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2500000010

第10章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5)

同样是《庄家不识勾栏》中对勾栏的描述,李纯却有着完全与前面两种推测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勾栏建筑应该是一种露天剧场,它的后排可能有敞开的檐廊,局部可以张设临时的帐幕。除了对《庄家不识勾栏》中勾栏描述的理解外,李纯的论据还有建筑技术和建筑声学方面的考虑。他认为,根据现行的标准,剧场观众厅的人均面积指标最低为0.55m2每座,其中还包括走道面积,考虑到古代剧场较简陋,只按0.5m2每座计算,则两千人的观众厅的面积约1000m2。加上舞台、戏房等,总面积约1200m2。若为半圆形平面,则半径20m,即使是长方平面,其跨度也应该有30m左右。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叠梁式结构建筑,要数唐代的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m2,其最大净跨度也仅10m左右。这样的建筑内部巨柱林立,是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和工艺历时数年才建成。大量兴建的民间建筑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其跨度也要大打折扣。因而,以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不可能建造大量如此规模的封闭式室内剧场。而且,这么大的厅堂如何控制室内声学的问题,以宋代的技术水平也无法解决。古罗马人建造了直径达43m的万神庙,但他们的剧场却仍然是露天的,也是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景李虎的观点和李纯的观点类似,他不认为勾栏是个室内建筑。他的考证的论据并不是对建筑技术和声学技术的担忧,而是对考证文献的理解不同。他认为,宋元时期勾栏剧场的整体为方形或长方型,四壁建有围墙,围墙上装门,剧场内一边是戏台,戏台正对面是神楼,神楼由木料搭成,或是由砖石建成,顶部如房屋或亭子,形如钟楼模样。神楼位置较高,是最佳的看席。在神楼两侧,各有“腰棚”,其高度仅达神楼之腰部。腰棚上有棚盖,可以遮阳挡雨。腰棚上的观众也可以坐着看戏。在戏台与神楼、腰棚之间,有空旷的平地,供观众站立看戏,没有什么特别的设施,基本形制是和神庙剧场一致的,景李虎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勾栏是从神庙剧场演变而来的。

在勾栏建筑留下的诸多疑问中,其上部结构引起的分歧最多,因为它关系到勾栏的总体构型和使用功能,关系到勾栏是否是室内建筑,而仅根据有限的文字资料又难以做出准确的推断。一般说来,中国古典建筑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其中台基是最有可能留下痕迹的部分,许多殷商时期的夯土建筑台基尚有遗迹可考,而勾栏建筑竟然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考证的痕迹,这说明它的台基处理非常简陋或根本没有。它的外墙应该是栅栏状的。李纯认为理由有三,其一:建筑名为勾栏,与栅栏状的外观相符合;其二:栅栏造价较砖墙或板壁低廉,适合于大量建造的民间建筑;其三:元代睢玄明散曲《咏鼓》中有这样一句话:“排场上表子偷睛望,恨不得街上行人将手拖。”说明栅栏有缝隙,场内艺人可以透过墙壁看到街上的行人。

对屋顶结构的推测就复杂得多,首先是有没有的问题,如果有,它又可能采取什么结构形式。认为勾栏建筑有永久性木构架屋顶的主要依据是元代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勾栏压”:

至元壬寅夏,松江府前勾栏邻居顾百一者,有女官奴,习呕唱,每闻勾栏鼓鸣则入。是日入未几,棚屋拉然有声,众惊散。既而无恙,复集焉。不移时,棚阽压。顾走入抱其女,不谓其女已出矣,遂毙于颠木之下。死者凡四十二人,内有一僧人二道士,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其死者碎首折肋,断筋遗髓。亦有被压而幸免者,见衣朱紫人指示其出,不得出者亦曲为遮护云。

文中所记载的是一次勾栏塌垮事故,共死亡四十二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台上演出的天生秀戏班,全家未损一人。全文对事件的描述十分具体细致,可以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因而常常被作为论证勾栏建筑有木构架屋顶的论据。

李纯对勾栏建筑有屋顶的怀疑除了来自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声学技术的疑虑外,还有在《庄家不识勾栏》中,庄稼人进入勾栏后“往上觑是个钟楼模样”,说明从勾栏内部可以看到一个钟楼模样的建筑,将这样一个高大建筑建在室内,无论从技术、经济还是设计手法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合理的。

在分析了以上文献片段以及剧场史研究者们对勾栏剧场形状的推测,考虑到勾栏做为一个专业剧场,对视线和声音的清晰度都必须有专业化的要求,可以认为勾栏剧场是一个有屋顶的室内专业剧场。对勾栏有屋顶持否定观点的学者们可能忽略了以下几点关键点:

(1)以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财力来推断勾栏不可能有屋顶是站不脚的,因为勾栏可能是一种棚盖式的简易建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照皇宫大殿的规模和建造技术来要求它;

(2)对声学技术的考虑特别是混响时间控制的忧虑忽略了中国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是不能和古罗马的石质建筑相比的,而且勾栏如果是一个有缝隙的棚墙结构,整个勾栏内的吸声特性是很强的,不可能出现类似古罗马石质建筑内部混响过长无法控制的情况;

(3)《庄家不识勾栏》里所提到的“往上觑是个钟楼模样”,只是说明是个类似钟楼模样的建筑,并不能以此推测勾栏内还有个和真实种楼一样的建筑。这个钟楼模样的东西应该是戏台的顶盖,做成了钟楼顶盖的模样,即使在近代一些会馆建筑里的戏台上仍然可以看到有许多三面敞开的戏台是有顶盖的。这个戏台顶盖也可能是有天花藻井的,对戏台上的表演者提供声学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南村辍耕录》中描述的勾栏事故中在台上表演的戏班无一人损折,因为有可能是戏台的顶盖挡住或暂时挡住了塌落的勾栏屋顶,使得戏台上的人们可以有时间逃生。

根据以上观点和不同研究者的推测结论,我们认为勾栏的具体形制可能并不是统一的,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勾栏,勾栏的大小、等级不同,它的具体造型也应该有所不同。基本上,勾栏应该是由木质材料搭建的棚屋式结构,屋顶是用比较轻的木质材料甚至类似草席或苇席一类的材料做成的,许多在瓦舍的勾栏有可能都是些半临时性的建筑。这种推测我们认为是有道理的,也是为什么勾栏经过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的风化无法有完整的原物保存下来。轻型的草木建筑结构,即使没有历史上战火的破坏,经过几百年的自然风雨的冲洗也不可能保留下来,可能保留下来的是在草木结构的勾栏基础上演变或进化出来的土木结构的室内剧场,这极有可能就是明清时代的会馆剧场建筑。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周华斌关于中国剧场的基本形态几百年来变化不大的论点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代室内剧场的基本形态是在宋元时期达到成熟的,以后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基本特征,这也和那个时期戏曲本身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成熟是相关的。

戏剧的成熟不仅是它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的成熟,也应该伴随着它的专业表演场地形制的成熟,或达到了一个相对最佳的形态。以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做为专业演出的勾栏剧场也完全应该在当时技术水平许可的条件下达到了一个对观看戏剧最佳的形态。西方的歌剧院的基本造型是马蹄型,这种造型形成于古意大利的歌剧院,对镜框式舞台的歌剧院这种造型在视线和声音上都是最佳的,所以这种基本的歌剧院造型就一直保留至今,许多现代的歌剧院仍然采取了这种现状。勾栏剧场的最佳造型除了受到视线和声学客观规律的支配外,也肯定要受到勾栏剧场出现以前的传统剧场的影响,特别是神庙剧场的影响。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勾画了大型完善式勾栏的一种基本形态,这个设想模型的特点如下:

(1)勾栏的基本形状是矩形或方形,四周有墙体用木板建成,局部可能有缝隙,屋顶为薄木板或草质材料做成;

(2)戏台靠勾栏剧场一端,为三面敞开的伸出式戏台,这符合传统的神庙戏台的形式。戏台上有做装饰性用的类似钟楼屋顶的顶盖,这个顶盖应该是也用轻质材料做成,顶盖的客观作用同时为戏台上的表演这提供声学支持,顶盖的内部有可能做成藻井的形式,这也可能是明清时期戏台上天花藻井的起源;

(3)观众席是阶梯形的,并且围绕戏台呈三面环绕状,这符合以自然声演出的戏剧表演的最佳声学效果和视觉效果,使得所有观众都能接收到直达声,视线都可以不被前面的人阻挡;而且也符合文献所记载的“层层叠叠团团坐”的情形;

(4)勾栏的面积如果按1500人计算,每座所占面积为0.3~0.4平方米算,则观众区的总面积在450~600平方米之间,加上戏台和其周边的过道面积约100平方米,则勾栏内部的总面积约625平方米左右,近似为长宽各为25米的正方形,或20米宽,30多米长的矩形。戏台的高度一般为3~4米,这和同时期神庙戏台的高度是一致的。勾栏的总高度应为戏台高度的两倍左右。

为了估计勾栏的声学特性,我们采用一个简化的模型:假设勾栏的面积为625平方米,长宽皆为25米,高度为8米,观众人数为1500人,顶棚和围墙都用木板建造,戏台和阶梯形看台用木板搭建,下有较大的空间。下表给出了这个设想模型中各个表面的吸声系数、估计的空场混响时间和满场混响时间。

数据和结果虽然很粗糙,但是即使考虑到设想模型的许多细节问题后,所得到的结果的定性特征也应该差别不大。从混响时间的定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

