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茶灯戏
茶灯戏是仡佬族的一种传统戏剧。每逢结婚、寿辰等喜事或在新春佳节,人们便邀请戏班子到家中表演,以示喜庆。茶灯戏有专门的戏班子,他们接到邀请后,就会到主人家中搭设戏台,即在主家院内设立一个楼式茶门,茶门两边各挂一只大鱼灯。茶灯戏中演员的角色通常有茶婆一人,茶妹、丑角十多人,还有敲锣打鼓、吹奏的乐手。演员们都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手捧茶盘,在锣鼓、唢呐的伴奏声中,跟随茶婆边唱边舞。唱词视当时的情形而定,通常是迎送宾客、祝福健康、祝贺佳节等吉祥之语。每逢春节,茶灯戏的戏班子便入户表演,通常为八人一行,手提茶篼造型的花灯,走家串户。主人会在院子里用板凳搭成“福、禄、寿”三个字,待戏班子来到家门口,唱起开门调,便将他们迎进院中。戏班子一行人边唱边跳,并且要设法拆去主人用板凳搭成的三个字。板凳搭字,脚脚相扣,如取之不当,则全盘皆垮,戏班子便要自行离去。如果拆字成功,代表主人家一年吉祥如意。主人会放鞭炮邀请戏班进入堂屋。一边跳茶灯戏,一边用板凳搭成“天地君亲师”的字样,还敬主人。表演结束后,主人要给戏班子一定的赏钱,皆大欢喜。
七、高桩木偶戏
高桩木偶戏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蟠溪一带十分流行,享有盛名,过去还常常到周边邻县演出,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木偶高约1.5米,和真人差不多高,因此叫做高桩木偶,其头和手用杨木精心雕制而成。演出时,用专门的竹竿做棚架,顶部用布幔遮住,下面挂上帷幕,顶与帷幕之间为木偶表演区,而操作者在帷幕内表演,表演的舞台与传统戏曲舞台设置基本相同。
木偶的结构比较简单。头面是由头、颈、楔三部合成,头、颈暴露在外,楔部插入中心竹竿内,再用环形皮箍固定,木制的肩架,与活动上肢为一体,胸笼为竹编,呈桶形,主要是为了增强衣着的效果。两个手掌均可插入操纵木杆,表演时由一人来操作,一手持中心竹竿,一手执两根动手木杆即可变换出各种动作形态。木偶的造型十分逼真,耳、鼻、眉、眼、肌骨的比例都很协调。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各种,形象表情生动,富有性格。生、旦角色的头稍小,显得端庄秀丽,温文尔雅;净角色头面稍大,眼球和下颌部分均可活动,形象刚柔相济。木偶人物的脸谱与京、川等传统戏剧人物脸谱相似,头饰除盔、帽、方巾之外,还有头套、水发、口条等饰件,着装中蟒、靠、衫、紧身、褶子等,和传统戏剧相同。
木偶的唱、做、念、打均由操纵者完成。唱腔为辰河腔,有高腔、弹戏;曲牌以《红鸾袄》《镇角枝》《园林号》《梭梭缺》等运用最广。可演出《芦花荡》《辕门斩子》《二进宫》等折子戏;也可演出《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大型连台剧目。器乐以打击乐器为主,有时配迎宾唢呐。
第八节民间歌舞
一、仡佬族乐器
(一)铜鼓
铜鼓在仡佬族历史上,既是礼器,又是乐器,曾非常流行。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由饮具铜釜演变而成。全部用铜制造,体态凝重,通体均匀,制作精美。鼓面有浮雕,中心为日光四射图案,鼓边雕蛙、骑士、牛拉撬等立体装饰,鼓身遍有虫、鱼、花草、钱币等浮雕。铜鼓原本是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于议事、祭祀或在战时激励将士士气,后来成为赏赐、进贡的上礼。明清以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许多民族都十分喜爱的乐器,如苗族、仡佬族人都十分珍爱铜鼓,在重要节日和宗教活动中都会用它作为重要的乐器,在民间许多人将铜鼓作为珍贵的物品珍藏。
(二)芦笙
芦笙是一种吹奏乐器,音室像一个酒瓶的形状,以杉木或泡木为材料制成。芦笙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其构造为1室6管,音管长短不一,用苦竹制成,一排有两支,分三层插入音室瓶一寸的位置,每一支音管外钻有一个小圆孔,内侧有一个大孔,只有上层左管内侧是两孔。每管内装置不同形状的铜片。吹时嘴衔笙斗管呼吸气流,手指按住笙管孔即发音。每管一音,构成高低不同6个音阶。一些地方对芦笙进行改造,笙管多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上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宽广。芦笙的音色明亮浑厚,婉转悠扬,是许多少数民族十分钟爱的乐器,仡佬族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常常用以伴奏芦笙舞,或作独奏、重奏和合奏。在重大节日和重要场合中都会看到它的身影。
(三)泡木筒
泡木筒是仡佬族独有的一种乐器,因其用泡木树枝制成而得名,又叫“呜哇”,主要流行于安顺民间。泡木筒是一种竖吹乐器,将泡木树枝挖空,做成一头大一头小的筒状,小头装上用水竹做的哨子,剖开竹皮做簧片,在筒的尾部钻两孔,长约80厘米,犹如笛子。吹奏者用特殊的指法和气息控制,以气流控制音高、音阶。演奏的曲调多为单乐句多次重复,节奏较为自由。管端插入竹哨、麦哨或稻秆哨,音低沉,过去常在仡佬族人重大的民间祭礼活动中演奏。泡木筒的来历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户仡佬人家的兄妹离开了父母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妹妹整日思念父母,愁眉不展,哥哥为了给妹妹消愁解闷,便爬到崖边砍了一节二尺长,手指一般粗的泡木筒。他将泡木筒的中心挖空,在尾部钻上两个小孔,然后在头部装上一个用水竹制成的哨子,吹起了仡佬族歌曲《妈戛傲》。妹妹听了哥哥演奏的曲调,心情大好,并随着曲子打起节拍唱起歌来。从此,泡木筒乐器在仡佬族中一直流传到今天,时常在吃新节的时候吹奏。
(四)木叶
