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82300000034

第34章 四面楚歌自刎乌江(2)

并且我还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以勇猛和才能让他的君主都感觉到他的力量的人是危险的;功劳大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得到相应的赏赐。请让我来罗列一下您为汉王所立下的功劳吧!您曾经俘虏了魏王,夏说,取得过井陉关战役的大捷,杀了成安君陈余,安定赵地、燕地、齐地,向南进攻打败楚国的20万人马组成的部队,杀了楚将龙且。您的功劳当世无双,您的才能也使刘邦感到不放心。处于目前的这种地步,依您的身份地位与才能功劳,您就是投降楚军的项羽,项羽也不会相信您,您帮助刘邦,刘邦也得始终对您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如此说来,您最后到底是想为自己找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蒯勇的分析是十分透彻的,但是在战争中果敢的韩信。在需要他做出重大的历史性决定的时候,却显得是那样的优柔寡断。对军事问题透视入微的他,却对这样一个十分明显的道理也看不清楚。他对翻通说:“您先不必说了,让我考虑一下。”

也许是历史在愚弄人。

几天以后,蒯通见韩信没有任何动静,就再一次劝说他:“不论是什么事情,都是想成功十分困难,但是失败却是十分容易的。时机是难以得到的,而且还极易于失去,时机一旦失去,可是再也不会出现的。希望您能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韩信对蒯通说的话也并不是没有进行思考,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为刘邦立下的功劳不少,在他打天下时为他出了不少的力,刘邦一定不会对不起自己。就是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也会把齐地封给他,因为他现在就是刘邦所封的齐王嘛!韩信对天下并不是热心追求的,只要是作一个齐王,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他最终还是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最终,韩信到底是死在刘邦的手上。他临死前才悟出一个道理:他与项王一样,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没有把握住历史赐给他的机会。所以他才无限心酸地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

2项羽的致命错误

当刘邦与项羽苦苦相持的时候,韩信虽然没有背叛刘邦,但是他的人马也迟迟没有出动。他对刘邦作出的解释是,齐地刚被他攻下不久,人心还不大安定,必须是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在那里再驻扎一个时期才可以安定下来。

如果他现在就从齐地出兵,他担心齐地有可能闹出什么乱子来。韩信对战争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彭越,他也以梁地刚刚被他征服,人心并不稳定,他需要在那里镇守一个时期为借口,告诉刘邦他暂时不能出兵。

韩信与彭越都不出兵,刘邦也只能是随他们去,因为刘邦对韩信与彭越已经是到了无能为力的时候,项羽已经把他打得没有办其他任何事情的力量了。

没有韩信的部队参战,刘邦与项羽的相持就始终处于下风。虽然项羽与他的八干子弟兵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但是他们的战斗力仍旧是汉军所无法相比的。刘邦的部队在项羽本人率部去与彭越作战的时候,取得了一次不小的胜利,就是打败了荥阳的守将曹咎,重新从楚军手中夺回了荥阳城。可是项羽得知荥阳失守,曹咎战死的消息后,立即率领他的子弟兵赶回到西线战场。刘邦一下子就再次陷入困境,他刚刚取得的军事优势一下子就变为了劣势。在几年的战争中,总是楚军战胜,汉军战败,甚至是在汉军的士兵的心目中都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楚军的惧怕心理。当他们得知项羽与他的子弟兵又回到西线战场的时候,汉军对付曹咎时的那种勇气就再也看不到了,各部队纷纷退守到坚固的城池中,没有一个将军敢于迎战项王。

刘邦感到战局的难以支持时,就派出陆贾为使者与项羽讲和。请求放回他的父亲。

刘邦的想法也许是这样:仅仅是靠他个人的部队与项羽作战,他是不可能获胜的。可是如果再加上韩信与彭越的部队,他就有把握获胜。现在,韩信与彭越不肯派兵参战,所以刘邦希望可以用和谈的方式拖延一下时间,等到他想办法把韩信与彭越的部队都调动起来,再与项羽进行决战。

项羽拒绝了。

项羽的内心中,还是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他不想与刘邦谈判,因为他认为刘邦是一个不值得他去与之谈判的人,而只是一个他必须去消灭的人。对战局的变化项羽始终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战场上他的主力部队对汉兵的威慑作用也对项羽起到了迷惑他的判断力的作用。项羽相信,他虽然在与刘邦的战争中打得并不顺手,但是他还是最终可以消灭刘邦的。