(1)有些研究者所担心的勾栏做为室内剧场混响无法控制的忧虑其实并不存在,其原因为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如果勾栏基本上是个棚木结构,并考虑到围墙有缝隙、剧场内可能有许多草质或纤维质的材料,则不会出现混响过长的情况,也许要担忧的是混响不够长;

(2)空场时的混响时间与满场时的混响时间在中高频段有较大的差别,这对高音唱腔和高音伴奏乐器会有所影响,这种影响来自排练和正式演出时勾栏内声学特性的差别;

(3)在满场时,勾栏的混响时间几乎接近戏剧演出所适合的“完美”混响特性,而且在全频段频响很平直。这个结果似乎让人意料不到,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虽然宋元时期的声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理性设计的地步,人们也没有混响时间等室内声学的概念,但是以中国古代工匠和戏剧表演者的聪慧和探索精神,我们认为他们完全可以找出一种最适合戏剧演出的勾栏的室内造型,而这种造型应该是符合室内声学的客观规律的,虽然也许是不自觉的。勾栏作为发展成熟的专业戏剧演出场所,它也应该具有最佳的室内声学条件;

(4)空场和满场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演出时,勾栏不一定完全满场。如果考虑到一般演出的上座率在30%到70%之间,则日常演出时勾栏的混响时间在1.5~2.3秒之间,这对戏剧演出完全没有问题,并也为器乐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室内声学环境。

以上基于剧场发展史文献的考证,提出宋代勾栏是室内戏场的推测,从而对宋代戏剧演出的声景生态环境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一个室内演出环境的声学特性主要是由三个指标来反映:噪声干扰、清晰度、混响时间。对勾栏来说,我们无法考证宋元时代的瓦舍勾栏噪声环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影响演出场所的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区噪声等现代噪声源,在宋元时期是没有的,所以即使勾栏的围墙有缝隙,环境噪声的干扰也不是很大。对清晰度来说,由於勾栏采取了三面环绕戏台的布局,清晰度和亲切感得到了最大的保证,这样的布局思想与传统的意大利剧院的布局思想和现代优良的歌剧院的布局思想是一致的。至於混响时间,可以认为勾栏的混响特性完全适合于当时的各类戏曲和杂剧演出的需要,提供了良好的室内声学支持,同时这种室内环境也适合于纯器乐演奏。

由于勾栏可能具有如此良好的室内声学环境,宋元时期勾栏出现后,属於室内乐器的丝竹乐器也逐渐加入了戏剧的伴奏。我们还无法考证勾栏的室内声学环境和丝竹乐器到底谁先影响了谁,或谁对谁的影响更大一些,但是可以确信,在勾栏的发展达到一个稳定的形制后,勾栏的室内声学特征对器乐特别是新的器乐作品的演奏方法、风格以及观众的听闻习惯肯定是起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勾栏主要是用于以科白为主的戏曲演出,器乐伴奏属于从属地位,但是勾栏延续了四百余年,它对即使属于伴奏地位的中国传统器乐的影响是绝不可以忽视的。勾栏的声学环境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戏剧演出与欣赏的声景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章开沅,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6月号,133页

[2]彭南生,原生态与历史研究的原创性,《学术月刊》2006年6月号,135页

[3]罗炳良,原生态与历史解释的适度原则,《学术月刊》2006年6月号,138页

[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周华斌,中国古戏楼研究,民族艺术,1996年第2期

[7]廖奔,瓦舍勾栏考,中华戏曲,1994年总17期

[8]李纯,千年遗韵话“勾栏”,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

[9]景李虎,神庙文化与中国古代剧场,民俗曲艺(台湾),1993年1月第81期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烟台婚礼指南

    烟台婚礼指南

    该书由烟台婚礼大纲、烟台婚礼风俗“99个为什么”、烟台婚庆行业服务谈、烟台婚礼趣谈、烟台婚礼服务指南等几大部分构成,是其经历5年时间,在潜心研究烟台婚庆文化的基础上写成。该书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引导读者们从物质社会的层面上剖析了婚庆行业的发展变化,同时,在精神文明的层面上解读了胶东半岛婚礼中民俗民风,以及其中蕴含的内在文化。
  • 解密2012

    解密2012

    《解密2012》讲述了月亮上有什么?20世纪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耗费数百亿巨资登月,就是要寻找这个答案,但登月所取得的资料却被政府列为超级机密讳莫如深。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一个巨大的危机正在慢慢地向人类逼近。40年后,流浪少年沙飞在追寻父亲遗物玄珠的过程中,发现玄珠上竟然隐藏着史前文明的秘密。为了查明真相,沙飞在结义兄妹的帮助下毅然亡命天涯。沿着父辈走过的足迹,沙飞找到了隐藏在玛雅古迹下的神秘地宫,潜入了古老教派机密重地。甚至穿越时空回到一万年前的巴比伦。
  •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

