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主体要培养观察能力,养成其良好的习惯,就要有自觉性与恒心。所谓自觉性,就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主动留心观察外界事物,把观察当作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契诃夫曾说过:“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为第二天性了。”有恒心,就是要持之以恒,长期、持久地坚持自己的观察活动,长期坚持自觉观察的习惯。科学工作者为了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史,往往要观察数年甚至几十年(昆虫世界就用了二十年),美国科学家为了研究蝉的生活史,曾把它的幼虫饲养了14年,详细观察它的生长发育状况。毛泽东在中国大革命时期就经常到农村实地观察,写出许多重要的考察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一例。考察能促进人的认识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提高。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中说:“能够带来新发现的革命胆识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能力,它尤其需要一种独立精神和一种判断能力,前者使人足以摆脱流俗观念的影响,而后者则使人透过表面的现象,抓住潜藏的事实。”就是毛泽东以非凡革命胆识写就的经典着作,毛泽东在报告中所体现出的独立精神和判断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2.感受能力
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它是由单一的感觉向综合的知觉发展的心理过程,既包含特定的情感体验因素,也包含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感受在文学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文写作中同样重要。应用文写作更需要生活与工作感受,一个没有在本学科、本单位有切身感受的人,怎能写好专业性的应用文。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一个环境不熟悉,生活没体验,怎能写出符合实际、得体的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
观察是写作的前奏,感受是写作的开端。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行之于文。法国着名作家福楼拜先生曾经说过,“写好,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工作中职工表现的一些行为就会引起领导的感受,就可能产生新的规定,职工中流露一些言论就可能成为单位统一思想,促进生产的一次活动的开展,就会诞生许多活动文件与文章。
一个作家感受能力提高了,更多表现在情感和情绪上,如面对同一轮圆月,有人感受到的是思乡之情,有人感受到的是祖国的统一,有人体味到的是爱情的甜蜜,有人想到的是古,有人想到的是今。激发你的感受是愉悦的,你写出的作品就是乐观的;感受是沉重的,作品的氛围肯定是低沉的。
一个文字工作者感受能力提高了,更多表现在理性与冷静上。一个单位纪律涣散,工作没有成效,有人会想到从管理制度抓起,有人会从整顿思想与工作作风抓起,有人想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人想到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等等。所以,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体验往往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独特的感悟能力是写作者的可贵品格。培养独特的感悟能力,先要求写作主体主动、自觉,有选择地、深入地感受生活。古人很重视对事物的独特感悟。陆机在《文赋》中曰:“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衍义,亦虽喜欢而必捐。”意思是说,即使出于本人的创意,仍要戒惧此前有无先例,假使发明相同,降入别人窠臼,宁肯割喜欢也在所不惜。这里“以织喻文”,也是强调要有独特感受,不要步他人后尘。
3.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写作思维是写作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推理、判断、加工、提炼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智能,正是依赖思维这一特殊的心理功能,才能把观察、感受到的万事万物进行分析、提炼,把零星、分散的材料进行综合、改造,并借助语言作媒介进入写作活动,最终形成文章。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与语言不可分离的特征。思维在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思维贯穿于整个写作活动之中。作者从观察事物、摄取外界信息或阅读、检索、靠集材料开始,思维活动就已经渗透其中了。而进入写作构思,思维活动最为活跃、集中。而表达,即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表述过程,同样要受思维的调控与支配。写作中的“物”、“意”、“文”的双重转化都要依赖思维活动才得以进行。
第二,写作需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人类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三种,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这是一种理性思维。它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它依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思维,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细胞,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这种思维的逻辑性特别突出,讲究严密、严谨。应用文便属于此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写作中的思维方式也是多向的,相互交叉的,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理论文章、应用文、说明文的写作,以逻辑思维为主,其中也含有形象思维;而文学创作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同时也贯穿着逻辑思维的轨迹,不能离开逻辑思维的指导与配合。
应用写作主体思维能力提高要加以培养与锻炼。
第一,锻炼思维的能动性。思维离不开社会实践,它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客观外物给主体输送各种感性材料,这是主体进入思维的物质基础。作者必须主动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材料,而对这些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归纳、综合,都要依赖于思维的能动机能的发挥。
