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9℃,年极端最高温度38.5℃,极端最低温度-3℃。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75%。土地肥沃,以沙壤土和红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富川西部的西岭山自北到南,属于都庞岭山脉,海拔1000~1870米;东南部是萌渚岭山脉余脉;中部是平地,海拔250米。
春秋战国时期,富川属楚越交界之地,秦朝时,属南海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今县境内置冯乘、富川县,同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唐天宝二年(743年)更名为富水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富川县。五代十国,冯乘、富川属楚地,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属南汉。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废冯乘县,东部划入今湖南江华县,西部划入富川县,富川县属广南东路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富川县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1912年,属平乐府。1913年,属漓江道,治桂林。1950年1月1日,富川人民政府成立,属广西平乐专区。1952年合并富川、钟山二县为富钟县,1961年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恢复设置富川县,属梧州专区,1983年8月30日成立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川境内早有汉、瑶、壮等民族居住。瑶族几经辗转迁徙,于宋末、元、明、清期间,先后从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迁来定居,迁入时间与地区不一。根据口传或族谱记载,普遍流传来自“千家峒”,其中更有邓姓瑶族保存着从“千家峒”出走时的12姓12节牛角中的一节。他们中使用瑶语的人其语言属于勉语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的情况下,富川瑶族在政治上毫无权利,除了受统治阶级的超经济剥削之外,还受到严重的民族压迫。历代统治者在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经常挑起矛盾,制造民族纠纷。
为争取民族平等权利,不少瑶汉先民流血牺牲。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的一次起义中,统治阶级斩下义军首级3248级。明清期间,封建统治者对起义则采取“诛其首,抚其众,立保甲,设塘保,防要害”或“访有胆力智识者立瑶老,责令自相约束,在一里扞一里,在一寨则扞一寨,互相觉举”的以瑶制瑶的手法,加强对瑶族人的控制,强行缴纳瑶粮,以稳定王朝统治。但是,瑶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没有间断。民国时期,瑶族人民参加中共富川地方党组织的活动,直到富川县得到解放。
(三)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县、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县、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森林覆盖率78%。居住着瑶、汉、壮、苗、侗、回、白、土家、黎、高山、水、仫佬、毛南、彝、满、傣、布依、维吾尔、达斡尔19个民族。全县辖3个镇、6个乡,总人口28.2万,其中瑶族人口16.3万。
恭城东、西、北部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318个,银殿山为全县最高峰,其主峰海拔1885米。恭城河即茶江纵贯县境,支流纵横密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年均降雨量1437毫米。
恭城秦时属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苍梧郡富川县。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置茶城县,为建县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茶城为恭城。1912年,恭城属桂林道。1949年,恭城解放。1990年2月3日,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县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形绕整个城区。恭城自古处于中原进入两广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互相交融,汉族文化和瑶族文化相互交流。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文庙和全国关帝庙十大理事之一的武庙相邻而建,互相辉映。周渭祠、湖南会馆、东寨瑶族古民居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恭城境内的瑶族自唐代开始,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陆续迁入,有盘瑶、过山瑶、平地瑶和四大民瑶等他称。盘瑶和过山瑶属勉语支,平地瑶的语言介于勉语支与汉语方言,四大民瑶通用当地汉语方言桂柳话。
(四)都安瑶族自治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瑶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全县辖2个镇、20个乡。2002年统计总人口62.47万,壮族占全县人口73.98%,瑶族占21.64%,汉族占2.55%,苗、毛南、仫佬、回、水等民族共占1.83%。
都安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并缘,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雨量1700多毫米。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上,属都阳山脉东段,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弄甲山海拔1048.5米,为境内最高山,境内最低海拔80~120米。都安县总面积4092平方千米,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山地以石灰岩为主,丘陵坡地以红壤为主。主要河流有红水河、刁江和澄江。已勘明地下河25条,干支流共80条(其中支流55条),其中地苏地下河系为广西最大的地下河系之一。
