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72400000021

第21章 王维《使至塞上》杂谈——古代文学讲课录之四

孙生

王维21岁中状元,作大乐晟。因元宵节舞黄狮子而获罪,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因向宰相张九龄投诗干谒,得到张九龄的援引,于是进京为官,积极拥护和支持张九龄的政治改革,与张九龄关系密切。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为了排斥张九龄的旧人,就借口慰问讨伐吐蕃有功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派王维到姑臧(今武威)代表朝廷慰问边关将士。王维在路上就写了著名的《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

这里,“单车欲问边”,“单车”者,暗喻政治孤独也。王维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和财物前去慰问边关将士,怎么能说是“单车”呢?显然由于张九龄罢相,他被李林甫借口踢出京城,政治上备感孤独和压抑而已。

“属国过居延”,乃倒装句,“过居延属国”的意思。居延,古县名,旧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后汉书·郡国志》记,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这里,居延属国远在武威以西,王维去的是武威,根本不去武威西北千里之外的居延属国,故“过居延”根本是不可能的,显然是以旅途遥远暗示对此次河西之行的不满和牢骚。

白居易诗“昔日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虽然写于安史之乱后,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前唐帝国的疆域,西境直达距长安万二千里之外的安西。而武威距离长安不到两千里路,可以说就在大唐帝国的地理中心。

岑参诗:“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天宝年间曾两度从军,充安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也就是说岑参曾两次出塞,到达距长安万二千里的安西,比武威远了五倍。从上面的诗可以看出,月圆见了两回,还在沙漠里跋涉,有可能才到达敦煌附近,如此遥远,岑参仍然豪情万里,并没有流露什么伤感之情。可见,唐代疆域广阔,士大夫对边塞从军或出差边关,在心理上并没有十分强烈的地理遥远之感。

那么,王维去一趟武威,就至于如此心情沉重吗?还把自己比喻成“征蓬出汉塞”的秋天的蓬草。离长安很近,怎么能说“出汉塞”呢?虽然,《乐府诗集》中的《陇头歌辞》唱到:“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好像从秦川到了陇头,就好像到了边塞似的。而《资治通鉴》卷216却说:“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在唐代时,陇右一带已经不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的游牧区,而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繁荣富庶的农业区了。

那么,王维去一趟陇右河西,至于心情如此沉重吗?

在汉晋南北朝,陇右的天空诚然是胡人的天空,但是在唐代,陇右一带已经成了中国的地理中心。而王维还称陇右的天空为“胡天”,并且以“归雁入胡天”大雁南飞的方位,反衬自己北向而去的心境凄凉,可见,除了政治上不如意的解释,诗意是无法贯通的。

当然,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等描写平凉以北100多里之外的固原,说“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好像已经到了边地,但其实那是王昌龄沿用汉晋南北朝以来人们对陇右的习惯看法,作了艺术的悬想而已。如果诗人自己亲自来过陇右,看到这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繁荣景象,他就不会在他的《从军行》和《出塞》的系列诗篇中,如此描写陇右边地的凄清和荒凉了。所以,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罢了。

当时,王维走的路线并不是从西安到宝鸡,经过天水到兰州再到武威,而是从宝鸡北上平凉再北上固原就是历史上的萧关一带,继续北上折而向西,到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著名的风景点沙坡头,再从这里向西横穿沙漠,到达武威。

为什么呢?因为他如果走第一条路线,就只能在兰州看到黄河,并不能看到大漠,并且路途较第二条路线稍远。而如果走第二条路线,则在沙坡头风景点就可以看到黄河与大漠交相辉映的宏阔景象。因此,只有在这里,也只有他这个心情郁闷的天才的画家诗人,才能用点、线、面的立体组合,大笔勾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风光。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想必开朗些了吧。更何况当时陇右节度使派来迎接他的骑兵也已经到达了。

但是,“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却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出典于汉代著名的“燕然勒铭”。关于“燕然勒铭”,据《后汉书·和帝纪》记载:

(永元元年)夏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海。窦宪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北单于遣弟右温禺王奉奏贡献。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也与此同: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北伐北匈奴。在杭爱山下,斩首数万,引起北匈奴西迁。当时,大史学家班固随军出征,为窦宪在燕然山作铭刻碑记功(燕然勒铭)。后来史家无不歌颂窦宪的卓越武功,无不洋溢着民族主义的豪迈精神。其实大错,实际情况是“燕然勒铭”是朝廷权贵为了满足个人政治私欲而对北匈奴发动的一场无辜残杀的战争。

