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比尔·盖茨先生曾经给他的员工讲过的故事。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女孩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仿佛正朝他点头微笑。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但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数年之后,那位美丽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疗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念头霎时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既然帮助别人是这样一件能让人收获快乐、友谊和感激的行为,那么你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在帮助别人这件事上,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哟。
帮助别人需要量力而行
如果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帮助,还是三思而后行比较好,如果轻易地许诺而最后又发现做不到,对别人反而是种伤害,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信誉和个人形象的破坏。尤其是在职场中,会给人造成一种说空话、虚情假意的恶劣印象。
帮助别人需要慎重考虑
只有当能够明确自己的帮助对所帮助的人没有任何坏处,或者自己能够承担因自己帮助别人而带来的大部分后果,那么才去答应帮助别人。否则,很可能会遭遇麻烦或给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如果基于仁善去做任何事情,可能会在自己的心理上获得安慰,但不一定可以免予他人对自己的责难,或者给他人带来损害。有人会因为你的帮助不是越来越多而责怪你,有人会因为你做的不符合他的预想而谴责你或迁怒于你,有人会因为习惯了你的帮助,以至于认为帮助他是你的义务,一旦你的帮助有所减少,他会感到愤怒。
真诚法则4
为对方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缺乏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关怀自己的时候多,关怀他人的时候少。尤其是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他们只知道海阔天空地夸耀自己,最容易忘记他人。就算他们心中还有他人存在,但一心想抬高自己,总不免有些傲慢。别人看见那副神态,心里就会产生反感。更糟的是大家感觉自己不如他,从而妒忌他,使他陷于孤立的境地,甚至吃亏。
当你遇到一个这样的工作伙伴时,是否觉得十分压抑?心情也变得糟糕起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千万不要忘了提醒自己一件事:不要变得和他一样,要记得把他人长存心底。
工作中,你绝不应该只顾自己,必须处处都为他人着想,最好把别人也当做你自己一样看待。这样,别人一定都乐于和你亲近,而你的成功就更有把握了。
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而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从别人的角度想事情。这句话不仅中国人自己喜欢,也是西方哲学家推崇的一句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会出现如何要求别人以及怎么对待自己的问题。待人和律己的态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也是决定这个人能否与他人和善相处的重要因素。
按照孔子的理论,只有以理解对方为基础,才能做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都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不会招致怨言。
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如何使人变得高贵》一书有这样的一段话:“暂停一分钟,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你对有些事情兴趣盎然,对另外的事情却漠不关心?你将会知道,世界上任何人都有使他感兴趣的事情,也有他漠不关心的事情。感兴趣和漠不关心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础。”
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闯,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听了他的控诉,明理的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你是愿意和敌人做邻居呢?还是和朋友做邻居?”
“当然是和朋友做邻居。”牧场主说。
“那好,我给你出个主意,按我说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证你的羊群不再受骚扰,还会为你赢得一个友好的邻居。”法官如此这般交代一番,牧场主连连称是。
一到家,牧场主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的小羊,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都要在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为了答谢牧场主的好意,猎户开始送各种野味给他,牧场主也不时用羊肉和奶酪回赠猎户,渐渐地两人成了好朋友。
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某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得失出发去考虑,而置别人于不顾,往往就会失之偏颇,甚至伤害他人。凡事设身处地,换个角度为他人着想,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也好,困难重重的问题也罢,都可能会变得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
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到自己,只为自己着想,那么这个人一辈子也交不到朋友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把自己都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要求别人接受。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身上似乎存在一种排斥感,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人们都会很快离他而去。但是只要这个人开始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付出爱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围的人与其结交成朋友,原来的相斥就变成了相吸。
为他人着想,并不一定强求你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时候一点方便,一些提示,一句真心的话,一个安慰的眼神,也会成为别人跨越障碍的动力,也会成为别人成功的关键所在。哲学家莫尔在《乌托邦》一书里说过,金银远远赶不上铁的用处大,道理很简单,为他人着想的人,即便自己给出的只是铁,于别人来说则会成为金。
生活不喜欢放任无忌,为他人着想正如流动的空气,跳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凡事要想到他人,为他人着想,让人一步,你的路就会多一个台阶,帮人一下,你的生活就会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
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睿智
因为为他人着想,就好比你种了一盆花,经过细心照料,花儿开了,它回报你的不仅是五彩的斑斓和满目的生机,它带给你的更是一片春天。
真诚法则5
赞美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迷人
为人处世、与人交往有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适度地赞美别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
真诚的赞美,与人与己都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渴望被赞美是每一个人内心的一种基本愿望,而赞美对方是获得对方好感的有效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偏见,那就是将那些善于说赞美话的人一律称之为“马屁精”,好像这些人人格多么低下,多么不耻于和人们相提并论似的。其实,这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误解。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说着赞美别人的话,只不过这种方式是多样而已。就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来说,多说赞美话不仅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
1.要使车轮转得好,润滑油是不可少的;要使关系相处融洽,赞美是不能缺的
同在一间公司的张小姐和王小姐素来不和。
有一天,张小姐忍无可忍地对另一个同事李先生说:“你去告诉王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请她改改她的坏脾气,否则没有人会愿意理她的!”
李先生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
以后张小姐遇到王小姐,王小姐果然是既和气又有礼,与从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张小姐向李先生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的?竟有如此的神效!”
李先生笑着说:“我跟王小姐说:‘有好多人称赞你,尤其是张小姐,说你又温柔又善良、脾气好、人缘更佳!如此而已。”
在人的心中,都有着爱听顺耳的赞美话的天性,被夸奖得愈多,心中愈高兴,信心也随着增高,这是人之常情。无论如何,人总是喜欢别人赞美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赞美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赞美话的人,人际关系都处理得较好。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美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赞美话时,却还是抹不去心中那份喜悦!
因此,说赞美话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赞美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迷人!
赞美别人是件好事情,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反而会使好事变为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