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6100000018

第18章 关于新闻理论框架建构的回顾与思考(1)

题注:本文是应《国际新闻界》编辑约请撰写的。文章回顾了我国新闻理论框架建构所走过的曲折路程,阐释了新闻理论框架构建的目标、任务,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论述了新闻理论框架构建的原则及内涵。文章强调理论框架的建构是学科存在的基础,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同时还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唯有建构起科学、规范的理论框架,才能促进学科理论的稳定与巩固,才能推动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2期。

一、历史回顾

所谓“理论框架”,是指某一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它通常是由这一学科所涉及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构成的。

根据这一解释,“新闻理论框架”,是指新闻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它是由新闻学科所涉及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构成的。

理论框架规定着学科知识的范畴,支撑着学科知识的结构,标示着学科知识的体系。学科理论框架的建构是学科存在的基础,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同时还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唯有建构起科学、规范的理论框架,才能促进学科理论的稳定与巩固,才能推动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我国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建构问题,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从90年前徐宝璜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授新闻学开始,就开始了此项工作。1919年他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就确立和展示了中国人所建构的第一个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也奠定了我国新闻学最初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框架的内容包括理论和业务两部分,涉及理论的部分是前5章:第一章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第二章新闻纸之职务;第三章新闻之定义;第四章新闻之精彩;第五章新闻之价值。后面涉及业务的部分有9章,包括:新闻采集;新闻编辑;新闻题目;报纸社论;广告;新闻社组织;新闻社设备;报纸销路;通信社组织等。这个理论框架本身及其所涵盖和诠释的内容成为中国人认识新闻,了解新闻工作,学习新闻学的最初的入门范本。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开始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做法,在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建设上采取了照搬苏联教科书的做法,所以在前十几年的时间里,一些学科理论基本上是以苏联的相关教科书和著作为依据来建构该学科的理论框架。

新闻学也是如此,当时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教育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就聘请了苏联专家来帮助编写教材、培训教师。而苏联专家完全是按照当时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的讲义来制订教学大纲,讲授新闻学的。那时复旦大学新闻系派出青年教师丁淦林到中国人民大学来听苏联专家讲课,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

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是由多位授课人的讲稿汇编而成的,其中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多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当时苏联党中央关于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

例如在一篇《论新闻报道》的讲稿中就包括以下内容:新闻报道的布尔什维克党性;生动而又真实地反映生活、描述苏维埃人们的英雄事业;最主要的是要阐明各种事实和现象所具有的政治内容;新闻报导(道)应该及时;新闻在报纸上的作用和地位;对新闻的基本要求;准确性是新闻的基本规则等。在一篇关于《宣传论文》的讲稿中就包括下述内容:高度的思想性;布尔什维克的战斗性与不调和性;对待理论的创造态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宣传的目的性和真实性;和群众谈话的技巧;逻辑的力量等。《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汇编》,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目录。20世纪50年代,我国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可以说主要是参照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的讲义构建的,但是也有个别是融入了中国学者自己思考内容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先生1956年9月提出的《新闻学原理大纲》。

这个大纲是一个综合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多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大纲共分18章,其中涉及理论问题的有10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新闻事业产生的社会条件;第三章政党与报刊,共产党的宣传鼓动原则;第四章共产党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基本原则;第五章中国报刊;第六章新闻自由问题;第七章出版法,以及第九章报纸群众工作;第十七章报纸组织机构与制度,和第十八章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其余8章是关于新闻业务的,包括:报刊文章体裁、采访工作、编辑工作、资料工作、出版与印刷、发行、广告、读者调查。从王中先生的教学大纲所显示框架的内容和名称看,除了增加了一些新闻业务的内容外,倒没有太多与苏联版本教科书的理论框架相区别的地方,但是他在具体阐述相关的内容时却加进了许多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前3章中对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评价和对新闻业一般规律的阐释,其中一些观点后来在1957年“反右”时受到批判,王中本人也被打成“右派”,并因此长期受到政治迫害。

以现在的认识看,王中先生那时的一些观点显然是正确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观点却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例如他认为“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产物”的说法是“错误”的,他提出,“新闻事业不是一有阶级就产生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的。”他解释说,“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因为社会需要新闻,因此各种不同的党派才可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政治目的通过新闻影响读者。新闻事业是社会产物包括了新闻是阶级斗争工具的含义,但只说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则失掉了所以能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理论基础。”他还说,“资产阶级新闻学与无产阶级新闻学皆有应用科学部分,各有适应其报纸需要的价值。”他还提出了新闻的“商品性”、“趣味性”和报纸的“可读性”等问题。显然,这些观点都是要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所排斥和否定的。

