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3000000029

第29章 “北京人艺”的院长(1)

一九九二年北京人艺四十岁生日的时候,笔者写了剧院一百个真实的故事,准备出一本散文集以作纪念。那么,找谁来写序言呢?与同事们一商量,很自然地想到了曹禺老师,认为只有他最合适。

然而,他已经患重病住进北京医院好几年了。于是,我又犹豫起来,实在不敢也不忍轻易地打搅他。后来,通过院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知,那一段时间他的病情相对比较稳定,精神也比较好,这才提笔写了一封企盼他写序言的信。

再也想不到的是,他收到信以后很重视这件事,并且当即答应下来。

更想不到的是,没有超过一个星期,他便请他的司机老史把写好的序言带给了我。

我真是喜出望外,在极为激动的情形下读了这篇序言——我是爱北京人艺的。

因为我和一些老同志在这个剧院的天地里,翻滚了四十年。我爱那些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好演员、好导演和那些多才多艺的可爱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们。我爱剧院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工人们。我和他们说笑、谈天、诉苦恼,也不知有多少回了。

戏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爱那空空的舞台。微弱的灯光照着硕大无比的空间,使我留恋不舍。

是否人生如梦,是否我在思索我这一生究竟为什么活着呢?

不!我完全没有这样想过。

我感到北京人艺是培养多少戏剧新人的园地,是锻炼多少人物的舞台。她是初春的雪水,夏日的莲花,秋天的黄菊,冬天的霜雪。她贡献给人民以娱乐和教育,人民给予她滋养与恩情。

我曾经说过:说起北京人艺,我像是从山谷涌出的清泉,沿着溪涧,潺潺浪花,有说不完的话要讲。

这里,正是一位自己多半生与剧院紧紧连在一起的老同志,说出的关于北京人艺的话。

这一百个故事也许算得上北京人艺的部分缩影。

我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能够使广大观众和关心剧院的朋友们,更加了解和热爱北京人艺。

北京人艺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今天编写出这样一本小册子来是个很有意义的纪念。

这里话不多,但是段段、句句、字字都是从曹禺老师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流淌出来的真挚情感。

“我是爱北京人艺的。”应当说,北京人艺已经变成了曹禺老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做了我们四十四年——将近半个世纪的院长,他熟悉剧院里的每一个人,就连一位拉大幕的老工人退休的时候,他也要写上一篇字相送:“广沛老友身体健康,感谢你多年的劳绩。”就这样,他酷爱着北京人艺,我们酷爱着他。

真是不知道有多少次啊,只要我们一走进曹禺老师的家门,他便忍不住地询问剧院的各种情况——哪怕是他刚刚去过剧院不久——,询问剧院的作家、导演、演员及舞台工作人员。有一年,曹禺老师正在上海写电影剧本《日出》,我和导演林兆华出差经过那里去看他,谈起剧院来,话就怎么都收不住了,几次要走都没有走成。就这样,从中午一直谈到夜幕降临的时分。这一切,正如他的夫人李玉茹大姐所说:“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和他提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他总是一下子精神抖擞,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即便他生病住在医院里,人艺的朋友来看他时,哪怕他疲惫不堪,微闭的眼睛也会突然出现神采,精神顿时振奋起来,而朋友走后,他一下子瘫软得一点点力气也没有了。”

曹禺老师曾经说过——“风雨一生难得过,雷电齐来一闪无。”

是的,他住了整整八年的医院,其中艰难地吃了七年的麦淀粉食疗饮食,在苦苦地与病魔争斗中,用尽了最后的一点力气,突然雷电般地消失了,永远消失了。李玉茹大姐说:“他走得那样超然,那样安详,。无牵无挂,无恐无惧,飘然而去。”我知道,他是把北京人艺放在心底带走了,永远带走了。

我们——所有北京人艺的人,包括老的和新的,长期呆过和短期呆过的,同样也都把他放在自己的心底,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值得敬重的老院长。

北京人艺现任院长刘锦云说——“人艺是曹禺大师辉煌业绩的一角。一日德,一日艺,是曹老留给剧院的煌煌基石。

曹老以自身风范告诉我们,于清寒和寂寞中奉献自己,是每一个真正从艺者或日从真正艺者必备的品格。人艺的几代艺术家这样地躬亲了,因而才有剧院的繁荣。这是融有曹老精神的几代人艺人凝聚成的珍贵的艺德,这德行理当也必能流传下去。

曹老以其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是精品。大师倾毕生精力,铸就可数篇章,而能一剧一碑;大师的高度难以企及,大师的求精之道应是建院的家规。永师曹老,拿尽量好些的作品奉献给热爱曹老所创北京人艺的新老朋友、新老观众。

