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我不能专心做事怎么办
采访对象:小珍 河南籍毕业生
采访手记:小珍祖籍河南,随同父母来到北京。父母在北京做一些小生意,家中共有四个兄弟姐妹,小珍在家排行老二,这是一个不受父母重视的位置。小珍性格温柔、声音纤细,说话也总是细声细气的,从小吃惯了苦,在班里也很踏实,干脏活、累活她都没有怨言,同学们都叫她“大姐”。在实习前夕,有些受到户籍限制的岗位,小珍去不了,但是在北京谋个职也不是什么难事,与其他同学一样,她顺利地开始实习。
小珍学习的是旅游酒店专业,选择了去公司做文员。她吃苦耐劳、善解人意、组织纪律性强,实习生活对她来讲应该很顺利,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我这个外地人在没有从业经验、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说起来我的工作很简单,帮助整理公司的客户资料并分类归档,处理领导的讲话稿并打印或复印,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预订机票、发送邮件、传真,接送不重要的客户等。
这些说说很容易,但是对于刚起步的我来说,一切都感觉比较困难。由于对公司的环境、人员不熟,很多地方都不懂,而碍于面子的我又不好意思拉下脸去向同事讨教。结果,在公司的头几个星期就频频出错。
一次,在给领导打会议资料的时候,都是这计算机“联想”拼写闹的,我竟然把这份发言稿打错了好几个字,害得我挨了批评,在公司里闹下了一个大笑话。最让我“崩溃”的是,公司迎接一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大公司,我们要举行一个小型的冷餐酒会,经理让我订做蛋糕。他把公司要求的蛋糕形状图纸交到我手里,微笑着说:“这次是最简单的事情了,你总不会再出篓子了吧?”接下任务后,我很用心地找了一家以前合作过的蛋糕房,把图纸往他们那里一交,蛋糕房的人拍着胸脯说,“你放心,我们一定按图纸的要求做!”于是我很安心地离开了。临庆典开始前两个小时,蛋糕才送过来,我打开盒子一看,简直“惨不忍睹”:奶油不白,样子也变了形,蛋糕旁边滴着巧克力(我们要的不是巧克力蛋糕)!但是,再去换一个蛋糕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胆战心惊又万分内疚地看着客人和我们经理吃下由我订做的“丑陋不堪”的蛋糕。
一连串的事儿搞得我最近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信心了,对上司甚至还出现了畏惧心理,生怕出了差错挨上司骂。在公司里我主要负责一些文件的处理工作,有时候上司要求我把各种文件梳理出核心内容后马上交给他,但是有好几次他都对我大发雷霆,指责我工作中的疏忽,使得我现在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但是越在意这些我就越出错。私下里听说上司准备辞退我,这让我很着急,心情也糟透了。我该如何做才能令老板满意?
小珍的主要问题其实和职场焦虑有关。一个人的成就动机越强烈,越想成功,反而会忽视具体行动的实施过程,眼光往往只注意在结果上,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于当前任务的完成,这也就是她在文中提到的,越在意越出错。我认为小珍现在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过程中,而不是过多地在意结果的评价。
记得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它体型极小,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不管野马怎样狂奔、暴跳,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不少野马被活活折腾致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毙命,野马的死是由它自己的狂奔和暴跳所致。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动肝火,暴跳如雷,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自食苦果,可谓之“野马结局”。
这一道理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问题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问题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问题的发展与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要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者说是次要的,以便抓住重点,防止为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无休止地浪费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避免“野马结局”的发生。对于小珍同学来说,其主要问题是太在意结果,太在意大家对她的看法和评价,从而无法专心工作。其实任何人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熟悉环境、和同事搞好关系,都是顺利工作的有力因素。所以小珍目前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认真对待每件事情上,告诉自己“人没有不出错的”,“接受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过程”。
在小珍的叙述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个大家都存在的“通病”——那就是强烈的自尊心在作怪,“不敢”问别人自己不懂的事情,小珍也“拉不下脸”向别人请教。其实,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为人师”,当你问同事问题的时候,对方会获得一种尊重和满足。向他人虚心求教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你自己知道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是他人获得了尊重,因此密切了双方关系。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希望有类似情况的同学,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坚强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百家争鸣:
1.生活中你是否见过“小珍”这样的人?你觉得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2.想一想,你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帮她解决问题?
