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2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传统上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是借助文字和出土文物等物化资料进行的,这些用于历史研究的物化资料就是史料。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但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并不只是文字和物件。声音是人类表达自己和与他人沟通的媒介,也是人类获取自然界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声音是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界同时存在的。它虽然不是一种物化的实体,但也是一种物理现象和过程,而且这种物理过程中包含和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变迁的信息。

在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上声音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有空气的地方就有声音。所以声音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历史的产物和见证。在声音记录媒介和录音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活动所发出的声音全都消失在空气中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声音本来是历史的产物和见证,却无法用来研究历史。在有些文字资料中有对过去的声音的描述,但这种无声的声音,已经失去了动感的声音所包含的绝大部分特有的信息,仅仅是文字史料而已。自录音机发明以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声音记录媒介和录音技术不断涌现。记录下人类活动的声音并把它作为历史的见证,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许多重大的活动和场合都有同步的录音资料记录,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录音资料也逐步在不断地增加。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和以后的史料形式就不只局限于文字和文物了,声音资料也可以用来研究历史,成为史料的一种。虽然声音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但并非所有的声音资料都具有史料价值。历史是由人类活动的一幕幕场景所组成的,有背景、有剧情。因此有史料价值的声音资料必然是由声音所构成的声景生态资料,它以声音的形式反映和记录了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时间节点上人们的社会生存状态。

声景的概念起初是从景观学的概念借用过来的,声景生态所关注的问题起初也是从环境保护、环境审美、环境生态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特别注重它的史料价值。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以声音为传播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重视,对声景生态资料的价值赋予了新的理解,使得它具有了史料的价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历史研究中如何采集、整理、使用史料,必须遵循一定的史料学方法。而不同物态的史料,其史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方法的研究和论著,目前还见得不多,基本上处于起步研究阶段。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试图探讨和研究声景生态资料作为史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方法。本书的依托课题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声景生态文化遗存的采集整理及传播方法研究》(06BaLS008),书中的内容也是这个课题总结报告的一部分。书中的观点不一定准确,内容不一定全面,许多工作都是初次涉及,难免有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学术界探讨和研究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方法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全书由三个部分共八章组成。前三章是第一部分,论述了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基本概念、观点、以及具体方法等。第一章系统阐述了声景概念的由来,声景的基本要素,声音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以及声景资料的属性和分类等。第二章是本书关于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方法的理论阐述核心。首先根据历史学研究论著,梳理阐述了历史研究的原生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声景生态资料作为史料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原生性。在此章首次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即如何判断声景生态资料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的问题。这一章的最后,论述了“无声的声音”,即声景生态的文字史料的考证问题。

为了给不具备声学知识和录音技术的一般读者提供必要的如何录制声景生态资料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一般性地介绍论述了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方法,声景录音的特点与要求,录音环境和录音对象的声学特性,录音资料的后处理与标注等。在录音技术和录音艺术领域,目前还没有声景录音这个分类,本书中关于声景录音的提法和论述也是首次,也是希望在录音领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声景录音的具体技术和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书的第二部分。本书起名《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图,一是论述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二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的声景生态中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作为对所提出的理论问题的支撑或应用。在北京的声景生态文化遗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就是老北京的吆喝叫卖声和老北京的响器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许多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声音渐渐远去了,积淀下来的东西就成了文化遗存。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对北京市传承老北京吆喝叫卖声和响器表演等民俗艺术的民间艺人进行跟踪研究。这件工作的目的除了采集整理老北京的声景文化遗存外,也希望对这种声景文化的传承、变异、传播、甚至它的“被”商业化等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第四章和第五章就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总结。对老北京的声音的研究,得到了目前还活跃在京城的民间艺人和老北京民俗传人的帮助。

老北京的声音已经是文化遗存了,对它的研究是从抢救、还原、整理、传承的角度出发的,尽可能地发掘正在逐渐消失的声音资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对现存的声景生态如何从史料的角度进行记录和研究,这就是本书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三章所尝试探讨的问题。第六章论述了“北京的心跳—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天安门广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标志性极强的场景,在那里发生的一切包括声景都具有历史价值,并且这种历史价值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越来越凸现出来其珍贵性的。这一章首先论述了天安门地区的历史变迁及其声景意蕴;对天安门地区的声景概观做了一个整体论述;在现场录音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天安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声景档案。第七章论述了“北京的脉动—交通声景中的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超级大都市,北京虽然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但早已不是一个可以朝闻鸟语花香、夜听风吹雨落的自然田园式的地方了,北京是一个被交通噪声所包围或处处弥漫着交通噪声的城市。从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交通所带来的更多的是噪声污染。但是从史料的角度来看,交通声景包含了大量的反应当下社会历史进程的信息,是一类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因此,这一章从史料采集的目的出发对北京的城市交通发展史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探讨了北京的现代交通声景概观,制作了部分典型的现代北京的交通声景档案。

本书的最后一章对声景生态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音乐声音生态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承载音乐声音生态的场所,北京的几个著名的音乐厅的音质状况进行了评述,并给出了民族音乐传播生态的一些调查结果。音乐声音生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流行的音乐的形式和偏爱;二是大众化的音乐欣赏或音乐传播环境的声音生态问题。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音乐声音生态反映了一个社会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品位和大众的音乐文化素养,从而也反映着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某种现实。

