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统社会组织
一、家族组织
仡佬族家族的基本特点是同一血缘姓氏,有的是一姓一家族,也有的一姓有几个家族。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大姓家族和众多一般家族、融入家族与土着古僚户家族之分。另一方面,仡佬族家族的构成是复合多元的,土着家族和融入家族都不是绝对纯粹的,土着家族也有融入部分,融入家族更有相当数量的土着成分。
(一)家族形式
仡佬族是贵州的土着民族,因而绝大多数家族世世代代在这片广阔的山区生活繁衍。汉晋唐宋时期,仡佬族先民(僚人)呈若干大大小小的聚落,到明清时期,这些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聚落逐渐演变成为各个不同的家族。唐宋时期他们的姓氏以阿冠首或以本民族语言称呼,到明清时期,随着仡佬族地区改土归流的推行和封建文化的渗入,仡佬族人户的姓氏逐渐采用汉族的姓名方式,用汉语称呼,沿袭成为现在的仡佬族各个家族。这些由土着僚人在明清时期冠以汉字姓氏的人户今又称为“古僚户”。在黔北仡佬族聚居区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居住有古代“南平僚”的后裔,如:分布于龙家沟的龙姓,上坝乡的杜姓,巴渔乡的黎姓,酉家沟的酉姓,苏家沟的苏姓,爱国乡的何姓、严姓,龙塘的廖姓,毛田的史姓,红子坝的朱姓,石脚乡的常姓,龙坪乡的何姓,洛龙乡的霍姓、宋姓,龙桥乡的孙姓,包谷塘的晏姓,桃源乡的彭姓,庙林坪上的符姓,枣子坪的海姓,三会乡的邓姓,坑龙乡的吴姓,河后坝的涂姓,复兴乡的车姓,兴宝乡的庞姓,浣溪乡的陈姓,槐溪沟的段姓,石城坝的费姓,三会、开建乡的赛姓,玉溪镇的程姓等。这些古僚户后裔家族规模相对较小,每个家族的户数不多,有的三五十户,有的一二百户不等。
黔东北地区的仡佬族古僚户家族与此类似,思南县仡佬寨、仡佬坝、穿洞等地的仡佬族张姓,早在思南县城修建之前,其先祖张美发即已世居于此,他们是古僚户后裔。该地仡佬族王姓祖先王雁旭在明末曾有名望,世传至今,这一带的仡佬族王氏家族便是他的后裔。
仡佬族土着家族还广泛分布于贵州西部的广大地区。每个家族户数不多,一般是数十户,个别的一二百户,但同一家族的人户居住也比较分散,通常各自居住在相距数里、数十里或百余里的小寨子里,既有一寨一家族,又有一寨数姓,一家族杂分数寨,家族与数寨相互交错的状况。明清时期,由于卫所、城镇汉族人口的不断增加,住在卫所、城镇及其附近的部分仡佬族人户因其分散、量少而融入城镇的汉族,还有一部分散居在苗族寨子的少量仡佬族人户融入苗族,如与安顺湾子、大仡佬寨的仡佬族同属杨姓家族的某些人户迁到普定县白岩区草子铺一带融入当地的苗族,那里的苗族也承认他们是苗族成员。滇东、川南、湘西的仡佬族各家族,在清代时融入汉族。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汉族人户融入仡佬族的某些家族,尤其是一些被中央王朝派遣到仡佬族地区为官主政的汉族官吏,他们带着家眷和随从的同宗人户来到仡佬族地区。经过几代人之后,出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他们逐渐与当地仡佬族相融合而成为仡佬族众多家族中的大姓家族。如在黔北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韩姓、郑姓、骆姓大家族。据韩姓《酉阳宗谱》载,韩姓远古祖先本“周原姬姓”,“成王剪桐,封弟及身之受封在唐,子孙食宋韩,故韩之受姓已始”。唐代,“韩与杨端奉旨平播”,“封为播州守”。死后“殡在城北云阳阁之旁”。明初,“韩与邹、骆、冉,建树州之绩,四司分管珍地”。“珍地”,即宋代珍州之地,包括今正安、道真两地及桐梓、绥阳之一部分。汉族官吏融入的仡佬族韩姓大家族在这一大片地区势力强盛,他们在“播郡(今遵义地区)之中,烟户纳多,数千丁男,难以枚举”。另一大家族郑姓,据《郑氏族谱》载,仡佬族郑氏家族“先祖郑畋,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奉旨”统兵“征剿”三峡,继而“始入播境”,传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十二辈土司郑昌生镇守播州”,管辖这一带的仡佬族,后来逐渐成为这里的仡佬族大姓家族。再如,《骆氏族谱》称骆姓“肇自吕望、文王之后”,“周成王赐侯于骆”,“故赐姓曰骆”。骆氏家族传到唐代,唐僖宗“敕布”,“搬移家室,迁于播州”,后“移往真(即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土安居,以镇边鄙”,成为仡佬族大姓家族。
此外,正安县的仡佬族谢氏家族,30多代人以前从务川迁来;正安县安场区石井乡仡佬族冯姓家族,先祖在唐代来自四川渝州巴县;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区半坡乡侯溪《高氏族谱》称仡佬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大和县”,明代受命“赶苗托业”而迁居该地繁衍为仡佬族高氏家族;黔西县定新民族乡五艾村一带的高姓,500年前从四川迁到大方泸子塘,生7子,分为7支,繁衍为大方、黔西、织金、清镇等县的高姓7个家族。