39.自己不受“重用”怎么办
采访手记:在前程无忧人才网站上看到一个专题沙龙——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实习生。企业界人士纷纷各抒己见,看上去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指导作用。但求职者和用工者往往是一对矛盾,究竟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对这些说法认可吗?我们以此为蓝本,设计了一道主观题,请学生谈一谈对这些观点的看法。以下内容即企业界专家对实习生的评说。
陈先生(经理助理):从小事做起
实习生一没有工作经验,二人脉关系也少,要获得公司的认可,除了认真、主动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公司不给工作,那要学会自己去找事做,如果把送快递、寄邮件这样的小事都认真对待、完成得很好的话,势必会给公司留下良好的印象。公司基本上并不指望实习生创造价值,更多的是对实习生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观察他们的态度、潜力和发展可能,而这些就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顾小姐(策划文案):要有责任感
我们公司是做广告的,一旦有项目就会变得非常繁忙,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虽然我们尽量不让实习生加班,但有的时候不得已需要他们延长工作时间,我们也会提前通知。大部分实习生态度还是比较好的,对加班没有什么怨言,但也有人经历这么一两次之后,觉得太辛苦,只说一句“事情太多撑不住”,把担子一扔就走人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让我们非常反感。
陈小姐(销售主管):不要找借口
现在有不少实习生能力相当不错,平时态度也认真,但有一点让人非常不喜欢,那就是犯错的时候首先就想到找借口推卸责任,而不是检讨自己的过失。我们部门曾经有一位实习生能力很强,已经可以和正式员工做相同的工作,而我也准备留用她了。可有一次,我让她寄一份快递,她写错了地址,导致邮件被退回,客户没有按时收到。本来这件事,你道歉认个错,也没有什么,谁都会偶尔出错的,可她却找了很多借口,一会说事情太多,一会又说是快递的错,这让我对她的印象一下子打了折扣,最终实习期结束我也没有继续留用她。
孙先生(人事专员):先奉献再考虑报酬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想来我们公司,劈头第一句话就问:实习生有工资吗?这样的学生通常我并不会接受他们。我们公司是设有实习工资的,但一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什么都没有开始做,就想着报酬的问题,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正面的态度。在索取之前应先讲奉献,真正做了事之后自然有人会把你的努力看在眼里,你也能得到应该得到的。现在的社会人都比较现实,但在一个学生身上,我还希望能看到愿意奉献的品质。
黄小姐(人事外包):先要有工作意识
我觉得作为一个实习生,必须先明确自己到公司实习是来工作来实践的,先明确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去年我们公司来了一位实习生,平时没有什么工作给他做,他也不会主动询问去帮助别人,也没有想过看一看公司的资料,只是每天自己带来一本课本读书。当问他为什么要来实习的时候,他说是学校要求,如果没有实习证明就拿不到相应的学分。这类学生根本没有实习工作的意识,企业肯定是不需要的。
马先生(市场推广):主动找活干
公司不是学校,没有人会主动把知识塞给你,但在公司里却可以学习到比学校更多的实践知识,关键在于实习生自己愿不愿意去学。工作是一定会有的,或大或小而已,退一步讲,就算实在没有事情做,那么可以观察,看别人怎么做,多观察也会有许多收获。机会是要自己去争取的,不要把别人不给你事情做当做借口,要知道实习期你已经步入社会,一切都要靠自己,公司没有义务培养你。
贾小姐(项目经理):主动去思考
在进入公司的时候,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就是上学所学的知识要全部归零。因为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理论,而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学校书本里是不会有的,需要你自己去寻找。这就要求实习生要有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填补自己操作能力的空缺。同时,因为没有经验,工作中难免会有挫折和失败,这种时候不能消极,要学会总结和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这是最重要的。
方小姐(客户代表):主动提问
很多实习生都不喜欢提问,好像这样很丢脸似的。可你既不知道公司工作流程,也不知道具体操作方法,甚至连公司里你要找的人坐在哪里都不知道,不问怎么行?我希望现在的实习生能更主动地把自己不懂不知道的问题提出来,这和面子什么的完全都没有关系,没有人是一开始都懂的,只能在边学边问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反过来,如果什么都闷在心里,那就没有人知道你究竟在想什么,你自己也不会进步。(注:上述职场人士说法,参考前程无忧专题沙龙)
综合几个班共计120份答卷,按照学生对上述不同观点的认真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1.主动性不够
2.不能克服困难
3.没有责任感
4.缺乏沟通
5.人际关系问题
6.经验不足
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学生的简述如下:
自身原因:没有良好的心态、自身要求高、未做好就业准备、自信心不足,还有独生子女问题,没有方向和目标、年龄小。
家长原因:家长不支持、不愿意让我们受委屈,怕我们吃苦。
社会原因: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对一夜暴富的过度渲染,人多岗位少。
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或许大大出乎老师和家长的意料,他们能理智地分析用人单位的观点和自身的现状,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可能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其实人往往是这样,不管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成为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健全之人,真实是超过一切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了解真实、承受真实,这就有成功的希望,所有的成功者也都是从看透欺骗和蒙蔽起步的。努力让我们做一个善于识别真伪的人,这样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很敏感,他不仅了解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能看透别人需要什么和自己应该追求什么。
