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倒众人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面临遭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品种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不走,车间和厂部没有片刻安宁。留下的员工人心惶惶,为长江厂的前途,更为自己的生计忧心忡忡。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全厂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11.母亲话语中的玄机
李嘉诚回到家里,强打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从嘉诚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洞察出长江厂遇到麻烦。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常理。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嘉诚走向社会,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早晚到佛堂敬香祭拜,祈祷儿子平安。她还经常用佛家掌故,来喻示儿子。
母亲平静地说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我给你俩的种谷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诚说了一番度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们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
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
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对方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客户涉及好些家,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作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有一家客户,曾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经理怒气冲冲来长江厂交涉,恶语咒骂李嘉诚。
李嘉诚亲自上门道歉,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的过失莽撞。该经理说李嘉诚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继续合作。他还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谋划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积压产品,库满为患。这之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产品质量并无问题。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普查一次,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李嘉诚如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正品卖出一部分。他不想将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
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12.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
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
1972年7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
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1967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
到1980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13.以“诚”夺江山
1958年,有“塑胶花大王”之称的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先后在北角、柴湾兴建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1965年1月,本港小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宣告破产,究其原因,是“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没有流动资金,丧失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加剧了存户恐慌心理,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于汇丰银行而免遭破产。
在银行危机的剧烈振荡下,兴旺炽盛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肃杀。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与同业比微乎其微。它只是部分厂房碰到租期届满,续租时降低租金,而未动摇其整个根基。这次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李嘉诚逆同业之行而行,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
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李嘉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通过大规模集资的决议。这一年,长实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约1.1亿港元。另外,李嘉诚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渠道,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4年长期贷款。光此两项,李嘉诚可资使用的资金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盈利,长实实力大增,更大规模地购地建楼。
1976年,长实年纯利5997万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收入653万港元。这一年,仅租金收入一项就达2192万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约54倍。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持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1973年中股市大灾,接着是世界性石油危机,接着又是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淖,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
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常,必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
李嘉诚凭着个人良好的实力和信用,加上船王包玉刚的帮助,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即1.278亿港元)便可控制如此庞大的公司。
对这次交易,当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盯住沈弼穷追不舍: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汇丰银行大班沈弼答道:“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良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他又说:“汇丰银行出售其在和黄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长远的利益。坚信长江实业将为和黄未来发展做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从此李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
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入主前的1978年财政年度,和黄集团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为3.32亿港元;4年后的1983年,纯利润达11.67亿港元,是入主时的五倍多;1989年,和黄经常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济性盈利则达30.5亿港元,光纯利就是10年前的十多倍。盈利丰厚,股东与员工皆大欢喜。
长江入主和黄,从此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势不可挡。
14.与邓小平的两次单独会面
李嘉诚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有多次机会面见邓小平。李嘉诚印象最深刻的,是1986年6月20日和1990年1月18日,邓小平先后两次的单独会见,其中第二次单独会见,是在邓小平退休之后,当时他已很少出席公开场合或会见客人,更显珍贵。
在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的心目中,邓小平是一位有创见、有远见,爱国爱民的一代伟人。
李嘉诚说“我和邓小平先生见过多次面,坐下来交谈了两次。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对许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创见,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伟人。”
第一次会见:1986年6月20日
1986年6月20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
邓小平对李嘉诚捐款兴办汕头大学的爱国精神表示称赞。他对李嘉诚说:“你资助教育事业这件事,很值得赞赏,因为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很需要支持。你对国家提供的帮助是扎扎实实的,感谢你对国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