仡佬族家族绝大多数是同一姓氏血缘关系的共同体,还有一些是某一姓氏当中的某个老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关系共同体,即所谓“同一个老祖宗分衍出来的”。多数是一姓一家族,也有一姓数家族。家族结构是仡佬族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仡佬族家族内部,由若干家庭按父系血缘辈分关系相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内若干不同的家庭,或绝嗣,或繁衍,在家族中的各个家庭之间自然形成亲疏程度不同的血缘和亲缘关系。
(二)家族世系谱牒
世系谱牒是仡佬族家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维系其家族内在关系世代相传的基本形式,具有长期性和牢固性。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仡佬族各家族内外关系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和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增多而有所松弛,但家族谱牒始终牢牢地维系着仡佬族各家族内的广大成员。
仡佬族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谱牒,均按汉语拟成,通常取封建时代的各种吉祥福禄之字,字辈相连形成家族繁荣昌盛之意,以此牢固地将整个家族的若干人户按辈分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大姓家族申姓的谱牒字辈是:“奕允文章尚,懋修学友恒,可知昌必久,世续广贤能”。安顺一带的仡佬族杨姓家族谱牒字辈是:“朝启再应发,有登光开甲,国正天兴顺,世代保中华”。安顺附近大仡佬寨、河桥,平坝鸡窝寨等地300多户的吕姓家族谱牒字辈是:“朝洪登有溪,汝文世代兴,颜廷坤德正,永昌王开成”。分布在黔西县定新民族乡胜利村、欢庆村、新庄村平寨,舍坡民族乡雨贯村、甘棠乡樱桃村方竹林、威宁县八步等地的仡佬族李姓家族谱牒字辈是:“文良春国玉,朝廷永敬之”。黔西、大方一带的仡佬族高姓家族谱牒字辈是:“世学年万开,孟永德天怀”。
仡佬族的家族世系谱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家族因谱牒过于繁复而造成混乱,会在一定时期对其进行修改,一般在家族宗祠办“清明会”时召开全家族成员大会来进行。如道真、正安一带的仡佬族大家族郑姓,原来的谱牒字辈是:“昌望衍子遇,从永旭廷绍,泰仕文光先,永德垂后世,泽留乾坤长,大振学远延”。后来在郑氏宗祠全家族大会上更改为“昌遇旭廷绍,泰仕文光先,祖德乾坤大,学运后人延”。又在水车坝郑氏祠首作过一次修改,改为“文光先代,德继周传,维新世绪,天国启贤”。后来又嫌太过简单再次更改,改为“学道明先圣,习书启达行,文章光尚国,富贵永朝天”,一直沿用至今。
谱牒的结构,代代遵循,仡佬族每个家族的后代子孙均按家族谱牒起名。谱牒里的每一个字称为排行,孩子出生以后,长辈便严格按辈分排行为他取名字,姓名相加通常为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姓氏,第二个字是排行,第三个字是属于自己的名字,通常由长辈按吉祥昌盛之意或根据自己的喜好而自行确定。这样,整个家族所有人的姓名都按一定的排行字辈而有条不紊。此外,家族谱牒的作用还表现在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十四日“过月半”时向已死去的长辈、祖先“烧符纸”,即用白皮纸包着钱纸,在空白包皮纸上书写此“钱”,并写上收纸亡人的名字,交给某一位长辈或老祖先收用,这也体现了其家族谱牒字辈。一般对最近三四辈的亡人每年进行一次“烧符纸”,那些更高辈分的老祖宗则每隔三四年书写一次符纸。
(三)家族礼仪
仡佬族家族内各成员间的联系与交往是十分频繁密切的。家族内各户之间的家族观念也是很牢固的,在他们之间密切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具体表现出来。如,本家族某一户家中有重大事情,如修建新居、红白喜事等,他们之间会互赠礼物或互相祝贺、互相帮助。尤其是红白喜事,对本家族的人,无论远近都要通知到,得到消息后,人们都会带上礼金或者礼品迅速前来参加。一般说来,家族成员比非家族成员送的礼物要贵重一些。若某一户不幸遇到灾祸,如房屋失火被烧之类,同家族的其他人也会纷纷前来,送来粮食、木料等物资,并帮助重建新屋。如果某户遇到别族人的欺凌,家族成员也会齐心相助。
