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7000000001

第1章 心理篇(1)

儿童需要与给予的不对等

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儿童的心理世界,或是在教育的实践当中,没有充分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及此,在儿童生活中就出现了儿童教育的需要与给予不对等的现象。我们说,儿童的心理世界包涵了成人日益缺失的自然属性,而认识儿童的心理世界,才是儿童教育的基础,更会使我们从儿童的心理世界中看到成人所一直向往的伊甸园。

——作者

一、成人也需要儿童教育

儿童是成人之父。

——华兹华斯

教育儿童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成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儿童对成人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儿童不仅是由幼儿教育职业主导完成的,更是社会层面的基础教育。成人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才是教育领域的主体。因此,我们说,完成儿童的教育就是成人自我的再教育。只有清楚教育儿童的责任,成人才在社会当中真正具有了成人的身份。

当我们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时,进入社会并迈向自己的人生。但这种居于社会的独立性并不能表示我们即是成人,因为成人身份不仅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生理成熟与获得的文化知识教育,而首先是走出以往儿童教育的蜕变。我们说,走出儿童教育才是成人身份的最基本特征。然而事实是,许多进入社会、走向独立的成人并不见得就走出了往昔的儿童教育,因为他们的儿童教育是不完整、抑或残缺的。正是因为这种儿童教育的失败,使得这些成人在社会独立的生活中出现坏的影响。而这些坏影响的根源往往就是不健全的儿童教育的结果。

成人没有走出儿童教育自然是隐性的,并长期存在于人的心理层面。显然,存在成人内心的儿童教育大多是负面的,对于成人内心的成熟并没有产生过积极影响。这种残碎的儿童教育因素也就并不时常在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显现。只有当成人在生活当中陷入困境,或是遭遇挫折时,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才升级为心理活动,导致情绪发生变化,影响成人对身边事物的判断,甚至可能出现过激的行为。

这种儿童教育的负面阴影往往并不被成人所察觉,因为它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且并非时常产生为心理活动,并从个人的行为上暴露出来。许多教育思想家已经指出,幼儿时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性格得以形成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上的健全。然而心理的健全当然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说教育在塑造人类性格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儿童心理的健全同样不能缺失教育上的呵护。

儿童的内心相比成人来说更加神秘,有如一个小小的密室,我们很难周全地预料里面到底都藏些什么。但儿童的内心无论藏些什么,从阴阳的相对性来看,总不外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儿童成长有利的积极方面;其二是儿童内心很容易留下阴影的消极方面。

德国的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为此有这样的论述,他说:“儿童的,人的生命的最初表现是:安宁和不安宁、喜悦和痛苦、微笑和哭泣。”福禄培尔所说的最初表现就是儿童作为生命体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流露也表现出儿童的内心需求,并且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已然显露无遗。

不过,福禄培尔认为:“安宁、喜悦和微笑标志着儿童感觉中的一切与他的本质。”而“不安、痛苦和哭泣的最初表现标志着各种与作为儿童的人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成为孕育虚伪、欺骗、固执、顽固和一切后继可悲和可恨的错误的温床。”在福禄培尔看来,儿童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为人之所需,这些更接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性,而表现出来的消极一面则违背人的生存原则,并且这些消极因素更可能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可悲的影响。

而这种可悲的影响,我们认为所体现出的就是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阴影。按照生活即教育的原则,我们对儿童内心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不安以及哭泣等因素要有积极的应对,消除消极心理方面的影响,并引向积极方面,如此儿童心理才有达到健全的可能。然而,当这些消极心理因素没有在儿童内心得到消除或缓解之际,长此以往也就会形成心理的阴影,并深藏在成人的内心深处;或是因生活方面的变化,导致这种儿童的消极心理成为成人应对日常生活的沉重包袱,亦即成人没有走出以往的儿童教育。

就现代社会而言,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所给予的儿童教育相对淡薄,教育机构的群体教育方式并不能充分地给个体儿童针对性的教育呵护,这也就使得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人群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以及心理现象。由此,我们不得不问,当成人没有走出儿童教育,而完成成人的蜕变时,这些成人该如何担当并面对身下的儿童教育?

或者我们该听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箴言:“儿童是成人之父!”在华兹华斯的时代,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惊骇世俗,并不太为人理解。即使是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现代世界,这句话也同样别有深意。儿童何以成为成人之父呢?成人才是儿童之父!人们或许更习惯如法国思想家蒙田一样有感而发:“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的话也是许多成人所认同的,自己走过的路所得来的经验对教育儿童来说有益无害。但成人得来的经验就一定适于身下的儿童么?在现实的儿童教育当中,这种经验之谈使无数儿童成长至成人时,其内心仍旧没有走出儿童教育。因为这种经验之谈的教育往往体现的是成人的意志,而不是在教育儿童。

