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发个信息有啥大不了的
采访对象:刘主任 某票据清算中心
采访手记:作为长期合作单位,笔者与刘主任接触比较多,她长期跟实习生打交道,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人热心真诚。作为主管领导,刘主任对实习生做了细致的安排,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业务能力强的师傅带着。阶段实习结束后,同学们上交的总结,她亲自进行批改,以便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习生都很受感动。就这样,总共有20多个同学到该单位实习,所有的同学都希望被单位留用,最终都如愿以偿。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当前用人单位中并不多见。虽然她对同学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但也指出了刚开始实习时,同学们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现在通讯发达,同学们每人一部手机,这本无可厚非,虽然我们的工作性质不像银行那样严格(银行在柜员上岗时不允许随身带手机),但是刚开始实习时,几十个员工公用的办公场所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后来同学们倒是都把铃声调成了振动,可是振动也有声音,有的同学的手机来了信息还有语音提示,真不知道同学们怎么那么忙。实习生们还有个不好的习惯——“煲信息粥”。你来我往,几指并用,都不用眼睛,工作间隙随手放下计算器、拿起手机。但是这些同学还是比较听话的,当给他们指出这些问题后,他们都能接受并很快改正。
类似的事情还有工余时间安排。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我们晚班是从中午两点上到晚上十点左右,但是一般是从下午五点开始工作紧张起来,工作时间也不确定,有时两三个钟头就能把活干完,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无事可干,就在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当我们看见有的同学躲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偷偷玩游戏时,就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小声提醒他,千万别放松自己。就算领导不在场,看不到他做什么,但是办公室的其他同事会看在眼里,也会影响对他的印象。如果没事做,可以学学外语、看看专业书籍,这样既能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赞许。
第一次开公司周例会时,我们提前在黑板上做了通知,要求所有员工都要参加。可能有的同学觉得这跟自己关系不大,第一次开例会就没出席。到办公室叫他,他才不情愿地离开电脑游戏,跟我到会议室开会。会后我很诚恳地劝他,虽然他不是正式员工,但应该争取每一次融入这个公司的机会。每次的周例会看上去似乎都是在走过场,但是如果认真去听去分析,就能掌握一些公司的发展动态,有助于自己了解其他员工、其他项目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实习生来说,组织纪律性教育是身处职场的第一课,上述同学的行为反映出的就是其组织纪律性的欠缺。什么是纪律?《辞海》中的解释是:“纲纪法律,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立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纪律首先是服从,下级服从上级、部门服从公司、公司服从集团。令行禁止,决定的事和布置的工作必须有反应、有落实、有结果、有答复,身处职场服从组织的纪律是对每一个员工的基本要求。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以下两种关系。
个人生活习惯与组织纪律的关系
许多同学认为,打电话、玩游戏都属于个人生活习惯的范畴,公司有活的时候,我既能不耽误工作,又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我的生活习惯公司无权干涉。
我们认为,个人的生活习惯企业无权管,也没有必要管。但既然在公司里做事,个人习惯必须服从公司纪律。服从纪律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乃至成功的基础。从学习规则、遵守纪律,树立纪律意识,刻意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纪律,到自觉把纪律变成自己的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克服自身的许多不足。在企业做事就要认同企业的规则,对已经形成的纪律不含糊,成为一名有纪律的员工,把纪律变成习惯,做任何事情都会按照纪律要求去进行,最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个性发展与组织纪律的关系
80后毕业生与前辈相比,他们更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公开表明自己的利益,不委曲求全,不满意的时候用脚投票。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个性发展是否与组织纪律性格格不入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纪律能给予我们个性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人的后天发展,就如同有充足的阳光,花儿才会盛开得更鲜艳。同样员工个性的发展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才能对其产生促进作用。纪律能为我们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环境,更好地促进个性的发展。以学校的纪律为例,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技能、品德等,都是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的知识技能得到丰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个体得到尊重,我们的独特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纪律能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人的一生都是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融入社会。学生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当中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说,衡量纪律好坏的标准在于社会,而纪律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适应的时候就会被破坏,而一个纪律破坏了,又会产生一个新纪律)。纪律一方面起着传递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作用,让我们从小学会自我约束,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一方面规范着集体里面个人的行为,引导我们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朝着更有利于融入集体与社会的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自主性也就得到发展了。
由此可见,对于初涉职场的实习生,组织纪律性不仅要谈,而且要坚决地执行。
百家争鸣:
1.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组织纪律性与个性发展是否相互矛盾?
