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瑶族人口约20.3万,主要分布于乳源、连南、连山瑶族自治县和阳山、连县等县内。
云南省瑶族人口19万,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瑶族自治县和屏边、勐腊、麻栗坡、广南、富宁等县内。
贵州省瑶族人口约4.4万,主要分布在荔波、黎平、从江、榕江、麻江等县内。
江西省瑶族人口1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全南县内。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给予了物资与人才上的大力支持,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显着发展,瑶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瑶族学生有机会享受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国民教育。瑶族人口的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在读瑶族学生只有100人左右,90年代末上升到400余人。到1994年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11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了大学生。
瑶族中不仅产生了一大批本民族的教师、医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且催生了本民族的博士、学者、画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等等,在多个领域、不同行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第三节语言文字
一、语言
瑶族的三个支系都拥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分别是“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这三大语言都是汉藏语系的语言,但又分别属于不同的语族和语支。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珈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它们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特点。
(一)勉语
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屯为例,其勉语声母有79个,韵母有61个,声调有6个舒声调,2个促声调。
勉语可分为3个方言、5个土语,都以民族自称来命名。3个方言分别是勉-金方言、标-交方言和藻敏方言,其中勉-金方言又分优勉土语、标曼土语和金门土语,标-交方言分标敏土语和交公勉土语。
3个方言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上,它们各有一定数量来源不同的词语,也有一定数量的交互异同词语,而语法结构基本一致。勉-金方言的3个土语之间大体可以通话,但仍有若干困难。标-交方言的2个土语在语音和词汇上都有一些差异,通话有若干困难。
(二)布努语
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梅珠村为例,布努语声母共59个,韵母36个,声调11个。
布努语可以分为布-瑙方言、巴哼方言、唔奈方言、炯奈方言和优诺方言5个方言,其中布-瑙方言有东努、努努、布诺、瑙格劳、努茂5个土语,其他4个方言人口不多,内部语音有细微差别,其他方面大都相同,因此不再划分土语。
布努语方言间的差别极大,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方面也有一些差别。布努语的语音特点是声母、声调复杂,韵母简单,但优诺方言声母和声调都比较简单。例如东努土语有59个声母、11个声调,而优诺话才有18个声母、6个声调。各土语间由于在语音和词汇上有一定差异,因而不同土语间交谈有一定困难。
(三)拉珈语
以金秀拉珈语为例,声母有35个,韵母有119个,声调有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
自称“拉珈”的瑶族全部居住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金秀、长峒、岭祖、六段一带,各村寨都能通话,语言在语音词汇上有细微差别,故没有划分方言土语的必要。
关于勉语和布努语的系属,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在拉珈语的语支归属问题上,学界的看法有分歧。一种看法是拉珈语就是侗语,一种看法是拉珈语属于侗水语支,一种看法是拉珈语是介于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之间的一个独立语支即拉珈语支。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茶山瑶(即拉珈语支系的一种他称)说的是侗语。这种说法未经语言调查和对比研究证实,因而不为瑶学界接受。
主张拉珈语属侗水语支的学者主要从词汇方面入手,认为拉珈语与侗水语支的语言在同源词和语音面貌等方面相同或相近。1962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瑶语小组所撰写的《瑶族语言概况》一文,推论拉珈语属于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1982年的《瑶族语言简志》一书中将拉珈语归属为“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认为拉珈语是壮侗语族中独立语支的学者,主要将拉珈语的基本词汇与壮侗语族3个语支即壮傣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以及勉语、布努语进行比较之后,得出拉珈语是介于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之间的一个独立语支即拉珈语支。瑶学家刘保元在其着作《瑶族文化概论》将拉珈语归属为独立语支。
竹村卓二在《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说到:“许多观察家一致强调:瑶族是一个比其他民族气概更旺盛的民族。换言之,瑶族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感的民族。”瑶族翻山过岭,迁徙不断,散落于岭南的群山之中,其中的勉族系更是飘落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散居各处的瑶族人接触机会不多,但瑶族语言在漫长的迁徙、在与不同民族的杂居中仍保持着内部惊人的相似。其方言和土语不以地区划分,而以风俗习惯,特别是以民族自称来划分。例如,广西东北部有优勉土语,云南南部也有优勉土语,各地说优勉土语的瑶族都能互相交谈,而美国的勉瑶和广西北部的勉瑶不能以汉语通话,却以勉语通话,这种现象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是比较罕见的。
(四)瑶语与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
瑶语与苗语、侗语、壮语的关系比较密切,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语音外貌和语音对应关系来看,勉语、布努语与苗语关系密切,尤其是布努语更接近于苗语。布努语的不少词,与苗语川黔滇方言同出一源,布努语的语法跟苗语相同。
拉珈语的语音系统跟勉语相似,语序跟布努语基本相同,词语却跟壮语、侗语以及黎语较为接近。拉珈语的词序与壮侗语族的语言相同之处较多。如金秀县长峒乡接近壮族地区,其语言就吸收了一些壮语词汇,岭祖乡接近蒙山县,其语言即吸收了一些汉语粤方言“平南话”的词语。
汉语对瑶语的影响很大。瑶语中有许多汉语借词,勉语的汉语借词要比布努语和拉珈语多一些。早期的汉语借词,勉语、拉珈语多借用汉语粤北方言的词汇,后期的汉语借词,三种方言多借用汉语西南官话的词汇。过去布努语的壮语借词不少,借入的汉语词语多以壮语为中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与汉族的交往增多,并普遍接受国民教育,直接借自汉语的词语越来越多。瑶语的汉语借词,“全借”的最多,“半借”次之,“加注借”极少,“同音假借”更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种方言从汉语借来的新词术语,几乎全部采用“全借”的方式。瑶族语言在不断吸收汉语借词的过程中,声母、韵母、音节结构、构词法等发生变化,语法结构也起了变化。
