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五个问题:一是和谐社会及其基本内涵;二是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三是《决定》的诞生经过;四是《决定》的主要内容;五是用《决定》指导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和谐社会及其基本内涵
1.和谐。和,即安顺;谐,即协调。《新华字典》解释“和谐”为:协调,配合适当。如音韵和谐优美,色调和谐,关系和谐等。从造字法来讲,“和”左为“禾”,即粮食,右为“口”即嘴巴。“谐”左为“言”,即“说话”,右为“皆”,即“都”。我们讲的“和谐社会”,这里和谐主要是指关系和谐。人人都有粮食吃了(即“和”),人人都能开口讲话了,都为公平说话了(即“谐”),社会就和谐了。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和所谓道”的说法,把和谐看成是世界万物的准则。孔子最早提出了“和为贵”“天下为家”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兼相爱”的主张,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左传》中也提出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明朝大理学家薛瑄曾提出“和而敬,敬而和,处众之道”的理论。历史上的这些思想家、文人墨客,都对和谐有过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论述,但无不表达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发,和谐思想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思想体系,其内涵丰富且富于哲理。
2.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对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3.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还要达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
1.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差异不同,但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多教并存,什么时候社会和谐。如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多种宗教、多种信仰并存,宪法也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什么时候多党合作,什么时候社会和谐。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必然,必定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的拥护。
2.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矛盾也会较小,社会会趋于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
有一段信息,听起来可笑,但也能给人以许多思考:“没钱时养猪,有钱时养狗;没钱时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有钱时在家骑健身车;没钱时老婆兼小秘,有钱时小秘兼老婆;没钱时一群朋友,有钱时一群保镖。”这种现象,虽属个别,应引起人们的警觉,更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有条”则“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人人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等,都属于社会规范。有道是: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和,慈生于博爱,善生于感恩,福生于快乐,喜生于健康。
4.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社会运筹就是“社会整合”,意思是说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调自如,运筹决胜。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文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人们通常说“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就是说在执行政策时,出现偏差,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决定》诞生经过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事业。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进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
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两大主题,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表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不断,阿富汗战争硝烟未尽,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安,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竟然在海上发射导弹,韩国和美国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更让世人瞠目结舌的是伊朗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加紧提炼浓缩铀活动,朝鲜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进行核试验,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反对。
环顾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现阶段差距逐渐拉大,表现在行业间差距、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山区和川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
据报载,陕西一老板10月20日为儿子举办的豪华婚礼,耗资300万,50多米长的红地毯铺路,几十辆高级轿车开道,豪华宾馆里摆下150桌宴席,全部用茅台酒、中华烟招待,这种显富、摆阔、奢侈的婚礼令人咋舌。
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等人,挪用社保资金32亿元,已触犯刑律。陈良宇已被中共中央免除职务,中纪委已立案侦查。“陈良宇案件”的意义在于:不论是谁,不论职务有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面对现实,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因此,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理念。
2001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3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2005年2月,在省部级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2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议题,成立了六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政治局常委吴邦国同志任组长,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周永康任副组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负责《决定》的起草工作。
从2006年新年伊始到春暖花开,从炎炎夏日到九月金秋,《决定》起草、讨论、研究、修改,共召开11次全体会议,36次工作班子会议,各类会议总计100多场,对《决定》反复讨论修改,先后正式改稿50多次。7月31日,中央决定将《决定》稿印发党内外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先后收集到意见或建议2594条,156份书面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8月14日专门召集党外若干人士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吸收687条意见和建议,对《决定》草稿又作了559处修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10月8日,政治局常委吴邦国就《决定》内容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召开期间对《决议》再次修改了36处。10月11日下午三时,全会对《决定》进行表决,获得一致通过。
四、《决定》的主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描绘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决定》共分八个部分,主要内容是:
第一部分,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篇第一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即: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三是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应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这里我想引用一些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目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三大变化和两个基本不变。三大变化是:一是建立了比较扎实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8.3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3倍;城市化程度提高43%,城市中心作用增大,主要工农业产品多年来居世界首位。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三是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每年增长7%,生物、纳米、航天技术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两个基本不变是:一是人口多、资源少的情况基本不变。我国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21%,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3%,人均耕地占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只有美国的6.6%,德国的15%,英国的19%,澳大利亚的5%;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石油、天然气探明资源占世界的2.3%和12%;煤炭资源仅占世界的11%。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水平却列世界的第109位。二是劳动力数量多、素质低的情况没有很大改变。7亿多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6%,但具有本科以上水平的仅为1.3%,受过高中教育的也仅占12.7%,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更低。
第二部分,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