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的冬日格外的寒冷,我翻阅着刚刚完成的书稿《中国保安族》,似乎有一股暖流注入心间,面对这些鲜活的文字,我仿佛又听见关于保安族久远的传说,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熟悉的乡村,回到我那亲切无比的乡亲之中。
保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口很少,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其他55个民族兄弟一起为建设伟大的祖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近些年来,保安族文化的研究也日渐被学者们所关注,不论是来自日本等国的国际学者和国内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本民族优秀的青年学子们,都为保护保安族的语言、文化,以及腰刀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作为保安族的一员,最早在工作之余我曾醉心于民族文学的创作,后来立志要把保安族文化的研究进行到底。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除了系统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外,也主持完成了关于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些项目,出版了一些相关的成果,但是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并关注着保安族文化,很多的时候却忙于公务,并不能完全深入地专心搞研究,经常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我的一个遗憾。
这本书是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策划出版的《中华民族全书》之一。最初接到编写任务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决心要好好地完成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完成的书稿也不能令我十分满意,很多需要进一步调查的民俗事象或者遗迹未能成行,最后只好将部分内容删掉,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进一步去完善。
本书的编写是在许多热爱保安族文化的人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保安族文化的全貌,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在本书各章节的撰写中,参考了许多学者关于保安族研究的观点,并且也在文中注出了他们的姓名和着作。还有一些学者的思想因为体例、篇幅等原因未能编写到书稿中,但在本书最后,我把近年来保安族研究的成果以文献的形式列了出来,以便读者检索,同时也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为顺利完成本书的编写工作,我曾数次赴甘肃及青海的保安族聚居区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及群众的大力支持,有了他们的配合,我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十分感谢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杜雨林先生,因为本书所采用的图片,除了作者本人拍摄的以外,大部分是杜雨林先生陪我一起到保安族地区进行调查时所拍摄,还有一些图片是保安族青年学者马沛霆提供的,这些生动的图片记录了保安族文化的变迁。
感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给我这个机会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尽一点微薄之力。尤其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杨海军编辑,他与我数次就书稿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并且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感谢丛书的其他各位编辑,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感谢在本书编写工作中为我提供帮助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部分专家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从事学术研究的朋友们为我提供了有用的思想和材料。他们的支持是我的动力,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品格和敬业精神也一直在感动着我。我还要特别感谢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先生、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金山先生、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马自祥先生担任本书的顾问。
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当前社会已经面临着快速发展和转型期的复杂形势,诸多的民族文化正在畸变的当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时尚的冲击下日趋衰落,有学者认为当前最为迫切的大事是应该全力挽救正在濒临危境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和保护。如果这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安族及保安族文化,从而不至于让这样一个族群在现代化过程中被淹没,我也就略感安慰了。
最后,由于编着者水平所限,加上时间仓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本书一定还存在着好多纰漏和不足,敬请读者朋友们在谅解的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
马少青
2010年冬于金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