2.有同学把“习惯”挂在嘴边,生活习惯与组织纪律性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89.无事可干的时候怎么办
采访对象:小江 会计专业 在某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采访手记:对小江的采访令人非常愉快,聪明的她知道老师需要什么材料。她说:“吃一堑,长一智,从哪里跌倒了,我会再从哪里爬起来,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是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之前我并不认为这事有多么重要。记得有一天早晨上学,从地铁出来一看表已经7:50了,从这里赶到学校正常的速度得需要15分钟,如果想不迟到只有玩命跑。何必呢?大早晨的弄得呼哧带喘的,让老师记个迟到也没什么。就在我慢慢悠悠走的时候,后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人还大声地叫我‘小江,快跑,该迟到了。’我一看,是教我的老师,将近50岁的人了,身体又比较胖。老师说‘迟到有时是不可抗力,但是是否争取少迟到,则是你的态度问题。’当时还嘲笑老师的古板,‘迟到一分钟和迟到十分钟有什么区别?’但是生活有时就这么捉弄人,我走出校门的第一步就在迟到这件事上栽了跟斗。”
今年年初,某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了我校几位实习生。后来在实习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谈起这样一件事:实习生小江生性活泼、工作主动,积极协助师傅编制工作底稿、打印审计报告,成了师傅不可或缺的助手。老板说:“在几个实习生当中小江的表现是比较好的……。”
就在小江的表现慢慢被大家认可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大家没有想到的事情。有一天,小江和几位实习生要去报考会计职称,就对师傅说:“师傅,会计职称考试报名的地方比较远,我上午就去可以吗?”
师傅说:“如果你报名后仍回所里,那就上午去;如果报名后直接回家,那就下午去。”
后来,小江和几位实习生上午10:00便去报名了。到了下午2:00,经理忽然有事要找小江,师傅说:“她报名还没回来。”老板立即拨通了小江的手机。这时,小江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
老板大为不满:“上班时间,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呢?”
小江竭力想为自己辩解些什么,她说今天工作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可是老板根本不会理会这些。后来,小江想让自己的师傅去帮自己说情,师傅劝她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虽然从5月份开始审计业务进入了淡季,但是怎么会没事干呢?整理审计档案、学习审计法律法规等,有好多工作可以做,你连按时上下班都做不到,还进事务所来干什么?”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实习生中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它不仅仅是“眼里是否有活儿”的问题,更是反映一个人的劳动纪律及对待工作的态度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找原因呢?
首先要认清劳动纪律的重要性。初涉职场的你,对“劳动纪律”这个概念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学校里自由散漫的习惯带到工作中,这无疑是有害无益的。
纪律规范是指一个团体和部门制定的、要求其成员遵守业已确立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社会规范。各社会团体、企业和单位都有其独特的纪律规范,并且是以与团体成员利益相关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罚来维持和实施的,对人的行为有较强的外控制力。从字面意思来看,纪律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纪律是老板用来约束员工的”。
如果人们仅仅认为劳动纪律是老板用来约束员工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压榨员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你就错了,这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在为谁而工作?
你知道自己在为谁工作吗?职场中,公司需要的是具有勤奋、敬业、忠诚、主动精神的员工,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找到能集这些优点为一身的人。员工总认为自己和公司只是一种商业交换的关系,无需感激公司,甚至对公司抱有仇视心态。
事实是怎样的呢?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老木匠因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日复一日,老木匠渐渐厌烦了自己的工作,想要自己单干。他对老板说自己想辞职做一些其他生意。老板十分舍不得,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老板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希望他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老木匠无法拒绝,只好答应下来。
这时的他已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做工不那么精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只想赶时间把房子盖好,终于把房子盖好后,老板将房子的钥匙交给老木匠,并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房子,是我临别送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他为别人盖了那么多质量上乘的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一座质量一般的房子。他以为工作只是为别人,却不知道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自己。
如果一个人抱着“工作是为了获得薪水”的想法不放,那么他终其一生也无法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你在工作中得到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个获得实践经验的机会,那么,每一项工作都包含着许多这样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抱定这样的信念,在工作中他不可能有无事可干的时候。
百家争鸣:
1.工作中,你是否有无事可干的时候?这时你将如何“打发”无聊的时光?