踏着大师的足迹,创造剧院的明天。”前任副院长于是之说——“从北京人艺成立到现在,曹禺同志一直是我们的院长。

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在领导着关心着这个剧院。尽管他的社会活动多,近年来身体又不好,不常来剧院,但他始终是剧院的主人、我们的院长。

曹禺同志会写戏,又导过戏,演过戏,教过戏,是一位真正懂戏的院长。他是人艺的一把尺子,我们作任何决定都得考虑如果曹禺院长在场的话是否会同意。他坚持现实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同时又支持年轻艺术家们的探索。他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各种手法、各种路子都可以试验。

我们为剧院有这么一位院长感到骄傲、幸福。”

老导演、演员苏民说——“您曾经多少次向全院同志讲,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总是随着时代脉搏而跳动。四十四年前,您和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四个人一块进行四十八小时谈话,其内容就是如何办好这个剧院,为我们勾勒出了通向理想的蓝图。剧院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这支理想的接力棒,从而使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块牌子至今仍然挺直地在北京。”

老演员郑榕说——“先生走了1先生慢行,这里还有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同大多数话剧演员一样,尽管当面聆听教诲的机会不多,我们都是在您剧作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一九五四年开放‘五四’以来优秀剧目,剧院决定排演《雷雨》,在众目翘盼下我获得演周朴园的殊荣。先生在二十岁就悟到的人生真谛,对于我这个三十岁的普通演员来说理解上还存在不少困难。怕犯‘人性论’的错误就断定周朴园是个没有感情的人,往脑子里填塞理性分析,认为就是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内心体验,结果导致了挤情绪+概念化的错误表演。记得先生曾多次跑到后台,连声地催促:‘快!快!快!我这剧本里没有那么多的东西!’……一九七九年《雷雨》在天津重排。‘文革’乍过,枯木逢春,旧地重游,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辗转访寻,走进剧场,透过幕隙,暗窥伊人……昔日芳草,已成萧艾。随波逐流,谁能无变?此时突然悟到,周朴园、侍萍相认时的心情,进而捕捉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你死我葬,你生我养。这正是周朴园最高的道德准则。

一九八五年我拍摄过《雷雨》电视录像,比前几年演出的录像自然多了。但仍感到有两处不足——一是侍萍追述往事时周朴园不应起身避开,仍然呆坐原处,让观众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两颗心正在靠拢,这才符合思想逻辑;二是向侍萍申辩自己并未忘情的那段正是周朴园真情流露的刹那,此时不能有半点虚伪……可怜我已进入迟暮之年,这份答卷恐怕难以在舞台上完成了,请先生见谅。先生慢行……”老演员董行佶说——“在我三十七年的艺术实践中,有幸演过您几乎所有的剧本,周冲、胡四、张乔治、白傻子、曾浩、祝希堂、伯鼢、温敦,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锻炼了我的演戏技能,这些不朽的剧作,又是认识人生的教科书。

解放后,在您领导的剧院,多次得到您艺术上的帮助,您是我的良师。

十年动乱的年代,我们曾睡在通铺上,白天劳动,晚上灯下又一次聆听您的教诲,您写给我的诗句,‘莫道逾花甲,壮心岂可息’,它一扫我思想上的灰尘,您是我的挚友。”

青年演员濮存听说——“作为青年演员是需要像曹先生这样的大师,经常指导我们的创作,甚至是像那次一样严厉的批评,现在缺的就是这个。然而,先生离开我们了,但是先生一生对北京人艺的贡献,先生不朽的巨作以及所有的音容笑貌,都永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影响着我们不断进步。”

青年演员郑天玮说——“曹老摸着我的头问:‘你是最小的吧?这么小演这么重的戏,吃得消吗?’我说:‘我不是最小的,都二十二岁了,就是有点儿年轻。’曹老笑了:‘不是有点儿年轻,是真年轻。’然后,拍拍我的头,着实地看着我说:‘好,年轻,年轻真好。’……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曹老并和他面对面说话。曹老把我叫到身边说:‘你写的每一篇短文我都看了。’我忙问:‘您都看了?’曹老说:‘都看了,写得好!不要怕,就这么写。演员一上台演戏,上学的机会就少了,能读书,写文章,这就好,你一定要坚持,坚持。’……这是我第二次和曹老面对面地说话。曹老七十多岁的时候,告诉我:‘年轻真好。’曹老八十多岁的时候,告诉我:‘要坚持。’两句话,够我受用一生。”

