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和习惯相伴,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坏的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而一种习惯养成以后,要纠正和改变需要花费太多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有的习惯甚至终生难改。养成一个好习惯要比改掉一个坏习惯容易得多。
好习惯——成就未来的捷径
一个学生家长和一个中学的校长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北大教授,教授谈起了北大的一种现象,说学历越高的学生的宿舍越脏,自理能力越差。大学教授说是由于中学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中学校长说是由于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原因,而这位家长又说是大学的管理不严造成的。三个人为此争论了一路,谁也没说服谁。
观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是托儿所的家长强于小学的家长,小学的家长强于初中的家长,初中的家长就会有所松懈。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进了初中,年龄大了,知道学习七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了,就不用操心了。
多年来,我遇到许多家长,当孩子在学习、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就会讲“我又不懂教育,孩子放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089校的事情,孩子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学校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责任推卸,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了问题。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钢琴教师在收学生时,有这样一段有趣对话:
他问第一位孩子:“你原来学过什么?”
孩子回答:“我什么都不会。”
他说:“好!你的学费是500元。”
同样的问题又问第二位学生。
第二位学生说:“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钢琴。”
他说:“好!你的学费是1000元。”
家长不明白,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却要付双倍的学费?”
那位老师肯定地说:“是的。因为我要花双倍的时间来纠正他在那一年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动作。”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学习家长好榜样
东晋名相谢安的夫人在教育儿子时,责怪谢安说:“怎么从来没有见你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的言行教导着儿子。”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道理: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在耳濡目染之中,父母的性格必定会在孩子的生命里得到延续。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形成、人格独立、思想意识逐渐清晰的一个最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父母、老师的行为对他们将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通过潜移默化,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成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像谢安夫人那样,非常重视“言教”,对孩子可谓谆谆告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对“身教”问题,却缺乏谢安的远见和智慧。
还有一些父母不注意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去教育孩子,为孩子作榜样,却常常责怪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
比如,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考不好成绩时才“严加管教”;有的家长经常晚上在家里打麻将,玩得忘乎所以,却强迫孩子自个儿在房间里看书学习;家长自己从来不读书看报,却要求孩子喜欢阅读;有的家长不注意生活细节,常常乱丢垃圾,甚至随地吐痰,却希望孩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有的家长随意对孩子空口许诺,不守信用,却叫孩子诚实守信;有的家长脾气暴躁,动不动发火、骂脏话,甚至动手打孩子,却要求孩子言行文明,懂事讲理……这样做,不但起不到一点正面教育作用,反而无意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不良的影响。而在青春期,父亲的阳刚之气、母亲的阴柔之美,父母的性格以及做事情的风格、说话的方式等等,对男子汉气概、女孩子柔美等品质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有一名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见多识广,字写得很漂亮,091画也画得不错,但他脾气大,纪律散漫,很自以为是,同学们都不大喜欢他,没人和他做朋友,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七年级时还是班上前几名,到九年级时已滑到中游,中考成绩自然不理想。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他“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
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甚至经常与老师也发生冲突。
班主任通过了解家庭情况,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症结所在。
他的父亲是领导干部,所以平常与他接触的大人都对他说恭维话,总是千方百计地去迎合他的口味,满足他的要求。由于父母工作忙,平日里孩子一直由外公外婆照管,外公外婆对外孙总是过于宠爱,于是使得这孩子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来到学校后,同学不卖他的账,老师也不会无原则地去迎合他的口味,所以他心理很不平衡,就常常以一些一反常态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受到批评后又不思悔改,反而越加严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现代的父母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孩子吃穿优先,学这学那,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再贵都舍得投资,但往往忽视了感情投资,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教育。
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区别?
