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70300000003

第3章 神秘的远古历史(3)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约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但是,这种文字有它的局限性,只能表达某种具体事物,无法表示抽象的概念。公元前3000年代,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因为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竿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所以它的笔道非常自然地都呈楔形。最初,苏美尔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左上方下行。后来为书写得更清晰和避免已写出的文字受损,书写的方式改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

楔形文字是由一个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组成的集合体,总计约350个。它的结构相当复杂,在阿卡德时代应用的领域日渐拓宽。巴比伦和亚述帝国兴起后,楔形文字不仅是实体事物的记录,也发展成为供宗教、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使用的文字。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很大,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坦尼人先后采用楔形文字表达自己的语言。

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文学作品,在苏美尔时期,文学作品以诗作为多。作品的主题大多是礼赞神祗、英雄和君王,具有宗教和神话的性质。例如,苏美尔人有一则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后来被犹太人吸收编造了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再现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后经基督教的宣传,诺亚方舟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巴比伦时代,大部分文学作品采用阿卡德语,但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主题与情节和风格仍是苏美尔时代的,无非已经过加工雕琢,增加了新的风采。

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反映阶级矛盾、寓意深刻的佳作,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了主人和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的简短对话,揭示了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无法生存的哲理。

自然科学在古代两河流域已有发展,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天文学就已产生了。苏美尔人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又根据月的圆缺和季节变化,分一年为12个月,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它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为此设置闰月加以调整。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将肉眼看到的星体绘成星图,能够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12个星座,给出黄道12宫的图形。新巴比伦时代,人们能够预测日蚀、月蚀和行星的会冲现象。同时,人们又以7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名字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名称。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至公元前6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然而,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是与占星术紧密相连的,带有许多迷信的成分。

在苏美尔时代,人们对1至5的数字已有了专门的名称,对“10”这个数也有了特别的符号。在巴比伦时代已兼用10进位和60进位,并把60进位法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如周天的度数为360,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等。古巴比伦人已经掌握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还会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他们得出的圆周率常数为3与今天使用的圆周率非常接近。总之,两河流域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成就不仅对当时各国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对希腊、罗马发生了影响。以7天为一周,分圆周为360度等,直到现在仍在沿用。

在建筑艺术方面,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苏美尔地区就存在多级寺塔的建筑。由于两河流域石材匮乏,这种寺塔都用生砖(土坯)筑成,下面的几级都没有内室,实际上是一层层台基,只有最上一层才有一个小神庙。这时已经存在砖砌的拱门和圆柱。苏美尔·阿卡德国家形成以后,又有了王宫建筑。苏美尔人发明的拱门、拱顶和弯窿结构经常用于陵墓和房舍建筑,这极大地影响了两河流域地区的建筑。

亚述帝国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王宫建筑,王宫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有许多宫室和附属建筑。王宫大门两边墙上有一些人面兽身的浮雕,门口还有一对3米或4米高的人头、狮身、鹫翼、牛脚的雕像。王宫墙壁上装饰着许多浮雕,一般都表现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廷生活的题材。亚述人喜欢塑造临危不惧、冷静果敢的猎手、陷入绝境而凶相毕露的狮子、身受重伤犹垂死挣扎的野兽。这些浮雕中的人物一般表现得比较呆板,而动物则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巴比伦时期,城廓和王宫修筑得更加壮丽。主要城门两边和王宫墙壁上都用彩色琉璃砖镶出种种动物的图案。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土台,最高处达25米。由于两河流域的建筑系用砖、土为材料,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坚固耐久,长久遗存。

7.乱石穿空的复活节岛石像

智利的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之一,它坐落在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离南美海岸大约有3,700千米,离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也有1,000千米之遥。当人们发现这个海岛时,在它上面已经存在着两种居民,一种是显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具有血肉之躯的波利尼西亚人;另一种却是代表着高度文明的巨石雕像。现在岛上的居民既没有雕刻这些巨大石像的艺术造诣,又没有海上航行数千公里的航海知识,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人雕刻了这些石像,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何在?这一切使这个海岛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如果没有这些石像,复活节岛就如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一样平淡无奇了。

