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安城外洛阳江下游海滨,有一座狮球山,这里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山明水秀,是回民聚居的白奇乡。在白奇渡头上有一座古香古色的石亭,坐在亭中,能看尽泉州湾海边的风光。传说这就是有名的接官亭。
当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马到成功,三保太监马和立下了汗马功劳,燕王登基改元,赐他姓郑,后来又令他率领宝船舰队七下西洋。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艨艟巨舰六十三艘,文官武将和水手军士二万七千余人,浩浩荡荡扬帆出海。此时正值盛夏,奇热难当,兵员水手多人不幸病倒,郑和无奈,只得下令船队停靠泉州港,作短暂休整。船泊泉州,郑和当然少不得登灵山、谒圣墓,到徐门清净寺礼拜,礼拜完毕,他与徐大阿訇以及几位年迈的穆斯林促膝谈心。其中有一位白奇乡老人郭仲远年纪七十挂零,依然鹤发童颜、声如洪钟。郑和听大家说郭老翁棋艺高超,郑和也是棋中强手,立刻吩咐设桌对弈。郭仲远也不推辞,三局下来,郑和竟接连败北。棋逢敌手郑和好生兴奋,又连输几盘之后,他们又一起喝茶。郑和心中十分折服,可是郭仲远却不时摇头叹气。郑和觉得奇怪,再三追问,郭仲远才说出了他的烦愁:“郑大人,自从明军灭元,大明立国之后,泉州回民被汉人欺侮的事例屡屡发生,白奇乡一带回民为了争地、争海,备尝辛酸。据理力争,恐遗后患;忍让示弱,又势难久居,真有进退维谷之忧,切望大人明察……”郑和听罢,手托茶碗,频频点头,十分关切。郑和想,回汉纷争错综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身负钦差重任在身,不宜贸然涉足纠纷之中,不如取一简便良策。他说:“这样吧,三天之后,我将乘牙舰‘怀远号’宝船到泉州湾一带巡视游览,顺便可到白奇港前往府上及贵乡,探望回汉黎民百姓。”郭仲远听了,喜出望外,连声说:“那太好了,感谢安拉①!”
当晚郭仲远连夜赶回白奇,亲率民工在渡头上修筑一座石亭,供三宝太监登岸时歇息饮茶之用。回民们听说三宝太监将要驾到,无不兴奋雀跃,他们选石料、凿石材,雕栏画栋,竟在三天之内一气呵成。消息也在汉民百姓当中传开了。惠安县令则亲领官绅吏目、差役兵丁,先一日到达白奇港候驾。
三天过后,天朗气清,海风徐徐,清早开始白奇渡头已经是人头攒动。时过中午,海天暑气蒸腾,人们汗流浃背,三艘宝船扬帆而来,渐渐看清三宝太监端坐在船中,头顶上御赐黄伞,卫士们金刀绣铠,渡头上立刻鼓乐齐鸣,炮仗震天。宝船里也鸣金擂鼓,朝天火铳,声同霹雳。县令和郭仲远一同迎接郑和登岸,一同来到接官亭中,歇阴饮茶。百姓们夹道跪拜,左右传下太监口谕,命令军民平身,各归道旁树下阴凉处站立。郑和跟县令寒暄之后,又令郭仲远家中子孙侄辈出来相见,见面时一一按教门礼节鞠躬,道色俩目①,郑和含笑答礼。
当时在场的村镇乡民,看到这个场面都感到惊奇:布衣百姓的郭仲远竟跟朝廷的钦差平起平坐②,方圆数百里的人们都传说开了:当今皇上的贴身心腹中原来也有回民,回民中也有这么了不起的人物哪!从此以后,远近的回汉纷争竟陡然减少,白奇乡回民安居乐业,人丁也兴旺起来。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三宝太监第六次下西洋,又经过泉州湾,再次停靠,传谕召郭仲远对局下棋。