曲小丛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性格形成阶段,不注意引导会造成孩子性格偏激,影响以后的发展。现代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才与否,不仅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然而,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需要健康强壮的体魄,聪明活跃的大脑,更需要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性格,如勤奋、谦虚、坚韧不拔的毅力、善于交往的个性等,这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当前,对这些品格的培养应立即提到重要议程上来。
我一位朋友的女儿是高三的学生,爱好广泛,活泼开朗,喜欢体育运动,学过跆拳道、书法、钢琴。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是父母心中优秀的女儿,也是老师所期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经常会请教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她也常常对我讲一些关于他们和孩子的事情。孩子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而让别人带,孩子的奶奶和外婆都七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主动要求带孩子,可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从五岁时她就在爸爸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步行上学,假期也要早起带孩子跑步、打羽毛球、踢毽子,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中学。随着锻炼时间的延续,体质也越来越好了。在锻炼的时间里和孩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时就自学完了新概念一册。孩子从小在学习时,父母就不陪在她的旁边,但他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聊天看报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觉。
每个周末和孩子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自己的孝顺行为影响孩子。
朋友常说: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
这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她的出色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父母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努力积极地创造适应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爱孩子但不宠、不溺爱孩子。她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过分溺爱她,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使孩子在“被爱”中学会了“爱”。
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孩子的业余生活丰富,特别是父母从小带她坚持锻炼,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让孩子的生活起居十分有规律,而且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都对孩子的性格和学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坚持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一个父母如果没有决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就能相信别人会把您的孩子教育好吗?教育不能指望他人,对孩子要有责任心,这绝对是家庭教育不能动摇的根基。
父母在学习能力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培养。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端正、松紧适度,不是只注意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英语上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果。
父母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注重孩子行为习惯和细节上的培养。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创造一个适应孩子的成长沃土,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培养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应该拥有教育孩子的恒心和毅力,孩子的每个优点和长处是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
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毅力,有助于孩子坚忍不拔性格的形成,可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沟通是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桥梁,尊重、平等是沟通的基础。在交流中向孩子渗透自然、社会、科学等知识。这种立体式家庭教育氛围给孩子带来的效果是体质增强、意志坚韧、学习兴趣增加、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家庭教育互动形式。
近年来,一些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违法犯罪等现象,向我们的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身为父母,重视孩子的品德与做人比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缺乏品德教育将会成为孩子一生无法弥补的重大失误。无论您的家庭状况如何,无论您的学识水平如何,也无论自己的孩子先天条件如何,每一位父母一定要以自己的品行把对孩子的品行教育贯穿在家庭教育的始终。
小事不小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记者问其中的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老人平静的回答:“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要先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这是一位饱经沧桑、成就斐然的老学者的肺腑之言,是老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老人所说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却形成了老人日后成功的基石。
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家教方面,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种教养、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
好多家长不在乎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常常说:“这点小事叫他去做,还不如我一下子做了,磨磨唧唧的等半天还做不好,还得让我重做。”所以宁愿跟在孩子后面提鞋带,也不愿引导孩子亲手去做。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
许多学生《规范》《守则》背的滚瓜烂熟,却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许多孩子在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孩子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见到客人主动问好,吃完零食把果皮果核扔进垃圾箱;在家里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衣服干净整洁;做作业不用家长督促……开学一段时间后,许多老师都说,刚开学,感觉大多数学生的卫生习惯还是很好的,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自理能力急需培养。有的学生自己的衣服都穿不整齐,丢三落四,桌肚里的书啊本子啊,甚至里面的垃圾也常常是跑出来“散步”,不会做值日,上完厕所不知道用水冲……总之,一切的习惯都要从头去培养。班主任老师就从学生的个人卫生入手,教会他们如何整理书包、书桌,穿衣服等等,然后教他们做值日,扫地、拖地,甚至上厕所。住校的学生更是需要宿管老师的纠正、训练,才能正规化。经过半学期后,学生们基本已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了。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早上自觉起床、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出门打招呼、排好队、走好路、吃好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从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琐碎小事,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是建立在良好道德习惯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