由于反右斗争以后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新闻学的理论探讨从此更加步履维艰,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错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一事件批判的对象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甘惜分老师,内容是他1959年撰写的《新闻理论教学大纲》。在这个大纲中,甘老师提出“不能将报纸的政治性和法律、国家机器、暴力作用混为一谈”;“报纸除了阶级斗争这一性质之外,还有其他属性”,如“教育人民”、“反映社会生活”、“传播知识”等;“无产阶级报纸要向资产阶级报纸学习”,等等。由于极“左”思潮势力很大,当时甚至连这些极其简单的常识性的东西都会受到批判。

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控制下,新闻学的科学原理和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遭到任意否定和批判,完全到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对新闻学科学的理论探讨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应当说,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学真正开始具有学术性质的理论探讨,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起步的。而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甘惜分老师。用甘老师自己的话说,他真正的学术青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一年,62岁的甘惜分老师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为研究生主讲新闻理论课程。1980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积累写成了《新闻理论基础》一书,这是他本人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此书1982年正式出版后多次印刷,成为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一部新闻理论著作。当年全国新闻界评定技术职称规定的阅读教材就是这本书。

这本书的框架是这样的:绪论:第一节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新闻学是一门科学、第三节怎样研究新闻学。其他内容分上下篇。上篇为第一章新闻:第一节什么是新闻、第二节新闻的起源、第三节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第四节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的关系、第五节关于新闻的定义;第二章舆论:第一节什么是舆论、第二节舆论的力量、第三节对舆论的引导;第三章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和舆论、第二节无产阶级和新闻事业、第三节新闻事业的性质、第四节新闻事业的某些特点;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作用:第一节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者、第二节旧世界的揭露者、第三节新生活的建设者、第四节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下篇为第五章新闻事业和现实生活:第一节反映事实的真相、第二节反映时代的真相、第三节反映时代的本质、第四节联系实际、指导实际、第五节新闻事业和调查研究;第六章新闻事业和群众:第一节群众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节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第三节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第四节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第五节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第七章新闻事业和党:第一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第二节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第三节坚持党的组织路线、第四节关于新闻自由。用甘惜分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本书与过去多次写的新闻理论教学大纲不同的地方是“在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变动,增加了绪论,论述新闻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然后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解剖新闻和舆论开始,论述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作用。下篇专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现实、和群众、和党这三者的关系。”甘老师认为,“通过这些关系的论述,讲清新闻事业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他说,“把这几种关系搞清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也就明确起来了。”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本书的框架以及由这一框架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显然还带有那个时期的明显的历史印迹。但实事求是地说,其内容已经体现出作者对极“左”状况下一些新闻观点的严厉批判和深刻反思。例如,书里对新闻报道中“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的关系”的论述,对新闻事业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与党三者关系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他对“四人帮”极“左”路线不顾事实、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和背弃党的正确主张的做法的揭露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内容对于当时新闻界拨乱反正、肃清极“左”思潮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甘老师在给我们8名新闻系首届研究生讲授新闻理论时,痛快淋漓地揭批“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激情讲演。作为一个青年时代就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一生都在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的新闻学者,甘惜分老师对极“左”新闻观点的政治批判和学理分析,拉开了新时期新闻学研究的序幕。

2005年年底,在为甘老师90寿辰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刘建明教授称《新闻理论基础》这本书奠定了我国党报新闻学的理论基础,说甘老师是我国党报新闻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也是对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高度评价。

此后,我国新闻理论教材在理论框架上基本上以此书的框架为基础进行调整和修订,陆续出现了一些有一定认可度的教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何梓华和成美教授共同主编的《新闻理论教程》一书。

该书实际上是一项集体成果,因为参与此书编写的有包括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南昌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等几所高校的教师。但其理论框架应该还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理论教材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书的理论框架如下:绪论;第一章新闻;第二章新闻传播;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第八章反映实际,指导实际;第九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第十章舆论监督;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第十二章新闻队伍建设。这本作为集体成果,出版于1999年的教科书,其理论框架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显示了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对新闻理论基本框架问题上所取得的共识。

