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6000000010

第10章 山回路转不见君——读李云峰的诗

那时,我们年轻

李云峰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真正开始创作的,由于当时新诗已经摆脱了禁锢,开始了新的萌动,所以他那时的诗,就注重形象的营造,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显得清新而又朴实。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诗人发表较早的作品是1980年刊于《宁夏日报》的《相会》等两首诗。其中《红花》是这样写的:“红花,开得多么鲜艳,/像一团火,灼灼闪闪/仿佛要从光荣榜上跃出,/去融冰化雪,引来新绿一片……”“我知道,他年红花也会枯萎,/淡淡地,甚至牵不动一瞥留恋/但是,我却要说,它们曾经装扮过明媚的春天……”光荣榜上的红花在作者笔下活了起来,仿佛具有人的灵性。由红花的鲜艳联想到火,由火又想到融冰化雪,引来新绿,作者没有说榜样的力量如何,可我们从这形象中不但感到了美,而且体会到了榜样的巨大威力。接下来作者写花也会枯萎,但它却装扮过明媚的春天,这就是说青春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应让自己的青春虚掷,而应让它“灼灼闪闪”,“引来新绿一片”。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刚开始创作时,就充分尊重艺术规律。

不错,诗人写劳动,抑或是写爱情,他总是根据自己的气质和个性,吸收自己所需的养料,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如《小城,有一伙年轻的司机》:

他们坐在驾驶室里,

一屁股压出几百公里,

随便在哪个旅店,

卸下疲劳卸下寂寞,

卸下憋了满肚子的话语,

把一个汽油浸泡的幽默,

用香烟燃出热气腾腾的惬意。

然后,他们又上路了,

每天都很新鲜的太阳照耀着他们,

他们是一伙年轻的司机。

这首诗洋溢着汽车司机生活的气息,非常形象、生动。我想没有生活体验的人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来。汽车司机的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浪漫,他每天得“随便在哪个旅店,/卸下疲劳卸下寂寞”。然而他们并没有怨言,因为“每天都很新鲜的太阳照耀着他们”。诗人写汽车司机的献身精神,是地道的李云峰式的“拘谨但勇于献身”的方式。其实,这种“拘谨”是生活使然。试想,一个经常奔波在旅途上的汽车司机,在生活中他怎能不“拘谨”。实事上,正是这种热烈而又不放纵的“拘谨”,铸成了李云峰特有的艺术个性,使他的诗作清新凝练而又含蓄。“曾经漫步在柳丝湖畔,/曾经细语于花丛庭院,/今天相会在何处?且看光荣榜上莞尔的笑脸。/青春和理想在这里‘相会’,/眸子里映出灿烂的明天。/劳动和爱情在这里‘相会’,/微笑,拨动多少人的心弦……”(《相会》)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相会在何方,光荣榜上。一个微小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巧手编织,便显得情趣盎然,令人赏心悦目。“青春和理想在这里‘相会’,/眸子里映出灿烂的明天。”虚实结合,互得益彰,既拓宽了诗的境界,又给人以启迪。“劳动和爱情在这里‘相会’,/微笑,拨动多少人的心弦……”在光荣榜上相会的岂止是这对恋人?由于作者既写实又写意,使这种爱情不但显得生动有趣,而且格调高雅。

李云峰写爱情,似乎不像有些作者仅仅是写爱情。他写爱情不但和劳动连在一起,并且和理想连在一起。他的这类诗似乎没有什么情节,只是一个生活小细节,像我们前面谈到的《红花》、《相会》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相会》只选取一对恋人在光荣榜相会这一细小的生活小镜头,然后由此生发开去,繁衍成篇。又如《红花》从上了光荣榜的先进工作者胸前戴的红花联想开去,构成一个全新的篇章。像这样从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反映一个比较深入的主题,一般说来,难度较大。这不但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还需作者高超的成像能力。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用形象说话的,即作者的主观情思要消溶于形象之中,就像白糖溶于水,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尝一口才能领略其美味一样。简言之,李云峰的诗化实为虚,且又不流于空泛,依然给人饱满的感觉,这是难能可贵的。

大山情

任何诗人的创作,都具有自我的印记。这里的“自我”,不是一味表现自我,而是具有作者的“自传”色彩。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李云峰诗作的取材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作者大多取材于运输系统的干部和工人的生活,不论是写劳动还是写爱情都是这样,后来才转向写大山、写农民或林业工人。他有一首诗就叫《大山情》。我以为这里的大山是人的化身,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山民的象征。其实,他的好多作品借物写人,或借景写人。有时,甚至是主客难分,有点“天人合一”的味道。当然他也借人写事,如:“一个跋涉者的形象/在崎岖的山路上/踽踽独行/满脸都是疲惫的神色/只是那把绸伞很别致/折叠起江南的春意”(《春》)。作者为春选择的这个意象,似人又不像人。究其实,这是作者借助初春的形象写我们刚刚经过严冬摧残的祖国母亲。虽然她“满脸都是疲惫的神色”,但已经漾起了“江南的春意”。这首诗告诉我们,李云峰此时的作品,尽管还保持着他那特有的含蓄隽永的特征,但比以前视野开阔多了,感情亦深沉多了。原先的清新,现在则变成了凝重。

