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19700000055

第55章 论诗歌的和谐

讲诗歌的和谐,必须先搞清楚:诗与歌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诗与歌在本质上到底有那些区别。在格律时代,诗大抵是能吟唱的,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里,就有不少这样唱和的记载。因此,依类推,古体诗和近体诗基本都是能唱的,诗和歌血脉相连,本是一家子。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成就之高,让人高山仰止。高峰过后是低谷。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开辟新天地,走出盛唐诗的边疆,完成诗的艺术创新,应是当时的诗人们不可回避的选择,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必然趋向。

于是,词这个新品牌应运而生了。

关于词的产生,历来争论不一。今人从敦煌考古发现,推断词的产生应早于汉唐,依笔者认为,如从诗歌的角度去认识,应是有诗歌即有词。这个词,在《诗经》、《颂》章里多见于祭祀、祷告场合,含有巫卜的成份,功能也相当单一,而这个词也只是在这样特定的场合才出现。

随着时代推移,至晚唐及唐五代,这个新的诗歌式样,也即是更通俗、更大众化、更具个性化的长短句——“词”才开始流行,成为时尚文化;且与外来文化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菩萨蛮》、《念奴娇》、《沁园春》、《浣溪沙》等等,大抵诗人们是从士大夫家庭歌舞晚会中,从歌伎们妙曼舞姿中得到启发,填写的长短句,再被之管弦,于不经意中完成诗的跨越。同样,由于词受声律制约,艺术上比诗要求更严,还需要乐工的配合,艺伎的演唱,一个作品从创作到推广,是团队合作的结晶,成为当时时尚又高雅的艺术。所以词,一直以来为当时的知识阶层、士大夫阶层所享有,是上层艺术。

时序进入北宋、南宋时代,尤以北宋时代,社会相对进入稳定时期,为诗词走向社会,成为大众文化的条件更加成熟。于是,诗词大量走进了街坊市井,青楼瓦肆,也吟唱在下里巴人、黄口小儿的嘴里,这些合着一定节拍的诗,在悄悄的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变化,它不仅仅只是七言四句,七言八句的律绝句,有如人们劳动的和声,生活中的叹喟!因此,就有了一二三四六五八九十字不等的长短句子,这些有着明显诗与词组组合的字码,几经剪裁,依然修短合度;曼妙唱来,风神可人,氤氲着诗的韵味。一种新的文学式样就这样诞生了。起初,它同样也并未引起官方正统的文学机构的多大重视,对于这样一个时代,它们对于前代创立的诗歌和艺术上的成就视若神圣,有若高山仰止!崇尚阳春白雪的批评家们也只是轻描淡写的给它下一个结论:“词乃诗之余也”!即是说,词是诗想说没有说完又不好说的那一部份,也就是肯定了人们所要表现的生存经历和情感经历中多元的部份。但大人们十分清楚,由于生活过于滋润,不只是它们的生活只跑秋风骏马,更需要杏花春雨。国家富裕起来了啊!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啊!而市井坊间,终日箫鼓填咽,下里巴人手中也需要消费,于这种文化上的消费需求,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的。只不过是铜琶铁板,换成红牙檀板,稍逊风骚而已。

可是,对于这样一种文学式样,我们的古人总是觉得不免有些遗憾,又换过一种口气,用“诗庄词媚”一眼带过,听来仿佛是要给它定个性似的,从而也就忽略了能歌唱的诗对诗的裨补功能与相互作用。其实,放在同一个美学范畴里,诗在大众心目中延伸为“诗歌”,正是有诗庄与依着曲子填写的词媚这样的奇正偶合,才具有如此巨大的久经不衰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我们说诗缘情而生,言情志。诗之所以为诗,在情志之高雅,所谓温柔敦厚,皆发自内心,一个字:美。美是诗的灵魂。诗之美,在内容在形式在音节在本质之纯净。当诗发而为声讴,是为歌,其与生俱来的通俗的成份是再洽情不过的事情。这个俗又指风俗,说的是风情最真、情意最实在的老百姓,绝不是等同于庸俗。因为这个“俗”,与老百姓相通,与我们世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一句劳动的号子或者沉吟,适口唱来,通俗易懂。大多数的时候,它夹带有一方风情、说唱的声调,媚儿的感觉更让人亲近和温暖。

由此我们仔细想想,古往今来,喜闻乐见,众口传唱的歌都是诗!更是属于那个时代,从形式上走出传统诗歌边疆的诗。这种由和着一定的节拍自由成体的长短句,为诗人们情感的抒写,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了更广阔的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恐怕是“诗和歌”如水乳交融不可以分离的根本所在,也是诗走向又一个高峰的前提。

