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19300000015

第15章 日臻完善——明清时期(1)

青铜峡历史文化地理——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第一节明代——时事兴替

一、军政合一的地方建置

宁夏地理位置优越,“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背山面河,四塞险固”,“左距丰、胜,右带兰、会”,“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中国有之足以御外夷,外夷窃之足以抗中国”(《嘉靖宁夏新志·形胜》),战略地位重要。

明朝初年,基本上承袭元制,在全国各地分设行省,行省之下设府、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在边疆地区,不设府、县建制,而是以卫、所军事官员兼理地方民政。银川平原于洪武三年(1370年)置宁夏府和县级政权,后因残元势力不断侵扰,于洪武五年(1372年)“废府”,并将官民迁往内地。洪武九年(1376年)创建军卫,直接由军事系统的卫、所建制取代了地方的府、县行政建制,既管军事,又兼理民政,即“屯田戍边”。平原农业区由军队来屯田耕种,屯田的戍卒称为“屯军”,他们同军士一样,编入军籍,三成人守城,七成人耕作,平时耕种,战时打仗。每个屯卒耕地50亩,粮食全部上交。屯田的基层组织是屯,若干垦户为一屯,屯户筑堡以居,修建土城,围以壕堑,士卒固守,就像一座军营。

朱元璋时期,推行“以同姓治异姓”的基本国策,分封藩王镇守全国要地。明成祖朱棣通过政变上台以后,为防止各地藩王效法自己的做法,便将其父的治国政策改为“以异姓治同姓”,推行撤藩、削藩,封边的藩王不再参与边地军事管理,边地的军事改由朝廷派遣的总兵官来执行,并派心腹太监到各地“监军”。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设立宁夏镇,首任总兵官由左都督何福担任,镇守宁夏,节制山西、陕西、河南,统一指挥西北全境。

明代宁夏有七卫、四所:卫有宁夏卫、宁夏前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宁夏中卫、宁夏后卫;所有宁夏灵州千户所、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平虏守御千户所、韦州群牧千户所等。

1.宁夏卫,领有叶升堡、汉坝堡等两堡及烽堠

叶升堡。叶升堡在小坝东北13公里,建于明洪武九年。堡以明代副将军叶升的名字命名。叶升堡处在公路、渡口要道,素有“雄鸡一鸣听四县”之说,古有“贡米之乡”之美誉。清代属宁夏府宁夏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宁朔县二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叶升乡。1949年,是二区人民政府驻地。

小坝堡。原名汉坝堡。其得名与汉延渠水利设施有关。

汉延渠、大清渠、惠农渠、泰民渠四渠流经小坝,汉延渠退水入惠农渠。元代董文用、郭守敬修渠建坝,立木闸。

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建石闸。清代属宁夏府宁朔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始为宁朔县政府驻地。1949年,为宁朔县一区人民政府驻地。

2.左屯卫,领蒋鼎堡、瞿靖堡、邵刚堡、林皋堡、陈俊堡、马站堡等六堡及烽堠

蒋鼎堡。蒋鼎堡在小坝西南5公里。明洪武初设堡,堡以屯长名字命名。蒋鼎堡西邻甘城子营,境内大小湖泊70余处。清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四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蒋鼎乡。1949年,属四区人民政府管辖。

瞿靖堡。瞿靖堡在小坝西北6公里。明洪武初设堡,堡以屯长名字命名。原堡内外有寺庙14处,有李俊塔的姊妹塔——永寿塔一座。历史上集市繁荣、生意兴隆,尤以当铺最为出名。清属宁夏府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瞿靖为四区政府驻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瞿靖乡,同年,宁朔县政府由王洪堡迁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县政府又迁往小坝。1949年,为四区人民政府驻地。

邵刚堡。邵刚堡在小坝西北16公里,明洪武初设堡,堡以屯长名字命名。邵刚历史悠久,汉代就在境内设灵武县,西夏在境内设顺州,长城、壕堑、营垒、烽墩遍布。明嘉靖年间,宁夏总镇南路守备驻扎于此。清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三区(李俊)。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邵刚乡。1952年6月,为五区人民政府驻地。

林皋堡。林皋堡在小坝北6.5公里。明洪武初设堡,堡以屯长名字命名。林皋堡是西至灵武口古道必经之地,由明朱《灵武秋风》诗和清胡秉正《林皋道上口占》诗可见一斑:“驱马林皋道,山河势接连。浮云临水净,落叶信风偏。雁阵喧晴日,霜花淡远天。谁家新酿熟,击鼓庆丰年。”清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二区。1949年建乡,属一区人民政府管辖。