生活太沉重了,而感情

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崛起为山系

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冲突

力的相斥,震颤着生命的坚韧

终于有弯弯的曲调挤出来了

平衡着心灵与外界的转移

——《弯弯的山路,弯弯的曲调》

这样的诗和诗人早期的作品相比,明显地沉重了许多。世代居住在深山里的山民,也许对自己的艰苦生活熟视无睹。然而从平原上来到大山里的诗人,对此感触太深了,由此而生出一些怜悯之意,但由于两相一比较的巨大反差,使他又不自觉地意识到那“弯弯的曲调”,那不顺畅的歌吟,具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力量。大山养育了那些生灵,但大山又是那样的严峻。生活在深山里的山民,与大山抗争着,不屈不挠地奋斗着。环境的恶劣,窒息不了山里人生的信念,活的意志。“终于有弯弯的曲调挤出来了/平衡着心灵与外界的转移”。噢,大山里的生灵是多么顽强啊!当物质的抗衡倾斜时,他们用精神的抗衡作为补充。总之,在这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跋涉,就得要用“弯弯的曲调”平衡。这是李云峰的发现,但他处理得是那样冷静,即使他对山里人这种执著的求索精神,所做的由衷的礼赞,也是那么不动声色。我想,这也许就是那种“热烈而不放纵”的艺术追求吧。

的确,读李云峰的诗,我们始终忘不了那个谢了顶,却又喜欢戴一顶鸭舌帽的诗人形象。忘不了那个“吞云驾雾”喜欢沉思而又耽于幻想的诗人。“忽然,阳光以炽热/熨展/那团揉皱的纱巾/纱巾薄薄的/可以看见远方/你便会感到一阵震颤/从那里透出/你便会像新嫁娘一样/急切地想要/撩开空隙望/于是,走过去/很久很久/那里仍牵绕/你的梦魂”(《那山》)。阳光能否熨展揉皱的纱巾,我们姑且不论,但诗人急切想了解,认识“那山”的情态,却不能不令我们感动。阳光,这个意象在诗人的诗中出现得是比较频繁的。看来阳光这个意象,是作者的一个情结,亦即作者主观情思的一个载体或沉淀物。既然太阳这个意象如此,那诗人关于山的意象,我们就不能把它只当成山。这正如我们前面讲的山,实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客观对应物。作者在这里所要抒发的,就是要通过山这个具象,表现他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抒发他对世事的一种体味,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求索历程。

弯弯的山路成为远景

蹒跚的脚印成为远景

都急剧地后退

而城市和我们

一个大写的

标题

——《山城写意》

从《弯弯的山路,弯弯的曲调》对山的仰视——礼赞大山——到《那山》对山的正视——认识大山,了解大山——再到《山城写意》对山的远视,这一系列变化,便把作者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在向前发展,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地扬弃,尽管“走过那山/直到很远,猛回头/有一个意念/还在那里停留”。但这毕竟都在“急剧地后退”,因为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跃进。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反映出了新时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对即将逝去的生活寄以热情的审美观照。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这几首诗发表的时间比较接近,这反映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他永远瞩目的是“灿烂的明天”,而且也尽量保持和时代的振数一致。颇受读者青睐的《哦,高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黄土层一样深厚的文化层/培育了一代代强悍而又闭塞/古老而又保守的心理/啊,高原,凝固的海/也凝固了远航的希望”。读了这样的诗句,我们也许就明白了诗人对“山”的感情落差为何如此之大。但诗人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唱道:“价值和价值规律/终于大胆地撬动/古老心理结构的裂缝/让潜意识流出/那么多鲜活的追求”。高原并非没有远航的希望,现代文明的浪涛冲击着封闭的塞上高原,山里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老心理结构的裂缝里,终于流出了许多“鲜活的追求”。由于诗人把握住了新时期高原人的心理特征,使诗作不但显得深沉、凝重,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

