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4000000031

第31章 博客自媒介与表达自由(3)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大规模恐怖爆炸事件。几乎与此同时,来自现场的照片和目击者的叙述就迅速通过各种各样的博客站点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博主们发布的博客信息之多、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一次事件所无法比拟的。丹·吉尔默所说的“草根媒介”生产传播“草根新闻”,不仅根本不输给任何主流媒介,而且在各方面对主流媒介起着补充、修正和扩大再传播的作用。丹·吉尔默认为共享媒介将给已经工业化了的新闻业的固化模式带来革命。读者在网上浏览新闻,在论坛里发表看法,在自己的博客里书写自己的一切,还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以及论坛、聊天室与别人交流争论。这种不同于传统的阅读经验最终催生出共享媒介来,而共享媒介的诞生则标志着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形式已经由一种集权式、学术化的模式转变成为一种交互式、分享型的讨论模式。他曾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共享媒介”(We The Media)时代的到来》中说:“这使我们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读者已经不必等着报纸和杂志为他们做好半生不熟的新闻产品,他们完全可以自己下厨房。”当然,这种挑战的结果并不是意味着传统媒介的彻底没落,而是共享媒介的诞生。共享媒介的诞生将改变整个人类的传播格局。

丹·吉尔默那本名为“we the media”的书对此的精辟论断有:(1)我们的读者知道的比我多,读者也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2)对自下而上集中式的传统媒介而言,共享媒介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但也带来了机会;(3)对于职业记者来说,草根新闻对他们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应对挑战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先成为博客。很显然,这是站在传统主流媒介的角度而言的应对策略,还是那种“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式的生存手段。也就是说,吉尔默还远没有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来看待共享媒介,看待公民自身拥有博客这种自媒介后所释放的自我表达的巨大能量。

而实际上,博客作为私权媒介兴起后,公民个人正是通过博客,才更有可能在自身情感宣泄之余,借新闻传播和观点表达来实现其公共性,成为共享媒介,具备共享价值,并在网络世界重构公共领域。因为公共性在政治学视野中,正是指允许个体平等地表达个人欲望、倾向和信念的一种民主原则。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公共性首先就是“凡是出现于公众场合的东西都能够成为每个人所看到和所听见,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在此意义上,刘津认为:“公共性在一个社会中的存在,意味着构建公共广泛参与的社会舆论结构和治理结构。”于是,作为共享媒介的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势必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二、博客与公共领域

正如麦奎尔所说:“在最近10年中,尤其是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一书被翻译成英文之后,在谈及政治生活中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时,便有许多人参考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一些规范理论的要素可能就产生于这些讨论之中。”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起哈贝马斯的作品就陆续翻译引进中国大陆,但我国学者大规模引用、论述“公共领域”概念,也基本是在曹卫东等人于1998年底、1999年初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翻译出版之后。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序中自承:“本书的研究范围是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他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范畴,是指以公众为主体,与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领域相对,进行公开讨论和批判,反对公权力机关的公共舆论领域,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中。

他说:“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不仅需要法治国家机制的保障,它还依赖于文化传统和社会化模式的合拍,依赖于习惯自由的民众的政治文化。”而在他看来,只有17世纪后期的英国和18世纪初的法国才真正有这种“公众舆论”可言。公共领域的最初表现形式是18世纪的咖啡馆或辩论会,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讨论并形成政治计划或方案。这些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意或舆论,监督检查政府的作为。此种情况延续到19世纪中叶,“社会生活的政治化”、舆论报刊的繁荣、对抗官方检查制度以及争取舆论自由等现象表明,不断扩大的公共交往网络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已经开始转型。哈贝马斯所说的“转型”,指的就是这种在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国家干预社会领域和公共权限向私人组织转移,即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同步进行,这一辨证关系逐渐破坏了公共领域的基础———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哈贝马斯认为,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与私的区别,因而也消解了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公共领域。这种情况与封建社会晚期颇有相似之处,因此,他又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称之为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re-feudalization)。

