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62000000004

第4章 福建特殊教育历史研究(1)

第一节 福建隔离教育历史研究

福建特殊教育历史是福建乃至中国教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区域教育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章根据福建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视障儿童、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隔离特殊教育历史。在全纳教育和我国随班就读的大背景下研究了福建随班就读的发展历史。另外,还在我国特殊师资培养的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福建最早的隔离特殊教育机构出现在近代,1883年在福州连江创办了连江盲童学校,[福建省情资料库[福州志]:www.fjsq.gov.cn]它是福建省最早的特殊学校,到现在已有130年的历史了。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省市民政部门接管了福建省内的7所教会办盲校。除福州市盲人教养院一度招收盲童外,其余盲校学生均转为社会福利院院民。1958年厦门、莆田、晋江、建瓯、漳州各办一所盲童学校,因校舍、师资、设备准备不足,此5所盲校于1961年后撤销。

1898年福州黄女士在福州曲城姐妹会学校附设“聋哑学校”,[福建省情资料库[福州志]:www.fjsq.gov.cn]开创了福建隔离聋童教育的先河,到现在也有近120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后,除古田聋哑学校外,福建于1959-1960年在漳州、厦门、莆田、福州各创办一所聋哑学校,后来这些学校几经曲折或停办。

福建弱智儿童教育则起步较晚,中国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普通学校开办针对弱智儿童、少年的辅读班和特殊学校。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机构则直到20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福建省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在校生34097人,教职工1753人。

一、视障教育史

在福建特殊教育史上,视障教育发展是最早的。1883年圣公会的澳洲英籍传教士岳爱美与发明华语盲文凸字的柯先生合办连江盲童学校,教盲童识字、织席。这是福建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

1894年,英国女传道士礼河莲在泉州驿内埕首创盲人学校,初名“指明堂”(今泉州盲校前身),招收男女盲人10余名,经费全部由女宣道会供给,并免费赠予学生衣食书本,采用指摸拼音识字方法。在识字同时,兼授手艺、编织等,让学生有一技之长。1906年礼河莲回国,学校停办。1917年华人牧师高兰庭恢复“指明堂”,更名“指明小学”,仍用指摸白话拼音课本,着重开设工艺课,习女红,兼办印刷厂,就学者不多。数年后,高兰庭辞职,学校因之停办。1934年,泉州永春县热心教育人士在遐龄村(今埔头村)创办盲童学校,招收永春、德化的盲童入学,师资自聘。学校实行半工半读,一边学习盲文,一边学习织席、编藤椅等工艺。1946年,因经费不支停办。

1895年,英国安立间教会女教士高师姑发起,在古田县城二保后街购置房屋创办明心盲院,又称明心书院。前后共接收盲童、盲人约250人,由教会提供食宿,并进行盲文识字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通过教育,全部学会搓麻绳、打草鞋等生产技术,部分能用手摸盲文课本读出课文内容,少数天资聪明的还学会风琴弹奏和修理技术。每逢星期日,全体集中到教堂参加礼拜仪式。1949年古田县解放后,明心盲院并入县救济院,后改称福利院。1992年,古田县在两所小学中搞盲童随班就读试点,为全区推广盲童随班就读积累经验。其中罗华中心小学还被定为福建省盲童随班就读试点校。

1896年基督教设善育孤子院于涵江,设盲人院于城厢。[福建省情资料库[莆田县志]:www.fjsq.gov.cn]1902年善育孤子院迁址城厢亚美巷。1916年善育孤子院迁址黄石桂岭,改称善育堂,收残疾儿童入学。1918年平海育婴堂并入涵江育婴堂,改称仁慈堂,收容幼儿100人。1926年蒲星氏设盲人学校于黄石、涵江、塘头各一处,教习盲文、吹奏西洋乐器。1933年,刘钟年等人在城内大井巷创办仙游县盲童学校,属私立半工半读性质,1937年停办。[福建省情资料库[仙游县志]:www.fjsq.gov.cn]1951年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仁慈堂、善育堂,依次改称涵江残老教养院、莆田县生产教养院,归县民政科管理。1958年莆田县生产教养院(迁址城厢坑边)设盲童文化教学班,收盲童46名入学,授以盲文课本。1963年,莆田盲童文化教学班的学生增至60人。1978年莆田盲童班迁址涵江残老教养院,有6年制教学班4班学生50人。

