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仡佬族停柩是头朝外,后来改为抬棺转过180度使头朝内,仍沿袭仡佬先民侧埋的古习。在遵义县一带,丧吊则在堂屋右上方角设一方桌,将死者包过的头帕卷成筒状,竖在桌上做灵位,并焚香点烛,杀鸡将鸡的头、脚、心肝、肚分盘供于灵前,称为“五心肉”,再献酒祭奠,在堂屋内放置一坛咂酒,让前来吊祭的亲友吸饮。开孝帕也有讲究,贫穷者只戴内孝(即儿女孝),稍富者按吊客的亲疏、辈分开挂长短有别的孝帕,富者开普孝。做亡斋,为死者安灵、开路、择葬期,起丧发驾。
(三)买山
买山即买墓地,也称买阴宅基地。选择墓地需请风水先生,卜择风水宝地,通常选择的标准是要有山有水,有来龙去向,并且干燥、向阳、向山,既发钱财又发人丁的地方。临下葬时,要请法师做买山的仪式:用八炷香、八个供献、刀头、酒礼、长钱、板子钱、山家土府、九垒高皇大帝作祭祀。后用鸡毛、石灰、五谷在墓地四方下窑为界,意为死者在阴间才安宁。买完山后才挖阴井,开井时,首先要由孝子跪挖3锄,然后友邻帮忙。挖井的过程中要由一孝子专门看护,切忌杂物入井。阴井深浅视死者情况和地形而定。
(四)出殡
出丧的前一天晚上,亲朋四邻都要到丧家“坐夜”,与死者道别。送葬时以客多为荣,说明死者生前德高望重,有人缘。抬棺前须由一老人打着火把,一人烧着稻草在前面引路,一些地区必须由儿媳在前面点火引路,如无儿媳也要由侄儿媳妇来代替。由一孝子手捧“引魂幡”,端着“灵牌”,其余孝子扶杖哭泣、掖柩以行。抬丧的、扶棺的、放鞭炮的、吹唢呐和敲打锣鼓的,依次而行,形成长长的出殡队伍。丧后左右各有一人手拉长白布,谓之执绋,让送丧的人们走在两条白布中间。送丧到墓地,将棺木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墓穴后,风水先生要卜墓地风水和方向,最后以布遮天,敞开棺盖,让孝子清理棺内的杂物,这一刻也是孝子、家眷及亲友与死者的最后一次见面。哀别后,便要锹土掩棺,这时,先由正孝子右脚跪在棺材上,左右填盖三锄泥,再由众人一起用手垒坟。安葬好死者后,孝子们呼叫着死者的称谓原路而归。丧家会置办酒席表达对前来吊丧送葬的亲朋好友的感谢,称为“吊客饭”,吊丧的亲友饭后便将吃饭的寿碗带回家,称“赶寿”。三日后,孝子们再次前往墓地,添土培坟,谓之“复三”。并在墓前和周围种上松柏或者桂树,称植“风水树”。七日后,再设家馔祭奠亡人,供灵上食,谓之“烧七”,直到四十九天撤灵。
(五)烧七
“烧七”是指丧家在死者逝后的第七日烧钱化纸、超度亡灵的祭祀仪式。第一个七日叫“头七”,第二个七日叫“二七”,每个七日都要烧纸焚香,直到四十九日的“七七”为止。烧七通常不请巫师,但若死后的七个七中,有一个逢农历初七、十七或二十七,就成为“撞七”,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请巫师来超度。
(六)夜葬
在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有夜葬的习俗,即晚上埋葬不幸夭亡的孩子。孩子夭折,实属一极不幸之事。俗话说“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在仡佬族家中,孩子死后,全家悲痛不已,但谁也不能哭出声音,必须在当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请人抬出去埋葬。孩子葬在何处,只有帮忙的人才清楚,父母绝不能一同前往,如果去了,就是犯了大忌,今后所生的孩子都不容易带大,不幸夭亡的孩子会变成“鬼”,随时可能找回家来掠走弟弟、妹妹的灵魂,直至把弟弟、妹妹“喊走”。当地的村寨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对门有个埋儿坡,不怕你儿子生得多。”
同样是孩子夭亡,但埋葬的方式各个仡佬寨有所不同。会说话的孩子死后要用木板停灵,且只能停放在堂屋的侧面,而且是横放,头不能朝着香火面,只能对着墙壁。灵下照样会点桥灯,烧钱化纸。埋葬前要请一位木匠师傅做一个“金(木)箱”装殓,对埋葬地的风俗也会有一定的选择。而对于还未牙牙学语便夭亡的孩子,人们觉得更为不吉利,因此不为他停灵,不能烧钱化纸、做“金(木)箱”,也不能择地,埋葬时只能裹一根席篾子,前来帮忙埋葬的乡邻们事先要喝酒壮胆才悄悄抬着亡孩去埋葬。埋葬的地点通常会选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的中间,并且不能仰面而葬,须口鼻朝下扑着埋。埋好以后壅上泥土踩紧,再在小坟丘上盖一个箢篼,用三根削尖的小木棒做成一个三角叉插在坟丘上。