据考古发现,在1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境内有“干淹人”“九楞山人”等。商、周时代属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地。唐朝,安定地域属邕州都督府羁縻思恩州和贺水县地,都阳地域属邕州都督府田州地,永顺地域属桂州都督府羁縻述昆州地。宋淳化年间设置富安监。明嘉靖七年(1528年),设置安定、都阳两土巡检司。1916年4月成立都安县。1949年12月5日都安解放。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14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板岭、拉仁、加贵区,忻城县的嘉仁区、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将都安的大化、六也、百马、都阳、江南、七百弄、板升、雅龙、棉山9个乡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管辖,同时将都安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管辖。
(五)大化瑶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面积27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2万公顷,人口41万多,其中瑶族占21.95%。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大化镇,辖3个镇、13个乡。
大化县属喀斯特地貌,位于红水河中游,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和西南部为峰丛洼地,东南部多为峰丛谷地,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大化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8.2℃~21.7℃,年降雨量为1249~1673毫米。
大化县古为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划入定周县,五代十国时统属宜州地,宋归右江道,元属田州路,明清时隶属思恩府,民国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属都安、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马山县。1988年10月,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
(六)巴马瑶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为河池市所辖,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千米,辖9个乡、1个镇。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24.12万。
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海拔1216米,最低处海拔221米,一般在600~800米。境内盘阳河自北向南将石山带和土山带一分为二,境内山多地少,有“巴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巴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年平均气温20.4℃,年无霜期337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均小有温差,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宜人。
巴马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巴马也是“中国香猪之乡”,2005年,巴马香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6月版《巴马瑶族自治县志》记载,瑶族最早进入巴马大约在明代,至今500年左右。巴马有土瑶、番瑶、安定瑶和蓝靛瑶等瑶族他称。前三者为布努语系瑶族即布努瑶,后者为勉语支系瑶族。
首先进入巴马的瑶族是土瑶,在元末明初多批次、多方向进入巴马。继土瑶之后是番瑶,大约于明代由现在大化县的七百弄、板升乡一带越过红水河进入巴马的东部。明末清初,又有部分安定瑶从现属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江南乡陆续迁入巴马的东部和东南部。最后来到巴马的是蓝靛瑶,于清朝陆续进入巴马。前三者进入大石山区,而蓝靛瑶选择土坡丘陵区居住,但因为是后来者,生活环境闭塞,多为深谷隘地,山高坡陡,少有开阔平坝。
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在东经110°25′~112°10′、北纬24°38′~25°15′,位于湖南省南端,东接蓝山县,南接广东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和广西钟山、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西邻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江华县,以治所设“阳华岩之江南”而名江华。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千米,辖10个乡,11个镇,1个民族乡,人口47.9万,其中瑶族人口28.6万,占总人口近60%,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江华境内山、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占69.1%,平地占7.2%。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盘亘全境,南、北、东三面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600米以上,有3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南连广西的萌渚岭山系的姑婆山马塘顶,海拔1787.3米;东接广东的大龙山,海拔1577米;横卧东北面的九嶷山系的黄龙山,海拔1823.9米,三峰呈三足鼎立之势。西面较低,海拔高度一般在200~400米。以由南向北延伸的姑婆山、八仙界、勾挂岭、天子岭一线脉脊为界,将江华县分为东西两部分,俗称岭东、岭西,岭东属山区,为林区,群山密集,山峦重叠,森林及水资源极为丰富。岭西地势低平,属丘岗地带,为农区。
江华县域在秦以前属荆、楚之地,秦时属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冯乘县,隶苍梧郡,属交州。三国时,地入东吴,隶临贺郡,属广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隶永州总管府,属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冯乘县置江华县,隶营州(道州),属江南西道。唐乾宁三年(896年),属楚国。宋隶道州,元隶道州路,属湖广行省。明隶永州府,属湖广巡抚。清顺治六年(1649年),隶永州府,属湖南巡抚。1914年属衡阳道,1938年属零陵专署。1949年11月江华县和平解放,行政区划仍隶属零陵专署,1952年改属湘南专署。1955年11月25日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隶衡阳专署,县治由沱江镇迁水口镇,1962年归复零陵专署。1985年11月,县治由水口镇复迁沱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