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经济实用的水笕在瑶族人的传说中却是历尽艰险创造出来的。
先前,瑶胞是拿着竹筒和水桶去山里取水饮用的。有一年,瑶山发生了大旱灾,半年不下一滴雨,瑶胞要去很远的大河里挑水。有个叫几迈的瑶族青年,会耕田,力大过人,和乡亲们一起为了抢救禾苗,去大河挑了十天十夜的水。有一天,一个老婆婆告诉他,南山的大洞里全是水,被一个吃人的妖精守住了。但如果拿到观音山的降魔杖就能打死妖精,劈开石山,引来泉水。
几迈翻过高山、跨过深渊、穿过丛林、冲过火海,终于来到观音山的岩洞里,用降魔杖把妖精打死了,又打开阻挡泉水的石门,劈开阻碍泉水流淌的石山。可是泉水到了低洼处时却流不出去了,几迈砍下毛竹,用降魔杖捅穿毛竹,成了竹笕,架在两山之间,泉水畅通无阻地流到了瑶家。
从此,瑶胞都学会了架水笕接水的办法,不愁没有水吃用,旱田也变成了水田。瑶山村寨前后,山野田间,水笕纵横,一年四季,清泉不断。
(二)藤、竹、木制作
瑶族人擅长制作竹器、藤器、木器,大山中丰富的竹子、青藤、木材等资源成为充足的原材料来源。这些材料在瑶族人手中被巧妙地制作成大大小小、各种形制的筐、篓、箩、篮、笆、盒、笠、垫、席等,在生产、日用、装饰、佩饰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中的很多编织品具有多种功用,像小鼎箩、小篾篮、小差盒等编织品,精致雅观,既是生活用品,又起到佩饰的作用。用竹子编成的竹笠,涂上桐油,光彩夺目,经久耐用,还可作为女子的装饰品。
而同样一种编织品,也有不同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用途。拿瑶族人喜欢的背篓来说,有竹编的,藤织的,有大有小,有高有矮。
男子用的背篓,用较粗的竹篾或藤条编成,有直条的竹板做支撑,紧实耐用,方便背负较重物品,还可在野外当做凳子坐。女子用的背篓常用较精细的竹篾片上下密编,中间编成孔眼状花格,美观大方又实用。姑娘或孩子常背的小背篓,有花格网状图案。为了防雨防虫使之耐用,有的背篓绘上彩色花纹,涂上桐油,篾子还用特制的药水浸泡过,防虫防腐,可以长时间使用。还有一种背篓,四方形,类似椅子或童摇车,专用于背婴幼儿,放下是童车背起是背篓。
其他竹木制品,有长短不一、高矮不同的凳子,有山区生活必不可少的扁担,还有宗教色彩浓厚的竹面具。贵州曾经发现五个竹面具,其面部线条圆润饱满,刻工细腻,眼部和鼻孔镂空,笑容可掬。
二、刺绣编织
瑶绣主要采用红、黄、白、黑、橙等颜色的丝线为材料,用黑布、蓝布或白布为底,可以绣在服饰上,也可以作为单独的绣品,有简单的几何图形、文字形,还有繁复的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云霞水纹,也有人物形态等构图。不同支系还有独特的花纹图案和色彩讲究。瑶族针法多样,有错针绣、挑花绣、反面绣等独特精湛的绣法。
广东乳源的瑶族反面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反面刺绣”最大的特点在于下针面是布的反面,构成物相形纹的则是正面。绣时从反面绣,不看正面。先用黑线或白线,依着布纹纵横的线条,在整幅布面上绣出一层一层的方格或长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各种基本图形。基本图案形状只有四方形、直角三角形、齿状线、城垛线等形状,瑶族绣娘就要把这基本图形配合在一起绣出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湖南隆回的瑶族挑花绣被现代着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誉为“隆回花瑶的挑花是世界一流的挑花”。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花瑶挑花相传源于汉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挑花的材料为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挑花女不用描图和模具,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挑制,多采用图案中套图案的填充式挑花工艺。挑花绣可用于服饰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和筒裙等多个地方。挑花时,行针的长短、用线的松紧均需一致,繁密处针针相套,不现底色。花瑶挑花主体图案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以蛇、龙、鸟、鹰、虎、狮最为常见,有“双龙抢宝”“双凰朝阳”“双虎示威”“双鹅报喜”“双蛇比势”“雄狮滚绣球”“喜鹊含梅”和“雄鸡斗志”等;二是植物类,以花草树木为主;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类,主要表现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的“对歌定情”“打蹈成婚”等。