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6100000008

第8章 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1)

题注:2009年第3期《现代传播》刊发了一篇题为《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的文章,该文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目前中国新闻学的现实状况。按照作者的说法,中国新闻学经过30年的建设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是“日薄西山”,走入了“黄昏”,这是不符合新闻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的。本人撰写此文予以回应,对文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评析和批驳,并对当前我国新闻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目前我国新闻学的生存环境逐步改善,新闻学的学术地位日益巩固,正在向着“光明”和“辉煌”迈进。

本文发表于《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

一、争论的缘起

近读《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刊发的郜书锴同志的《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一文(以下简称“郜文”),心中感触颇多。作为一个近些年来一直在为维护新闻学学科地位呼吁奔走的新闻学者,实在忍不住要发表点意见。

实事求是地说,郜文中有许多观点本人是有同感的。比如作者认为我国新闻学研究中存在“沿袭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式”、“对已取得的成绩饱含太多沾沾自喜的学术情绪”、“对存在的问题关注与提出解决对策缺少建设性的学术反思”、“对中国新闻学的结构型弊端缺乏突破性建树”,以及在对新闻学核心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和对新闻学本位的认识上存在模糊,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性问题。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引发人们关注与警醒,体现出一种“为中国新闻学前途担忧”的情怀与责任感,其精神值得赞赏。特别是作者对传播学给新闻学带来的冲击与影响的分析,很有道理。文章中对本人前几年提出的“保卫新闻学,发展新闻学”的呼吁所予以的积极评价,更使我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但是从文章的整个基调,特别是从最后的结论看,却让我难以苟同。

虽然作者在文章开头也讲到,在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进程中,中国新闻学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此文的通篇内容却是在讲新闻学已经陷入了“学术困境和穷途末路”。文章还使用了“盲人摸象:新闻学核心的偏差”、“缘木求鱼:新闻学本位的模糊”和“饮鸩止渴:传播学布下的陷阱”3个小标题,来历数新闻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最后,作者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目前中国新闻学的现实状况。

按照这一结论,我国新闻学30年来非但没有什么发展进步,反而是在逐步走向没落和衰败,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虽然作者强调说这不是“危言耸听的惊人之言”,但此言一出还是让不少人大吃一惊。

记得2007年春笔者曾在《现代传播》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的文章。当时写作该文的基本思想是想说明,在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保卫新闻学”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新闻学”。

然而郜文的发表,却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又生出一份担忧。虽然此文只是作者表述的个人观点,但这些观点可能会影响一些人对新闻学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对新闻学的发展前景,看来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保卫新闻学”的任务依然繁重,还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为了回应郜文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新闻学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笔者特发表此文,也愿以此求教于大家。

二、对郜文的评析

郜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新闻学30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回望与反思”,并以此得出了中国新闻学“走入黄昏”的结论,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如何看待新闻学核心的偏差

郜文第一部分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国学界在对“新闻学核心”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陷入了“盲人摸象”的状况。

文章谈到,一些研究者“错把任何基本概念当成新闻学的核心”,对一些概念存在“模糊认识”等,应当说这些的确是我国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借用其他学者的话提出要“深化本体研究”,要构建新闻学“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很有道理。

然而,文中关于新闻学“核心”内容的把握却存在偏差。文章认为,新闻学的“核心”,应是“新闻价值、新闻写作编辑、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等”。仔细推敲,这一结论在表述上恐怕不够准确和全面。

所谓“核心”,指的是事物的“中心”或“主要部分”。新闻学的核心,应当是新闻学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关于“新闻学的核心”问题,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以笔者之见,新闻工作的“核心”问题应当是“新闻的生产(采集与制作)、传播及其效应”。而新闻学就是对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引申出的一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所作的科学概括。从这一意义上说,广义的新闻学应当包括对一切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科学概括。而广义新闻学的“核心”,应当是关于新闻的生产(采集与制作)、传播及其效应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若按此解释,郜文中所述属于新闻学“核心”内容的东西,如“新闻价值、新闻写作编辑、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等”,显然在表述上就不够准确、全面,因为它本身就犯了“错把任何基本概念当成新闻学的核心”的“以偏概全”的毛病。