禅意盎然

李云峰的诗歌创作大体说来是忠实于时代的,不过我以为说他忠实于生活更为准确。这不只是诗人的作品拥抱了我们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作者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善于再现现实生活给予他的馈赠。无论他的诗清新也好,凝重也好,他都没有脱离生活,去捕捉什么虚无缥缈的下意识冲动,而是努力使自己的诗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但是,最近诗人的作品有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好像缺少火热的生活气息,诗风也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凝重变成了空灵。读了这些诗,给我们一种“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感觉。诗人虽然还写山,但此时的山和以前的山大不一样了。原先诗人写山总带一种审视的目光,他没有进入山中,而今诗人写山似乎深入山中,处于山的包围之中。诗人有一首诗,题目就叫《静坐》,我认为这是在静坐观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山吞进我时/山不知道我知道/以仰视的角度/我是越来越接近太阳”(《山中》)。诗人的这种感觉,我们在前面已经意识到了。从《弯弯的山路,弯弯的曲调》、《那山》一直到《山城写意》,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的这种变化轨迹。因此这几句诗只能证明我们前面的看法,不能算作是诗人的一种新的认识。《山中》这首诗叫人警醒的是最后一节:“山吐出我时咯出了血/回过头去/红了的竟是/到此一游的心事/山中方一日/饿了一百年”。固然这里的实写很形象,我觉得此处虚写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实写出山回眸,虚写跳出大山的阴影审视大山,“红了的竟是/到此一游的心事”,心事红了,这一笔妙就妙在诗人没有就山写山,而是以山作为宣泄自己对生活认识的一个媒介。这种写法突破了摹山绘水的格局,具有创新的意义。看来,诗人还是沿着原来的路子在探索,只不过在表现手法上做了些尝试。先前追求寄情于景,现在则把情溶化在形象中,且浓缩后又以“静”出之。因此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了,叫人捉摸不定。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住诗人感情变化的脉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敢走进那片景深处

无语的竟是另一个我

在那里他很快乐

翻阅每一块

历尽沧桑的石头

编织悸跳的脉搏

——《静坐》

在山中赏玩大山,他蓦然意识到“无语的竟是另一个我”。而这位无语的我,与其说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毋宁说是诗人的一种认识。因为诗人接触大山,既看到了崇高的一面,又看到了他的局限性。甚至,诗人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也有和大山一脉相承的东西,要不怎么“编织悸跳的脉搏”。这其实是作者思想的又一次飞跃。佛家讲究悟性,而诗人静坐也是为了产生顿悟。周总理曾有诗云,“面壁十年图破壁”。然而,这里的静坐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真正使他觉悟的仍是生活,而并非静坐苦思冥想。正因为如此,李云峰在《夏》中曾写道:“恰是绿肥红瘦时/各色彩裙都从一个主题里/逃出/去重复另一个主题”。故而,我觉得这时的静,并非一味的静,而是静中有动。这似乎和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一脉相承。但王维之动静在于出世,悦目悦心,澄怀观道;而李云峰之动静在于入世,悦情悦性,天地为庐。说穿了,李云峰的静乃极动,他的动亦乃极静。何以至此,是因为他对人生世事有了更深的体验,他的苦闷说明他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诗人。要不怎么会“翻阅每一块/历尽沧桑的石头”。所以静之于他,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诗不是“山回路转不见君”,没有了信息,而只要我们仔细揣摩,仍会发现那“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踪迹。

1991.1

同类推荐
  •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
  • 舒勒的怪兽:一位父亲与他失语症女儿的漫长治疗旅程

    舒勒的怪兽:一位父亲与他失语症女儿的漫长治疗旅程

    《舒勒的怪兽》真实地讲述了一个有趣、感人的故事。它有关一个家庭,更确切地说,有关一个女孩。面对夺走她声音的怪兽,他们没有言弃,没有灰心。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甚至神话传说,毛泽东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拨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办惊叹不已……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流亡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流亡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新诗杂话:朱自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新诗杂话:朱自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极为宝贵,但其中尤以散文最为瑰丽,堪称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瑰宝。他笔下生花,文思泉涌,拥有独特的审美旨趣和美学意境,不拘泥于已有的散文体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树立了万口传诵的白话美文模范。
热门推荐
  • 夜玫瑰

    夜玫瑰

    为了工作来台北打拼的工程师,找到了他在陌生城市的第一个棲身之所,叶梅桂是他的房东。工程师在叶梅桂的眼中读到了属于自己的寂寞,在叶梅桂如井般深遂的眼神中,启动了柯智宏脑中大学社团学姐跳舞的身影。那是大一时,学姐帶他跳的第一支舞以色列的民谣《夜玫瑰》,学姐翩翩舞姿深深打动着他。台北生活的每天每天,白天的工作是精密逻辑思考的,晚上和叶梅桂的交往是温馨的,也是惊险万分的。面对神秘刁蛮的叶梅桂,柯智宏那大刀阔斧的治水本事也派不上用场,只随着叶梅桂的一切起舞。別忘了还有可爱的狗狗小皮。
  • 最强守望者