复活节岛被发现的历史并不长。追溯到1722年,是荷兰人首先登上此岛并为此岛命名的,恰逢那天是4月5日复活节,于是这座远离世界文明的孤岛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复活节岛。

此后,西班牙人等欧洲探险家们在几十年内先后多次登上此岛,引起人们极大探险兴趣的不仅是这个荒岛上有土人居住,更重要的是岛上的上百尊巨石像。复活节岛虽然孤处一方,但世界上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些遍布全岛的石像。这些被当地居民称为“莫阿伊”的石像,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向上翘起的鼻子,向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以及垂立在两边的手,这些奇特的造型赋予了石雕以独特的风采,使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另外,有些石像头上还戴有圆柱形的红帽子,当地人称为“普卡奥”,远远看去,红帽子颇似一顶红色的王冠,更给石像增添了尊贵、高傲的色彩。

至于石像头上的红帽子,并非所有的雕像都有,享有这种特权的石像仅30多尊而已,只分配给岛东南岸15顶,北岸10顶,西岸6顶,这些佩戴红色石帽的石像宛如众多石像中的贵族。

使世人赞叹不已的石像已经成为这个天涯孤岛的象征。但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石像代表什么呢?

两百年来,上述问题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志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纷纷踏上这个小岛,试图去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当专家们向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请教后,得出令人奇怪的结论,即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并不知道这些石像的来历,他们之中并没有人亲身参加过石像的雕凿。就是说,他们对这些石像的概念就像我们一样一无所知。

这些石雕人像一个个脸形窄长、神容呆滞,造型的一致,表明它的制作者是依照统一的蓝本加工的。而石像造型所表现出来的奇特风格,为别处所未见,从而说明它是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岛作品。可是,有些学者指出它们的造型与远在墨西哥蒂纳科瓦的玛雅——印第安文化遗址上的石雕人像,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响过它,墨西哥远离复活节岛数千公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奇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这批石雕人像小的重约2.5吨,重的超过50吨,有的石像上还戴着石帽,石帽动辄也是件吨位沉重的大家伙。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制作者从采石场上凿取出来,如何加工制作,又采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运往远处安放的地方,便之牢牢地耸立起来。前几个世纪岛上居民还未掌握铁器。这一切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于是,这里又出现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谁是岛上巨石人像的制作者?土人吗?显然这不太可能。

人们逐一统计了岛上的巨石人像,共有600多尊。他们还调查了这些巨石人像的分布,他们还在拉诺拉库山脉,发现几处采石场。采石场上坚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地被人随意切割,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被采凿出来。到处是乱石碎砾。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采石场上仍躺着数以百计未被加工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联。其实再需几刀,这件成品就可与山体分离,然而,它的制作者却不这样做,好像他忽然发现了什么,匆匆离去。

放眼望去,整个气势磅礴的采石场,的确让人感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大批石匠不约而同地纷纷离去。采石场上零乱的碎石,好像是逃离时混乱的脚印。那些碎弃的石料上深深的凿痕,以及纷飞四布的石屑,又在向人述说当时充满热情与欢乐的劳动氛围。

工地上进度不一的件件作品,像凝固了的时针,指在突然同时停工的时间上,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雕刻这些巨石人像,已经是个谜了。而采石场为什么突然停工,又是谜中之谜。

许多学者研究了分布于小岛各处那600多尊石像,以及几处采石场的规模等情况后,认为这些工作量需要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才能完成。他们做过一项试验,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需要十几个工人忙一年。利用滚木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惟一途径,同时,这种原始的搬运办法,的确可以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到小岛任何角落。但是,这无疑又要占用很多的劳力。这暂且不说,令人困惑之处还在于,在雅各布·罗格文初到复活节岛时,他说岛上几乎没有树木。这就不存在利用滚木装置运送巨石人像的问题了。

那么,这些石像是怎么被搬运的呢?