陈俊堡。陈俊堡在小坝南3公里。堡以屯长的名字命名。陈俊,福建莆田县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清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二区。1949年,属一区人民政府管辖。

马站堡。马站堡在小坝北11公里。原名林武马站堡,嘉靖年间增设。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此建军马站,故名马站,由此可说明历史上青铜峡在马政上的重要地理位置。清代属宁朔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三区。1949年建乡,属三区人民政府管辖。

3.右屯卫,领大坝堡及烽堠

大坝堡(大坝营)原名唐坝堡,它的得名与唐徕渠的水利设施有关。元代董文用、郭守敬修复唐徕渠,建坝立木闸;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建石坝。大坝地处古道要冲,是军事重镇之一。洪武初年建大坝堡,有马官军500名。清初属玉泉营,分防大坝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宁朔县二区(叶升)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大坝乡。1949年,属宁朔县一区(汉坝)人民政府管辖。

4.中屯卫,领汉伯渠堡、马家滩、陈袁滩等及烽堠

青铜峡峡口,明正德五年(1510年)为汉伯渠堡。清代先属灵州,后属宁灵厅。民国属金积堡。1949年,为三、四、五区人民政府驻地。

马家滩,明属中屯卫。清代先属灵州,后属宁灵厅。民国属金积县。1949年为六区人民政府驻地。

陈袁滩,1949年前,陈滩属灵武县枣园乡,袁滩属左营乡。1950年1月属吴忠,同年5月置陈袁滩乡。现又属青铜峡市管辖。

5.中卫,领广武营等及烽堠

广武以“广布武德”命名,明正统九年驯服都御史金濂始奏筑城,为西路军事要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中宁县,1949年属七区(渠口)人民政府管辖。1960年8月,划归青铜峡管辖。

6.明代青铜峡四大兵营

玉泉营。弘治年间,玉泉营驻有官军,设官军仓场。嘉靖年间,属南路邵刚堡。万历十五年(1587年)筑城,周回三里,址在唐徕渠西。设守备、游击,为南路玉泉营。东至黄河15公里,南至广武营分守岭30公里,西至贺兰山15公里,北至宁夏省城45公里。

明洪武年间,玉泉营所属关墩12座。清乾隆年间,玉泉营所属关墩101座。民国初年,清兵制取消,玉泉营成为民居的堡寨。

干城子营。在小坝西北,邵刚境内的戈壁滩上。干城子营遗址尚存,古城黄土夯筑,且近边墙,应是宁夏南路管辖的戍守边墙官兵驻扎的一座兵营。

广武营。广武境内长城、烽墩、驿站、驿塘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芦沟遗迹,元昊行宫历史悠久。原址在青铜峡水库淹没区。

大坝营。前大坝堡(唐坝堡)已叙,这里不再赘述。

二、长城文化

长城的缘起,是出于军事防御目的,但深层的原因却包含着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历史地看,长城虽然是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不完全是中原王朝处在衰势或被侵时期的防御工程,青铜峡北岔口长城而是中原王朝处在强大时期,有力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背景下修筑的。在长城带上的民族冲突和战争,不但没有阻隔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反而形成了民族大融合。从汉朝在长城沿线设立“关市”,到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立“马市”以及民间往来的“民市”、上层之间往来的“官市”等,都呈现的是贸易繁荣的景象。贺兰山长城沿线的诸多关口,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南北经济贸易的榷场和集散地,发挥了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长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整个历史进程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促进了文化交流,甚至对世界历史也产生过重要影响。长城为什么又叫边墙呢?据说当时明政府为了缓解人们对过去修长城所造成的恐惧情绪,故而称“长城”为“边墙”。

1.西长城(边墙)青铜峡境内的明代西边墙

宁夏古代长城修筑,早在战国时就开始了。此后直到明朝,在中国的北方先后有20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而且很多朝代修筑的长城都不在一条线上。据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估算,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多万公里。

长城的修筑方法,在平地为内筑高墙、外挑壕堑,高山险峻处,则劈崖削壁,再略事修筑即成。长城内外,在视野宽广的“四顾险要之处”,设有联络成网的烽火台,作为传递军情之用。长城内侧沿线,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口处,筑有大小不等的城堡,供守卫长城的军兵驻扎。这些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兵营城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