据袁宏《后汉纪》所记:

宪性褊急,数自困,辅政之后,遂作威福,睚眦之怨无不报。(中略)时齐炀王子都乡侯畅奔章帝哀,上书未报,宪使客刺杀畅。后事发觉,宪惧诛,自请击匈奴,功以赎死。

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出,都乡侯刘畅进京朝见天子,因为没有向窦宪上书打招呼,被窦宪派刺客刺杀。事发,定窦宪死罪。但是,窦太后庇护哥哥,派窦宪带兵30万北伐北匈奴,以恕其罪。

窦宪北击匈奴纯粹是为了个人免罪,窦太后庇护兄长,殃及无辜。匈奴当时侵犯边疆了吗?汉政府和北匈奴是敌对关系吗?历史的记载是否定的。当时南单于内附,北匈奴纳贡,两家关系是和好的。

中华作为大国,当“修仁行义”,使“夷狄慕德”。然而,窦氏外戚却只从一己私利出发,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边疆民族的鲜血铺平了他们登上权力巅峰的道路。

何况,游牧民族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在与汉廷和平的情况下,就基本上没有做防御措施。故窦宪斩杀数万其实杀的大都是普通百姓。故北匈奴西迁,其民族心情可想而知。

故燕然勒铭其实是对兄弟民族的背信弃义的残杀,不是中华帝国国力强盛、国威远扬的象征。

那么,“都护在燕然”,以讨伐吐蕃取得胜利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比“燕然勒铭”的东汉外戚窦宪,显然充满了讽刺之意。

据《资治通鉴》卷214记:

初,希逸遣使谓吐蕃乞力徐曰:“两国通好,今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请皆罢之。”乞力徐曰:“常侍忠厚,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专以边事相委,万一有奸人交斗其间,掩吾不备,悔之何及!”希逸固请,乃刑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时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会希逸人孙诲入奏事,自欲求功,奏称吐蕃无备,请掩击,必大获。上命内给事赵惠琮与诲偕往,审察事宜。惠琮等至,则矫诏令希逸袭之。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乞力徐脱身走。惠琮、诲皆受厚赏,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700年以后的唐朝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兵讨伐吐蕃,其故事再次重演。

十一

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和吐蕃王朝和谈成功,吐蕃撤出了边界上的战守设施。唐玄宗下令崔希逸趁机进攻,崔希逸认为此举不义。唐玄宗派太监督战,逼崔希逸出兵。崔希逸只好兵进青海湖,斩首几千而还。

崔希逸和吐蕃讲和,唐玄宗背信弃义,强命崔希逸进攻,这场战争也是一次对周边民族的无辜残杀。汉唐王朝作为大国,却失信四夷。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夏四夷,言语不同,服饰各异,但自古一体,怎么能因一己之政治私利而随意威之以刑,加之以兵呢?

十二

因此,这场战争与燕然勒铭显然属于同一性质,是对兄弟民族的无故残杀。那么,王维的诗表达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当时,唐玄宗下令崔希逸出兵,宰相张九龄坚决反对,王维作为张九龄的朋友,政治观点自然一致。所以,“都护在燕然”,以崔希逸比窦宪,显然是讽刺而不是歌颂。

这样,王维就承受双重痛苦,一是政治失意的痛苦,二是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的痛苦(对朝政和不义战争的反感)。

十三

故这首诗的主题就不可能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教材所言:“以英特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此时此刻,恐怕诗中政治失意、政治压抑、政治孤独、政治苦闷和政治讽谕的成分,要比文字表面的意思深刻得多了。

同类推荐
  •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写了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光彩之路。
  • 盂县古建筑考释

    盂县古建筑考释

    古建筑文物,它的存在与大自然为伍,不可移动,不可再生。它是时代的象征,文化的沉积,无言的史书,凝固的画卷.本书收集了盂县部分古建筑的实物,包括他们的构件数据和现状照片,为我们今后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老者”,永续利用这笔财富而尽我们的一点微薄力量。
  • 奇特的中国山水名城古迹故事