1898年,圣公会的澳洲英籍传教士岳爱美返回福建,在福州连江东岱乡再次开办连江盲童学校。1900年,岳爱美回澳洲募款,连江盲童学校停办。1901年,岳爱美迁居福州,在梅坞创办灵光盲童学校(今福州盲校前身),迁北门华林坊,又迁北门柴井顶。这是福州市区最早的盲童学校。

1903年,英国“印度妇女传教会”传教士司蒂芬(Stephen)在福州创办私立明道盲童女校,借用仓山梅坞民房办校。灵光盲童学校的工艺部设棕、竹席、修理风琴钢琴等科,实行半工半读,学生编的竹篮、结的草席、织的毛衣等工艺品曾参加1910年在南京召开的工业展览会和1912年巴拿马运河竣工展览会,获清政府和外国政府颁发的奖状和金质奖章。1917年至1919年,灵光学校盲童乐队颇具规模,曾到厦门、泉州、汕头等地巡回演出,并到英国105个城镇表演,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1922年,私立明道盲童女校在施埔建红砖楼校舍,教学方面才有较大发展。1951年7月31日,福州市救济分会接办灵光、明道两盲校,合并、更名为福州市盲人学校,共有盲人138人,年龄7至40多岁,校址仓山施埔。1952年7月至1954年6月,盲校由福州市教育局领导。1954年7月移归市救济分会领导,改称福州市盲人福利院,下设盲人综合厂、盲人福利院、盲童学校3部分。1979年9月,在施埔的福州盲童学校和在下藤路周厝巷的福州聋哑学校迁福州西门文林山,两校合并,改称福州盲聋哑学校。当时校园占地面积12亩,仅有一座5层楼房。师生的生活、学习都在这座楼内。厨房和厕所都是简易的,没有洗澡间,道路不平,满地碎砖乱石,野草丛生。在“温暖的榕城”活动中,每年六一节,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常来慰问,赠送礼物。美籍华人陈霖先生捐资兴建“明楼”,赠送盲文写字板、打字机、旅行车等。地方党政机关重视,社会各界关怀,该校师生艰苦创业,校园面貌明显改观。1994年,福州盲校,在校小学生51人,在校初中生8人,教职工22人。1995年,福州盲校新校舍落成。

1908年,英国人赵马利亚在建瓯紫芝街创办“心光瞽朦工读学校”,即“心光盲校”,招收盲童40余人,读高等小学全部课程,并学习纺纱,织粗格子布、面巾、带子,织结各式花样的洋行衣等,部分学生读英文。学校还收养孤女10余人,学习皆达初中水平。校内设有心光礼拜堂,每日早晚礼拜,星期日大礼拜。

民国时期福建未设公办特殊学校,教会办7所盲童学校变成单纯救济机构,收容对象多为18~65岁盲人,适宜盲童需要的教育措施逐渐消失。1952年接管的7所教会办盲校,则隶属省、市民政部门管理,除福州市盲人教养院一度招收盲童,其余盲校学生均转为社会福利院院民。

1958年“大跃进”,厦门、莆田、晋江、建瓯、漳州各办1所盲童学校,因校舍、师资、设备准备不足,此5所盲校于1961年后撤销。以莆田为例,1958年莆田县民政科在城厢坑边巷莆田县福利院内设盲人识字班,收盲人15名入学。盲人识字班以美学教育为主,主要课程有语言、识字、乐谱、乐器课。教材采用盲人识字课本、盲人乐谱课本。同时,成立盲人军乐队,在社会集会、庆典、游行时进行军乐器演奏。1966年,盲人识字班随莆田县福利院迁址而移设黄石福利院。

