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45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从起步到走向制度化,已有近30年的时光,2003年的SARS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此,无论是日常的信息通报,重大法律、政策的出台,还是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已成为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应对危机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满足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仅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也催生了为数不少的有关新闻发言人的著述,其中大多为直接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战的教材。正因为这类教材越来越多,要想创新也越来越难。

宫贺的这本《政府新闻发言人教程》,从构思到付梓花费了两个寒暑春秋,对她而言,这既是一个潜心研磨的过程,更是一个集腋成裘的过程。从本科开始的9年时间,她不仅广泛研读了中外大量相关学科的学术著作,还直接参与了大量有关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的课题研究、舆论调查和实践操作,先后在专业核心期刊和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作为一个看着她9年来一步步成长、成熟的见证者,当拿到这本厚厚的文稿后,我欣喜地发现,她这些年扎扎实实的学术与实践积累,这两年来的孜孜不断地思考与斟酌,终于有了一个最好的回报——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架构,对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作出了一次独特而独到的理论性阐释、规律性探讨和实践性归纳。

本书的特色有三:

一是对新闻发言人深度的理论探析。

新闻发布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应用类学问,或许正因如此,这一类型的著作多以技巧的传授为主,可是正如这本书的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关于发言人的新闻越来越多,关于发言人的书目越来越多,但,人们关于发言人的疑惑似乎并未因此减少”,那么,原因何在呢?仅从我自己多年来从事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的教学培训工作而言:技巧或可千变万化,貌似面面俱到,实则难免陷于琐碎;在实践中真正能启发人们举一反三、灵光乍现的仍然是理论或者说观念。这或许正是本书作者在“观念篇”花费两章笔墨试要啃下一块硬骨头的苦心所在。显然,倡导以双向协商、信息服务为导向的新闻发布理念是贯穿本书的一条主要线索。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9年来打下的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功底也使她能够将这一问题条分缕析地论证开来。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如发现某些社会心理学、政治传播学、修辞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经典理论频频出现在新闻发布这个主题之下,相得益彰。

二是对新闻发言人深层的文化关照。

无论是现代的公共关系学也好,政治传播学也好,可以说与新闻发布紧密相关的学问大多肇兴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由此,一系列“西学东进”的现实问题,不得不引起中国学人的思考:孕育于西方文化、政治、经济土壤的理论学说,是否完全适合于中国国情?新闻发布便是这样一个需要加入文化维度予以考量的学问。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技巧的梳理,作者经常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媒体制度、新闻采写规律以及新闻发布模式进行比照,特别追溯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修辞主体与修辞内容提出的要求。作者还总结出中国修辞传统中三个精神遗产即“仁、情、事功”以供中国当代新闻发言人借鉴。正如作者在第四章的结尾所说,“我们需要学习的,或许是如何将双向性落实到实践中,并从观念层面重新温习古典的人文精神,重拾几千年前古人的教诲:‘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这样才有可能在政治修辞上实现国际化,也有可能抛弃几十年来养就的‘官腔’”。

三是对新闻发言人全新的专题分析。

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在理论与技巧的讲述后打住,而是将实践界非常关注的三个话题“跨文化语境、危机语境以及互联网语境中的新闻发布”以专题形式继续深入开掘,前述各章中理论与技巧的梳理也在这三章中得以统合。延续之前的风格,“专题篇”同样将理论解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全书更具立体性,并兼具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针对三个不同语境,作者提出三种不同的管理侧重点:对于涉及跨文化的新闻发布,作者强调要在观念上实现跨文化,实则主张“观念管理”;对于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作者强调要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特殊情境下,发现框架、管理框架,即“框架管理”;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发布,则应从根本上转变只将网络当成信息传输渠道的传统思维,将其视为新闻发布资源的整合平台,并注重社会关系网络在技术平台上的聚拢和扩散。

作为本书作者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我很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将多年所学铸成文字,并且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不忘心忧国家和社会。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在时日累积、阅历沉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希望更多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与我一同分享作者的所知、所悟。