项羽希望战胜刘邦,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呼唤着和平——项羽自己也厌烦了连年不断的战争。

刘邦在陆贾的回复中已经看透了项羽的厌战心理,于是他又派出了一位姓侯的说客,去劝说项羽与他和解,两方重新分定疆界,共霸天下,和平共处。

项羽最终经不住和平的诱惑,同意了。

这个时候,汉军虽然在战场上处于劣势。但实际上它也有着楚军无法相比的长处。第一,汉军没有两线作战的威胁,士兵们一直是在荥阳一线作战,因此精力比较充沛;而楚军则长期奔波于东西两线之间,相比之下较为疲劳。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兵是以逸待劳。第二,汉军占据了敖仓,这使他们在军粮问题上不致于发生困难,即使他们坚守不出,与楚军相持个一年半载,也绝不必担心军粮会供应不上。可是楚军现在军中已经面临绝粮的危险。一是由于彭越总是在楚军的运输线上捣乱,楚军从来就没有粮食充足过,二是由于楚军总是处于长途奔袭中,军中粮食多的话也没有办法携带,三是楚军没有一个像萧何一样的人物为他们管理后方,粮食来源也成问题。

第三,汉军在项羽率部出击彭越的时候,再一次占据了荥阳及其周围的有利地形,他们坚守不战的话,楚军对他们发动强攻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也不得不接受刘邦的和平建议。也许休战对于他的重新崛起会有好处的。

可是事实证明,这是项羽有生以来所做出的最错误的决定。

他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把他的对手放在与他对等的地位上了。如果他不接受谈判,他始终在名义上还是义帝之后的诸侯之长,刘邦在指责他杀害义帝的同时,他也可以像武涉所说的一样,指责刘邦野心太大,挑起战争。可以把战争的一切灾难推向刘邦身上。而一旦承认了刘邦可以与他谈判,也就是承认了刘邦与他有相同的地位,他所拥有的权力,刘邦也一样可以行使。

这样,他就没有机会指责刘邦,而只能是听任刘邦指责了。

谈判本身也是一种进攻的手段。

依当时的形势而言,刘邦与项羽两分天下的局势已经形成。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向精明的刘邦却出现了一个失误:他对手下的几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们没有及时地加封。如果项羽可以借此机会,对韩信与彭越二人多做一些工作,加封他们为诸侯王,他们一定会叛汉自立,或者是坐观成败。只要韩信与彭越二人对刘邦与项羽的战争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刘邦的部队就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虽然项羽不可能因此而消灭刘邦,但是至少他可以因此而保住他自己的半壁江山。

事实上,尽管项羽没有去做韩信与彭越的工作,这两位将军还是不约而同地收住了他们进攻的脚步,坐在自己的地盘中,隔岸观火,不肯发兵帮助刘邦。一直到刘邦在与项羽的决战中再一次失败,才在张良的提醒下,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这两位将军才引兵出战,最后在垓下击败了项羽。

遣憾的是,项羽并没有能够抓住这一次机会,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也是历史赐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项羽本人在对待有功的部下的封赏问题上,一直就比刘邦的作法苛刻得多,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发现刘邦的决策中出现这样的失误。

分立天下的格局曾经在这个时期中有成功的可能,由于项羽与韩信这两个著名的军事家在政治上的不敏感,时机转瞬而去。项羽不得不与刘邦作劣势下的最后决战,韩信也不可能永远不出兵帮助刘邦。

当历史命令他们选择的时候,他们都拒绝了选择,于是历史使他们别无;先择。

也许是在项羽的心目中,从他分封天下18诸侯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把天下看成是他自己的天下,对于再分出一块去给其他人,他不能不感到心痛。

而刘邦呢?虽然他一开始还存在着在关中称王的幻想,把这一部分土地看成是他自己的,所以对这一地区的人民也是特别的宽厚,可是自鸿门宴以后,他就完全地失去了天下。对于他来说,除了汉中那么一个小小的僻远地区是他的领地以外,其他地区都是别人的,而与他刘邦没有什么关系。加封有功的部下,只不过是在拿他人的东西送人情,没有什么心痛不心痛的。

不同的心理感受使刘邦与项羽表现出不同的用人原则。显然在这个问题上,项羽的用人原则是不可取的。

当项羽心理上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以后,这种超人之上的感情就成为他的一种束缚,成为导致他失败的因素之一。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的特征不可能不影响他。