1988年,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福州分校由福州市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创办,并由国家教委外事局和省教委、省外办备案。该分校是美国海德里国际盲人免费函授学校设在中国的一所盲人英语免费函授分支机构。分校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对盲人进行免费英语函授教学服务的涉外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它的创办结束了中国盲人长期以来学习外语无门的状况。

二、听障教育史

福建听障教育与视障教育比,发展略晚一些。1887年美国传教士米尔斯·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启喑学馆”。1898年福州黄女士,从启喑学馆学成后在福州“曲城姐妹会学校”(又称“曲妹妹会女学”)附设“聋哑学校”,[福建省情资料库[福州志]:www.fjsq.gov.cn]福建始有聋哑教育。

1928年,宁德古田县雷静贞女士受美国教会委派,前往山东烟台启喑学馆培训一年后结业回到古田县。雷静贞1929年在古田县毓青小学创设聋哑班,收盲聋哑童25人,培养特殊教育教师2人,成为当时中国人自主创办的7所聋教育机构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毓青小学校舍遭敌机轰炸,聋哑班时办时停。新中国成立前,该班学生数最多时为25人,有教师2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中国救济总会福州分会派员到古田接管毓青小学聋哑特教班,正式命名为古田县聋哑学校,为当时全省第一所聋哑人学校,任命雷静贞为校长,宣布该校面向全省招生,对无家可归、生活困难的聋童由政府供养。同时,政府又把原古屏妇女习艺所房屋1座扩充为该校校舍,扩大办学规模,面向全省招生。1951年,新招聋哑儿童35人入学。至1958年增至88人,开设6个教学班,教师12人。1958年,古田迁城,学校迁至新城镇蛇山今址,重建新校舍。1975年起,古田聋哑学校改为面向闽东、闽北等地招生。该校占地面积9亩,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现有班级14个,学生214人,有教职员44人。学制8年,课程设有语文、数学、常识(自然、历史、地理)、图画、体育、律动、手工和职业技术(缝纫、理发、木工、美术、雕刻)等。1978年后,该校添置KTYI14立体声听觉语文训练机一套,还有26寸彩电、录像机、投影仪、电动幻灯机、收录机、电子琴和自然标本、史地挂图及有关仪器,致力于电化教学试验。自创办以来,共培养500名毕业生。他们具有小学水平和一定的生产技能,成为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该校还多次举办教师资格培训班,成为福建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先后为福州、厦门、泉州、晋江、仙游、邵武、建瓯等地培养30多名特殊教育师资。古田聋哑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校长雷静贞曾3次出席全国先进代表会,受到中共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当选为福建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常委。该校多次被地、县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学校。校史载入《中国教育大辞典》。1987年,福建电视台在该校拍摄电视片《无声的世界》和教学片《古田聋哑学校开展电化教学》。1987年2月,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富志伟亲临视察,表示赞赏,并题词“办好古田聋哑学校,为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除古田聋哑学校外,福建于1959-1960年在漳州、厦门、福州各创办1所聋哑学校,几经曲折或停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拨乱反正和改革创新,3所聋哑学校逐步走向正规化,教育教学均获成果。

1958年晋江县民政局创办安海聋哑学校,地址设在当时的安海聋哑纺织厂。[福建省情资料库[晋江地区志]:www.fjsq.gov.cn]1960年该校有2个教学班,学生20人,教职工3人。1958年兴办石狮聋哑学校,学生25人,教职工4人。1962年两校均停办。1972年,晋江地区民政部门在泉州西门外潘山,兴办晋江地区聋哑学校。后随地区改制,易名泉州市聋哑学校。1990年学校改隶泉州市教育局管理。当年全校有10个班,148名学生(全部在校膳宿),教职员工36人。1986年4月1日,由惠安县涂寨乡大厅村专业户曾精标和惠安福利企业负责经费,在惠安机场营房(租用)创办惠安县聋哑学校,首批招生16名,学制5年,为全省第一所民办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学校。[福建省情资料库[惠安县志]:www.fjsq.gov.cn]开始归民政局管理,招收12~15岁的聋哑儿童入学,后来归教育局管理。1988年,在校的聋哑儿童40人,其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0人,三年级12人,四年级13人。教职工8人,负责教学和生活管理。开设手语和语文、算术等课程。

