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99100000010

第10章 什么才是好的国学教育

自从这几年大力倡导传统文化以来,所谓的国学培训班和国学书籍又悄悄地火热起来。尽管相似的热潮在过去20年里断断续续来过好多次,但这次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总书记提倡大家看看孔子的相关作品,惹得书商竞相征引,就连疑似的伪书《孔子家语》都卖出了辣手价,窃以为这于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可大环境的繁荣,不能掩盖线下操作的迷茫与无知——我总以为,现在多数文史圈子以外的人,除了“国”“学”两个字外,对其本身可谓一无所知,所以“国学”变成了任人打扮的“老姑娘”,一会儿她可以是枯燥无味的“四书”甚至是“五经”,一会儿可以简约成《三字经》《弟子规》,一会儿又可以忽略典籍而成为琴、棋、书、画——尤其是琴这东西,这几年忽如其来风靡小清新的圈子。我总以为人玩多了的玩具,即便本身再清新那也俗了;换到今天这么多人风雅抚琴,就算钟子期不死,俞伯牙也要忍不住把琴摔了——何况琴本身实在不能代表国学中多大的分量。至于背些唐诗宋词,甚至是讲讲三国之流的,那品类又在下了。

就连“国学”这两个字,也像社会上一切被俗化的好词一样,污浊得不能多念,尤其是从一群不学无术的培训机构小老板的口中听到,我恨不能巢由洗耳一样对待自己的耳朵。因为民国以来,这个借用日本外来语构建的“国学”词眼,一直没有被主流学界接受,比起当时同时的“国画”“国医”甚至是“国术”来说,“国学”界定一直太过模糊:往好的说,那是广泛;往坏的地方说,那就是外行——如同你看着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的时候,只说那是欧洲风格,而不辨巴洛克、哥特等等是一个意思。章太炎先生把文字、音韵、经子诸学称为“国故”“国粹”,对当代人来说未免太郑重了,让人敬而远之。就算到民国年间的胡适提出“国故学”而简称的“国学”,其实跟今天外行们说的“国学”也未必是一回事。

胡适说,民国人已经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连“国粹”和“国渣”都分不清,“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我看今天也适用得很。想起有个点头之交,在前任方伯陈公故园之中,开了一个所谓的书院,几个月就讲《弟子规》一门。又让孩子反复地背诵,写日记表达“孝”的决心。这景象,十足是红色时代背语录、表决心的痕迹,实在浪费了那片亭台清波。至于那位讲课先生,大概也只读过《弟子规》吧,别说《古文观止》,连《蒙求》《对韵》应该也没听过,如此“国学”,实在让人汗颜。

其实现在市面上的“国学”招牌,撑死也就是个“蒙学”教育,读个“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再来个“四书”前几篇。莫说讲《论语》的没几个也罢,估计连“微子”“子张”篇都讲不了;勉强凑篇《古文观止》,来几句旧诗——这换作明清时候,算什么教育水平呢?也就是个秀才考试前的水平,还未必能上。这如果是所谓“国学”,那现在的国学生最多就是秀才水平,那这教育当然是失败的,当然是不登大雅、只能忽悠人的。那什么才是好的国学教育?

尽管不能用一句话说清,但宗旨是明确的:那是种好教育。无论怎么开书单、背课本,那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得更好。记得朱先生在世时常说,有人问读历史有什么用,我就说没什么用,但其实是有用的,读点历史能让人变得聪明,不会问出这么笨的问题。朱先生说的历史,不过是个学科代称,换作今天的“国学”,是相同的,我们且不说“究天人之际”的大话,好的旧学素养,知道些“谦恭礼让”“温柔敦厚”,即便不照着这么做,变成聪明人也显然更容易一些。至于旧蒙学课本里有一句,“求田问舍,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如果懂这道理,小孩子未必人人会去“掀天揭地”,但他们也不会都变得如今日芸芸众生被车房负担所捆绑。前人的智慧于今日的教育,总有无尽的契合点。

国学里的教育有个目标,总结成四个字,出在《礼记》——“敬业乐群”。尽管解释很多,但拆开来讲,“敬业”就是好好学习学问,学做人,再不济学习谋生技术;“乐群”就是怎样与人相处,懂得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大概我们旧时候的古话,都是精辟而全面的,容不得后人反复诠释,没准变了味道。“敬业乐群”的意思,就是大家一望而知的。目标之外,国学教育的手段,则有明显的区别度,是要从过去的经验里发现问题。如果有人说不懂历史,未来根本就不知道方向,那也未必。我们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是说肯“观古”那是最好的,所以国学里需要一些古文字学的、历史的、古代思想的学习。章培恒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的增订本《序言》里面,回忆了蒋天枢先生对他的教诲,旧学入门是先段注说文、胡注通鉴,再“前四史”、《尔雅》及《四库全书总目》,今天看来已成为研究者hard级别,其实完全可以在小时候的国学教育中渗透。我曾遇到过家长慨叹这些书会让孩子看不懂,却不曾想,那是家长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读书训练,每遇及此,我只能默然。