西长城,从甘肃靖远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沿河东北上贺兰山,长约四五百里,明时属宁夏镇中卫与左、右屯卫管辖。据《弘治宁夏新志》载:成化年间修筑了“自双山南起至广武界止,长一百余里”的边墙。但是,到嘉靖年间,这些边墙都已经“倾圮不堪保障”。嘉靖十年(1531年),佥事齐之鸾托“万金”,修筑了南起大坝堡,北到贺兰山三关口,长达八十里的“边防西关门”。完工不一月墙堑就被风沙填平,征集民夫随挑随淤,因“不堪其苦”,不得已而弃之。嘉靖以后,宁夏镇对原有的边墙逐年进行修葺,而且亦有增筑,多为土筑,个别墙段也用石垒砌。

在青铜峡境内的西边墙,共有两段:一段是城西南墙,从双山(今青铜峡邵刚玉泉营西)向南,到广武界止,全长50多公里;另一段叫边防西关门墙,北自贺兰山三关口起,南到大坝堡,长40余公里。同时,还在边墙外40米处修沟堑一道,底宽9米,深2.6米,以阻骑兵进犯。又在边墙一侧修筑烽火墩,俗语有:“三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用以报警。按《明火炮号令》规定:一见零贼十骑或五六骑,白日即烧烟柴一小堆,放炮一个;夜即举火一把,放炮一个,仍沿塘传火票一张。一见贼二三十骑,白日即烧烟柴二堆,放炮两个;夜即举火两把,放炮两个,仍传火票一张。一见贼一百骑以上,白日烧烟柴三堆,放炮三个;夜即举火三把,放炮三个,仍传火票一张。一见贼千骑以上,烟柴火炮相连不绝,仍传报火票一张。

青铜峡从广武到邵刚的贺兰山脚下,残存边墙遗迹,有的存留比较完好,特别是北岔口边墙。北岔口位于小坝西北的邵刚营子山上,是“边防西关门墙”的一部分,石砌和土筑均有,烽墩纵横交错,皆依山势修筑,气势十分壮观,被专家誉为“宁夏的八达岭”“长城博物馆”。边墙附近筑有土、石烽火墩,在墩上向四周远眺,西靠贺兰山,北侧2公里处为北岔沟,东边边墙向南北蜿蜒,沟堑沿边墙向南延去,烽火墩像哨兵一样屹立于边墙东侧,山下是开阔的戈壁滩。

2.长城文化北岔口长城土筑部分

在文化方面,长城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和交流就是通过长城来进行的。长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冲突、传播、交流、变迁与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西汉以来,匈奴人越过长城南下中原,很快就融入汉民族之中,长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互市”或者“关市”,也是增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中原的汉族也越过长城进入北方匈奴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交融荟萃。汉族所擅长的农业技术、建筑技术、铜铁冶铸技术等都传到了匈奴地区,中原的文化艺术亦随之传入。

长城由西往东的走向,与大自然的河流、山脉、高原相随相伴。古人将长城的修筑与大地和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样显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长城,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爱长城成了爱国的一种象征。侯仁之先生说:对于长城这个问题不能以单纯的军事观点去注释,而必须从中华文化和整体时空去把握。长城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军事的,但深层原因却是文化的和经济的。今天,长城所特有的军事防御作用早已随着时空的延伸成为了历史,但蕴藏在它身上的精神却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青铜峡境内的长城文化是独具魅力的。这不但显示了青铜峡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而且展示了其在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我们应充分认识长城的历史价值,认识长城文化在青铜峡历史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长城,体悟长城的文化内涵,发扬长城精神。

三、兵事

明代在青铜峡地区发生过不少战事,《青铜峡军事志》《青铜峡市志》《方志与宁夏》等着作中记载的重大兵事主要有以下几次。

同类推荐
  • 清晨,在陌生的地方醒来

    清晨,在陌生的地方醒来

    三大洲两大洋,随天涯才女艾敏,奔赴一场最feel的生之旅行。天涯、人人倾心推荐!
  •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山西平遥古城特色、文化、传说等,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 走出贫困的历史选择

    走出贫困的历史选择

    本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持编辑的关于我区生态移民决策的相关论述成果,书稿通过对生态移民理论的探讨,宁夏生态移民的背景、形式、效益评价、个案研究、经验、启示及存在问题的系统梳理论述,揭示宁夏生态移民决策的科学性、必要性,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分析,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提供了思路和办法。
  • 独走乌江

    独走乌江

    本书作者长时间探寻乌江,以真实的笔触,丰富的图片,将乌江各各不同的角度尽现书中,详细记叙了贵州省地区的民俗、民风,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著名景点,是乌江地区的旅览、文化的细致导游。
  • 走·调

    走·调

    《走·调》是廖隽嘉首部旅行文学随笔集。分为“法国篇”和“肯尼亚篇”两部分。法兰西之旅沿着法兰西的红酒之旅路线展开,经过了兰西亚、博纳、阿维尼翁、卡奥尔等几个不太出名的小镇,从细微之处透视法国田园风光,体验了更原生态、更真实的法兰西生活。肯尼亚之旅则记录了非洲土著音乐背后的故事。
热门推荐
  • 清风有雨晴空笑