1959年11月,在涵江塘北晋江地区福利院内设聋哑人识字班,收聋哑人10名入学。1966年聋哑人识字班随莆田县福利院迁址而移设黄石福利院。聋哑人识字班以识字教育为主,主要课程有语言、识字、常识、政治课,注重听力、语言和体能训练。1978年,聋哑人识字班迁回涵江原晋江地区福利院旧址,扩大办班规模,开设六年制教学班4班,收聋哑儿童50名入学。同年,聋哑人识字班改为莆田县聋哑学校,校长杨金龙,仍隶属莆田县民政局管理。聋哑学校注重对听力、语言残疾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课程设置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律动、体育、美工及劳技等9科。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要求聋哑学生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进取的精神,以及平等参与的意识,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阅读语言和文字表达、计算的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并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有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的能力,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语言以口语为主。凭借课本、教具、挂图兼使用手指语、手势语、板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注重发展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984年,根据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归属问题的通知》,莆田县聋哑学校改称莆田市聋哑学校,校址仍旧,属莆田市民政局管理。1986年,兴建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445平方米,同年,成立中共莆田市聋哑学校支部。1987年,兴建师生宿舍楼1幢,建筑面积778平方米,翻建学生食堂,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89年,设有八年制班级8个,学生131人,教职工30人。学校设立校长室、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保卫科、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综合科教研组等行政、教学机构。仙游县教育局于1991年秋创办特殊教育学校,1992年向全县招收哑童34人,主要教授语言发音,设听力训练、游戏、舌操等课程。1992年底,仙游县教育局暂借坝垅村民房办聋哑教学班,学生10人,教师7人。教学设施及办公室设备,总值3700元。课程设语文、算术、美术、语言技能、语言初步、思想品德、律动、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学制8年,考核及格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文凭资格。学校经费及教师工资由县教育局拨款。

1959年7月,漳州市儿童福利院附设聋哑班,教师1人,学生12人。1964年,漳州市儿童福利院撤销,成立漳州市聋哑学校,面向龙溪、龙岩两地招生,学生增至30人,分设2班,教师增至3人。1965年,学生45人,教师5人,并附设盲童班。当年,有9名学生初小毕业。1979年起学制为8年,1年级至6年级为初小,7年级至8年级为高小。招收年满8岁生活基本可自理的聋哑儿童入学。学生在校膳宿。课程设语文、数学、常识、思想品德、图画、体育、手工劳动和律动。5年级以上另开职业技能课。课堂教学以手语为主,口语和板书为辅。还组织学生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1979年,省、市拨款修建校舍,至1983年建成5层教学楼1幢。1989年,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人(其中住宿生55人),教职员工24人。至1990年,学校毕业生182人,已就业160人(其中自谋职业3人)。

1959年9月,建瓯县民政福利院创办聋哑教育班,面向南平地区招生。1962年5月,精简停办。1972年冬,浦城县由民劳局创办聋哑儿童教育班,设在县实验幼儿园内,招收聋童12人。开设语文、算术、音乐、手工劳动等课程,教材采用国家颁布的《语音手指字母方案》,教学是用手指和口型等动作表示,识字和学习日常生活知识。至1979年,共收学生24人,毕业7人。聋哑儿童受教育后,先后都就业。办学经费由县民劳局从社会救济款项拨给。因无固定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同年6月停办。1979年秋,建瓯聋哑教育班复办。1981年11月,正式定名为建瓯聋哑学校。1987年、1989年先后两届毕业17人,都由民政部门安排工作。1991年划归教育部门主管。1994年,学校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1平方米;拥有7个教学班,1个语训班,在校生113人,其中寄宿生占90%以上;教职员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至1994年底,先后向全区10个县(市)招收10批201人。建瓯聋哑学校入学聋生为8~12周岁,学制8年,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聋校教学计划,全国统编教材。课程设有语文、数学、语训、体育、律动、美术、常识(自然、地理、历史),职业技术教育开设有编织、缝纫、理发。此外,还成立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课外兴趣小组。

