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19100000010

第10章 生态移民移入区生态环境及效益评价(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区域可持续战略的实施,迫切要求协调人地关系。生态移民不单纯是一种以反贫困为目标的经济自利行为,同时还肩负缓解当地人地关系和环境退化等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综合客观地评价生态移民移入区的生态环境及其效益,开展科学的生态移民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移入区资源环境分析

资源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资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故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组织维护。

(一)移入区概述

1983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宁夏北部川区的永宁、平罗、中宁、中卫四县有条件的荒地上实行吊庄移民。同年3月,首先批准南部山区的泾原县和隆德县分别在川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永宁县芦草洼和平罗县潮湖建立移民吊庄基地,即前期所建成的芦草洼移民吊庄区和隆湖经济开发区。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又决定固原县(现在的原州区)在银南地区的中宁、中卫县交界处的大战场建立移民基地。7月,开始正式勘察设计,与此同时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1986年2月,在总结前几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又批准西吉县在中卫县南山台子、彭阳县在中宁县长山头、海原县在陶乐县月牙湖、盐池县在灵武县狼皮子梁,分别建立移民吊庄区。1990年,又批准西吉县在青铜峡玉泉营建立移民吊庄区,海原县在贺兰县的南梁农场建立移民吊庄区。截至1995年,经过批准建立的县外集中连片吊庄有11处,县外插户吊庄3处,山区县内吊庄6处,总共有移民吊庄20处。1996年,在东西合作对口帮扶的有力推动下,通过江苏、福建两省的帮助,又建立了华西村、闽宁村吊庄移民点,福建的石狮市对口帮扶在同心县城关乡又建立了县内的扶贫移民吊庄点“石狮镇”。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红寺堡开发区开工建设,按照“分散搬迁、集中安置、统一投资、系统管理”模式,红寺堡开发区从1999年开始实施移民计划。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红寺堡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区,开发水浇地50万亩(外围补灌10万亩),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7县和中宁县贫困群众19.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7%,行政区域面积2766平方公里,形成了2镇2乡49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的建制规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红寺堡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团结稳定。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作为全国和宁夏一个典型的、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拟以红寺堡开发区为例对移入区生态环境状况及移民效益做一分析。

(二)移民安置区自然环境分析

红寺堡移民区开发建设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已开发土地面积3.07万公顷,搬迁安置宁夏贫困地区移民19.40万人,红寺堡灌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属山间盆地,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为1240—1450m。地貌类型冲积扇平原为主,占82.8%,其次是缓坡丘陵,占17.2%。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年平均气温8.4—9.3度,年均≥10度的有效积温为2882—2959,昼夜温差大,日平均温差为14度。年日照时数为2900—35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37mm左右,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达2381mm,为降水量的9倍,干燥度为3.5。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风沙,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为17天,最大风速21秒,且伴有沙尘暴,多出现在冬春季节,造成土地沙化,干旱加剧。土壤类型分为灰钙土、新积土、风沙土和盐土四大类,其中灰钙土占土壤总面积的62%,风沙土占16.3%,新积土占6.2%,盐土占5.5%。

(三)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分析

安置区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红寺堡区地质地貌由缓坡丘陵、风沙地、洪积平原和河谷平原构成,是宁夏山区与川区的过渡带,黄河干流年径流量325亿立方米,另外还有苦水河、甜水河,年径流量0.146亿立方米。红寺堡区具备富水的储水构造,适宜移民生产生活。

1.安置区基础设施良好

一是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良好。红寺堡安置区每户移民都拥有“7个1”:户均1栋54平方米房子,1亩大拱暖棚,1栋养殖圈棚,1座卫生厕所,1台太阳能热水器,1台太阳能灶,1架卫星接收器,移民靠天吃饭的生活状态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给移民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自来水、沼气、学校、卫生室、农家店、科技服务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移民新村实现了“七通七有”,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广播电视、通邮、通电话;有学校、有村级活动场所、有医疗服务站、有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超市、有文化广场、有环保设施;在回族移民的迁入地,由于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几乎每一个移民村都建起了漂亮的清真寺,有些农民在家中安装了热水淋浴设备。移民新村的居住环境、住宅条件、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均较移民前有明显改善。三是交通设施较为完善。目前,红寺堡区建成各级各类公路5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二级公路101公里,农村公路36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对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农户普遍评价较好,方便了就近务工,子女享受到了良好教育。