    清风有雨晴空笑

    清风有雨晴空笑,人亦有义人情暖!--题目由来。晨、岚、雨、风……我总觉得,有关天气的字词十分美好,因为它们早就被大自然赋予了美丽的意义。--人物名字。此文用来记录一些美好的事情。希望你喜欢。此人土土--佳
  • 离地狱最近的人

    离地狱最近的人

    小说家司马文辉,为新书能畅销找当红女星制造绯闻,结果很多人神秘地住进来,随后古宅外的树林屡现女尸,距离都和古宅、一座早就破败的古庙很近,古庙里,只有一个神秘的恐怖的怪脸男人……
  • 法相天门

    法相天门

    这是一个关于法相的传说,也是一个关于侠之大者逆凡成仙济世救人的神话。???当远古仙域被时空冻结,半阙瑶池坠落凡间;当万佛塔林如星闪烁,太古神山横空出世;当九幽冥界化为焦土,轮回之路长埋地下;当十方天魔纷纷入世,各路妖邪屠害众生;当域外魔女对李岩穷追不舍,甘愿为其改邪归正,却又怒其无动于衷而再造杀戮;当蒋氏双姝也对李岩情根深种,妹妹与他一路相随无微不至,姐姐为他赴汤蹈火香消玉殒……这其中的福与祸,恩与怨,仙与凡,孽与缘,情与债,看李岩如何抉择,尽在《法相天门》。
  • 近海岸花之彼岸之花

    近海岸花之彼岸之花

    她不骄纵、不狠心她只想要个爱她的母亲、恋人偏偏这一切都不如所愿她放下所有的私欲,只想要个完整的家。
  • 万灵鬼尊

    万灵鬼尊

    位面碰撞,世界崩毁,凶魔入侵,群魔乱舞。怀无上天赋,携最强妖刀,拥绝代佳人,戮无尽邪魔。他,一个表面冷苦无情、内心柔软而善良的少年,无意与人为敌,却被乱世逼着叛离正道堕落成魔。神,是他刀下亡魂;妖,是他刀下亡魂;魔,亦是他刀下亡魂。世间毁誉,世人冷眼,于我何干?我自淡然一笑,以吾本性,快意恩仇,屠尽天下,独掌万灵!
  • 豪门生死恋

    豪门生死恋

    “请你放手!”她眸光沉痛,苦苦祈求。“除非我死!”他肆意疯狂,霸爱强欢。那一年,她从海浪中挣扎上岸。凤凰涅磐,她为复仇新生。遇见他是必然,被爱上却是意外。你擒我纵步步深陷,将爱就爱的游戏里,上演一场豪门虐恋,纵然心伤累累,亦无法后退。刻骨铭心的恋人,相逢却不能相认。她挥泪斩断过往,他却不离不弃誓死守护。“琉璃,你是否还记得那一年的烟火?”她只字未语,决然离去。转身之际,有泪滑落,可我不会告诉你答案……永生不忘!逐鹿豪门,相爱相杀,最难过,还是情关。一朝风云突变,瞬间恩仇颠覆,回首来时路,已物是人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二十周年班聚之仙剑大会

    二十周年班聚之仙剑大会

    这是专门庆祝二十周年班聚才写的仙剑大会小说,里面的人物全是班上同学的谐音化名。
  • 世界精灵

    世界精灵

    寻找,不断的寻找。失去同族的罗文踏上了寻找同族的道路,这条注定艰险的道路上他从不停止。
  • 魑魅魍魉之四鬼

    魑魅魍魉之四鬼

    她奉命来到人类的世界将叛乱的小妖们逮捕,却遇见了身为人类的他。身为领导,她必须遵守妖界的规则。她不允许自己与人类谈恋爱,但偏偏她的心却对那个人类有所心动了……和她的初次见面是在他自己的教室,他看见的是妖怪,但他的内心是不害怕的。或许在他心中她的出现令他心动了……一场妖怪少女与人类少年的爱情故事在拯救世界中默默的上演了。
  • 仙墓之门

    仙墓之门

    墓中岁月逝,凡人恋红尘;下落入幽泉,上如天堂外;佛法最慈悲;妖心最无常;举头望苍天,天外是何方;魔祸来天外,方知是墓坑;墓中恩情仇,转眼成云烟;焚火烧天幕,挣脱墓中天;携手心中爱,逍遥自在天。群号:481048921,欢迎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