3鸿沟为界,项羽放心地回了江东

公元203年底,刘邦与项羽讲和,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属于楚,由项羽领导;鸿沟以西归汉,由刘邦领导。项羽送还了彭城战役中俘虏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

得到双方谈判成功的消息时,楚军与汉军的士兵们都欢呼着万岁。他们也许是战争的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所做出的一切拼杀都是出于不得已,他们早就厌弃了一切,只是他们没有办法使自己停下来。

历史终于听到了人民的呼唤!历史终于响应了人民的呼唤!但是历史所做的这一切,却是以牺牲项羽为前提的。

当刘邦与项羽中分天下的格局刚刚出现时,项羽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着在做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消灭刘邦。在当时项羽的力量明显地高于刘邦的情况下,他没有利用这一点与刘邦达成一项有利于自己的和约,以期在以后的发展中再一次战胜刘邦。项羽是把他超过刘邦的军事实力用于了无成效的两线作战与长途奔袭上,当楚军的军事力量下降,汉军的军事实力增强,楚军已经难以抵挡汉军的时候,项羽才不得不与刘邦订立下这么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和约。

是历史自己制订出相应的格局,限制着在历史中奋斗的人们。先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格局并能自觉地遵从它的人是成功者,漠视历史发展格局的人注定要失败。

项羽对历史太漠视了,他所注意的事情似乎只是他自己。

刘邦却早就意识到历史的发展,他一方面以萧何守关中,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一方面以韩信为大将,出征燕、赵、齐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以说,刘邦早就为与项羽的长期相持作好了一切准备。刘邦早就意识到双方的相持期一定会到来,他也为在相持中达到最后消灭项羽的目的做好了一切准备。

刘邦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与项羽提出和谈,因为他相信,一旦和谈承认了双方现在平分天下的事实,他有把握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使自己的实力绝对超过项羽。

平分天下,这早就是双方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只是刘邦是自动地向这条路上走去,而项羽却是不得不走。

由于项羽一直顽同地否认天下已经形成他与刘邦对立的新格局,所以他在和谈中吃亏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历史希望出现一个时期的分立,但是项羽却不给刘邦与他分立的机会,他渴望着统一。于是历史就赏给了项羽他所追求的统一,但却是属于刘邦的统一,而不是项羽的。

从表面上看,以鸿沟为界,楚国的疆域还是要大于汉国的,——虽然双方在名义上是约定中分天下,但是有三点细节必须注意到:第一,在鸿沟以东,至少还有两股名义上属于刘邦的势力——韩信、彭越。对于他们目前占领的土地究竟怎么处置,和约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约只是涉及到西线战场上疆界的分定,但是并不包括东线战场在内。如果和平以后两方不可以再发动战争的话,很明显,韩信与彭越的部队不会在条约上没有明文规定的前提下主动撤出的。那么,实际上,刘邦所分得的地盘要大于项羽所分得的地盘。

第二,刘邦所占据的地盘主要是关中地区,在秦国的多年经营下,这里一直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而项羽的主要根据地是在江东,在当时的中国,那里属于不太发达的地区。中国南部地区发展超过中国北方是南北朝以后的事情。汉代及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都是在北方。

第三,鸿沟的位置决定了这种疆域格局是有利于刘邦的。鸿沟是在荥阳城东的20里处的一条人工运河。以此为界,也就是说军事要地荥阳是在刘邦的手中。这也是一种承认军事占领现状的分界方法。可是刘邦留下了荥阳及其以西的险要地带,就使他处于进易于攻、退易于守的位置。而处于荥阳东方的项羽则正好相反。

在和谈中项羽是处于主动的一方。两次三番地派人来请求谈判的并不是项羽,而是刘邦,但是条约却是对项羽不利的。

历史总是在嘲弄人。

历史总是在嘲弄不尊重它的人。

几年前,也是在荥阳城下,也是刘邦在战争中处于下风,也是刘邦主动地派人请求讲和,讲和的条件也是平分天下,但是项羽拒绝了。因为当时范增还在项羽的身边,这位精明的老人对事情的本质有着清楚的认识,他劝项羽不可同意这样一个条件与刘邦和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邦才派陈平去行反间计,使项羽逼走了范增。如今,历史把原来的和平条件毫无更改地放在项羽的面前,项羽竟然同意了。

同类推荐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9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9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袁世凯传