还有,岛上这些石人像还有不少头戴石帽的。一顶石帽,小的也有2吨,大的重约十几吨。这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要把这些石帽戴到巨石人像的头上,又需要有最起码的起重设备。岛上树木不生,连滚木滑动这种最原始的搬运设备都不可能存在,吊装装置就更成了虚有之物了。

再说那5000个强壮的劳动力吃什么?靠什么生活?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小岛上仅生活着几百名土著人,他们过着风餐露宿、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养活5000个强劳力的粮食。小岛上的植被、耕地提供的食物,以及沙滩上偶尔漂浮而来的鱼虾,更难以满足如此众多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小岛现在也仅拥有1800人,许多生活用品还要靠外来补给。

也许是宗教的力量,促使岛上的土著居民创造出这种人间奇迹。但岛上的原始居民并未信仰任何宗教,他们直至19世纪后期法国传教士到来之后,才渐渐接受并信仰罗马天主教。这些面对大海的雕像,又究竟代表着什么宗教,连世居小岛的居民都说不清楚。

从宗教比较方面入手的学者们发现,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颇似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表现的鸟“人”,也是鸟首人身,大而圆的眼睛、长且弯的嘴喙,同时,从生活习俗方面加以比较,又能发现复活节岛与所罗门群岛的相似之处。复活节岛举行庆典时、主持人必须把头发剃光,把头染红。所罗门群岛也有染发习俗,而且由来已久、并且相当普遍。而复活节岛只有在举行庆典时这样做,这部分学者因此指出,复活节岛的鸟人崇拜和染发习俗,是受所罗门群岛的影响。

此外,复活节岛居民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都有把耳朵拉长的习俗。罗格文就曾看见复活节岛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这种习俗也表现在雕刻艺术上,譬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长长的耳朵、而长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罗门群岛就更常见了。

然而,这些零星的材料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应起源于南美大陆,拉长耳朵的习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传。

而像托尔·海雅尔达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远洋,他则坚持认为复活节岛的先民应来自秘鲁。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耸立在复活节岛四处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蒂亚瓦纳科。因为那儿发现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逊的造型,面目清苦的面容,与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如出一辙。但两地隔着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里的路程,这种空间的阻碍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弗朗西斯科·皮扎罗,率兵进犯印加帝国(今秘鲁境内),当他向当地印第安人询问蒂亚瓦纳科的情况时,他们告诉他谁也没有见过这座灿烂的文明古城——蒂亚瓦纳科毁灭之前的情形,因为它建设时,整个人类尚处在漫漫长夜的洪荒时代。

同类推荐
  • 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本书精心挑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101项古今中外的发明成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活、交通等各方各面,并详尽地讲述了每项发明辗转曲折的由来、艰辛的发展历程,为青少年读者展现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让其从每一项发明中感受前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激励青少年读者学习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
  • 战车王国

    战车王国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宇宙到底有多重

    宇宙到底有多重

    本套丛书主打科技牌。少年儿童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热点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兴趣和爱好。
  • 我们的冬天哪去了

    我们的冬天哪去了

    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在发烧!海水在愤怒,冰川的消融和上涨的海水在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类的繁荣已激怒了大自然,大自然在惩戒人类,地震、海啸,鱼类的减少以及越来越多的细菌病毒和即将消失的冬天必将改变着人类,改变着人类生存的家园!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加注意,那么,若干年以后,地球将成为太阳系中又一个火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人类将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倡导文明城市,只要我们不污染地球环境,不浪费地球的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倡导低碳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就能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绿色、更环保。
  • 必知的信息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信息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热门推荐
  • 原来,还是会寂寞

    原来,还是会寂寞

    这个城市中,充斥着孤独患者。寂寞孤独,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八岁那年的一场出走,备受孤独折磨的赵灵耳,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让她依恋,却永远不会给她感情回应的林嘉瑞;一个是让她心疼,却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叶澜。
  • 九玄龙帝