南怀瑾是个有争议的文化人,吹捧者把他捧上天、尊之为“国学大师”,贬低者则斥之文化商人,不懂学术。大学文科中说过中文系不谈余秋雨、历史系不谈黄仁宇、哲学系就讳言南老。有人把他比作文怀沙之流的文人,这显得过分了。其实南老的思想很值得国学教育者揣摩,那是一种积极的平民文化教育,作为研究者的入门,读他的作品也不能算低。周予同先生承认孔夫子刨掉所有虚幻的光环,首先就是位教育家,我看这也适用于对南老的评价。他是位温和、包容的教育思想者,他有个比喻很有深意,他把旧时思想中儒释道三家作比。

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是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

用这种态度来看待国学,实在很巧妙——前提是现在的人还认不认所谓的儒家是每天必吃的“粮食店”,反正“药店”可用西药,“百货”如今也不止印度来货了。

这几年书商抓准民国的教科书来影印,仿佛北洋、国民政府的小学教育就有多么成功,《围城》里调侃的“吃饭前,不要跑;吃饭后,不要跳”的内容,就是当时教科书里教的,也未必高明。不过近日影印出版了一大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还是勾起了我的回忆。“澄衷蒙学堂”,大家恐怕不太会知道,就连它的今世澄衷中学,也是非虹口区的孩子所不能闻听的,甚至它的创办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镇海人叶澄衷,也远不如他的平辈盛宣怀或晚辈荣德生来得有名。但叶老先生的的确确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得到了后人的尊重。澄衷蒙学堂于1900年花了叶公道契25亩、现银10万两捐建,建成后不久,叶老先生就病故了。我有幸求学于这所现在已经沦落到野鸡中学、但曾经辉煌的老校之中,谈起母校,不禁莫名伤感。说澄衷校史,只须略举几位名人便知它的威望。1901年,澄衷刚成立,叶氏后人聘请当时34岁的蔡元培先生来校担任校长,尽管蔡先生只任职了一个多月。至于学生则有李四光、竺可桢、胡适(胡适早年的日记对这段求学有详细记载),叶氏在老家宁波所建的“澄衷”还出过邵逸夫、包玉书、包玉刚等商界名流,所以邵逸夫全球的捐楼,也是有乡望由来的。

这套“字课图说”是科举末年时代,中国最流行的教科书,不仅在澄衷校内,在校外也有广泛流传,最有名的是茅盾小时候启蒙也用这套教材。这套教科书的全册,除了澄衷校史馆外,据说另一套就是乌镇茅盾纪念馆里那套了——但这些,都不是澄衷学堂的全部。叶澄衷最为人熟知的,是最早流传于晚清小说《文明小史》里面的一个故事。他在黄浦江上摇舢板的时候,拾到了一个洋人的钱箱,他一直等到别人回来把钱箱还给了物主。这种往日的简单、本分的道德操守,是这所学校、这部“字课图说”的精神所在。如果说求学古时仁人先贤太远,闲来翻翻民国时这套教材,不仅是孩子,或许大人也会有所感慨的。

同类推荐
  • 中华散文珍藏版:牛汉卷

    中华散文珍藏版:牛汉卷

    飘逸,我以为只能凭感觉去悟知;要想捕捉到它难于上青天。它不是辞典里能查到的那个有定义的“辞语”,是难以形状的灵性或风骨。我的众多朋友之中,真具有飘逸气质的极少,聂绀弩可算一个,再想一想,还有一个蔡其矫。当然,还有别的一个两个,不会再多了。
  • 再不会与你擦肩而过

    再不会与你擦肩而过

    那天在街上很意外地碰见纤卉,我们都停了几秒钟才认出对方。面前的纤卉已不再是那个扎着高高马尾辫的少女,而是一个身着自己设计的蓝色套装的成熟美丽女子。纤卉也十分欣喜地说,天婴,是你。我走上前,紧紧地握住纤卉的手,我感到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纤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我儿时最好的朋友。那时,我们住在一个大院里,两幢楼相邻,从我家的阳台能看到她家的窗户。那时的纤卉是我们大院里最漂亮的女孩子,她小时候的照片常被摄影师摆在橱窗里招揽生意,从小纤卉便是那种被男孩喜欢,被女孩嫉妒的小美人。
  •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