2.产业初具规模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坚持以发展“节水型、特色型、效益性”农业为目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市场”的模式,使葡萄、设施农业、黄牛养殖和经果林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日光温室主要引进企业和大户园区化、规模化经营,农户重点以发展大小拱棚为主。目前已建成城东、乌沙塘、玉池、杨柳、水套日光温室园区5个,建成龙泉、杨柳、沙泉等千亩以上大小拱棚示范点19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5家,带动发展种植大户220多户。在种植结构上,日光温室以发展设施葡萄、油桃、经果林、育苗等为主,大小拱棚以发展西瓜、西甜瓜和辣椒为主,设施油桃棚均收入4万元以上,大拱棚西瓜、西甜瓜亩均收入近5000元,是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收入的10倍以上。2010年,红寺堡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是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之一,宁夏采取“两轮驱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达到了恢复生态的目的,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原有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结合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区、三北防护林工程五期、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以及退耕还林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在收回的500万亩土地上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工程,遏制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生态移民迁入区,重点完成移民新村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种植,创建优美宜居环境。截至2010年底,红寺堡开发区已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07.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89.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3.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6.0万亩);农田防护林工程11.2万亩;经济林6.8万亩(其中基地建设葡萄3.1万亩,高酸苹果0.8万亩,红枣0.7万亩,枸杞2.2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4.3万亩;围栏封育5万亩。极大的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很好的保护,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2.9%提高到现在的35.6%。

4.城镇化率逐步提高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红寺堡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近3年,红寺堡区引进资金9.52亿元,发展企业36家,年产值达3亿元。同时利用充足的风能资源,红寺堡区建成两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投资10亿元、5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红寺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4亿元,同比增长305.3%,增速位列全区第一。城区面积6.4平方公里的红寺堡,城镇人口已达2万多人,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12%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6%。

二、移入区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一)发展农业生产对移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移入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分析

红寺堡区自1998年通水后,当年冬灌3万亩,1999年,种植各类作物1.7万亩,粮食油料总产量达234.7万公斤。2000年,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7.7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34.5万公斤,人均有粮116.5公斤。2001年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67万亩,粮食总产达2525.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55公斤,种植桑树10000亩,枸杞4000亩,优质牧草1.2万亩。为了使灌区有序开发,先后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必须实施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桑蚕业及节水高效特色农业以及灌区沙化、盐渍化防治方面的建议,为红寺堡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提供了依据。

2.发展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发展农业生产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农业生产在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调节改善小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减菌杀菌、减弱噪声、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使红寺堡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其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是显而易见和难以避免的,乃至一定程度地阻碍、制约或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起土壤盐渍化;二是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和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引起土壤盐渍化。红寺堡移民区自1999年开始有部分地段出现盐渍化现象后,至今全灌区盐渍化面积已达580.53公顷,占红寺堡灌区耕地面积的25.5%,其中弃耕地面积达184.53公顷,占盐渍化土地面积的31.8%。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红寺堡3个控灌区内,涉及大河乡、沙泉乡和红寺堡镇等3个乡镇。

二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是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大部分都进入了农田生态系统,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其次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和严重土壤侵蚀;第三,农用塑料薄膜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每年有大量的废弃农用塑料薄膜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成为巨大的“白色污染”源。

(二)水资源利用分析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水资源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考虑,科学配置,强化水资源管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同类推荐
  • 英国,没有老虎的地方

    英国,没有老虎的地方

    数学家、诗人、作家蔡天新根据自己游学英国时期的经历写作而成的游记,作者的足迹遍布英伦三岛,从剑桥到牛津,再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英格兰,最后到伦敦。他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著名建筑、名人轶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鲜活生动,文笔优美。全书采用文字结合摄影照片的体例形式。128篇游记外加近200幅摄影照片,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全貌跃然纸上。
  • 有一天,我遇见了世界