    最强守望者

    装X版:万年轮回,异族入侵,八界震荡;位面之争,谁能守护,唯我守望。概括版:这是主角带着他的女朋友(们?)和好基友一起穿梭于各个位面抵抗魔族入侵的故事。关键线索版:其实这就是一个无良商人不小心贩卖错东西而引发的空间大战。我承认简介很烂,但希望您能耐心试看一章再说,嗯...或者两章?。
  • 奈何桥彼岸

    奈何桥彼岸

    他一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为了自己所坚持的原则,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被罚。他并不认为那样的结果是自己的错,然而狡兔死走狗烹,世间百态亦不过如此,他冷眼众生。可是,即使他落到这个地步,却依旧有着这样一位女子为自己痴情不悔。重生后的杨戬,可以为母亲,为妹妹付出种种努力。然而,他心底那丝温暖始终牵引着他的心跳,拔不出弃不舍。因为那个为自己甘愿做任何事情的女子,他苦苦的守候多年。这样的女子最后究竟会有情人终成眷属么?
  • 来生再见

    来生再见

    如果还有来生,我们还在一起打日本鬼子。黄抗日,原名黄山猫,20岁顶替哥哥应征入伍,名字是那一年被一个国军营长改的。长着一张猩猩脸,参加了长沙的三次会战。五年后,在常德会战期间,被日军俘获,为日军搬运炮弹,后来被收复失城的国军官兵解救。半年后,于著名的衡阳保卫战结束时,他与他的弟兄们在团长的指示下一起向日军举起了软弱无力的双手,当时他们饿得要死,几天没吃一粒米,喝的是阴沟水,都没打算再活了。那时黄抗日是排长,休整后被编入伪军。几个月后又被湘南游击队捉拿,于是弃暗投明,成了游击队员。五年后又被国民党的地方武装逮捕,被关了五天。五天后,一支游击队折回来解放了黄家镇。黄抗日再次获得自由。
  • 叛栀云烟

    叛栀云烟

    初中三年,她们相互结识。一个女汉子,一个软妹子,一个女人类。正值青春时期,难免会有些小打小闹。她们,很正直,很有爱,也很污。没认识之前一个个都好像白莲花,全部混熟之后,那就是污妖王了~~~走过路过进来瞧一瞧看一看呐~三个妹子甩卖啊,清仓处理,联系电话:123321.请私密来电,谢谢!(我的内心十分平静,甚至有点,想大笑!)
  • 网王浅云深爱

    网王浅云深爱

    她张云,坚强,开朗,自信,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网球王子的世界。没有看过漫画,从没碰过网球的她,该怎么在众王子中立足呢?她高苍云,胆小怕事,寡言内向,脱离群体,因为看到不该看的,听到不该听的,她选择了逃避,将身体让了出来,却开始了新的生活。
  • 武之魄

    武之魄

    武之途,练武者,成武侠,续武师,创武宗,变武尊,转武圣,造武神,再无帝,苍穹指,乾坤怒。
  • 无道至尊

    无道至尊

    天道长生,人道苦短,武道漫漫,可有尽头?
  • 修行真知

    修行真知

    代有三千余子出,传三友,教十数,以成十万之众。不明法门,不入道境,三千大道,十万修真,熟能为仙?仙,当超凡,以盛气凌世,以锋芒绝世,是为大罗。仙,当非鬼,以道心永恒,以灵觉无量,是为混元。我,历青尘,落泪灵,滴血色,失心语,葬梦怜,是名“凡动灵生”。我,著学说,曰修国,曰行身,曰真经,曰知道,是名《修行真知》。
  • 名榜

    名榜

    九州大地,千百万年来,英才辈出,前有千古第一人的曹植,后有名传天下的李太白、苏轼等人,绝唱千古,名传天下,无一人不是名声显赫,绝迹当代.天下绝才,尽出九州,唱响千古,千百万年来,有关他们的传说,层出不群.李太白一首将进酒,醉遍天下群雄,无人是其敌手,震撼当代,流传千古;天下谁人与之争锋,苏轼三千世界,人生百态,尽显其中,无人不沉迷其中;白居易一首长恨歌,让多少英雄豪杰为之饮恨当场,恨绝天下;辛弃疾金戈铁马之下,天下谁与之匹敌.相传,当年这些大才,更是破碎尘世,白日飞升,踏上那飘渺的天人之路,九州大地,更是有数以万计的人,希望追随他们的足迹,破碎虚空,踏上了飘渺的天人之路!看破生死,逍遥天地间!何其快哉。本书慢热,坚持看下去,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这是本人唯一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