挑花的花纹多样,有太阳纹、万字纹、灯笼纹(也叫南瓜纹)、铜钱纹、牡丹纹、蕨叶纹、勾勾藤等。挑花画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济,色彩对比鲜明,“远看颜色近看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花瑶挑花服饰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1994年花瑶挑花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铜奖,2003年又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金奖,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服饰不断被外界同化,这一时期,许多老挑花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同时挑花材料匮乏,制作面临困境。花瑶挑花工艺已到了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挽救。
瑶族的棉线编织“八宝被”也很有特色,瑶族姑娘结婚前都要准备几床“八宝被”,订婚后要“丢包袱”,把“八宝被”从楼上丢下来,表示辞别少女时代。八宝被背面图案有犀牛望月、双狮抢球、金龙出海、丹凤朝阳等8种图案,也有“福”“万”“喜”字图案或“十字四句诗”等。
三、绘画技艺
瑶族的绘画艺术,有宗教画、檐画和崖画。
宗教画有宗教神像画和祖宗目连画。宗教神像画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展现瑶传道教所敬奉的神只,画在画轴、经书、过山榜、面具等之上。宗教画属工笔画,讲究技法,重点表现各种神的面部神态及其法事动态,以红、黄、蓝、绿、黑五色间用,色彩鲜艳。度戒面具呈长方形平板状,以纸、布为原料,有的衬有竹木支架,面具上绘有“三清”“三元”“太尉”“九娘”“先锋”等神灵像。
祖宗目连画是一种家谱画,画轴上画的是祖宗的象征性画像,并写上历代祖宗的大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的八天内,祖宗目连画需挂在厅堂,设供桌每日三餐烧香供奉。
屋檐画是一种建筑彩绘,是以装饰为目的的建筑绘画,将山水、花鸟、人物、龙凤等图案画在房屋正面的墙檐下。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帽合山还发现有石崖画,当地人称“佛像”,具体时期未知。崖画东西长9.26米,高2.19米,颜色为深褚红色,风格古朴粗犷。画面以人面像为主,画面中的一组人物,戴筒形帽,无领无襟,与大瑶山瑶族道公的传统服饰极为相似。另一组人物由男女人物组成。男性无冠,女性均缠绕平顶盘状包头,这与大瑶山瑶族妇女的包头样式如出一辙。除了人物外,还有马、乘骑、星辰、太阳光芒、云彩、鸟、龙、怪兽、文字、符号等。画面中有抬轿、骑乘、飞翔等姿势,从画面的构图和形象来看,表现的是一种宗教场面,很可能是瑶族的丧葬祭祀场面。
第五节民间体育游戏
一、毛莱球
毛莱球为瑶语,意为打木球,流行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在传说中,这一游戏的起源颇有武术传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瑶胞聚在一起欢度传统节日时,被一伙歹徒扔掷石头。一位瑶族老人只用拐棍便将石头一一击打回去。以棍击石这一高超的御敌术逐渐演变为打木球的游戏。
打木球作为一项游戏,没有规定场地和器材,打木球用的弯曲木棍和圆形木球也为自制。1983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体委将打木球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制定并逐渐完善了比赛规则。1987年,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体育组参照江华县拟定的规则,起草出《木头球比赛规则(试行草案)》。该草案中规定:比赛双方各为10名队员,7人上场,3人替补(非正式比赛,双方队员少为3人,多至20人)。场地长40~50米,宽25~30米,中线中心挖6~7厘米深的锅形坑,设中点争球圈与罚球线。球门高、深各1米,宽2米,用网围住一方,似足球场球门。木棍长100~1100厘米,弯头段长10厘米,弯头与木棍成120度角。球的圆周为24~25厘米。比赛开始,木头球先置锅形坑内。裁判员发令后,由双方各派一名能手用球棍从洞中争夺挑出球来,球出洞后,双方队员用球棍击球,互攻对方球门,击球入门多者为胜。通常赛前双方约定一个总的进球数,有一队达到约定数后,这场比赛便告结束。