起先郭仲远险胜郑和一局,第二局厮杀了一阵,下了个和局,第三局郭仲远举棋不定、错失杀机,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郭仲远起身拱手说:“郑大人年富神清,棋艺精进;在下老朽神散,不堪一击!”郑和虽赢了棋,心下却不满足,三年来练就的新招数,一招都没有用上,轻易取胜,岂能尽兴。郑和转念一想,说不定郭老翁又有什么心事。他拱手说道:“哪里哪里,老人家是否仍为族人海、地纷争心绪烦乱,故而举棋失当”郭仲远摇了摇头,他抬头看到郑和的神情至为关切,于是长叹了一声,原原本本说出了他的心事。
原来郭仲远有个最小的儿子叫郭仕昭,浓眉大眼,文武双全,应召入伍,驻防玄钟圭地方。屯军指挥使郑将军十分器重这位年轻人,令他执掌军中记室,留侍身边。因此郭仕昭在指挥府,里外出入,畅行无阻。恰巧郑指挥使膝下有位小姐,不仅年轻美貌,而且擅长诗文,老夫妇视为掌上明珠。郭仕昭常进内堂禀事,小姐在旁也不甚回避。两人时常相见不语,却也少不了眉目传情。有一天小姐代父批阅文书,在发还记室之前,夹进了一张彩笺,写上两句诗:“何处游侠儿,徒乱人心意!”郭仕昭读了,信手续上两句:“陌上正春风,天涯芳草翠。”趁人不备时送给了小姐的贴身丫鬟。从此小姐和郭仕昭书往信来,情投意合,私订了终身,甚至山盟海誓,相约私奔。可是他们的好事早被郑指挥使觉察出来,他心下认定,汉家将门之女,不可嫁回民布衣之子。于是,来了个迅雷不及掩耳,突然下令囚禁郭仕昭,并准备以逃兵之罪,军法论处。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郑小姐挺身而出,自认甘愿人嫁回民之家,苦求父母宽赦郭仕昭,否则她将殉情而死。郑指挥使恐怕女儿自寻短见,不敢贸然杀人,又怕放了郭仕昭,他二人执意坚持,反坏了郑将军在军中、城里的名声,于是坚意不肯放人。
郑和听完郭仲远的叙说,当下安慰老人说:“郑将军既已刀下留人,我自有办法救你爱子,三天之内,定能化险为夷。”
再说郑指挥使正在府中为女儿的风波进退两难。郑小姐在闺房哭得死去活来,郭仕昭关在大牢里杀不得放不得。忽然府外报来说,快马驿使送到太监总兵郑和手谕,打开一看,郑和因同姓与指挥使兄弟相称,奉指挥使为宗兄,说明郭仕昭之父本是自己的世交,愿以叔父之尊撮合回汉郭郑两姓联姻,信中言词恳切,情意动人。郑指挥使正在左右为难,一封书信恰好破愁解忧,两全其美。他立刻传令释放郭仕昭,以佳婿之礼遣返白奇。郑小姐闻讯当然破涕为笑,郑夫人也随之率领仆妇们采办嫁奁。
三天期限到了,郑和和郭仲远又在接官亭里喝茶,布局弈棋,忽然海湾里驶来一艘大船。靠近岸来,原来是郑指挥使亲自送女儿来到白奇。他先跪谢郑和大媒,再会亲家老人,小姐则由郭家妇女安顿下了。郑指挥使坐在桌旁观棋,双方厮杀,互不相让,各有胜负。
后来郭郑两家择取吉日,借镇抚衙门举行了花烛之礼。那一天真是车水马龙,火树银花,轰动了一府五县,光是白奇渡头外就停泊了十二艘大海船。
几天之后,三宝太监又扬帆下西洋去了,可是他关心百姓,成人之美的佳话却一直流传至今。
流传地区:福建泉州、惠安
搜集整理:秋君(回)廷岩(回)
选自《云南回族文学概况》(1982年)
①郑和,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云南昆阳人,回族。原名马和,小名三保。1405年至1433年曾参加和领导了七次“下西洋”的活动,访问了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外交通和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昆阳:云南中部旧县名,今属晋宁县。
②云南方言称湖为海子。
①安拉:穆斯林对真主的称谓。
①色俩目:祝福的话,意即“你好”。
②伊斯兰教中除了礼拜时俯伏跪拜之外,穆斯林之间不兴跪拜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