    所谓人生,就是人这种特殊动物的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生命的保存,往往被认为更多地带有自然性;生活则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活动,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文化的色彩。人类未必是惟一对死亡有清醒认识的动物(据说大象也有类似人类葬礼的行为),但却是惟一能对死亡有所思考有所作为的动物。人类可以在他的生命之轮的前行运转中为自己安排种种的活动,帮助自己生存得更好,从而也使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礼谷(民俗学的规范术语为人生仪礼,鉴于“礼俗”一词更容易为大众接受,故而书名使用“人生礼人俗”)正是人类安排的使自己的生命有内容、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图书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图书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品儿歌词集

    品儿歌词集

    听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写歌,是一种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歌词才会活起来。
  • 落魄嫡女:王爷别过来

    落魄嫡女:王爷别过来

    绪元101年本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悲剧却降临张侯府,张家接连几个铺子被砸,被迫关门修整,在朝堂上,张侯爷被太子党紧紧逼迫,无奈之下辞官回了家,同一天,与张侯府有婚约的刘国公府却派人来退婚,当场撕毁了婚书。气的侯爷当场昏倒。这一天的起落太大,京城没脸待下去,侯爷便让所有人收拾行李,举家搬离京城,张家变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几年之后,当张家出现在京城,又有谁敢嘲笑。
  • 那年正值花开时节

    那年正值花开时节

    戎紫妍第一天上学就惹上不该惹得人韩伊臣,而喜欢韩伊臣的边家大小姐也在预谋着毁掉紫妍的计划,而她会不会得逞呢,而从下就有婚约的紫妍和伊臣结局又是如何呢,紫妍姐姐戎晴为了小凯黑帮老大的地位还会坐稳吗,三姐妹遇上三少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戎晴在美国遇到的占卜师马其说将有时空倒流的预言会实现吗?
  • 豪门溺宠:冷少的盲妻

    豪门溺宠:冷少的盲妻

    有一种情叫做一见钟情,有一种恋叫做初恋。他们曾是校园内令人羡慕的甜蜜情侣,却最终未得圆满。再次相见,一个已是霸气的总裁,而另一个则失去了光明跌落黑暗之中。她看不见他,所以不知道眼前是何人,而他则选择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当年的误会让他在爱与恨之间纠结,可最终都不忍伤她分毫。一场事故意外的解开了当年的误会。心结解开,他对她爱的泛滥成灾
  • 终极风水师

    终极风水师

    古镇,处在半山腰处,山顶云雨缭绕,就在这山峰之上,一名身着道士服的年轻人,仍然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他在等,他相信有一天会有人相信他的。
  • 天际龙魂

    天际龙魂

    在塔玛瑞尔大陆战火纷燃之际,沉寂了数百年的巨龙突然降世,掀起了一场帝国、诺德、精灵、巨龙与那传承的古老家族之间的博弈混战。龙裔,是被这个时代所选中的人,当这个从落寒中走出了孤儿少年,在经历了这奇幻的历练,接受了这百年的传承之后,他以为自己弄清了身世之谜,认为自己要将这乱世终结之时,他才发现,这个世界的黑暗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也渐渐浮出水面……
  • 吾乡吾土

    吾乡吾土

    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书中作品既是作家本人的心灵写照,也为读者了解作家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打开了一扇大门。《吾乡吾土》书中近50多篇文章,既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承载着作家对故乡、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
  • 异世界之创世

    异世界之创世

    主人公林夕在世界末日来临的那一刹那,穿越到了一个新世纪,人类到底因为什么灭绝,这个世界到底是谁创造?为什么而创造,为何主人公能在黑暗和光明两个阵营来回切换身份,看主角如何揭开层层谜团,重新打破这个世界,创造新世界。
  • 乳此美丽

    乳此美丽

    一个像面条的包子大人要搞点事情所以这个构思了好久下笔好难的结局难预测的文文
  • 黄连·厚朴

    黄连·厚朴

    《黄连·厚朴》是一部关于满汉家族历史故事的中篇小说集。作者叶广芩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贵族大家庭──她的父亲姓叶赫那拉氏,老祖宗入关后即被清廷安置在北京东城居住,世代为官,直至清亡。叶广芩出生于1948年,自然未能亲眼目睹这一家族从晚清至民国由盛至衰的过程,也没有过深地被满族贵族文化所熏染,但这一生活和文化对她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整本书如一棵茂盛的大树,它们枝桠丰实、各有华彩,一个个家族故事、人物,在特定的历史岁月中沉甸甸,大悲大喜,各从命运造化的安置,独自完成了每一个人的华美登场和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