1959年4月,厦门聋童教育班成立,有学生12名。1965年,由原址旗杆巷迁往定安路大字酒巷7号新校舍,设4个班,共有聋哑学生42人。1969年,驻军医院组成医疗队进校为聋哑学生进行针灸治疗,试验打开聋哑禁区,该校更名为厦门市“六二六”学校。1970年,驻军医疗队离校后,3位教师被“下放”农村劳动,留校的2位教师采取复式班教学形式维持4个班正常教学。1971年,厦门市民政局派黄传枫主持校务,恢复原校名,将原有砖木结构平房改建为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设8间教室、1间办公室、1间活动室,校舍建筑面积扩大到600平方米。1989年,设6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学生72人,教职工27人。

1960年3月,福州市民政局创办福州聋哑学校,设在城内塔巷一座民房内。1961年秋,精简城市人口,家在外地和农村的学生多离校,余下学生19人,合并到福州市儿童福利院(仓山区下藤路)。1965年,儿童福利院撤办,聋哑学校归福州市聋哑人工厂领导。1972年,下放的教师回校,新教师陆续派进,福州聋哑学校教学秩序开始正常。到1994年,福州聋哑学校,在校小学生247人,在校初中生10人,教职工65人。闽侯县聋哑学校,在校小学生15人,教职工4人。连江县聋哑学校,在校小学生52人,教职工14人。福清市聋哑学校,在校小学生28人,教职工11人。闽清县聋哑班,在校小学生5人。平潭县聋哑班,在校小学生16人。

同类推荐
  • 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阅读本书,父母会更了解青春期女孩,从而有效消除与青春期女孩之间的隔阂,轻松做到“把女儿的话听进去,把想对女儿说的话说出来”,让女孩安全度过青春期,健康、快乐地成长。
  • 新编怀孕百科

    新编怀孕百科

    本书以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为准爸爸准妈妈提供了全新的孕育知识。从夫妻孕前的精心备孕,到孕育历程的营养饮食、日常护理、孕期保健、胎教优生、准爸爸助孕以及产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贴心的指导,从而帮助准爸爸准妈妈解决孕育中的困惑和担忧,也为备孕的年轻夫妻提供孕育优质宝宝的第一手资料。
  • 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幸福美好,有所作为。什么是人生,如何看待人生,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本章我们将学习人生观问题,即运用前面学过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去创造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本选题从职业金牌月嫂角度,指导产妇坐月子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解决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帮助产妇恢复健康、保持好心情,并且拥有科学的饮食及健康的瘦身方法。
  • 十月胎教速查全典

    十月胎教速查全典

    本书从广义胎教的角度,介绍了孕前准备对胎儿的好处,孕期10个月孕妈妈与胎儿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相应胎教措施和方法,并对新生儿全脑开发进行了简要论述。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快速查阅。
热门推荐
  • 快穿:放开那个男神让我来

    快穿:放开那个男神让我来

    【凌晓晓你又捣乱!】面对一个随时处在更年期的系统君,凌晓晓表示压力山大。活着已经很艰难,可不能让自己心情不好,何况白莲花到处都是。在修正剧情的道路上,身为一个有尊严的妖艳贱货,她只能大喊一声——“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放开那个男神让我来!”本文1V1,甜宠,女主金手指,慎入~
  • 命运旅途的指针