华兹华斯的这句箴言其深意也就在这里。当儿童为成人之父时,这表明成人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相比较而言成人要比儿童更远离人的自然本性,而远离人的自然本性的成人也就显现出不健全的一面。华兹华斯在成人的身上看到了这种缺点,因此,他才教育那些远离自然本性的成人,要认知身边抑或怀里的儿童,从儿童的身上找回久已缺失的自然本性。这就是华兹华斯的别具用心,也是教育儿童的根本。

而我们说那些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成人,就是华兹华斯所指涉的那些远离自然本性的人群。及此,儿童教育并不只属于儿童,对于很多成人而言,他们也同样需要儿童教育。然而,这并非是耸人听闻,只是大多数的成人不愿意承认他们也需要儿童教育这一事实。

成人需要儿童教育更多是表现在心理层面,尤其是福禄培尔所指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由此,我们说,在成人对儿童施与教育时,成人首先要接受一次儿童教育。这种成人的儿童教育不仅要求自身感悟缺失的自然本性,还需要观察身下的儿童,体会儿童的内心,尽可能地找回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处于社会生活的底蕴。因此,我们说,没有完成儿童教育的成人,当面临身下儿童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不对等。成人面对儿童以及儿童的教育,首先就要求儿童需求与给予的对等。当没有走出儿童教育的成人面对儿童并亟待施与教育时,两者在教育面前就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的儿童教育,是当今教育的普遍现象。而这种不对等的普遍现象,就是西方教育思想家们所指涉的远离人的自然本性。

避免面对儿童教育不对等的现象,首先就要求成人完成昔日没有完成的儿童教育。每个成人在教育身下儿童时,不论是教育儿童的职业我们还是儿童的监护人,都必须反思自身有过的儿童教育,并在反思自身过往的儿童教育中找回儿童教育的真谛。及此,成人在儿童教育的情境中面对儿童时才会使儿童完成应有的教育,并不会因为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对等现象,产生儿童走过童年时仍没有完成儿童教育。

总之,我们说成人也需要儿童教育。而当成人完成并走出儿童教育时,才是教育儿童的根本途径。华兹华斯的“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诗化语言,并不局限于感性的表达,同时还具有理性的深刻认知,是成人反思自身以及当下教育儿童的前提。

二、儿童才是自己的主人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卢梭

教育在人出生之时就已开始。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人的是,卢梭所说人在出生之际就已得到的教育是什么?我们说,这种出生既得的教育就是生活。我们知道,生命的开始就是生活的起点,而人的诞生都是伴随着种种教育开始的。这里所说的教育并不是指现代社会的教育领域,而是人们得以生活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底蕴。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并不是当下社会所流行的成功学,也不是励志学,而是认识生活和把握生活的基础。

但卢梭对教育的认知却与我们得到的教育常识有所不同。卢梭认为:“教育,我们有的是从自然中得到,有的是从别人那儿得到,有的是从事物中接受下来。我们的才能与器官的本质上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怎样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给我们施加的事物获得有益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显然,卢梭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在这三个层次的教育中,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因为“自然的教育根本无法由我们决定的”。但卢梭认为的才能与器官的本质,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卢梭认为的自然教育缺少了心灵层面的关照。我们知道,人首先是自然世界的产物,其次才是社会内部的成员。但当社会生活使人们远离自然时,并不表示人们就与自然产生巨大的隔膜。换句话说,人在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的自然本性,依然与自然很亲近,而忽略了人类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沟通,就是生活与教育的残缺。在社会生活与接受过教育的我们,其内心世界始终无形地包涵了自然属性。

此外,尽管卢梭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但这三个教育是一个整体,缺失三者中的哪一个都将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将教育引向失败的局面。亦即如卢梭所说:“(三者)教育相互矛盾的话,他所接受的教育就没有益处。”相反,“假如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朝着相同的目的,他便能够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富有趣味。”

然而,在教育的社会中,人的自然本性的教育往往被忽视,人们更多关注卢梭所指的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种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成人在面对儿童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把儿童看做自己的儿女、晚辈、学生,而忽略了他们也是独立的人。

儿童首先是人,更是自然的人,这点很少被社会承认。人们总是将儿童视为社会中的人。正因为如此,在成人的社会中,儿童仅仅是血缘伦理的对象,是成功学的对象,是继承利益的对象,而很少将其看成是具有独立性的人。这样就导致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忽视,损害了儿童向健全的成人的转变。蒙特梭利告诉我们:“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成人精神病的潜在原因。”蒙特梭利很好地诠释了儿童心理的脆弱性,并指出儿童心理创伤所造成影响的长期性。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其内心世界的呵护。而这种内心呵护的意识转变,则首先要求成人必须将儿童视为独立的人。

