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瑶族歌手以清丽甘甜的嗓音、淳朴的气质、鲜明的特色绽放在中国民族音乐的花园里。瑶族女高音歌唱家盘继红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参加刘三姐演出团上京汇报演出,改革开放后演唱了《红太阳照瑶山》、《长期酒歌乐哈哈》等表现瑶族人新生活的歌曲。江华瑶族的“歌妈”赵庚妹于1964年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为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了《站在瑶山望北京》:“站在瑶山望北京,瑶歌唱给毛主席听。山高路远难听见,千里相隔心连心……”。空政文工团独唱演员易妙英作为新生代的瑶族歌手,被誉为“瑶族飞出的金凤凰”,于2010年举办了“月亮花儿开”个人演唱会,她以绚丽的瑶族服饰登场,并演唱了改编后的《瑶族舞曲》。
以上是瑶族音乐创新中最有代表性且较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例子。瑶族音乐在传播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更多人所知呢?传播门槛低、发行周期短、影响范围广的新媒体——网络特别是音乐视频网站,近年来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以瑶族音乐为例,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即可找到《瑶山乐》《瑶山米酒甜》《瑶山青》《蝴蝶歌》《喝杯瑶家蜜糖水》《兰固呦》《瑶族迎宾酒歌》《龙脊歌》等或传统或现代的瑶族音乐,它们有或专业或业余的录制条件和水平,有个人的音乐作品,也有地方政府组织录制的歌曲,还有在中央或地方电视台表演的作品。它们中的很多都很难通过传统媒介获得,网络无疑为瑶族音乐的推广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能够促进并激发瑶族艺人、文化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的热情。
二、瑶族戏剧、舞蹈
(一)《瑶妃传奇》
广西第三届戏剧展中,由全国着名戏曲导演余笑予总导、桂林市桂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传奇剧《瑶妃传奇》1993年参加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评奖活动,获“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
《瑶妃传奇》根据明朝瑶族女子、孝宗皇帝的生母纪妃的故事改编而成,通过纪氏被选入皇宫、巧遇皇帝、册封为妃、打入冷宫等事件,表现了瑶、汉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该剧以新颖独特的审美视角,构架了一个带有山野气息的瑶族姑娘闯入壁垒森严的皇宫发生的故事,既出彩又有深度。剧中瑶妃的形象清新而生动,打动人心,并且出现瑶山神庙等民族意象。整部戏剧既程式化又不完全被程式所拘囿,服务于人物塑造,节奏明快,文化品位高,又雅俗共赏。
(二)《我从瑶山来》
瑶族舞蹈家赵湘策划的个人舞蹈专场晚会《我从瑶山来》于2001年在北京举办,获得成功。
正如其名,《我从瑶山来》展示了绚烂的瑶族文化,以诚挚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带来瑶山的清新与宁静。舞蹈《追男仔》、《枯滴》、《太阳和月亮》等情姿勃发、奔放自然。在《心曲》中,山神把长鼓和稻谷传授给赵湘,其中有一大段的瑶鼓独舞,心灵独白流淌于肢体,感人至深。
赵湘为这台晚会,三上瑶山,运用民间舞蹈素材,将传统与现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晚会中还请来农民参演,经过构思和编舞,与舞蹈融为一体,并作为部分情绪的转换连接,更贴近瑶族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
赵湘在1980年即以《追鱼》荣获首届全国舞蹈比赛少年组表演一等奖,其作品先后获得20世纪华人经典作品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孔雀杯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等奖项。
三、瑶族美术
瑶族画家盘桂兴出生于1934年,1960年开始有作品参加省级美展,代表作品有《边陲异彩》《边陲屏障》《山里人》《壮乡春早》等。1994年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颁发的“民族百花”荣誉金奖。其艺术业绩已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160余部辞书。盘桂兴擅长中国画,尤善工笔人物、花鸟画。作为生活在广西的少数民族画家,盘桂兴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语言进行创作实践,多以少数民族生活、亚热带植物花卉为题材,强调构图的装饰性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体现一种热烈而祥和的美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广西南宁的瑶族画家郑军里28岁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军里画展》,推出了华夏风流人物系列画,这是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瑶族画家。之后他曾在香港、台北、美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次获奖,曾荣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作为瑶族画家,他曾到南丹白裤瑶等地体验生活和写生,用他的话说:“只有在偏远艰苦的地方,你才能看到那种毫无杂质的眼神,才能体味到人与人最纯真的情谊,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冲动。”郑军里创作了一批少数民族民俗和人物的作品,其代表作之一的《少数民族组图》,是以写意的技法创作的一组少数民族风情画,彩墨渗融,用笔流畅,严谨又轻松,充满思索和激情。