    袁世凯传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本书资料翔实、语言凝练,作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多角度阅读定会受益匪浅。
  • 马克思(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马克思(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马克思,K.(KarlHeinrichMarx,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家庭和学生时代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律师,犹太人。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是家庭妇女,荷兰人。1830~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立志为人类服务。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起初研究法学,后来主要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成为该派“博士俱乐部”一个颇有影响的成员。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8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8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热门推荐
  • 高达寻路者

    高达寻路者

    CE纪元有句话是“你们又想挑起战争吗?”,所以我谁也不帮是坠吼的!可是看你们这样热情啊,我不帮忙也不好。我感觉你们AD纪元的人还是图样,图森破,要多学习,我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你们要知道,UC纪元的内涵底蕴比你们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我和他们谈笑风生!所以说啊,你们GundamMaster还是要多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要老想着性能碾压。QQ群:477588328
  • 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

    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与薪酬管理有效挂钩,如何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是管理者关心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与薪酬调整鉴别员工的能力、激励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将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通过系统的梳理员工考核与薪酬的关系并提供全面、科学、规范、实用的管理方法及相应表格,以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使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 红莲之尘

    红莲之尘

    在这片曾经是腥风血雨,狂风乌云,火山爆发的噩梦大陆,在这片曾经被誉为众神墓地的封神、弑神的大陆,在这片三族鼎立,勾心斗角,权利相争的神幻大陆,我,到了这片大陆又会展开怎么样的旅程呢?是诱拐小loli组建11团?亦或者是拯救大陆成为勇士?或者是打败邪恶的魔神?那些都和我没关系(本该如此的...可是作者坑我啊...),我一心向往着和平,但是在我身边却总是不断的发生以外,这叫我情何以堪啊。无邪的美女你们在何方!!!我内心中不断哀叹,但是为了保护自己身后的队友与佳人,我毅然决然的拿起了手中的剑,一次又一次的挥洒热血,一次又一次的斩妖除魔,一次又一次的...拯救美女...为了这片大陆,为了使大陆富强,冲吧!雪千尘。最后因为本人是学生所以除节假日外只在晚上更新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但是我的口号是每日必二更不定期爆发!!!
  • 风云之苍穹

    风云之苍穹

    少年们的英雄梦,少女们的公主梦,大家的传奇梦,尽在这风云之巅的玄幻世界实现。天下英雄出少年,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让英雄始终陪你成长!一切故事,尽在《风云之苍穹》
  • EXO之流年悄逝

    EXO之流年悄逝

    她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黑道第一高手,世界第一帮派的帮主,以寡欲为著,杀人不眨眼。他们,是世间最耀眼的明星,闪光灯背后,却还有不为人知的身份。他们在圣之殿相遇,不打不相识,然而,12款美男,究竟哪款才是她的菜
  • 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考察历史博弈,品味内里乾坤,洞悉生存方略,驾驭进退规则。当至高无上的君权遭遇强劲有力的相权时,一场不可避免的拉锯战即将爆发——或是君权衰落,或是相权占据上风,或是成就了外藩——当这一切归于寂静,帝相之争便走向终结,但历史仍在继续……在这里,有阴谋,有阳谋,有联合,有制约,勾心斗角,甚而喋血杀戮,会心处不必在远,制胜策略一转念。欧阳悟道编著的《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对此全景展开,帝王将相,轮番上阵,紧锣密鼓,好戏连连,一场比一场精彩,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
  • 相遇缘

    相遇缘

    一场相遇,改变了我家长为我规划的路,来到了曾经的家乡,又和他再次相遇,不知几年过去后,岁月是否改变了人......
  • 冠圣道

    冠圣道

    何为圣?凡之极致。试问诸天万界,谁主浮沉?世界,从落叶城开始。
  • 战场天下

    战场天下

    高考如同战场,下面我将把高考以战场的形式向大家说明我对高考的理解,向那些参加高考的人致敬,他们辛苦了。我要高声呼喊他们的伟大。这里是一个枪的世界,有各种异能,和法术。这里决定人强大的因素就是枪法的厉害程度。是介绍杨追风从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拥有了超强的枪法,如何拯救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实现自己的信念。然后就是他与女主角一段感人的爱情。
  • 错过为了再相遇

    错过为了再相遇

    童年时天真的欢语,和落叶一起掩埋在了地下。你说的承诺,已经给了你怀中拥着的人。或许是我死性不改,或许是我还爱着你。你的摸样一直清晰的停留在心里。下一次见面的动心,希望转身过后你已经将我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