论著声景却没有声音,似乎是说不过去的。本书的附录给出了与第四章到第七章配套的声景档案资料,和一些相关的声景录音资料。本书的意图是从史料的角度去录制这些声景资料,但是由于水平所限,许多问题还在摸索探讨当中,因此不敢说这些声音资料可以作为史料来应用。虽然录音避免不了人为的加工和处理,本书对附录的声音资料尽可能不做刻意的雕琢,而保留它本来的面貌,因此录音资料显得粗糙在所难免。

本书的依托课题《北京声景生态文化遗存的采集整理及传播方法研究》的立项源于著者对声景生态和老北京声音文化的兴趣,但在具体的工作之上,把这项工作上升到史料研究的层面并撰写一本相关的论著,对笔者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是力所不及的任务了。著者和相关课题组的专业背景是传播声学,着重与传播科学与实践领域与声音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对历史学研究特别是史料学研究都是外行,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虽然有兴趣,但对文化本身的理解都很肤浅。因此,开展这项课题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起初甚至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幸运的是,在课题的开题阶段得到了有关历史学研究专家的指导,特别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平先生,还有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先生的专业指导。李先生和姚先生的指点使我们意识到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研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可以达成的目标,重点是通过探索性的工作,提出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方法,为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研究开启一扇门,因为这项工作还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前人的研究结果。因此,在课题研究和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就放在提出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重点就北京的声音从声景史料观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

本书的工作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也许实在算不上系统和严谨,甚至有多处错误,希望读者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著者并非史学研究出身,斗胆以外行的身份撰写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就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方法、史料化的声景录音等问题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毕竟,声景生态的史料录制不是一个单纯的录音技术问题,需要史学家和录音技术人员共同来思考。也许,它会成为一个新的录音学科,如同音乐录音、影视录音等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术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的多位研究生先后参与了《北京声景生态文化遗存的采集整理及传播方法研究》课题,以及本书的文字编撰工作。这些同学包括戴璐、范玮、安翔、丁雪、郑之风、庄周、薛云霞、孙文艳、吕艳华、董强国等。其中安翔和丁雪就老北京的吆喝声、响器声等在她们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一直在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关于北京历史的论述,参考和引用了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具体的参考文献在相关章节中给出。在此一并感谢。

孟子厚

二零壹零年八月八日(立秋)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

同类推荐
  • 八股文

    八股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该系列丛书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古至今的众多爱国的故事。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莲花的盛宴

    莲花的盛宴

    “莲花”为“佛陀”的象征。本书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群为蓝本,抓住其造像“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从宗教、美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选取40龛最具代表性的石刻造像进行解读和阐释。
  • 堪舆术研究

    堪舆术研究

    堪舆是风水的学名。堪舆术即风水术。风水是中国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也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本书首先从堪舆的源头开始探讨了堪舆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从堪舆的精髓、伦理、方法和原则等角度剖析了“龙与穴”、“宅与水”、“阳宅”等风水学的主要内容。作者还结合堪舆形胜、堪舆人物、堪舆文献等实例史料作纵的连贯、横的分析。揭示其迷信的成分,认识其科学的一面,使读者正确了解堪舆术的本质,并介绍了当代国内外堪舆学的研究情况。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热门推荐
  • 地狱火

    地狱火

    前进的道路没有了终点是孤身前行?还是奋不顾身转身..。。
  • 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本书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2006-2007年度基本科研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编辑而成。
  • 极品辣妈萌宝宝

    极品辣妈萌宝宝

    一夜不慎,最宝贵的第一天,被渣男给出卖,遇到腹黑男神,怀上男神的包子,被满世界追杀,什么?追杀我还说爱我都爱掉了渣?不怕,有天才儿子来接招,演艺界,咱是名人,商业界,我儿子是名人,腹黑男来吧!
  • 全能神妃:凤凰世家大小姐

    全能神妃:凤凰世家大小姐

    二十一世纪第一家族大小姐楚璃沙,穿越到不知名的朝代,她之后的经历会是怎样呢?期待她的崛起
  • 巫师的隐秘生活

    巫师的隐秘生活

    一个低调而腹黑的宅男获得系统穿越中魔封建世界的生活。(为什么必须二十个字,简直就破坏了美感)
  • 海贼王之后来居上

    海贼王之后来居上

    没什么能阻挡斯沃克的冒险,如果有,统统一刀斩断。
  • 我也曾为你翻山越岭

    我也曾为你翻山越岭

    整部文集以《暗恋女王的幕后独白》《在梦醒之前见到你》《人海中你最明亮》三篇代表成长不同时期心情的散文分隔成三部分,疏星把所有少女经历过的喜欢这件小事中的悲喜酸甜,都刻进了她的作品,引出读者心中埋藏或久失的少女梦。
  • 再经世

    再经世

    李逸轩,一个毫无魂力的茶馆伙计,身上却隐含着无穷的潜力。在一次次磨砺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魂力,最终达到了一种无人可超越的地步。
  • 想变老虎的兔子

    想变老虎的兔子

    一只小兔子想变成老虎,是什么促使它有这样的想法呢?想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不光是外表的变化,内心也需要更强大。
  • 活在平凡里

    活在平凡里

    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相似又不相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不同的人在经历过,体会过。在我的身边发生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有趣事情,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听故事,那么说不定,你会发现书中有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