    命运旅途的指针

    她们是蜕变的天使。谁说天使一生注定平安、幸福、快乐……我知道午后的清风会唱歌,童年的蝉声它总是跟风一唱一和,当手中握妆华,心墙却变得荒芜,才发现这世上一切都会变卦,当青春剩下日记,乌丝就要变成白发……无论友情,还是……爱情。早已变化。唯一保存的,只剩下那渺渺的友谊岁月……爱情的齿轮一点一点转动,谁能正好接洽上那缺少的部分……
  • 醉仙魔

    醉仙魔

    吴天,一个普通的荒域少年,在一次大难不死之后,脑海之中总是浮现几个断断续续的画面:第一幕,一对男女并肩御剑飞行,时而对目而视,满含深情!第二幕,虚空之中,黑影飘忽,大地之上,惨叫惊天,鲜血染红了整个天地!第三幕,万丈高峰之上,两个壮年强行将一个少年送进了一扇神秘之门,在其身后,一个老者含泪相送!为何,他会站在世人面前仰天悲叹:“既然众人皆认我为魔,那我吴天便让尔等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魔!”一代热血,一代传说,尽在『醉仙魔』!
  • 青春年华的魅力幸福的初中

    青春年华的魅力幸福的初中

    青春期就要来临了,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的来圣诞不知所措,她将面临的是一次次重大考试和情绪巅峰,就在她难过时,遇到了邻居任医阳,还有转学生高子阳,他们将共同度过青春年华。之后,他们遇到了很多事情,同学的背叛、疏远…
  • 石子儿先生的爱情纪实

    石子儿先生的爱情纪实

    一枚勇敢地石子儿,三段不特别的爱情,希望你能看到其中的自己。
  • 彼岸花:青梅竹马,走近点!

    彼岸花:青梅竹马,走近点!

    《彼岸花:青梅竹马,走近点!》铁血彼岸花公主:柳红绫,为彼岸阁阁主,已红绫为杀人武器,绰号“曼珠沙华”,寓意为曼珠沙华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美,触目惊心的赤红,如火、如血。曼珠沙华,花开一千年,叶落一千年,花叶永不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永远相识相知却不能相恋。在此生无法触及的彼岸,卸下所有记忆,曼陀罗华花为黄泉。当“曼珠沙华”遇上“曼陀罗华”会怎么样?铁血彼岸公主遇上霸道英俊少年,这样的爱情谈不谈?————————————————————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抄袭!!!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抄袭!!!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抄袭!!!
  • 学院王者之龙苏醒

    学院王者之龙苏醒

    废物出身的程翔,女朋友跟别人跑了,还被女朋友羞辱,程翔感觉到这辈子自己好像是没有什么用了,在一次偶然机会,他醉酒走在街上被撞昏了过去,无意得到逆天系统,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变化。什么、叫我泡妞。在家看电视,出门带手机。没错,泡妞的最高境界,老婆是电视,情人像手机,
  • 鬼夫大人缠上身

    鬼夫大人缠上身

    我不过就是个平凡的大学生,为了救人,却没想到被一只男鬼缠上身。他喊我娘子,吸我精气,日日夜夜缠着我。他逼着我拜堂成亲,告诉我,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至死方休。从此后,那双冰冷的手夜夜在我身上流连。我以为这是结束,却未曾想才刚刚开始……
  • 青春一座孤单的城

    青春一座孤单的城

    青春是一座孤城,一座孤单的城,需要用心去守护。我们也叛逆,疯狂,当我们遇到了对的人,你的城会充满希望……
  • 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最真实的自己

    忘记失神了多久,徘徊过多少橱窗。试图逃脱平凡的生活,却越陷越深。当所有的波澜起伏风平浪静,我用真实面对余生。心若浮尘,锦瑟无端。人的一生相聚亦难别亦难,并不是心心相映的两个人就一定会在一起,之间总是会有想不到的阻隔,让人欲罢不能。做最真实的自己,活得潇潇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