    奇特的中国山水名城古迹故事

    名山名水藏神奇。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有大量的优秀故事有待发掘。本书就是一个新的尝试。本书选取20多个中国山水新奇故事,带给你最有益的启示,使你每天都都有进步。它激发你头脑中的探索求知欲望。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青少年。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热门推荐
  • 一生有你陪着我

    一生有你陪着我

    她成功.有着温馨无残缺的家庭;有周围人的爱;有令人眼红的天赋;在别人眼里她.有着完美的人生。她痛苦.她爱上了不该爱的少年。因为这个举动,她伤害了太多人爱她的人......
  • 大辽名后

    大辽名后

    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一抹香魂和三个疯狂爱着她的帝王他为她而癫狂他为她而伤、而死他为她背负千古骂名禁锢、争夺、自残、绝望、执着、牺牲都是他们爱的表达面对这样炽烈的爱情她将何去何从?......看现代女警如何演绎大辽名后的完美人生!
  • 魔王契约之初夏

    魔王契约之初夏

    与魔王交易,变卖是自己的灵魂,浅色的初夏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血雾...楚林枫是杀手,但他却有一颗与杀手完全不同的心,他痴情,只是,他爱的人,把他当做哥哥,爱他的人,却被他当做妹妹。爱的轮回永无止境,痛的轮回也永无止境。用尽心血缔造的回忆,却等来了一个怎么也想不到的结局~夏日的回忆,成为了秋日的夜语,在每个风起的夜里,静静地述说着离别的思绪~
  • 噬灵星璇诀

    噬灵星璇诀

    两年前的绝世天才,现在人人唾弃的废物,为了复活自己心爱的人,走上一条不归路
  • 生存唯战

    生存唯战

    这一刻活到下一刻,只有战斗……生命不知何时熄灭,死亡才是战斗终结的时刻。我欲挣脱命运的枷锁,手中紧握自己的命运。愿生命的色彩不要退却,明天可以坚定地站在一个人的身边不离不弃,此生足矣!
  • 其实,我在看星辰

    其实,我在看星辰

    还是高中生的她,再一次意外事故中,遇到他就发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处女作,希望大家喜欢,,多提宝贵意见,,请多多支持,,谢谢)
  • 楠道以南

    楠道以南

    依然是毕业季的夏天,燥热的空气里里混杂着浑浊的呼吸连着一片聒噪的蝉鸣。三年前也是这样这般的光景,匆匆一眼竟再也无法自拔。只是没想到一眼足以惨烈一生,也没想到即使这样她也愿意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为他奋不顾身。
  • 再见,我的暖心殿下!

    再见,我的暖心殿下!

    那时他和她相遇,是在父母的介绍下相遇,他10岁,她9岁,他发誓一定保护好她在他们13,14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被杀害,他和她只留下他们,她的父母在临走前告诉他一定保护好她,他答应了,并为她加入黑道建立人人害怕的帝国,她怕他受伤加入黑道和他并肩作战找出杀害他们父母的凶手,可没想的他们竟然伤害了她的他,她告诉他们“你们为什么,为什么,告诉我啊为什么伤害他,我恨你们!!三年后,我一定会回来报仇”……
  • 国殇汉魂

    国殇汉魂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强大民族可以发出怒吼、为自己的信仰而奋力斗争的时代!战城南,死郭北,征夫南望,将军泪……驰骋沙场的名将大多殁于病榻上,纵横天下的豪侠大抵隐于市井间,史书往往未曾致笔于此,唯有历史,总会默默地记录着他们的余生。英雄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或者说我们正在渐渐远离英雄,这个词正如博物馆里的古物一样,湮没于历史中。是了,我们不再需要英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士怀必死之心,民无惧敌之意,宿将百战得死,王以血终,此即……国殇!我想写一篇关于英雄的传记,我想写一卷重现时代的史诗……
  • 战曲之九殇

    战曲之九殇

    一个人的极限是什么程度?一个男人的胸怀有多么宽广?一个人,一条路,从未回首。一个人的故事有多精彩?一个男人的往事有多少苍凉?他不说,不弃,不忘,太多疼痛,在他心中埋葬,只是回首之后,除了忘,还有亡!一曲战歌,响彻九霄,一壶热酒,泪过九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