    九玄龙帝

    (本书大修中)浩渺大陆,九大神国,四大玄域,五大灵院,风起云涌,枭雄乱世。作为张家最为夺目的后辈,身世离奇的张皓阳,在一次次生死中逐渐崛起,化作一股风暴,如同一颗流星般,出现在这纷争四起的大陆之上,碾压万界天骄,镇伏诸方枭雄!神国隐秘,玄域禁区,道古神藏,灵院之始。一切,尽在书中。
  • 从凶残的魔道中走起

    从凶残的魔道中走起

    魔,自由,真性,远古有魔祖罗喉,与道祖鸿钧平齐,昔年佛祖成道,天魔阻之,可见魔在佛前,是为前辈!可惜后辈子孙不孝,不能领悟魔道精神,败坏魔门名声,专干些残害弱小,吞食万物生灵之生命灵性,损伤自身真性的旁门左道,不知道魔道大法,魔亦可演三千。魔道法门万千,讲究急功近利,蛊惑人心,不择手段,进境神速,一些人人喊打的魔门法术,如化血魔功,噬魂蚀骨功,若是能够明悟真谛,亦是直指自身性命的大道,演化修练到极致,亦可,肉身不坏,亘古永存。我们的主人公金宇,穿越到仙侠修真的世界,却不幸运的被抓入凶残、混乱的魔门。去看一个仙侠爱好者,如何由弱到强,演绎魔门真谛,来一曲不疯魔不成活的传奇。
  • 末日神兵

    末日神兵

    陨石来袭,世界改变,末日降临。地球生物变异,怪物出没,与人类争占生存空间。人性黑暗,化为地狱,诸生苦难。心有神兵,坚信心中信念,杀出生存路。手持神兵,藐视群雄,屠尽千万敌。
  • 虎贲万岁

    虎贲万岁

    1943年秋,日军为掠夺战略物资和牵制中国军队反攻滇缅,在华北方面出动了大量兵力,进逼常德。代号“虎贲”的国民党74军57师誓死保卫常德,8000勇士“以一敌八”,与日寇浴血巷战,坚守16昼夜,死伤殆尽。
  • 40岁女人最应该注意的事

    40岁女人最应该注意的事

    本书总结了40岁女人从外表、内涵、职场、理财、婚姻、教子、友情、健康等10个方面介绍和指导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和解析。
  • 梦境传说系列

    梦境传说系列

    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梦萦云荒第几篇,风沙滚滚去天边醉里不知年华限,当时月下舞连翩又见海上花如雪,几轮春光葬枯颜清风不解语,翻开发黄书卷梦中身朝生暮死一夕恋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千载相逢如初见守护与被守护,爱与被爱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 清醇美酒似当年

    清醇美酒似当年

    烟花妓女俏梳妆,洞房夜夜换新郎。一双玉腕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装就几般娇羞态,做成一片假心肠。迎新送旧知多少,故落娇羞泪两行。
  • 永劫仙帝

    永劫仙帝

    这是一个起源于玄空大陆的故事,这是一个苍穹之下修士如蝼蚁的世界,这是一个少年一步步踏破苍穹与天夺命的传说。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仙的传说,不甘心自身命运受天掌控,以自身承载天命,求自身之念常在,欲轰开天地苍穹,得自由长生。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从小村落走出的平凡少年,手握天珠,踩着无数强者尸骨,屹立在巅峰,许下了一个在若干年后如梦似幻的大愿。我命由我不由天,轮回不灭,天地难葬!
  • 爱你,一万年

    爱你,一万年

    我若成佛,世上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和。如来,你若执意逼我,哪怕在闹一次天宫又如何。哪怕同归于尽又怎样。因为她以不在。紫霞,我以是盖世英雄,身披金甲圣衣,脚踩七彩祥云。而你,却以离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