等级的概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传统思想内。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同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带着贬意。他们负面看待商人的经济推动力,在制度上,各种有欠公允的法令,历代层出不穷,把司马迁“货殖列传”所形容,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资源互通有无、理性客观的风险意识、资本运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创意贡献等等正面的评价,曲解为唯利是图的表征,贬为“无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唯利主义者。
当然,在商人的行列里,也有满脑袋只知道赚钱,不惜在道德上有所亏欠,干出恶劣行为的人。他们伤害到企业本身及整个行业的形象。也有一些企业钻营于道德标准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带。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从别人的生活,得到启发。当然,不单是名人或历史人物,四周的各人、各事,言行举止,都是如此。在商言商,有些时候,更会带来巨利的机会。洛克菲勒(Rockefeller)与擦鞋童的故事,大家都听过:1929年,华尔街股灾前,一个擦鞋童也想给Rockefelle炒卖股票的秘密消息,Rockefeller听后,马上领悟到股票市场过热,是离场的时候,他立刻将股票兑现,躲过股灾。
范蠡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缺憾,大家都忘不了他这句话。范蠡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的第一人,他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方略,博学多才,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有谋略,有渊博及系统化的经济思维,他的经济智慧为他赢得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很多供求机制的理论,我国历史早有记载。
范蠡的“积著之理”研究商品过或短缺的情况,说出物价涨跌的道理。怎样抓住时机,货物和现金流的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生生不息。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作出反应。他主张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使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才是治国之道,更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强调人们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应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现象之中。
我觉得范蠡一生可算无憾,有文种这样知心相重的朋友;有共渡艰难,共渡辰光的西施为伴侣,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候他的终生。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清楚知道在不同时候,自己要担当什么角色,而且都这样出色,这么诚恳有节。勾践败国,范蠡侍于身后,不被夫差力邀招揽所动。
范蠡助勾贱复国后,又看透时局,离越赴齐,变名更姓为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国的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相信“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财物,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他继续从商,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
书中没有记载范蠡终归是否无憾。我们的中国心有很多包袱,自我概念未能完善发展。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回忆录;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欲深刻体会到世间上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嫉妒,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说完我国著名历史人物范蠡,我想谈一谈一个美国的伟人。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墓碑上只简单刻上“富兰克林,印刷工人”的字。他是个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学家、商家,发明家和音乐家,闻名于世,像他这样在各方面都展现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
富兰克林,1706年生于波士顿,家境清贫,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一直努力弥补这一遗憾,完全是靠自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他12岁当印刷学徒,1730年接办宾州公报,他著作的《可怜李察的日记》一纸风行,成为除圣经外最畅销的书,他为政府印刷纸币,实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
富兰克林不单有超越年龄的智慧,更对别人关心,有健全的思维,他对公共事业的热心和能力,更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富兰克林曾经立下志愿,凡是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不管多困难,他都要努力承担。自1748年始,他开展了不同的公共项目,包括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等。
做好事、做好人是驱动富兰克林终生的核心思想,他极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于社会,有用于社会,身体力行为后人谋取幸福。
他名成利就后,从未忘记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的文章内,他的名句“Time is money,credit is money”,将时间和诚信作为钱能生钱可量化的投资;在“财富之路”一文内,富兰克林清楚简单地说明,勤奋、小心、俭朴、稳健是致富之核心态度。
勤奋为他带来财富,俭朴让他保存产业。
富兰克林十三个人生信条他都写得简明扼要:“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都是年轻人的座佑铭。
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曾出使法国,赢得法国对美国的同情与支持。独立后,制宪会议一开始,富兰克林更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虽然他是众望所归,但却提名华盛顿将军当总统。
富兰克林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是名誉高位,而是胸襟、智慧和爱国精神。
1790年,这位为教育、科学和公务献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静地与世长辞。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代世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人类历史碑上上永远会铭刻富兰克林的名字。
范蠡和富兰克林,两个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说好像互不相干,然而,他们的故事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