百家争鸣:
1.在实习就业过程中,你认为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用人单位对实习生问题的总结,说一说你的看法。
40.走出职业选择的困惑
采访对象:张松 商务英语专业 实习期间开始做行政秘书,张处长 某国家机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采访手记:顶着蒙蒙的秋雨,我在约定时间走访了毕业生张松。他有几年在国家机关供职的经历,考虑问题非常周全,待人接物非常得体。经过数十次的电话联系,张松终于为我们联系到了他的领导。他说:“从领导的角度看问题,会对学校的帮助更大一些。”从这个角度看,起码说明两点:一是他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二是他考虑问题非常周全。
在张松的努力下,人力资源部的张处长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解读了“行政秘书”这一岗位。
这里的行政秘书最长的已经工作了六七年,从其职业发展来看,去留问题取决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个人意愿,有的学生非常聪明也非常机灵,但是性格不太适合单位的工作要求。我们这个金融监管部门是大机关,涉及保密的需要,工作闲暇时间也要非常安静,不能大声喧哗或非常随意;每个人负责一块工作,不能互相打听或商量;涉及的文件很多都是非常重要的内部资料,不能到处讲或到处说;也不能跟亲朋好友、同学去炫耀自己在这么重要的部门工作等,有的同学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实习期满后就离开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职位没有其他的升职空间,这也是一部分人选择离开的原因。二是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录用过程非常严格。当工作岗位缺秘书了,我们会与机关行政服务中心联系,他们帮我们初步遴选,如果缺一个秘书,他们会推荐5个人过来面试。经过这么严格的挑选,我们也不愿意频繁更换秘书。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制度层面的规定,但有少部分学生工作非常出色,领导非常喜欢,经领导特批,被推荐到相关机构工作,如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等。
谈到该项工作的利与弊。弊是工作收入偏低些,实习期间月薪大约500元左右,转正扣除三险后约1000元。但是在这里工作也有一定的好处。
第一是加班少。与国家机关的其他员工一样,这里加班没有加班费,所以除非万不得已,领导不会安排秘书加班。即使非加班不可,也会通过其他方式给予补偿。
第二是工作强度不大。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与下属商业部门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整体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他们的继续学习和深造,单位领导也鼓励他们这样做。
第三是工作环境非常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一些虚荣心,环境好是对于工资低的一个补偿。
第四是工作经历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有好处。这里的工作经历是他们将来工作的起点,这里各方面的锻炼对于一个实习期的孩子来说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对再次更换工作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张松从实习工作开始到现在已经近四年。在换工作就像换衣服、对中职生尤其如此的今天,他的做法显得与众不同。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实习期间他就确立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决定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首先,他解决了职业选择中的困惑。
困惑一:岗位定位,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作人员。记得在报纸上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北大校长说当前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蓝领工人”。试问当大学生把自己的工作起点定位为工人,中职生的工作应该定位在哪里?我们许多同学意识不到这一点,更有甚者愤愤不平地说“把我当打杂儿的,大爷还不伺候呢”。
困惑二:角色定位,是学生还是员工。这个问题不仅在实习期间而且在未来至少2~3年内都存在。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有明显的年龄优势:年纪小,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可以较长时间为企业做贡献。而中职生的年龄优势同时也是他们的就业劣势:对社会认识不足,看待问题比较感性,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比较困难。
困惑三:起始工资,1000元还是2000元。就北京市而言,中职生的起始工资大多在月薪1000元左右,2000元已是少数。虽然有些毕业生的工资能够达到2000元,但是他们付出了更多努力和辛苦,尤其从时间上不能保证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这个代价还是很沉重的。何况薪金和员工的贡献是成正比的,中职生不应该对自己的起始工资有太高的要求,而应该努力表现,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员工。
其次,他对自己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中职生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学习刻苦、基础较好,为人忠厚者实,这样的学生就要按部就班,靠勤劳肯干谋发展;第二类是学习成绩较差,头脑灵活,上职业学校没有太大的期望,喜欢新鲜,这样的学生可以从事销售类工作;第三类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在职业学校也说一不二,家长往往早为他们想好了出路。张松把自己归入第一类。
再次,张松坚信与高素质人群打交道无形中会收获很多。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环境改变和造就了一个人。张松在礼仪、语言、协作等方面接受的都是一流的培训,借助外出开会、会议接待等活动,增长了许多社会经验,养成了认真忠诚、严谨负责等诸多好习惯。
正如他所说,“天道酬勤,幸福不会从天降。”
百家争鸣:
1.你认为张松的选择是否合理?