虽然哈贝马斯强调“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范畴,但人们还是发现,“公共领域”这一历史范畴即使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观念和模式,也仍然有其巨大的存在价值。

麦奎尔就认为,一般来说,公共领域是指一种“空间”的观念,这种空间多少可以提供一种自主与开放的公共论坛。社会公众可以自由接近使用这种空间,集会、结社、表达的自由受到保障。这种空间处在社会的“基底”和“顶层”之间,并且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我们可将基底视为一种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而位居中央或顶层的政治制度则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总的来说,公共领域的观念符合更广阔的、当代的公民社会理念。因为公民社会反对集权体系,而在公民社会里,不同的自愿组成的“中介机构”自然地成为人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保障地带。而当媒介被适当的方式组织,尤其是以开放、自由与多元的方式组成的时候,可以被视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中介机构。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第六章《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转型》第一节里专门就大众传媒在公共领域的功能及其转变作了分析。对于当代大众传媒,哈贝马斯颇为悲观,在他看来,媒介似乎操纵了公众,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行使其公共性功能,以促进民意的形成,监督政府。“如果说过去报刊业只是传播和扩散私人公众的批判的媒介,那么现在这种批判反过来从一开始就是大众传媒的产物。”因为,原来引领公共领域的私人独立媒介,已经遭到来自政治权利组织、经济利益集团及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多方面的控制和操纵,成为这些势力的角力场,从而充当其挤压和操纵公共领域的工具。同时,“伴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大众传媒的娱乐文化日益将公众塑造成消费者,公众的批判转化为传媒的批判,传媒直接塑造着公众批判。”如此一来,在单向度的大众传播媒介时代,被操纵的大众媒介统领公共领域,必然造成信息发布和舆论控制上的不平等,公众变得犹如被牧之羊,随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失去公平对话机制,失去思想交流平台,最后丧失批判意识和公共意识。

总的来说,虽然此书作为哈氏的早期著作(初版于1961年),尚摆脱不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影响,并且对大众传媒与受众的分析,也还处于“魔弹论”的理解水平上,但它对现代法治国家中政府、公众与媒介的互动关系的揭示,颇有启发。研究者舒尔兹(Schulz,1997)就曾提出一种“媒介建构的公共领域模式”,这种模式以当代政治传播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认为在当代社会情境下,大众媒介在政治体系运作中扮演着中心的角色,在其他所有政治论坛(尤其是政治会谈)衰微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麦奎尔认为:“这种模式以及它的检验涉及规范理论的元素:媒介在民主制度中鼓励公民参与并且以积极方式支持政治过程。”在我国内地的新闻传播界,参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分析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诸现象较为透彻的当属学者展江。他在《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一文中,根据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再封建化”概念,结合中国内地的当下语境,提出了大众传播领域初露端倪的“双重封建化”(中国传媒“未竟的去封建化”和“初现的再封建化”)问题,即传媒受制于传统人治因素与开放中再封建因素侵袭共生的严峻现实。

面临这种双重夹击,大众媒介的社会公器功能和权力制衡作用屡遭否定,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新闻自由———往往被视为洪水猛兽,新闻与宣传则不做分野,单向灌输式的新闻宣传依然大张其道,以至于新闻传播迟迟不能与国际接轨,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更难免被剥夺。是谓“未竟的去封建化”。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下广告与公共关系的侵入导致了传媒的再封建化。在一些地方,官媒合一已经发展到商媒勾结和官商媒共谋,而某种伪公共领域制造了媒体的伪公共性,以至于大众媒介难以充当社会公众期待的社会转型期守望者的角色。在文中,为揭示媒体的伪公共性,他列举出日常新闻制作当中存在的几种现象:

(1)传媒和私利集团以各种公关形式频频制造的“媒介事件”成为新闻主角,私人和团体利益俨然成了公众利益。

(2)媒体的商界朋友成了新的媒体英雄,如同自身出问题一样,一旦这样的“英雄”失势和案发,则三缄其口。

(3)部分传媒以“监督”社会底层和“监督”居住在本地的外乡人为乐事,对真正的监督对象———不法权势集团———则曲意逢迎。

(4)在本地新闻表现歌舞升平的同时,媒体主管并不是不知道“负面报道”的用处,只是更经常地利用别人的“全是坏消息”报道模式从事“进口转外销”,仿佛天灾人祸只发生在异域和外地,似乎还在验证“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真理”。

(5)在市场机制下出现的通俗报纸由于国内报道领域的窄化而过早出现了同质化。他列举的现象虽不全面,但已足够有力。大众传媒的伪公共性由此可见一般。不过,笔者认为,公共性所蕴涵的批判性立场却是伪公共性的大众媒介始终难以回避,也难以扮演的。

最后,展江先生申明自己的立场:“笔者并不认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因为它们只是有限地适用于后工业社会而非我们这种前工业社会),而主张反对上述两种危害我们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的封建力量。在我看来,一个走向现代化、逐渐融入国际社会的国家如果缺乏公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公共与专业伦理,那是不可想象的。”以此为立场,他提出以制度建设为主的对策,以遏止传媒的“双重封建化”趋势及风险。具体内容则包括:有步骤地与国际接轨,以适应现代化的媒体理论和法治要求建立多样化的新闻体制,尤其是借鉴欧洲国家的经验,建立由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管理的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消灭新闻传播领域的法治盲区,赋予新闻自由、信息公开和新闻舆论监督以法定地位,为社会转型的有序进行充当守望者,降低转型的社会成本;大力培育公民社会,使传媒与国家、市场、社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维系和发展民主与法治,为消灭“黑箱政治”、建立“白箱政治”作出贡献;坚持媒体的社会公器论,反对媒体公司论和集团工具论,为反映公共事务的理性和多样的声音构筑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制定和恪守严格的新闻专业标准,抵御不良政治和经济势力对媒体的腐蚀。虽然其中一些观点还可以商榷,但对新闻法治的呼吁和对媒介公共性的坚持却真真切切是当下中国大陆大众媒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在展江先生写作此文时,媒介融合趋势尚不明显,而中国大陆的博客现象也只是刚刚抬头,他也不可能预见到媒介融合趋势给媒介领域的表达自由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和网络博客作为公民的私权媒介对公共领域造成的强烈影响。

同类推荐
  • 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悦读MOOK(第七卷)

    悦读MOOK(第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国际金融作业集

    国际金融作业集

    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体系、外汇、外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汇交易业务、国际融资业务和外汇风险防范的知识和技能;系统而准确地理解西方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储备理论。
  • 铃木镇一教育法

    铃木镇一教育法

    在本书中,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及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铃木教授提出才能教育方法的前提,就是认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孩子在任何学科上的迟钝和困难,都预示着周围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热门推荐
  • 小土豆奇遇记

    小土豆奇遇记

    本书是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小土豆进入到奇妙的蔬果王国。在奇妙的蔬果王国里,蔬菜和水果被分为不同的阶层,作为优良品种的水果统治着低贱的蔬菜。小土豆作为闯入的新品种,他起先被嚣张跋扈的苹果老爷当做钦差大臣供奉着,但是却遭到猕猴桃医生的诽谤,榴莲国王以小土豆太过亲近蔬菜们而将他关进了监狱。小土豆在监狱里见到了真正的榴莲国王,才知道原来蔬果王国曾经是个平等互助的大同王国,可是却被可恶的老鼠王颠覆了。小土豆决心帮助榴莲国王夺回王位,于是他联系到正直的柚子大人,可爱的草莓公主,和他的好朋友小黄瓜,一起对付可恶的老鼠王,最终他们在辣椒姐姐的帮助下,让老鼠王原形毕露,榴莲国王夺回了王位,可恶的苹果老爷也得到了应有
  • 妖娆血凤凰:名扬花娘