潘立远是中国一级书画师,书画皆擅长,尤以意象书画艺术闻名。艺术评论家周策横曾说:“潘立远书画艺术作品似字非字,似画非画,似是而非,韵味无穷。”潘立远发明创作的《十二生肖书画艺术作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局授予的15项专利权,1997年获“国际专利大王勋章”;创作反映中国56个民族生活风俗的100米书画艺术长卷《民族魂》极具视觉和精神冲击力,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龙》书画艺术展中,潘立远的洋洋洒洒2008幅生肖《龙》作品,将书法和绘画线条相结合,形神意象飞扬万千、风情万态。
出生于湖南江华的瑶族画家王孟义在《我想创造生命》中写道:我画木楼村舍,就是要注重表现这种内在精神和风采气韵,把木楼村舍那种见素抱朴,孤寂守微,虽然清寒,却甚高洁,立身险恶却能保持自身平正等等情性表现出来,借以赞美那种顽强的生命意识和朴素的人格力量。王孟义的《瑶寨风情》不仅在内在的精神上体现了生命意识和人格力量,而且在技法上也极富瑶族意蕴。他吸取了古庙石桥上石雕的造型和线刻技法,让木楼村舍特别是屋面富有石头味。用线也有意取法于石刻和白粉墙上的裂痕,显得古朴凝重又妙趣横生。
第四节民族社团活动
1984年12月,广西瑶学学会成立,标志中国的瑶学研究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新阶段。瑶学学会成立时的宗旨是:开展瑶族研究,繁荣学术,促进瑶族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瑶学学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组织和推动瑶学学术研究活动。广西瑶学学会指导会员开展有关瑶族历史、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百余种着作,发表了3000多篇论文。其中《瑶族通史》发动了100多名瑶学会会员、瑶族地区的实地工作者做资料采集员,从各地采集了过山榜、族谱、家先单、祖途、契约、碑刻、歌本、宗教经书等1000余万字资料。《瑶族通史》于2008年获得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着作类一等奖。
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广西瑶学学会每2年或4年召开一次年会或者是学术研讨会。除会员外,还邀请国外的一些瑶胞和瑶族研究学者来参加,加强了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会员的眼界,推动了学术研究发展。会后出版《瑶学研究》(论文集),迄今已出版了7辑。学会在瑶族网上建立了瑶学会专刊,依托网络平台,传播瑶学研究,扩大影响。
开展与国外瑶族同胞的互访联谊活动。广西瑶学学会先后与美国、泰国、法国、越南等国的瑶族社区互访交流,促进了国内外瑶胞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感情。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学术研究。协助国际瑶族研究学会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瑶族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内学者跟国外学者的交流,推动了学术发展。
积极参与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工作。论证和开展瑶族盘王节活动,指导地、市、县开展瑶族盘王节活动,以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接受文化、宣传、博物等部门的咨询。
开展瑶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培养瑶族研究高级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除学会总部所在的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各级各类学生开展瑶学研究外,还协助国内外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硕士生、博士生。
做好学会建设工作。包括发展会员,充实领导,确立二级分支研究学会,筹集经费,出版会刊,以及接受管理机关年检等。
2010年,广西瑶学学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并进行换届选举,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瑶学研究和国际瑶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