瑶族散居于其他民族之间,富于语言才能。他们不仅能讲本民族的语言,还会讲毗邻而居的外民族的语言。广东瑶族多会讲汉语粤方言,湖南瑶族多会讲汉语湘方言,云南、贵州、广西北部的瑶族多会讲汉语西南官话,广西东南部的瑶族多会讲汉语粤方言。而与壮、苗、侗、土家、彝、哈尼等族毗邻而居的瑶族,多会讲这些民族的语言。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周边各县有壮族和讲桂柳话的汉族、讲粤方言的汉族,而金秀的瑶族有五个支系,其瑶语分属侗壮语族侗水语支、苗瑶语族瑶语支、苗语支,这里的瑶族除讲本支系的瑶语外,不少人还会讲别的支系的瑶语、壮语、汉语西南官话桂柳话和汉语粤方言。
二、瑶族文字
瑶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很早以来习用汉文,用汉文记录,至今保存着的很多历史文献都是用汉字记载的。
用汉字形式记录瑶语的情况有:一种是直接采用汉字记瑶语音义,如,以汉字记音不记义,即记录音近而义不同的瑶语;采用汉字的意但不读汉字音,主要记录诗歌、经书等瑶族文献。另有一种瑶族自造的字,可以用于写文献、抄经文、记歌谣和传书信等。它们以汉字为原型,因传抄讹错后习以为常或汉文无法表述等原因,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怪异字。这种字数目不多,用法不统一,夹在汉字中使用,不能独立成文,也不能广泛交际。在记述本民族的历史、经文、诗歌和书写信件、契约和经济账目时,几种记录法经常交叉使用。
瑶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却有一种特殊的文字——女书。女书流传于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现在搜集到的女书有近2000个字符,它们参考汉字创制,却是标音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字体呈长菱形,秀丽娟细,也被称为“蚊形字”。
女书的作品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主要内容有新婚第三天馈赠贺诗的贺三朝书、婚嫁歌、结交老同(老同,同龄好友)姊妹情书、自传诉苦歌、纪事叙事歌、祭祀祈神歌、往来书信、翻译改写传统汉文故事、耍歌民谣等。女书有的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有的绣在帕子上,还可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女书不仅是一种文字,更形成了一种女书文化,因其独特性和濒危性,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创制统一民族文字的诉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来越强烈,终于在1982年设计出《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
1951年12月,时任广西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副县长的瑶族代表黄钰,在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作了要求创造瑶族文字的发言,受到政府的重视。从21世纪50年代起,语言专家和语言工作者多次到不同方言区调查研究。1958年春,在马学良、罗季光教授组织下,瑶语普查完成,并制定了第一个瑶文方案,准备推行。1980年第三届全国民族语文会议上,瑶文问题又列入议程讨论,并制定出《瑶文方案(草案)》,试用“绵(勉)”语拼音方案,全部采用拉丁字作瑶文字母。1982年,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苗瑶语教研室的研究人员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瑶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但与中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些不同。在1984年4月底5月初,美国、泰国瑶族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族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通过了统一的《瑶文方案(草案)》。我国于1983年开始,先后在广西、广东、北京、湖南、云南等地开展瑶文试点教学和农村社会扫盲。后来还在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和广西民族学院先后增设瑶语专业,招收大专生,培训骨干,为瑶文的推广使用作准备。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的瑶族也开始学统一的瑶文。
美国瑶族对瑶语的文字形式所进行的研究及瑶文推广很有成效,但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瑶文的学习和使用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未广泛普及,但一直以来不少瑶族地区和国内外学者都在为推广瑶文进行不懈的努力。
2001年,瑶族学者盘承乾与来自澳大利亚的瑶族研究者欧瑞文及其夫人石井美纱子开始一同编写《瑶英汉大字典》。2008年他们前往广东乳源地区,与当地政府共同商讨开办瑶英双语学校。2009年11月1日盘承乾先生去世后,欧瑞文夫妇为了编制《瑶汉英词典》一书继续深入瑶族村寨调研,到过广西的兴安、金秀、融水、来宾和临桂等瑶胞聚居地,与瑶民亲密接触,收集材料,了解各地域瑶族方言,力求使词典编制科学化、合理化。
四川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三本《汉瑶词典》。1992年出版了毛宗武编着的《汉瑶简明分类词典[专着](勉语)》,1996年出版了蒙朝吉编着的《汉瑶词典(布努语)》,1999年出版了刘保元编着的《汉瑶词典(拉珈语)》,2008年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蒙朝吉、蒙凤姣编着的《瑶汉词典(布努语)》。这四本词典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词典编着者本身是瑶族,几十年间一直深入实地调查和研究,使得词典的编着符合民族语言特点,注重语言实际,突出民族文化的特点。词典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瑶语的语音语法结构及各民族语言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于学习和使用瑶语,提高瑶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更好地传承瑶族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很多地方开展了瑶文教学活动,编写了瑶文教材。云南省组织编写了瑶文教材和读物《学前瑶文教材》《瑶族语文》,汉语、勉方言瑶文对照的《语文》,汉语、门方言瑶文对照的《语文》。中央民族大学的李少梅老师于2008年出版《中国广东乳源瑶族与瑶语》一书,并作为教材用书在乳源县第一期瑶文拼音培训班上用于教学。
网络上也有瑶文学习,如“瑶人家园论坛”的瑶话瑶文频道,此外也有学习瑶语瑶文的QQ群。但因为缺少师资、学习软件等,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的学习事态。
现在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地有不少瑶族人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以书信、网络、电邮、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QQ、MSN等方式相互往来,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