涂光晋

2010年11月于人大明德新闻楼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编写的,共选入古诗文四十篇。本书在选收的诗文下面附有作者简介、注释和解读三部分辅导学习的文字。作者简介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一些相关背景介绍。注释部分主要是对某些难懂的字词、典故加以解释,释义力求准确简明。解读部分力求抓住文章妁主要内容和特色加以分析,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本书以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素材,训练学生运用想象和思维进行语言表达和节目编创的能力。本书突出采集素材、编辑制作、配音合成等节目编创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学生作业作为参考。
  • 打开心灵,寻找幸福的秘方

    打开心灵,寻找幸福的秘方

    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才能懂得幸福的意义。本书所选的小故事,个个如一剂良方,能够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从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让孩子们知道用充满爱意的眼睛去看世界,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冒险追踪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冒险追踪记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书是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和趋势,结合学校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在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以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就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职业素质以及在面试技巧、就业协议的签订和如何创业等方面为即将走向社会,步入职场生涯的人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借鉴,为他们成功转换角色,顺利就业助一臂之力。
热门推荐
  • 仙红

    仙红

    你知道网红,可你知道仙红吗?所谓的仙人追起星来可是要比凡人疯狂的多的多的多..........
  • 他从乡间走来

    他从乡间走来

    一句话介绍《他从乡间走来》,这是一部以时代为背景,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的小说。写一段人生,一个人的成长史和他的情感经历。不哗众取宠,不用色情吸引读者眼球,不以离奇情节吊人口味,不迎合当下流行,也不涉及过往政治。春生,出生于1965年春天,“文革”前一年。爷爷的成分不是贫农,也不是富农,中农。也就是还有些家产和几亩薄田。小时候,爷爷告诉他,他们家祖上是念书念穷的!
  • 溺宠明星妻

    溺宠明星妻

    他说。除了婚姻之外我什么都能给你。她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堂堂正正的站在你的身边。
  • 河盗

    河盗

    水上世界黑白两道井然有序,生机勃勃。李木石的水上人生一波三折,本决意自立门户“吃水饭”,当了“船老大”,一次大意之下被一群河盗劫了船,他也成了一名“河盗”……
  • 菜鸟辅导员生长记

    菜鸟辅导员生长记

    作品记述一名一直生活在象牙塔的男主人公柏牧,从大学生转变为辅导员的心路历程,书中全息展现了校园生活景象、高等教育问题、高校腐败现象、师生代沟关系等。一改象牙塔生活向来的清新笔调。
  • 传奇七剑

    传奇七剑

    在敖游大陆某一天夜晚,突然间空间发生了撕裂!七把剑从空间缝隙中飞了出来,但不久突然间七把剑就如约好一般,向着七个方向一瞬即逝…………某一宅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努力地玩着galgame!却没到这会是他在这世上的最后一个晚上!
  • 竹马是良人

    竹马是良人

    每个人都会渴望有一个青梅竹马存在,就算不能从出生开始,那也贯穿彼此的童年时期。安笙的出生是因为苏澈的存在,苏澈的努力,是因为安笙吃的比较多。温馨的日子才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感情,看腹黑竹马如何扑倒无良青梅。
  • 乱世妃与侠

    乱世妃与侠

    夫余僻处海外,国主张同霸野心勃勃,乘着安禄山叛乱之机,意图攻入大唐,分一杯羹,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一场意外令他的企图落空,而他的儿子大难未死,流落大唐,一系列的遭遇......
  • 全职猎人——爱莉有个好爸爸

    全职猎人——爱莉有个好爸爸

    也许我爱他沉默时的冷酷,也许我爱他推理时的睿智,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喜欢他。也许?这就是父女?
  • 恶魔的骄傲公主

    恶魔的骄傲公主

    男主由于意外而身亡,不幸的他,在美丽而迷人的天国遇到了令他心动的她,在天国,每个不幸的人,可以再返人间生活,但是记忆却从零开始,一切都从零开始,天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神话。“女人,你撞到我了,道歉。”“喂,男人,是你先撞到我的,所以是你道歉”“好啊,女人,你是第一个敢这样对我说话,你死定了,别让我再见到你”“这应该是我说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