    妖娆血凤凰:名扬花娘

    不过是百米赛跑而已,竟然也能穿越?还很不巧的穿越到了青楼,要她当妓女?好吧!她认了!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机缘巧合的闹剧,却未曾想竟是千年前凤凰泣血,浴火重生的诅咒——凤凰妖娆乱天下,三王争霸夺红颜!她,只想着当了天下第一,攒够钱,快快乐乐的过简单日子,老天偏不放过她,在她普通的生活里,添油加料,一个一个她唯恐避之不及的男子接二连三的来到她身边,流言蜚语,从此铺天盖地而来……
  • 南纬以南北纬以北

    南纬以南北纬以北

    文案:可喜你是我妹妹,这人海之中的相遇与重逢,来得这样仓促而必然。可悲我们是兄妹,如南北两极相望,无论靠得多近,始终隔着冰川与海洋我有想过离开你,但是,我找遍了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没有你的角落。本文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名《你是我最倔强的决定》。
  • 就算成为女生我也能把妹

    就算成为女生我也能把妹

    主角叶语青由于阎王的安排重生到了这个世界,然而在他看似与他生前一样的世界却成为了一个魔法、科学、武道以及“灵”交织的世界,当信奉“女权至上”却成为女孩子的他遇上被世界所背弃的“灵”们,这个世界的线路是否还会走向她的死亡呢?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每一个女孩子都是我最珍爱的宝物!”——叶语青
  • 让别人喜欢你的N种说话方式:用口才赢得他人心

    让别人喜欢你的N种说话方式:用口才赢得他人心

    本书介绍了115种最讨人喜欢的说话方式。它能教会你如何说话让人感觉最舒服、最感动,帮助你快速找到说话的技巧,让你的事业、你的家庭、你的社交不再是暗淡无光的绝望,而是处处充满了令人欣喜的希望。
  • 62年的哈雷彗星

    62年的哈雷彗星

    女孩有着女神的外表,但却有着女神经的内心,不矫情,不做作……男孩看似冰冷的外表下却有着为人所不知的一面,但他只为女孩而展现……
  • 王牌战员

    王牌战员

    狭路相逢勇者胜!且看王牌战员热血冲锋,战出一片天!
  • 甜宠小狐仙

    甜宠小狐仙

    因为曾经听爷爷说起过狐仙一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于是他从小便想着去证实。终于,当他找到了传说中的大仙祠时,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她。他们误打误撞之间竟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正在这时,他却被父母逼着相亲。于是,他带着才刚学会和人打交道的她回了家。他们原以为会有好的开始,没想到这却是他们磨难的开始。父母的刁难,前女友的步步紧逼,最终他们能否摆脱重重困境?又能否走到一起……
  • 聚魂之地

    聚魂之地

    一个平凡的中学生,被赋予了冥界护符,从小咒怨缠身,长大后来到一所诡异的中学,一个神秘的驱魔者出现打破了他迷茫的生活,当他发现这个学校的惊天秘密时,能否解开这千百年被封印的诅咒,危险接踵而至.......
  • 极界.笛世

    极界.笛世

    璀璨的大陆上,笛洛家族带领着数百个家族建立着一个王国,多年来不断征战,直到成为这片大路上最强的王国。繁荣景象持续数万年,后人以笛洛的名字为家族代号,为“笛洛”家族,数万年后的自称魔族种群的降临改变了一切,笛克卡亚领导的王国也渐渐溃散,笛洛家族为保全国家不惜跟魔族签订条约,然而王国的皇子笛卡宁可修炼万年以来的禁忌也不愿向魔族低头。但魔终究是魔,强大的力量难以抵挡,直到神也介入这场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