二、打猎操
生活在山林之中,捕猎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猎物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贵州省荔波县的瑶族人将他们与深山中各种野兽斗智斗勇的场景,抽象提炼成强身健体的“打猎操”,将他们剽悍刚强的性格融入打猎操的风格之中。
打猎操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有12个套路,每4个套路为一段,分3次打完。现在,经过民间艺人的挖掘整理后简练成7个套路,即“围熊操”“蚂蚱操”“生产操”“驱猴操”“牧羊操”“打虎操”“野猪操”,根据不同狩猎对象,表演风格各不相同。表演时,12名青年男女以棍棒为道具,踏着鼓点,和着牛角呜呜,伴着“嘿!嘿!嘿!”的号子声,或双人或4人或8人对打,由慢到快,不断变换队形和步法,模拟打猎时的情景。棍棒交击急如闪电,声如雷鸣,刚劲有力,铿锵激烈,极具爆发力。打猎时的紧张激烈,瑶族人的英勇团结尽显其中。
三、舞人龙
舞龙表演舞动在全国各地,然而完全以人的身体搭连成的“人龙”,却只舞动在极少数地方,湖南江华就是其中之一。这一表演源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白芒营一带。关于这一表演还流传着两个不同的传说。
相传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江华瑶民忍受不了当地官绅苛刻的压迫和剥削,推举19名代表上京告状,废除了“不准瑶民摆桌子吃饭”和“逢年过节要宴请官绅”的陋规。代表们回到家乡后,受到热烈欢迎,他们互相拥抱,骑肩起舞,以示庆祝,“舞人龙”这一活动渐渐流传。
另一个传说则更有宗教色彩。相传在元大德八年(1304年),永州一带连年大旱,蝗虫肆虐,庄稼歉收,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江华瑶民想用传统的舞龙来祭祀祈祷,可连做龙身的布匹都没有。既无布匹,何不直接以人为“龙”。有巫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用人体相连组成龙形,肉身即是龙身,将强烈的愿望直祈上天。上天果然被感动,为人间消灾降福。
人龙一般由19人组成,也可视场合增减。“龙头”为三人,一名成年人肩上跨坐一名少年,胸前挂一名胸系彩带的少年,少年并用双脚挟紧成年人腰部。“龙身”为八节,每节两人,一人站立,一人跨在站立者肩上,跨者头向后仰搭在后一节跨者的腿上,并将双手抱住后一节仰卧者的双脚,后一节站立者用双手抱住前一节后仰者的胸部,各节前后互连。最后一节的跨者全身后仰,构成“龙尾”。
舞龙时,龙头领先,向前舞动,速度或快或慢,变换着“之”字形、圆形、弧形路线,龙尾默契地配合龙头随着队形、速度悬空摆动。舞人龙动作丰富,不仅有纵向横向相连的龙形,还有数人纵向跨立叠加的亮相,共有人柱、宝塔、串牌坊、雄鹰展翅等18套动作,精彩纷呈。每个运动员调动全身力量,靠脖、肩、腰、腿协调行动,不仅运动量大,还充分调动着队员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品质。
“舞人龙”只需有人参加,不需要化妆和添加道具,随处可练,参与性较强。加之它所展现的身体的强韧、精神的勃发能深深感染观者,深受人们喜欢。舞人龙已从涛圩、白芒营一带走出,从春节和盘王节表演扩展到盛大节日的表演,如今已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四、独木滑水
一些生活在水边的瑶族,不仅水性好,还能在独木上进行滑水表演。喜庆佳节,瑶族男女各编一队,手持竹竿作篙,各自踩在一根圆木上,向前滑去。一个人一支篙一根木头,就在一两千米的急流中,劈浪避礁,绕涡顺流,急滑而下,先到达终点者胜。急流中,滑行者尽求平稳从容,观者却感紧张惊险。独木滑水不仅是技巧的发挥,更是心理的考验。
五、对顶木杠
广东、广西的一些瑶族地区流行对顶木杠。比赛时,双方各用腹部顶住一根碗口粗、长约3米的木杠两端,用手扶住木杠,奋力向前推顶,直到一方倒下。胜者再与其他人对抗,能连胜5人以上,即获得大力士的荣誉。
六、打陀螺
打陀螺是西南很多民族喜爱的竞技活动。陀螺制作方便,一段硬木削成圆锥形,一根木棍绑上绳子或棕叶,随便找个空地就能打陀螺。瑶族人也喜欢打陀螺,农闲时,不论男女都喜欢在空地上打陀螺,不仅可以娱乐,还进行比赛。打陀螺是体力和耐力的锻炼,一场陀螺可玩两三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而两个队伍的比赛则是对团体协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