第二,学习多种思维方法。写作中的思维是多维多向的,是多种思维方法的交叉运用,要顺利完成写作活动,写出高质量、有水平的文章,必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学会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从现象向本质深入认识的过程,或者说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考察,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势,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分析是在研究个别属性中找出本质属性。综合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联系、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把握整体规律的思维方法。比如写调查报告,既要对调查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作考察,分析其情况、特点、问题,同时又要在此基础上作综合考察以作出全面、整体的判断,揭示其规律。这两种思维方法既互为前提,又互为渗透。
学会归纳与概括。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认识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比如写总结、调查报告,先要根据目的搜集大量材料,然后要对分散、零星的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将问题理出来。概括是透过表面现象和繁复的材料,去掉偶然因素、细小枝节,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人们对复杂繁琐的事物的认识需要概括,把它抽象成理性的概念。比如写调查报告,把材料分类归纳之后,要从中提炼出观点来,这就需要概括。在理论文章和科技写作中,这两种思维方法使用频率很高,它们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学会求异。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式,锐意求新,往往提出新观点,寻找新角度,不落俗套,不走老路。求异思维促使写作者在发展规划文件中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在总结中提炼新经验、新感受。
4.表达能力
表达是主体思维的成果借助语言文字反映出来,并构成文章的一种行为。写作主体通过对客观外物的观察、感受、理解等心理过程,经过采集、构思这样两个阶段,形成思维的成果并存留于大脑之中,成为一种“内隐”状态,它最终转化为文章,需要一个“外化”的过程,这就是表达。即用语言文字作媒介,将思维的这种呈“内隐”状态的成果物态化。没有这种“外化”,思维的成果就无法表现出来,也就无法转化成文章。文学家运用语言文字,成就文学作品;公务员运用语言文字,成就应用文。所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直接关系并影响写作的表达,但丁在《论俗语》一文中打过一个比方:“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对于表达的重要作用。
应用文写作主体的表达能力提高非下工夫培养不可。
第一,要学会“打腹稿”。打腹稿就是孕育内隐语言。心理学认为:语言分为两大类,一是表达语言,又称外部语言;一是内隐语言,又称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具有随意性、模糊性,而又有内含丰富的特点。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具有定型化、条理性、超时空性等特点。提高表达能力,其一在训练内隐语言的孕育,其二在培养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能力。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的胚胎,首先要反复、认真推敲、调理、组织内部语言,尽量使呈模糊状态的“意”比较明晰、准确而又有条理。
第二,坚持多读勤写。阅读是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多看多写,勤学苦练,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前者说的是多练,后者讲的是多读。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虽无法将现代应用文写作练就到“操千曲”、“观千剑”的要求,但尽量多读一些范文,多写一些习作,却是必要的。特别是阅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与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稿,可以从中学习、借鉴表达的经验、方法和技巧。阅读范文,我国古代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科学地道出了古人学习表达的经验。韩愈在《进学解》中谈到自己的读书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阅读对于学习表达之重要。大凡优秀的文章本身,都在告诉读者,文章该怎么写,怎么表达,只有多读、熟读名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才能学到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勤写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表达作为一种能力,必须要通过写作实践、写作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古谚说,读十遍不如做一遍。清人唐彪云:“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籍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表达的方法、技巧只有在写作实践中去摸索、去学习,才领会得深刻。老舍说得好:“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这是古今中外大家的共识。
应用文写作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应用文写作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决定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途径,这就是:在注意知识的积累、理论的提高和道德品行的修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各类文体知识;同时通过对范文的分析和研究,经过多练勤写、反复修改和持之以恒的躬行实践,逐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