百年新诗,在传统诗与词的过程中选择再次突破。只不过我们所采用和接纳的方式非本土产生,而是完全的外来移植,完整的拿过来!而且这个拿过来,历经反反复复、艰难曲折的过程,至今,争辩不休。这个争论,当然不是要重新回到传统的平仄时代;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不能对那个韵律悠扬的回声置若罔闻。事实上,我们只须稍稍回头,审视横向移植过来的译文本范本,形式上的分行折迭,长短参差句,起伏回荡的依然是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语言,尤其是我们的汉语言,先人们因形造字,一字一义,一个个活泼鲜美,始而记事而终以表意。譬如,我们对于某种表述意犹未尽,韵味悠长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觉?又会联想到什么?定会情不自禁地说,真是诗一样的美!

诗和歌都选择了美。选择美必须具有的诸多重要属性是诗歌的标准。从我们的读写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缺陷,被人诟病,缺少诗味:这诗,没有一点歌的味道,像哲人的智喻,佛大师的禅;这首诗呢,歌的成份太多,缺少诗的庄敬和诚实,有过于轻佻;——凡此种种,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诗和歌缺失一种内在的和谐。我们也不遑这样说,这是新诗代,诗的不成功的一个要因。

那么,我们有必要再回到西文本的话题上来。遗憾的是,我不懂英语,但我们不缺由本土诗人译后的读本,通过译本,我们多少窥视它分行折迭的表现形式、意绪,把握大致的心跳。最切身的一个感受是听过一场懂英语言的诗人的讲座,由此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新诗的节奏,也就是诗的音乐美。这场讲座,讲到英语言的音乐美,让我震撼的是讲者沉浸其中的幸福感:“为了爱,为了爱/告诉你吧,我付出的不多也不少/整整一生”(它说的是英语)。美国诗人狄金森的一首小诗《为了爱》。这位诗神,给后世留下无数诗歌经典,自己却终身未嫁。再举百年中国优秀的译诗文本,梁宗岱先生译歌德、魏尔伦的《月光曲》,瓦雷里的《水仙辞》,还有众多的优秀文本。这些优秀文本美在那里?弗罗斯特说,“读它一百遍”。要知道,真正的好诗,是让人百读不厌的。于现实是,我们面临三个问题有待解决:一曰读不懂,二曰能读懂却找不到感觉,三曰读下去,惨不忍睹。

记得一个时期,我曾饶有兴致的参与诗的论战,给我刺激最大的莫过于被对方讽曰:欣赏水平过低,还须培养;听后,心底直骂娘;也正是这么一个过程,让我坚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开始明白,普通大众“饿死诗人”的发喊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诗到如此地步,该怎么办呢?是谁之过呢?还真不好说。所以我在这里有必要提个醒:是该讲讲诗的和谐的时候了。

有三层意思:一是诗人自己要讲和谐,二是实现诗在大众之中的“和谐”。三是诗人要自觉地去完成诗文本的和谐构建。

(一)诗人做到诗与自己的和谐,在学识在修炼。先说学识。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最精致的语言,没有扎实的学识功底,怎么行呢?前人有言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想想,一个诗人有如此身手,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于一己之心身,是一种如何的心怀与境界?翻开一部诗歌史,从古至今能留下姓名的诗人,有几个不是饱学之士,不是道德文章修养极高的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吐纳天地的家国豪情,包举八方的雍容气度,气态万千的才人情调和悲悯;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怎样一种生存环境下,诗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的寻找一个灵魂安放的地方;即便是走向穷途末路,英雄失路之悲的豪气,依然充塞天地之间,传递给我们的,仍不失它悲壮的和谐。因此,古人给诗下定“诗以达意”这个概念。就不管它是达一己之意还是达大众之意,重要的是这个意,自己是否满意,给人家是否乐意接受。譬如赠人礼物,总是自己发自内心,乐于相赠,它人受之恰当又十分的受用,所谓灵犀相通,心里融和,达到与人和谐。

(二)与大众的和谐。大凡作文,有这么一个经验,就是先感动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国难当头,民族遭受外来侵略者欺凌侮辱,仁人志士生死以赴,血染大地的岁月里,诗人的吟唱是多么沉痛,多么真挚!我想,单从创作的过程上讲,诗人正是因为有这个经历,切肤般的感受,一经唱出来,才在大众的心灵产生共鸣!这个共鸣的产生,就是诗文本不可或缺的“谐”!所谓中正之声。无论它是悲壮还是欢乐,激昂还是平和,雄浑还是婉约,总是恰到好处。至于捶胸顿足;抽刀断发,终是田夫野老,市井贩夫,下里巴人之举,虽来得痛快,但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表现形式,难不为人诟病。说得难听一点,何不骂它狗日的既直截了当,又省功省事?!

