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们一般都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教学原则,有的原则也能反映几条规律的要求。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八个方面。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劳动成果,是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的结晶。它本身既有科学性,又蕴含思想性。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文以载道,并有教书育人的好传统。今天,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更不可分。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发掘教学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由于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故教学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间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它给学生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它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着名的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学记》中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我国古代的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性,首先是由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决定的。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历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知识。但是不能把巩固知识与死记硬背混为一谈,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巩固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他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西方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都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夸美纽斯认为:“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等。人们从经验中懂得,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对这个原则的解释有新的重大进展。不是单纯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一面,而是重视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面。赞科夫就力主这种观点,他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不止是提供足够分量的创造性作业,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活动。显然,如果学生不进行高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不克服一定的困难,便不能富有成效地学习。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为“因材施教”源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许多科学天才、体育明星、歌星、舞星等有特殊禀赋和才能的人,早在少年儿童时期便已开始显露,这是因材施教的坚实基础。每人教师都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这些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