巴金老在送给曹禺老师的挽联上写道:“家宝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读者与观众的心中。”是的。然而,他更永远永远活在北京人艺人的心中。

六月十二日,是北京人艺建院三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剧院出了一本大型的画册。曹禺老师为画册写了一篇序言。

关于序言,剧院当时的副院长于是之说过这样的话:“长辈给我们的财富,是说不尽的。老院长曹禺同志,一九八二年为院庆三十周年出版的画册写下的《序言》,已经成了我们的‘文献’,它永远指导着我们。这几年,我一读再读,不知读了多少遍。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对这篇文献,我总想说点什么,但我又很难说得清楚。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请读者亲自读一读这篇文章,这比我说多少话都强。”

曹禺老师的序言,全文如下——三十年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长起来,他一直跟党、跟人民、跟社会主义祖国同命运、共甘苦。他在春风化雨中度过华丽的青春,吐出态浓意远的花枝。他也经历过各种运动,踏过艰难困苦的道路。

如今,他成年了,他像是一个神态质朴、文采风流的壮年,他矢志要把中国的话剧推向一个较高、较深的境赛。

有人说,北京人艺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意思是说,此处人才多,有抱负的人多,有成就的人也多。我仅同意一半。因为,我深知北京人艺在人才上还是一个参差不齐、高下不一的团体。这个剧院尽管有不少文化修养较高、艺术成就有相当水平的演员和舞台美术工作者,但这个剧院也有一些在培养与实践中逐渐成长的人。至于,体制问题、更高的戏剧道德问题、更浓烈的艺术研究空气问题、剧目与演出不够理想的问题,我不想在此一一赘述。

我们是有不少缺点的。我们心里有许多“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远未实现。它使我们懊恼,使我们焦虑。但北京人艺究竟在三十年中(其实,在林、江、“四人帮”的专政下,话剧在全国禁演足足十年。)出现过不少比较好,甚至于很好的剧目演出,造就了相当多的艺术人才,养成了一种北京人艺的风格,培养起一批爱着北京人艺演出的观众,有了一定的国内与国际的声誉。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团结问题解决得较好。团结是一个艰难细致的工作。北京人艺成员之间有一种空气:在关键问题出现的时刻,在公和私交战的时刻,他们左思右想,只有抱成一团,才能发展中国的话剧艺术,才有自己终生为戏剧艺术效命的条件。在这一点上,他们是自豪的。无论经过多少惊涛骇浪,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终究希望北京人艺成为一座话剧丰碑的大剧院。

其二,北京人艺的艺术研究空气比较活跃,受到重视。在艺术面前,人与人之间,是无私的,他们互相琢磨,互相尊重,谈心里话。此外,剧院给他们以提高文化修养的机会,使他们提高了欣赏水平,培养了文学、历史、绘画、音乐、舞蹈、写作,以及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了鉴别各种艺术中“美”和“丑”的能力。我们几位出色的导演、演员和舞美艺术家,都能写出一笔有风格的好字,画出好画,作出好文章。他们的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和灯光艺术,都不庸俗;他们的舞台艺术创作,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从容自然。我以为,这和他们平时孜孜不息、提高文化修养,有莫大的关系。

许多人说,北京人艺有自己的风格。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楚。我只能提出造就这一风格的某些原因。

我们很幸运。有中国许多杰出的戏剧前辈在支持、帮助我们。他们把不朽的剧作交给我们上演。郭沫若、田汉、夏衍、老舍、丁西林的剧作,使我们的剧院不断出现灿烂辉煌的演出。我们也有无数中、青年剧作家,他们的优秀剧本,展现了时代的风貌。这些出色的作品,使北京人艺的思想感情经常和时代的脉搏合拍,共同唱出时代的强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也不能忘记外国杰出戏剧大师的作品对我们的滋养。这些大师用一生的精力,锐利的目光,探索真理,给人类以智慧和美感,使我们更丰富地认识到了“爱”与“恨”,高尚与庸俗的真实感情。我们演出了莎士比亚、莫里哀、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和西方各国的著名作品。

同类推荐
  • 人生何处不离人

    人生何处不离人

    是谁撑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地远眺,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寒梅,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全书收录39篇清新美文,江南婉约派实力作者白落梅全新角度解读唐诗。共分成六辑,每一辑主题不同,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灵享受。在一场文化与历史的盛宴里洗涤心灵,倾注热情,修磨心性,超越美学。在新颖的唐诗与散文完美的交融里,让读者品尝文字的韵味,体悟人生的真理,探索自然的永恒。
  • 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