(三)文本的和谐。前文讲到,一位西方诗人这样说,“先读它一百遍。”于一首诗,能吸引一个人读上一百遍的是首什么样的诗?那定是通向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圣经啊!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下来如唐诗宋词,却让中国的读书人读了上千年,至今仍是不易的经典。即是如现代人的眼光去审问这些文本,由这些文本产生的形式美、音乐美、内容美至今滋润着我们。用现代人的情感、视角去审视过去审视现在,古人和今人的气息是如此息息相通,如果套改前人的一句话说,现代人是真正的境界大,眼界宽,感知和实践的范畴真正跨入宇宙洪荒的真实境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走出唐诗宋词的边疆是理所当然的时代进程。文本上,我们通过学习西方自由体,于一百年间尝试完成新诗文本的初步构建,于进化的角度讲,即是不向西方学习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诗就是诗。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它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粹。长和短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但下笔数千言,一逗三百句,把文本无限放大,把情感肆意扩张,把意象任意重迭;反之,却又形单影薄,辞不能达意,离精粹的要求自然远矣。现代人用现代语言写现代诗,不容争辩;百年新诗,我们也不必去追问对还是错?我们单只就留下的文本,能让我们愉悦地阅读,甚至于能读上一百遍的文本,不难找到我们需要的结论。曾经有人这样断言:“自由诗就是汉语言文字这个庞大的字码中,选择一定的字数内。注意,必须是一定的、最具张力的字词。只有它才能把你的情感你的‘意’,在一个适度的表达主题范围内,将其完整的表达。它不会多,也让人不会感觉少。”这个结论下得虽有些武断,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有三点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写诗的观照。

第一、诗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必有它基本的规律,基本的准则。故一般说来,诗人的追求主要是如何去捕捉、提炼和表现天地间真、善、美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一个使心灵获得安吨的意象境界。单就一个真字,百多年前,我们湖南有一位叫陶澍的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五字诗论:叫“诗印心而出”,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书斋也取名曰:印心石屋。以示已志。“诗印心而出”。是说,诗吐出的是真心,道出的是真情,是真实的写意,绝非弄虚作假,子虚乌有。一个真字,前朝前代以至于有这样真切的规劝:诗可以数年不作,一作不可以不真;否则,须先问问这个文本是否在玩文字逰戏,是否有朦读者之嫌,是否有可能被读者咄之为另类文本!

第二、倾情母语。新诗的前途仍在于语言的技巧之中。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炼的语言。如何使它精炼,这是每一个诗人要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是不是要有点古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精神呢?我看这也是衡量它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标准!汉语言有无穷的创造活力,可以小到一个词素,就是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这在东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季羡林先生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说到汉语中的“孝”字。“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谓之孝。而在西方语言中根本没有“孝”这个词,而对这个孝的解释是:“子女对父母的虔诚。”由此可见语言的孰优孰劣,也由此可见汉语言广阔的空间。所以说,诗的炼字炼句炼意的过程,是汉语言词汇向灵魂突入、向生命亲近的过程。而这正是诗歌所必须的。

第三、建立新诗律侣的可能。前人有言:“汉字无字不活,无字不稳,句意相生,缠绵不断”。(清诗话续集)确实是对汉语言的妙评。如前述,我们以“印心“为前提,以丰富的汉语言为基础,再把我们的写作立足在由印心而出演绎的情绪化节奏、情绪化音节和韵味上,就有了这种可能。从古文言古诗及至现代诸多绝妙文章莫不如是。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有生命力的新诗,为人民大众喜爱的新诗就是极好的例子。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借鉴点什么,如果我们抱持对诗的那一份虔诚的话。

因此,我也可以这样结束我的话题。

2009年8月28日

同类推荐
  • 像时光一样柔软

    像时光一样柔软

    该书收录了作者在大学时期创作的部分优秀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就像在他的家乡新化大山深处自然生长的植物,葱茏葳蕤,生机盎然,完全没有那种故作姿态的抒写,从题材到表达方式,都能恰到好处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以一种赤子之心来歌吟故乡山水,感恩父老乡亲。
  • 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本书是《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之一,全书由“心灵家园”、“千古男女”、“世相论语”、“记者走笔”、“家庭广角”等7部分组成,收录随笔72篇。作者以诚挚、投入的态度直面人生,作品较为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世界、历史、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作者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其中有些颇发人深省,在此基础上所写的随笔,从不同角度作了精要的分析,并由此反映了近年来社会风情的种种细微变化,读来很有启发。全书文笔生动流畅,思想容量较大。
  • 华尔街的激情岁月