从徐宝璜建构起我国新闻学的第一个理论框架开始,时光已经过去了90年,抚今追昔,我们既感慨这期间新闻理论框架建构所经历的起伏曲折,也庆幸今天新闻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大好时机,更期盼着新闻学科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同类推荐
  •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

    本书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如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强化技能,控制技能等。全书内容密切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的一些理论和实际进行分析,致力于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将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引入日常教学实践中。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2010年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了金融危机,数字出版等新命题,各国出版业在技术研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型之举。作为“海外新闻出版实录丛书”之一,本书包括出版、动漫游戏、印刷与纸张、发行、版权、阅读、政策管理、海外看中国等几方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了2010年世界各国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实用效率研究”成果,详尽分析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产业现状与结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从产业理论、行业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等角度,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进行了深刻剖析。本书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热门推荐
  • 一念道途

    一念道途

    我有一剑在手,图个我意不折于人……我有一图随身,求个我念明澈通达……天道人道,不及人心,善恶对错,不过你我!
  • 剑洗残阳

    剑洗残阳

    江湖太大了,每天总会有无数个人想要出名,但是却又栽在江湖的路上,
  • 绝宠小萌妃:王爷,您有喜了

    绝宠小萌妃:王爷,您有喜了

    一朝穿越,成为瑾王妃,新婚之夜却被刀抵着脖子。“说,你到底是谁派来的奸细?”“我不是奸细,我的身体和心都是革命和人民的。”从此,她被丢在后院无人问津。某日,某王爷循香而来。“王妃,煮什么东西?”“毒药!”“来人,拿下王妃,送到本王房中!”又是某日,某女替某王爷把脉,“恭喜王爷,您有喜了!”某王爷一脸的宠溺“何出此言?”某女狡黠一笑,摸了摸某王爷的肚子,“因为王爷的肚子会长大!”“讲人话!”“王爷肚子里有个瘤...”某王爷将某女拥在怀中,邪魅一笑“那让王妃的肚子陪我一起长大,可好?”某女哀嚎!夭寿啦!说好的半身不遂,病入膏肓呢!
  • 终极笑傲之离歌倾城

    终极笑傲之离歌倾城

    现代女生穿越进笑傲江湖,偏偏遇上另一部小说中的男主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九影成神

    九影成神

    影为魂魂为战战为破破而后立九影成神天生影穴人形影魂影如我我若影看天赋少年玄影如何玩转影子
  • 毒宠:萌妻,要定你!

    毒宠:萌妻,要定你!

    他有底线,结婚的女人,绝对不碰,弟弟新婚夜,他却破了他说过的话,纠缠着这个女人,霸道的宣布着他对她的爱。
  • 网王之冷淡公主

    网王之冷淡公主

    漠雪是一个性格淡漠的公主那是善良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面为逃避一些事和寻找自己的幸福而穿越到网球王子的世界成为樱泽雪在那个世界里又发生了一件件离奇又匪夷所思的事……
  • 配角逆袭

    配角逆袭

    无数的人为之主角的气度风范倾倒,更有不少人数为反派的个性折腰,可是配角呢?结局不仅更加悲惨,就连名字,广大的观众也是记之不住,因为他们是配角。本书就是为了给配角正名,我是配角,我为自己代言。
  • 王俊凯我爱你,那你爱不爱我

    王俊凯我爱你,那你爱不爱我

    他是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她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无名小卒,他们的相遇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他们的恋情也遭到了家族的反对,他们还能在一起吗?
  • 暴君来袭之我的冷妃暖后

    暴君来袭之我的冷妃暖后

    上苍在创造我时,将我一分为二。两个我过着不一样的人生,却遇到同一个男人!我不知道幸与不幸,只知道他是我毕生的劫!当一切烟消云散,才知道不过是命运的轮回!男人狂怒:“女人,你到底想怎样!!!”女子唇角勾起冷冷的笑意:“杀不了你,我也不会让你好过!”男人无奈的看着怀里的女人:“丫头,你又想怎样?”女子笑眼弯弯:“没想怎样啊?只是无聊罢了!”墨渊觉得他的人生分成两面,一面阴冷,一面阳光!阴冷时,怀念阳光。阳光时,想念阴冷。他分不清自己的心在哪一边,自己的情属于谁?兜兜转转后,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