如果还在哺乳期的小婴儿夭亡了,埋葬时要封上一瓶母乳,随孩子一起下葬,寓意着孩子到了阴间永远都有奶吃。同样,长大一些的孩子会用小土罐封上一罐米饭与孩子葬在一起。只要是夭亡的孩子,除了下葬时随身穿的衣服外,所有生前属于他的东西,无论新旧好坏,一律要在埋葬孩子的当晚全部烧毁。总之,孩子夭亡是一件极其痛苦而又被视为不吉利的事,因此家中人都很忌讳说“死”这个字,以及与之相关的字眼,若是有外人问起,他们都说孩子丢了或者不见了。
(七)煞汪等
在贵州省晴隆地区有一支仡佬族,他们在老人百年归天后,在办理丧事的民族礼仪中,要举行一种特殊的超度亡灵的仪式,叫做“煞汪等”。人死以后,装殓入棺,亡人只能穿用棉布做成的古装,男女有别,然后要请先生择吉日进行“煞汪等”。“煞汪等”时的先生由仡佬族人担任,并清一色用仡佬土话。仪式的各个程序中,孝子只包孝帕,不穿孝衣。
“煞汪等”的第一天,要起经、杀鸡、杀猪祭祖。第二天,举行开堂仪式,要杀牛、杀鸡祭奠亡灵,“煞汪等”的举办也要视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而定。如果实力不济,只需请道士先生开路,直接送上山去埋葬,待主人家经济条件好一些后,再集中一代或数代人一次性操办。第三天要举行团客仪式,是丧事活动中最隆重热闹的一天,死者的亲朋好友在这一天都纷纷赶来,女婿要送来灵房、纸马,并牵一只羊来做祭品,这样才能领取一套孝衣,如果女婿没有羊祭,主人就不发给他孝衣。最具特色与原始宗教意味的三种仪式便在这一天举行。
第一种仪式是舂盐钵,仡佬土话为“登撬咪”,通常在上午举行。由亡者的大女婿背一个盐钵来往于灵柩前,族中孝子及寨邻、亲朋好友纷纷上前,用木棒或石头争舂第一捶,争舂者人多势众,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其他的女婿也会组织几个人紧紧护卫着背盐钵者。整个场面十分壮观,喊声震天,热闹非凡。舂盐钵意在祝福主人发财富裕、洪福齐天、万事顺意。
第二种仪式是斗牛争春,仡佬土话为“咖黑”,通常在中午举行。由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成雄牛和雌牛,到牛圈中开怀嬉闹、猛力角斗、争交“配偶”,争吃熟牛肉,常常弄得人人气喘吁吁,遍身牛屎。这种仪式寓意主人日后六畜兴旺,代代有牛祭祖,且后裔兴旺发达。
第三种仪式是买飞龙马,仡佬土话为“沸虐”,通常在下午举行。由族人选一位长者,头戴篾帽,身披蓑衣扮成买马人,到亡人的灵柩前去买大女婿送来的纸马,意味此马不是普通的马,而是飞龙马,是亡人的专乘坐骑,专供亡人骑着飞上西天极乐世界。
三种仪式过后,“煞汪等”仪式全部完毕,“煞汪等”是晴隆仡佬族的一种特殊习俗,具有浓厚的原始气息,整场仪式只用一只可吹叫的牛角和一把扇子,没有经书文本,经文全凭先生口传记背。“煞汪等”仪式结束后,要请汉人道士先生主持仪式,按汉人的习俗出丧安葬、垒坟、立碑等。
第七节节庆习俗
仡佬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与汉族和其他以农耕为特征的少数民族一样,仡佬族也建立并一直使用干支的纪年、纪月、纪日法,以此作为确定吉日或祭日的依据和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但仡佬族也有自己原始的岁时记忆,在一年的岁时中,特别注重春季和秋季,春、秋、年是仡佬族岁时节日的主要表现时间。由于仡佬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并深受居住地区其他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节日活动基本都是村落性的活动。有不少仡佬族地区的节日与当地其他民族相同,但是有三个节日活动是在所有仡佬族村寨中普遍存在的,一是农历三月的祭山节,一是农历七月的吃新节,还有就是春节(又叫年节)。
一、春节
春节又叫“年节”,同汉族一样,也是仡佬族最重要的节日,以农历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四为大年。腊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张贴门神、对联,挂红灯笼……其中,供奉祖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还有一层意思是请亡故亲人的灵魂回家一起过年。首先要打糍粑,通常打一个大的,再打一些小的放在大糍粑周围,一般为一大十二小,也有的为一大四小,在大粑上插若干谷吊。加之酒、肉、果品等呈列龛前桌上,然后焚香鸣炮,叩祭祖先,烧“下元袱包”。供粑到正月初三夜撤下。祭祖完毕以后,合家吃团圆饭。饭后,子孙们携带香烛、鞭炮等物,上山祭拜祖坟,有的也在初一的早晨上山祭拜。此后每日傍晚点香烛亮坟至正月十四。三十晚上要烧大疙蔸火,寓意来年喂大肥猪。深夜,待第一声鸡鸣过后,主人争先到水井挑金银水熬敬茶、烧天香,开门鸣炮,祭拜天地和祖宗。