    华尔街的激情岁月

    众所周知,美国的金融业中犹太人做的最好,金融界的泰斗索罗斯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犹太人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近乎苛刻,这就使得孩子长大后不仅聪明,而且具有对操盘手来说极为重要的品格特征——良好的纪律性。谭健飞认为中国人和犹太人在这一点上十分相似。如果说犹太人能在世界金融市场中大显身手的话,那么中国人也应该能够挖掘出巨大的潜力。只是从现状来看,更多的中国人需要得到一个入门的机会。
  • 图文版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Chineseidiomshaveafixedstructureandparlance,withspecificmeaning.Mostarecomposedoffourcharacters,althoughsomehavethreecharactersandafewconsistofmorethanfour.Someidiomsaredividedintotwopartswithacommainthemiddle.
  • 世相物语

    世相物语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很有个性、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
热门推荐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解读

    鲁迅一生都在探讨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的《呐喊》、《彷徨》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通过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来揭示现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
  • 国民初恋带回家

    国民初恋带回家

    一朝穿越,莫名其妙自己就不是自己了,还白白捡了个国民初恋当“老公”,这种艳遇真是连小说里都难找。正当某人沉溺在幸福的喜悦中时,却被人告知,自己已有婚约在身,而与她有婚约之人却不是这位国民初恋。看某人如何玩转娱乐圈,赢取国民初恋,从此有走上人生的巅峰。
  • 奇门一脉

    奇门一脉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是以天道无情,视众生为蝼蚁;然大衍之变亦有情,故留一。世人欲夺此唯一之机,手段层出不穷。千机万变,奇门斗法。与天地相斗,窥破天道转乾坤。与妖魔相争,三式秘术诛邪体。与鬼怪相抗,奥义九字灭其威。与万物相对,奇门之道掌生死。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然真正可怕的并非这些,而是人心!万物皆有迹可寻,人心却难以预测,一场真正的人心对决从这里开始…交流群:421972276
  • 相遇即莫离

    相遇即莫离

    --他对她说:你只不过是我包养的其中一个情人。--她对他说:你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至死不渝。
  • 老先生

    老先生

    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实录。作者如实记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这些老先生的书信手迹。读者既能从这些文字交往中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知识分子的“先生之风”。
  • 居心不良

    居心不良

    余欣恬一觉醒来就觉得不对劲了,当她气冲冲跑去找白皓想要讨回公道的时候,他却似笑非笑看着她:“你说说,我到底把你怎么了?”一句话就让余欣恬哑口无言,第一次,她败走。第二次她无意坏他“好事”,被吓跑。第三次他指控她毁了他生意,余欣恬几乎是落荒而逃。而这一次白皓却不打算轻易放过她。三次缘分,总该有个结果了。
  • 豪门深深:我和上司宅一起

    豪门深深:我和上司宅一起

    傲娇幼稚,小气又没风度。秦臻以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喜欢上这么一个男人,但后来——“杨子萧,我肚子痛。”“哪里,哪里痛?”男人立马殷勤周到,又是熬汤又是暖腹。“小杨子,我要喝水。”“是,娘娘。”水杯立马递到手中,服务优质顶级。秦臻嘴角微扬,很好。于是她终于明白,原来这男人并不是天生的傲娇,只是需要慢慢调教漠的新文已开,穿越《庶手就擒:王爷跪下唱征服》,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宠妻无度:妖孽玩转异世

    宠妻无度:妖孽玩转异世

    拍戏却意外穿越?!到底什么情况...她本无心其他,只一味的想变强,只有够强大了,才能守护住自己的东西。然而,一开始冷若冰霜的美男子却不知在何时爱上了这个穿越而来的她。未来的路困难重重,某冷男的追妻之路也不短啊!那一次,她搂着舍命救她的他,放话:这一辈子你遇上我就只能是我的!我不许你怎么样!她是轮回主神,一切有他在伴,异世,拿下那是杠杠的!
  • 万古杀帝

    万古杀帝

    杀,不含慈悲之念,不掌妇人之心。帝王一怒,伏尸百万。且看,一人一狗,冲出大荒,神挡杀神,佛挡拍佛!
  • 穿越成妃之暴力娘娘

    穿越成妃之暴力娘娘

    能这样死她也是绝了!她在床上好好的休息,没想到一下子没了意识,再次醒来她竟然死了!而且本该死的人不是她,该死的是他后爸的女儿。第一次到地府就见到阎王,真是好运啊。可谁想到阎王竟是她好朋友,能再狗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