    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

    本书收录了四十多位作者的作品,有“别再拿国人的智力开涮了”、“文明社会中的病毒”、“从郑板桥的糊涂说起”、“有爱斯基摩人的捕狼刀想到的”等文章。
  • 神秘的海洋生物

    神秘的海洋生物

    本套美绘青少版系列图书旨在培养青少年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拓展青少年的阅读面,知识面,从而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综合素质,使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图书配有精美手绘插图,使阅读不在乏味,给孩子带来阅读的愉悦,并从中体味到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 极度威胁

    极度威胁

    一本惊心动魄的纪实之作,亦是一本国际背景下弘扬正能量、塑造当代中国形象的大书。作为“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的英雄业迹实录。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中国选择坚定地与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共抗疫情。9月,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疫情最为严重塞拉利昂,他们在医疗第一线,也是生死第一线,面对极度威胁,和当地人民一起,稳定了疫情,迎来了转机。
  • 萧红作品集(四)

    萧红作品集(四)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热门推荐
  • 无敌辩师

    无敌辩师

    本书因某些原因已经作废,暂时不给更新,推出新书《猎爱高手在都市》。
  • 总裁大人追妻记

    总裁大人追妻记

    她不就是五年前带球跑,五年后带了个小人回来么?他干嘛那么凶?不止清算她五年前的乌龙帐,还威胁她跟儿子搬来跟他一起住豪宅……这还有没有人权主义了?答案是没有……好吧,总裁果然权势大,她只能妥协搬家。不过搬家归搬家,其他事面谈。可,可十月怀胎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了,居然帮着外人……喂喂……总裁大人发话了,什么外人,他可是你儿子的爹。
  • 萌蠢大战之武林泪转

    萌蠢大战之武林泪转

    什么?主角第一章就死。纳尼?男女主角都死了“你还要不要命了"莫林雪大声问到。某男摇头。“钱呢?“莫林雪又问。某男还摇头。”那你要什么?“莫林雪不耐烦的问道。某男淡定起身,吐气如兰“你都是我的了,我还要什么?”某女的老脸瞬间就红了,大叫“神经病、不要脸!!"某男懵逼,神经病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是对爱人的称呼,然后他厚脸皮的忽视了不要脸住动答应了神经病。每周不定时发车,不靠谱的老司机带你开车了。车牌号:432479057.欢迎随时骚扰
  • 折暮几时

    折暮几时

    她葬于十四岁那年的冬日,却续命。十年间,生死两茫茫。“十年骤逝,我却仍旧痴梦一场。”她轻笑。“我这一世,不过都在寻你。可否算得上苟活一世?”曾华亭鹤唳,却输与那一袭白衣,金盏落尘,杯酒浊,灼不尽千里及。
  • 寒冬里那丝暖意

    寒冬里那丝暖意

    《寒冬里那丝暖意》从作者孙瑞林已发表的故事中精选出45篇,每篇作品都以灵动的笔触和质朴的语言,讲述一个洞彻人心灵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把深奥的人生道理,融入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滋养,情感得以温暖。本书的故事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只要你翻开它,就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寒冬里那丝暖意》的每篇作品都犹如一杯咖啡,让你从中品味出幽香深远的韵味。
  • 冰山校草恋上她

    冰山校草恋上她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B市J大学生会主席,外号冰山校草,可偏偏连上了平凡的她她,B市J大一名平凡的学生,再一次野外露营遇见了他。
  • 复仇公主vs帅气校草

    复仇公主vs帅气校草

    复仇公主和帅气的校草,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敬请期待吧!萌萌哒~
  • 英雄联盟之超级融合

    英雄联盟之超级融合

    杨天,前是一个英雄联盟爱好者,在一次意外的大爆炸中。他意外地带这英雄联盟的装备奇异穿越。来到了天元大陆,开始了自己的奇妙之旅!!!且看杨天如何一步一步的融合各种装备,如何一步一步踏上武道的巅峰!!!本人小白,新书上传,求各种票!!!求收藏!!!!本人保证精彩完本!!!八号在这里谢谢了(九十度鞠躬)
  • 挥霍年代

    挥霍年代

    长篇音乐小说《挥霍年代》,系青年作家、音乐人王希翀先生创作的首部音乐小说作品,也是目前国内对“音乐小说”这一新兴体裁形式的首次探索。《挥霍年代》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展现了五个年轻人所代表着的、当下的这一代青年的生活现状和思维方式,讲述了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成长与择业所必经的艰辛、困惑与梦想。并在人生、创业、爱情的道路上,给予他们力争于时代上游的信仰。献给音乐发烧友的小说,献给小说发烧友的音乐。
  • 衡山禅师语录

    衡山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