2.对你心目中理想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
41.何种经历是财富
采访对象:张辉 06届商务英语专业
采访手记:张辉自愿去了一家医疗器械合资公司做销售,他用实习期间亲历的几件小事,告诉你什么样的经历会成为财富。
回想实习前夕,我还是个在学校里一点东西都学不进去的学生,那时只想赶快毕业走向社会。特别向往那些上班的人,觉得他们都特别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受那么多的约束,也不用天天去学那些乏味的课本知识。那时觉得老师天天说我们,心里很烦,什么都听不进去,觉得都是一些没有用的话,根本就当做耳旁风。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们说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比我们想象的要实际得多。那时老师天天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要不以后没有什么能力和资本去找好工作,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是,实习生活使我有了许多很深的感触。
我现在的工作接触的都是一些主任医师,他们平时跟我们聊天的时候喜欢中英文夹杂着一起说,有时候一句话里就有几个词还都是英语,显得很专业很有水平。我们做的产品都是国外生产的,所以有时候医生给我们打电话要货时都喜欢说产品的英文名。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个主任医师的电话,跟我说了至少10个产品的英文名称,当时我就傻了,拿着手机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只好说自己现在在外面回不去,让他打电话到公司里,让公司的人送过去。从那次以后我就开始把我们平时常接触的英文单词都抄下来,没事就背,知道人家说什么,你才能马上反应过来搭话。这个经历告诉我:学习英语真是太有用了。
刚到公司时,和公司里的同事都不熟,我决定和他们先搞好关系。我每天早上8:00到公司,先把地墩一遍,把办公室收拾干净,到了中午大家吃完饭,我主动去刷饭盒、收拾厨房。别看这些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有助于融洽我和同事的关系。现在我和同事的关系非常好,没事大家就出去唱唱KTV,自己有事的时候还可以让同事帮忙盯一会,提前下班。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为人处世和交际能力很重要。
有一次我去医院找一个不认识的医生,找到那个医生后,我把名片用一只手随意地递给人家,医生特别不高兴,跟我说了几句话就借口有事走了。我到公司和同事聊天时才知道递名片时要双手将名片交到对方手里,这些平时不是很在意的动作往往可能成为一次生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些细节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知道:交往中的礼仪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这半年来,我对社会竞争的残酷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一次我自己去拓展医院资源,找了一家以前没有去过的医院。我先在门口看了主任医师的介绍,之后就去了他的办公室,敲门进去找到主任,走到他面前和他打招呼,之后开始介绍我是哪个公司的,主要做什么,问他需不需要我们的产品。就在我说的时候医生站起来就走,理都没有理我,我当时觉得自己的脸刷得红了,心里更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结果傻站在那里5分钟后走了。到公司后与同事说起这个医生,结果同事说:“你已经不错了,人家还和你打招呼,我有一次人家都没有让我进去,这种事做我们这行的经常会碰到,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走向社会并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首先要四处碰壁、把自己磨练出来,让自己在困难中成长起来,这其实是最大的锻炼。
不能说张辉的理解有多深刻,但是透过每件小事,我们看到的都是为人熟知的道理。看到这些小事,你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张辉能够娓娓道来,起码说明他在反思。人们都说,经历是一笔财富。我想,只有那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充分深入思考和感悟的人,人生的经历方能称得上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会在经历之后扪心自问: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自己是否能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经历过这种考验,一个人会变得更强大、更自信,他的人生目标也更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深刻反思的人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身心感受了一次又一次智慧与道德的洗礼——在一系列洗礼之后,他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有助于他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成功。
百家争鸣:
1.如何看待经历?你认为什么样的经历是一种财富?
2.对张辉从事的工作,你持何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