不错,儿童也是自己的主人。尽管儿童的生理发育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儿童的身体及其成长往往使成人忽略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人的看法。诚然,身体是一种身份的认证,儿童的身体是区别于成人的有力认证,也是认识儿童的最初条件。蒙特梭利说:“每诞生一个婴儿,我们就会发现有某种与此秘密相类似的东西。一种寄存于肉体之中的精神也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蒙特梭利在强调婴儿诞生时,同样更强调了“寄存于肉体之中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知道,精神的建构并非成人所独有。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身体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时期。在认识儿童身体以及身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儿童的内在心理,以及儿童心理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儿童的生理健全与心理健全同等重要。但在现实当中,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大多注重生理的发育,以及知识的灌输,而对儿童的心理缺乏应有的理解,致使成人在建立儿童的正确思想、引导儿童的行为时容易产生种种阻碍。

对我们而言,身体是一种质的存在,但同时也是灵魂的居所。这种视而不见的灵魂才是身体的主人。儿童也同样如此,与成人灵魂的底色没有任何区别。这个内在于体内的灵魂承载着人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以及精神。因此,蒙特梭利说:“儿童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物存在着,更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着。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在这里,蒙特梭利说的人类的改善就是指精神层面的改善。抑或在蒙特梭利看来,成人的精神世界是以儿童时代所建构的精神世界为基础的,而人类精神世界的改善动力,也必将来源于儿童的精神存在。

同类推荐
  •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挑选了几个当前社会建设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形成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矛盾和社区建设七个专题,作者从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国内外实践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入手,试图给读者提供该领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同时在借鉴已有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 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教你学歇后语(上)

    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教你学歇后语(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并在实践中由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逐步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一书在吸收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的脉络做了系统梳理,其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写作的重点。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初步发展;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新时代(1976年10月以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思考。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二数学优秀课例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二数学优秀课例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话说材料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话说材料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套丛书集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及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套实用工具书。
热门推荐
  • 赤竹风雪恋

    赤竹风雪恋

    爱之深,情之切,既然选择了相爱,那就要坚守彼此有过的诺言,哪怕是付出生命。
  • 别怕轮回有我陪

    别怕轮回有我陪

    三个月前父母车祸身亡,留给了我一个如意形状的玉坠,三个月后,一个小小的汽车剐蹭事故然我认识了一个名叫玉灵的女孩,很多奇怪的事情也随之而来,对玉灵从依赖,到怀疑,从害怕再到爱的不可自拔这世不能相守,那我愿意陪你一起轮回。
  • 古怪妈咪机灵娃

    古怪妈咪机灵娃

    上官墨,一生愿伴其左右,只是你的微笑只对我绽放。随时等着你的呼唤。洛水,跨过了千年来爱你,你明白吗?前世的纠缠现在该做个了解了。上官逸,究竟是谁?真的好神秘……是上官墨还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溟风?墨与逸,谁是洛水的唯一?
  • 仰望天空:我不会让你孤独

    仰望天空:我不会让你孤独

    渣男!冷男!暖男!花美男!她墨枔若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些品种怎么都被她遇见了?向男神告白!遭拒绝..........“对不起,我不喜欢你”“没关系,我会让你喜欢上我”
  • 守护甜心之紫冰蝶恋

    守护甜心之紫冰蝶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日奈森亚梦拼尽一切守护的东西竟毁于一旦。辺里唯世,我要让你不得好死。
  • 深宅

    深宅

    一个叫秦钟的年轻人,不明不白地死在陈家老宅的深井里。而阿雄,老宅主人陈掌柜的四姨太,正是秦钟的发小和恋人。阿雄为何不嫁青梅竹马的秦钟,反而成了老掌柜的小妾?这件事成为姥桥镇人深藏心底的谜团。老宅的封闭和私秘,昭示了这是一段陈年旧事:妻妾成群的陈掌柜、深怀怨恨的少东家、风情万种的阿雄、禀性难改的梅娘、外儒雅内叵测的义子王世毅、始终没现身但阴魂不散的秦钟以及一任管家两任知县等,各怀心腹事款款而来,在无数的谎言中上演了爱恨情仇,人的沉沦和各种世相在故事的展开中渐露端倪。
  • 一时承诺,暖我一世

    一时承诺,暖我一世

    翻翻日历,掂量心意,只有今天,最合时宜;不长不短,不浓不淡,有个心事,想告诉你;不遮不掩,明明白白: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我希望那个人是你!
  • 绝爱

    绝爱

    一个意外,他们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遇见。一次告白,他们在那个微风徐徐的春天相爱。一段往事,他们在那个细雨连绵的春天离别。十年前那个短暂而铭心刻骨的春天,是明艳阳从不曾忘却,但再也不敢提及的伤痛。十年后,看着与穆霭长相如此相似的一个人,明艳阳不禁自问,漫长的等待换来的竟是这样的补偿吗?这一份绝望的爱,将如何终结?
  • 东西汉演义

    东西汉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至尊的传说

    至尊的传说

    孤儿的北冥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且这是一个可以“修仙”的世界。北冥风惊奇的发现祖传戒指,居然有着可以把内丹变化成妖兽的神奇能力。“造物控妖戒”北冥风给它起的名字,有着造物控妖戒的北冥风,在天罡大陆上,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