    从前没有情人节,那时的爱情却似乎更加简单纯粹,也格外浓烈。那个时代的爱情,通常是源于手写的情书,一支笔,几张雅致的信纸,再将一股浓浓的深情流经笔端化作墨迹,化作一个个溢满爱意的文字,便造就了一封情意缠绵的情书。而五四时期的情书更是因其肆无忌惮的缱绻缠绵,让第三者读来要掉一地鸡皮疙瘩。其中的痴、傻、肉麻、撒娇是中国人压抑了两千年热情井喷般地爆发。历数中国文坛,这样的代表性人物更是繁若星汉,鲁迅和许广平、巴金与萧珊的,徐志摩和数位红颜,沈从文和张兆和……这些情书或狂热直白、或真挚朴素、或诙谐幽默。它们记录这些爱人间真挚的情感,也一再提醒我们那早已模糊的爱情原本的模样。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1)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本书主要探讨汉晋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庄学全面复兴的背景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状况。回答了以下问题:汉魏之际庄学复兴有何表现?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汉晋文学以怎样的方式接受《庄子》?汉晋各时期的《庄子》接受有何特点?汉晋文学主要接受了《庄子》的哪些方面?有何表现?《庄子》强烈的生命精神及由此生发的诗性精神是汉晋士人和文学对其进行选择接受时的一个主要兴奋点。本书以此为中心,对汉晋文学与《庄子》在生命意识、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及叙述方式上的深层联系进行了专题研究。
热门推荐
  • 三生三世,天赐良缘

    三生三世,天赐良缘

    三生三世,缘起情源,三生三世独自孤语,你是否还在
  • 时光重来唯不负卿

    时光重来唯不负卿

    如果能重生一回,那么注定每一个人都不会平凡。对于重生后的李子沫,她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要考上自己心中的理想学府,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完成自己当年的遗憾。遇到冯沐嘉,李子沫终不再纠结,这一世,就算时光重来,那也无妨,唯不负卿。择一城,寻一良人,终老……这就是幸福。
  • 豪门盛宠:圈养无赖娇妻

    豪门盛宠:圈养无赖娇妻

    少时,她个性骄纵、张扬跋扈,打架逃课无恶不作,是所有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女孩。而他却是品学兼优、人人称赞的模范学生。很多年后再见到她,他已经站在金字塔顶端,她却像只被人丢弃的小猫,独自蜷缩独自舔伤。于是,他把她捡回家,好生照料看管,把她的猫爪子磨的锋利,谁惹她不高兴挠死谁。别人问,把她宠成这样无法无天真的好吗?他答:我就喜欢她到处闯了祸回来跟我撒娇耍无赖的样子!
  • 千曜的烦恼

    千曜的烦恼

    曾经的高阶领主,魔界的最高领导人千曜,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踪了。事实上,他哪里也没有去,他只不过是带着自己的力量,前往了那个观测已久的人类世界。曾经的霸主,现在打算隐退人间,做一个不老不死的妖精。总之,不管你是智商超群的侦探还是信奉万灵的古神,不管你是提不起劲的杀手还是爱恶作剧的医生,大家通力合作,共创一个平稳的未来吧!——反正结局肯定不会好就是了。(QQ群:548980589,一起看吧~
  • 冷杀手的复仇使命

    冷杀手的复仇使命

    她们,本是A市鼎鼎有名的四大家族的千金,却因为种种阴谋而沦落到这般地步,但她们没有一蹶不起,努力地成为优秀的杀手,本以为这一辈子注定被仇恨所包围,却遇上了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 废柴皇妃逆九天

    废柴皇妃逆九天

    “我是占卜师,能回望过去。”带着塔罗牌莫名其妙的穿越过来,她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毒女配,毒害龙裔,谋杀皇后,她臭名昭著;宫墙深深的后宫,圣母玛利亚一样的皇后,无数恶毒的炮灰。皇家恩怨牵扯不休,后宫争斗一人不留。她一个被判了满门抄斩的女配,该如何逆袭保命?云淡风轻,她莞尔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雾落江城

    雾落江城

    作品反映的是江城师院里的普通同学的爱情故事,
  • 雨后暖晴空

    雨后暖晴空

    青春,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亲情,我们生命中必不可缺的那部分。在漫长的迷茫艰辛的旅途上,我们的孤独感,都来自我们内心的情绪涌动。没有爱情,我亦不知道什么是爱,没有友情,我亦不知道什么是分享,没有亲情,我亦不知道什么是伟大。这是个关于情亲,友情,爱情的故事。
  • 我们要一直在一起

    我们要一直在一起

    愿多年以后你我认识旧友共饮老酒一醉方休唱一句青春不朽。她叫南玖,一切都难以长久...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再到大学四年,他陪了她整整十二年,如果青春可以形容莫过于此。我们一直都在一起每天睁开眼你的面影浮现心间或许我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你们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的奇迹是你们让我们想变成更好的自己可不可以就这样让我们永远在你身旁像夜空的星光挥洒着温柔的力量可不可以就这样有什么梦我们一起闯永远给予你们光芒无论前方多么渺茫那束触摸不到的光芒是我们不变的信仰。
  • 醉酒一生

    醉酒一生

    背负着灭门之仇的江湖杀手,原本是一个门派首领收养的孩子。为了向那个鼓动朝廷剿灭他们的人复仇,以赏金猎人的身份潜伏了七年。终于,当时机成熟谋划已久的复仇将要实行的时候,偶遇门派首领流落在外的私生子。这个变数使原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