正月初一合家团聚在一起玩耍,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务川、道真、正安等地的仡佬族,正月初四要上一次竹王钱,备上刀头、酒礼和香烛纸钱,到竹林中祭奠,奉请竹王兰君领取珍珠宝马,保佑“风调雨顺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正月十四,以佳肴美酒祭送祖宗,全家欢饮过大年。晚间,全家老幼再次到祖坟上亮灯供酒,作为过年期间最后一次祭祀。入夜,房舍、庭院、畜圈、谷物仓库等地,掌灯点烛,彻夜通明,许多地区都会舞狮舞龙。预兆在新的一年,喜庆盈庭,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水城蟠龙区猴场乡的仡佬族称过大年为“嘎毁毁”,包括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同样,腊月三十主要是祭祀祖先,合家团圆;正月初一青年男女们相会在寨后的绣花洞,对歌玩耍;正月初二要举行仪式送别祖先的亡灵,大年就算结束了。在当地,妇女们在过“嘎毁毁”节中备受照顾,她们在这三天中不用做事操劳,所有家务活均由男人承担。据说这是祖上留下的规矩,妇女们辛勤操劳了一年,应该让她们过好三天大年。
二、小年
小年主要是黔中地区仡佬族披袍支系的年节,其时间也不完全统一。如六枝地区的仡佬族过小年有两种时间,一种是从冬月的第一个虎场天开始,或者说冬月的某一天,即祖先到达此地开荒辟草的这一天开始,前后一共过三天;还有一种是从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过小年,其后是过大年。传说,因当年老王派兵出征,马上就要过年了,为了能让全家人在一起过团圆年,就提前在腊月二十七开始过三天年,送走了出征的亲人后,接着再过三天正式的大年。结果出征的亲人一去不回,家中人便把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作为怀念他们的日子,在这三天举行祭祀仪式,召他们回家过年。后来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披袍仡佬在过小年的三天时间里,主要内容是祭祖。第一天早晨先用糯米打成粑粑,将粑粑捏成祖先的模拟像,再捏八对圆形的小粑粑。传说仡佬族分为九支,八对小粑粑代表给另外八支的三天长献,是不能给外人吃的。小年的三天都要举行同样的献饭仪式。献饭要用黑山药炒伢猪肉做成一道主菜,再将猪肉切成九块四方形作为祭品,每块三四两重,祭祀时还要把饭捏制成九个饭团,进行一项占卜。即在饭团上插三根金丝茅草,以判断明年庄稼的长势。茅草插在饭团上,慢慢就会变蔫,如果是叶子钩头的形状,则表明谷子饱满,有重量,所以垂下来,预示着明年有一个好收成;如果茅草依然是笔直的,就代表来年的谷子长势不好。摆上这些祭品后,关上门,吹灭灯,据说这样先人们才会前来受献。献分三献和五献,即请三辈和五辈。在过小年的三天里,青年男女还可以聚在一起举行多种娱乐活动,如打磨磨秋、打秋千、踢毽子、对歌等等。这样的小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当地的披袍仡佬有“小年为大”的说法,他们也过大年,但并不是十分注重。
三、抢春水
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有“抢春水”的习俗。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便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储备好水,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能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在头一天晚上就请到家中居住。待第一声鸡鸣后,“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此时不能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12碗(闰月舀13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谁家抢着“头水”,谁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四、祭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