    有一天,我遇见了世界

    本书是一本关于环球旅行家神威在世界各地遇见幸福的书。世界就是神威的万花筒,在旅途中,他与我们分享旅行的乐趣,分享旅行的意义。书中透过神威对旅行生活的态度,让读者有冲动背上行囊走进这个世界,享受旅行带给我们的一切改变。
  • 和最爱的人去旅行

    和最爱的人去旅行

    很多人都有旅行的梦想,梦想去看黄山上的日出,梦想去看海边的日落……然而,当我们长大后。面对没钱没房的残酷现实。面对没日没夜的工作,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还有多少人记得梦想的颜色?很多人都有带着孩子去旅行的愿望,愿带着孩子看遍世间繁华,愿带着孩子听遍人间万物……然而,当我们有了孩子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名校名额,面对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还有多少人记得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她并肩看遍世间风景。携孩子走遍世界角落,我们的家充满着幸福的味道。
  • 带着孩子去旅行

    带着孩子去旅行

    《带着孩子去旅行》收集了作者近几年带着孩子们在世界各地旅行后写的游记,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图片,见证了作者一家曾路过的那些美丽风景。每一次的旅行,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热爱自然、享受旅行的人定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 旅游与健康

    旅游与健康

    老人相伴旅游仿佛又回到青春时光,从而感受人生幸福;中年人外出旅游,可以洗尽疲劳,再增能源;青年人旅游,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会感到祖国的壮丽美好,使自己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恋人旅游,一起去登山涉河,陶醉于灵山秀水之间,会使两人的心贴得更紧,感到生命的美好、爱情的甜蜜,拍一张照片,也许会成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纪念。旅游可以一扫心中的怨气、疲惫,旅游使人的心理年龄永远处在青春的阶段。
热门推荐
  • 黄金卷纸

    黄金卷纸

    我的际遇就是这样的神奇,从高中时的一张卷纸引发出的无限多的故事,我的离奇而又传奇的经历引发出的卷纸的主人老头子的神秘身份,黄金十二宫的家族。代行者家族之间的斗争。我与对手的爱恨情仇,三巨头之间绝对的合作,将带你进入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
  • 虚祖

    虚祖

    虚无缔造幻虚、灭虚两界,却又相互湮灭,欲要归墟!无数的纪元,无数的天尊为挽救这个天地,杀身成仁、自我陨落,以死时强大的冲击强行逆转两界的交融!种族间的争斗,宗教间的争斗,修士间的争斗,为岌岌可危的世界画上了重重悲凉的一笔!九大至高天尊之一的真理天尊为证虚道,屠戮生灵,欲要覆灭宇宙万物!夏清尘历劫重重灾劫,最终证无中生有,成为虚道之祖!立道统、定法则!造乾坤、教化万灵!
  • 中日兵事始末

    中日兵事始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百年一遇

    百年一遇

    故事伴随着人类语言出现,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也是当今一切文学之父。创作故事,我常把自己设置成为其中某个角色,体味尽各种人生角色,品尝尽各种人生况味。随故事而喜、而怒、而悲、而乐。当从故事中走出来时,忽然就会发觉,生活其实比故事还要精彩!
  •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大自然的困惑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大自然的困惑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大自然的困惑》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 踏道永生

    踏道永生

    文艺版:摘叶飞花,以气御剑。自沟神灵,化为本尊。排山倒海,日转星移。渡劫成仙,潇洒天地。简说版:尘世之争,意转心随。餐霞练气,吸风饮露。所谓大道有三千,因果有循环,倘若,情化为三千溺水,绝情为舟,我只问他,渡?还是,不渡?
  • 神鼎仙根

    神鼎仙根

    被定为废物的杜诩,无意间得到了一方神鼎,并且在自己体内种下了上一界才拥有的天赋灵根
  • 仙古妖逆

    仙古妖逆

    他眼睁睁目睹了那一战,改变他一生的那一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在血雨下跪了三天三夜。命运已被改写的他,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
  • 广武轩辕传

    广武轩辕传

    广武大陆五行能量充沛,万物吸纳修行。数万年以来。连年征战,种族势力林立。轩辕后人,手执神剑,开启传奇。
  • 一剑天行

    一剑天行

    东、南、西、北、中、神、幽飞、雨、姚、雪、君、罗、仇冰蓝烈火羽侯仙域易怒动九州……且看我仗剑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