木叶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是优质具韧性小树叶,大多选用冬青树叶、柚子叶。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吹奏木叶,如苗族、仡佬族、布依族。他们随手摘下一片新鲜的树叶,抿嘴一吹,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便飘扬而来,娓娓动听。一般只要是会唱的歌曲人们都可以用木叶吹奏出来。木叶是乐器,又可用来表演口技,模仿鸟鸣虫叫。通常,木叶吹奏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叶片卷起来,贴在嘴唇上吹;二是用双唇含住叶片的三分之一吹。木叶音色高亢优美,曲调委婉动听。在重大节日和喜庆日子里,往往会伴有悠扬的木叶声。姑娘小伙子在谈情说爱时也常常相互用木叶吹奏情歌曲调,木叶声声,动人心弦,清脆婉转,情意绵绵。
(五)角胡
角胡,仡佬族称之为“博角尼”,意思是用牛角制成的琴,又称牛角琴。这种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融水、三江等地。其外形与马骨胡近似。琴杆硬杂木制,当地多用硬度大的六角金木制成,全长70厘米,琴头上多雕以牛头为装饰,下方横设二轴。弦轴木制,呈纺锤形,轴长14厘米,装置方向与琴筒平行。琴杆呈圆柱体,上粗下细,琴筒用普通黄牛角制成,筒长20厘米左右,角根齐平为筒前口,蒙以蛇皮为面,角尖朝上装置,角身中部上面开有若干小出音孔。角胡有两个八度,发音高尖,音色脆亮。演奏的方法和二胡很相似。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常用于仡佬族八仙(即八音)乐队合奏,并在乐队中担任主奏或领奏。主要曲牌有《开门》《贺寿》《过场》《走马》《八板》《流水》和《拜堂》等。
(六)宁宁
这个名字独特的乐器是一种敲击体鸣乐器,因其发音之谐音得名,又称丁丁、灵灵切、五叮、板兰,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黔、桂交界地区的仡佬山寨。这是一种高音小锣,由锣体、锣架、锣槌组成。锣体由响铜制成,形状与云锣大致相同,是民间器乐合奏八音中的成员。宁宁通常置于左手掌心,右手执槌击打,或者是在其一侧钻孔系上提手,左手提锣,右手执槌敲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宁宁”声。
(七)呜哇
仡佬族的一种独特乐器。这种乐器是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之声。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
二、民间歌舞
仡佬族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与原始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以及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巫术文化相伴而生。人们在群体劳动中不禁自发地以歌抒情,减解疲乏,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尽情歌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男女青年对歌共舞,会拉近双方的距离,然后相知相恋;老人亡故了,人们要用巫术为他驱除邪魔的干扰阻挡,让亡灵能够顺利进入极乐世界,人们也要手舞足蹈,念诵祭词。
仡佬族音乐以歌唱为主,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哭嫁歌、打闹歌、古歌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详见本章第三节“民间文学”。)
如今,如何让仡佬族的民间音乐走出仡佬家山寨,唱响四方,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欣赏,并且不断丰富升华,更加持久地传唱下去,是广大关注仡佬族文化的有识之士关心的问题。我们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歌手将动人的仡佬族音乐传唱下去。
仡佬族还是一个热爱舞蹈的民族,随心而舞,随性而舞。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在哼唱山歌、情歌、小调时为表达心中的感情而边唱边舞;有的出现在宗教祭祀仪式当中,为哀悼逝者而舞;有的是在收获季节为表达丰收的喜悦而舞或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为放松身心而舞。
(一)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一种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因为是在灵堂前跳而得名,仡佬语叫“比夷枚”。仡佬族人家中有老人去世,在下葬前,家人便把他停在堂屋中,子孙们要在其遗体前跳舞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关于踩堂舞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相传仡佬族的祖先是三兄弟,有一次,大哥上山砍柴不慎从崖上摔了下来摔死了。他的两个弟弟带着侄儿侄女四处寻找,整整找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在山崖脚下发现了大哥的尸体。此时,一群老鸹正飞来飞去啄食尸体,地上还有很多蛇虫蚂蚁也在咬食尸体。他们见状,悲痛万分,急忙上前一边挥臂摆手驱赶老鸹,一边不断跺脚踩地上的蛇虫蚂蚁,并取来竹竿钻上小孔吹响。就这样又吹又跳,绕着尸体转了好久,才总算赶走了这些入侵者。后来,凡是老人去世,子孙们就用这种形式在家中堂屋祭跳,守卫死者的亡灵,逐渐演变成了踩堂舞。
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个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为“寒鸡步”,寓意为踏虫驱鸦,保护尸体。舞蹈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同时主妇们要端盘、执碗、捧坛,上前献咂酒,男子们饮酒以后再继续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