2.你是否赞同“采访手记”中小江师傅的做法?这一行为反映了小江师傅何种品质?
90.有能力就是好员工吗
采访对象:朱葳 在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实习
采访手记:在我的印象中,朱葳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她非常聪明、机灵。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去一个朋友家串门,开车路过一家麦当劳时,在那里遇到了正在打工的朱葳。这么晚了,她还在打工挣钱,勤工俭学,仅凭这一点就让我对这个孩子平添了一丝好感。但是由于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她也屡屡迟到、上课很随意……根据朱葳的表现,我丝毫不怀疑她的工作能力,但是有能力一定就是一个好员工吗?我们来看一看她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领导对她的评价。
我是在2005年9月通过学校推荐,来到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实习的。记得我的第一次电话呼出,是对“龙卡洗唰唰”活动做中奖的通知。正好赶上那段时间银行卡短信诈骗频繁,每当我打一个电话,客户都会用非常怀疑的语气问我:“你是建行的吗?”或者直接挂断我的电话。工作刚一开始,就遇到这种情况,我自己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应对。后来,培训老师告诉我:“不要紧张,把心放平和,说话要有自信,要有底气,如果你自己都不敢跟客户交流,那客户怎能相信你?”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豁然开朗。站在客户的角度想,如果我接到电话说我中奖了,但打电话的人说话却磕磕巴巴,又赶上这个非常时期,连自己都很难相信,别人能不挂断电话吗?
印象中最深的还有我第一次做电话营销时,因为条件有限,老师只能选出几个业务稍微好些的座席对外呼出。在第一次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我手都在发抖,不知道说什么。当同事们都已经出卡的时候,我甚至还没有与客户说上话呢,通讯录中有一半是空号,有的通了却找不到本人,当我向客户家人要客户本人的联系电话时,对方不是不给,就是说没有。当时我心里别提多着急了,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如别人,真想放弃。可是我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我对自己说过,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再说,呼出电话是竞争上岗,你不行,就换别人。于是我越想越难过,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在众多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新拿起了话筒,开始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打了好几个电话,几经周折才找到客户本人,当我专业、耐心地介绍完业务后,他觉得建行这次活动不错,就办了一张卡。当时,我真是太高兴了。这次成功的电话营销经历,使我终生难忘。后来,我回到银行卡部,并且当上了组长。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在此期间,我不仅在呼出技巧上有了很大长进,而且能为新来的同事讲解如何呼出、如何进行客户管理等内容。我从小事做起,起带头表率作用。工作每天从开早会,统计数据开始,虽然忙忙碌碌的,但我非常喜欢这种工作状态和环境。
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朱葳非常努力,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领导在实习鉴定里写道,“该同学有很好的悟性,工作能力与组织能力较强,但在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扬扎实的工作作风,改正骄娇二气及散漫的坏毛病,严格要求自己,以期达到稳定的业绩”。在这里领导的评价非常客观。应该说她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的孩子,尽管主观上她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认可,但其他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为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不是稍加注意就能改掉的。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转动的轮子一样。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养成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
既然习惯如此重要,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呢?以下一些方法是研究人员结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的,相信对你养成良好的习惯会有所帮助。
有一位禅师,带领一帮弟子来到一片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怎样可以除掉草地上的杂草?弟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拔、铲、挖等等。但禅师说,这都不是最佳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到那片草地发现,这里已经长出了成片的庄稼,再也看不见原来的杂草。弟子们才明白最好的办法原来是在草地上种庄稼,这是禅师的智慧——用粮食根除杂草。我们在培养习惯时,是否可以从禅师那里得到借鉴呢?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少了。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行为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行为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第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的状态,因此,你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个阶段是第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不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建议同学们养成好的习惯: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学习、乐于助人;做事绝不拖延;迅速有效地做出决定;理解他人并团结协作;礼貌、尊重他人。
百家争鸣:
1.一个员工有工作能力,但是工作中不拘小节;另一个员工遵规守纪,但是工作一般,如果你是老板,会选择哪一个?
2.你认为公司评价一个人为“好员工”的标准有哪些?
3.如何成为一个“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