在称呼上,家族内都以弟兄叔伯姑侄等相称,他们深感整个大家族为一个整体。尽管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渗入仡佬族的家族结构之中,家族内各成员间的独立活动不断增强,家族内各成员与外族、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但仍然没有影响家族内部各成员间彼此的紧密联系。每逢同一家族内的重要活动,即使迁出数十里、数百里的本家族人,也会跋山涉水回来与本家族的人认亲。同一家族的人比非同一家族的人在各方面的交往中都要深一层,因而家族的内聚力作为该民族的结构形式之一而始终存在于仡佬族社会之中。
仡佬族家族中都有自己的族规,家族族规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作为家族内部各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四)族长管理
仡佬族每个家族都有家族长,家族长是自然形成的,通常是家族中辈分较高、有文化、能办事的人,受到全家族的拥护。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面对琐碎繁杂的大小家事务,便需要有家族之长来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家族长处事果断、能言善辩、为人正派、善于协调和处理家族的内外矛盾及纠纷。比如家族内成员之间、家族成员与外姓外族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等,需要在家族的范围内或以家族的名义进行调解和处理。关于家族谱系的修改传承、家族祭祀、聚会等活动,或者家族产业的增减与管理,家族祠堂的新建与维修,家族宗祠学校的开办与聘请先生等等,都需要家族长出面。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几个大姓家族的族长有的具有较高的文化,有的甚至还曾担任过一定官职。如新中国成立以前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淞江一带仡佬族大姓家族韩姓族长是韩少高,他是淞江畔大路乡山村人,能诗善文。他每年都主持韩姓家族聚会,开办家族私塾,又创办了淞江小学,自外聘请男、女教师来此执教,使仡佬族韩姓家族的文化教育在全县处于较高水平,为家族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人,在当地或出外从政从教。韩姓家族的各种活动也按期举行,在其族长的管理下有较强的活动力和内聚力,成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的大姓家族。
仡佬族家族长常常会培养相应的接班人,当家族长年迈体衰,丧失了维护家族利益、办理家族事务的能力时,他便自动地把家族长应做的一切事务交给一个曾是他的助手、已有一定经验的新的家族长,颇有“任人唯贤”的意味。这种交接过程是顺乎情理,极其自然的。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家族间或家族内各户之间的矛盾和相关社会问题大都由当地政府处理,家族中原有的家族长大多年老,后继无人,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已担任当地乡、村干部和教师等公职,各家族长的作用逐渐减弱,越来越多地被本族的乡村干部所代替。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本家族中一些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外出做干部或者教师年老退休回家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家族长的作用,比如承头办理家族谱牒、清查整个祠堂产业(数亩田地、宗祠屋宇)和管理宗祠等等。
(五)家族的凝聚
仡佬族每个家族都有一个设置全家族祖先灵牌的祠堂,是整个家族各成员聚会的祭祀场所。仡佬族还规定了相应的祠堂产业和管理宗祠的人。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韩姓宗祠产业田地年收入约3000斤稻谷,是全家族人参加清明会聚餐的开支,届时各户只自带香、纸,在清明会上将本家族各户一年来出生小孩的名字登记在家族谱牒上,称“续家谱”。清明会期间,该家族的成员,包括近百里远的人户,都赶来参加,还在家族老祖宗的坟墓旁进行“挂青”活动。
正安县谢坝乡的谢氏家族是一个仡佬族的聚居中心,约有2000人。谢坝寨寨前立有约20米高的一根灯杆,这是谢氏家族共有的“神杆”,族人们燃灯敬祭,用以“驱鬼祛邪”。神杆的顶端设一小盏灯,用木滑轮送上,神灯罩一遮雨小棚,直至20世纪50年代都是请专人每夜上油点灯,灯油费从家族宗祠收入中划拨。仡佬族谢氏家族的人户每遇小孩病痛,便在此家族神灯下烧香燃纸敬祭。现在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燃灯祭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