另外,郜文中将“新闻事业”归于管理学,将“新闻效果”归于传播学,恐怕也不大合适。因为,研究新闻学(应当是广义的“新闻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将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依托条件的“新闻事业”撇开。虽然新闻管理学也要研究“新闻事业”,但在研究的内容和角度上两者会有所差异,这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区分。而“新闻传播效果”同样也应当属于新闻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况且,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效果问题同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

由此看来,虽然我们不否认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确实还存在一些“偏差”,需要我们加以克服和纠正,但遗憾的是,郜文在论述“偏差”的时候本身就出现了偏差。

2.如何看待新闻学本位的模糊

郜文第二部分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国一些新闻学者在对“新闻学本位”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模糊”问题,存在“缘木求鱼”的现象。

所谓“本位”,顾名思义,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属的位置,亦即事物的基本属性。按此解释,“新闻学的本位”,应当是指新闻学本身所属的位置,亦即新闻学学科的基本属性。那么,新闻学的本位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新闻学的本位”,郜文讲到了需要认清新闻学的学科属性,讲到了新闻学需要“从人学出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等等,应当说,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是在具体的阐释上却存在问题。

例如,文章不同意将新闻学定位为“人文学科”,也不赞成将其“模糊地称为包括人文科学的社会科学”,那么新闻学的学科属性到底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于是这一问题在文章中被“模糊”了。

以笔者之见,“新闻学学科属性”的确是研究新闻学本位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学界在关于“新闻学学科属性”的认识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同观点。比如,有的认为属于“人文科学”,有的认为属于“社会科学”,有的认为属于“带人文性质的社会科学”。本人赞同第三种观点,即新闻学是一种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科学。

应当说,新闻学从主体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更多的体现的是社会科学的属性,需要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来关注和研究新闻现象及新闻活动规律。但是,从新闻传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看,从新闻工作者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和所肩负的社会使命看,新闻学又有着鲜明的人文学科属性,是一种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科学。

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本人提出,新闻学研究需要观照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需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并且强调要防止把新闻降格为一种没有灵魂、没有思维、没有方向的纯粹信息媒介和简单的传播行为的做法,更要警惕那些把新闻驯化为一种纯粹的营利工具、公关帮手的做法。笔者认为,新闻学所关注和研究的“新闻”应当是有灵有肉、有情有感、有人有物的。它应当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情感去讲述人间故事,去传播人类文明,去引导社会进步。它应当是一种有生气、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而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商品”、“传播中介”和“物化媒体”。

郜文中提出要立足于从“实践人学”的学理层面来建构新闻学本体论,也可以看做是对新闻学人文属性的一种回应。这也说明,纵然我国新闻学界在对新闻学本位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争议,有的人对其人文学科属性还存有“模糊”认识,但是包括文章作者在内的很多人在此问题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可以说,在这一问题上大家已经开始摆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3.如何看待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影响

郜文第三部分批评了我国新闻学界一些人“企图借传播学之浆解新闻学之困”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是“饮鸩止渴”,应当说这一部分中的基本观点本人都赞成。不过,文章对新闻学研究应当借鉴传播学问题似乎也简单地加以排斥,这就有失偏颇了。

近些年来笔者曾多次撰文阐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并且在许多场合呼吁要警惕传播学对新闻学带来的冲击和消极影响,对“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和“用新闻传播学替代新闻学”等观点更是表示坚决反对。但同时笔者也认为,要正确认识传播学引进中国后,对于新闻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例如它扩大了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新闻学的研究内容,充实了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它提示新闻学应当注意从社会的视角关注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新闻传播与受众的关系,研究新闻传播的效果,等等,这些都对开阔新闻学研究视野,提升新闻学研究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传播学。当然也要注意警惕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不要“滑向新闻传播学或传播学的场域”,导致“自毁长城”。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郜文中对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这对新闻学界正视自己的问题,加强研究规范,提高研究质量会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但在论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和绝对化的观点,特别是在论述问题之后,得出了中国新闻学正在“走入黄昏”的结论,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30年来,特别是当前我国新闻学的发展状况呢?

同类推荐
  • 精典教育-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精典教育-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 延安颂

    延安颂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百般阻挠,要以一困二剿三消灭的政策把红军冻死、饿死在陕北。红军于二十一日拂晓打起了直罗镇的枪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于二十三日把牛元峰带领的敌军全部歼灭,直罗镇战役大获全胜。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敌人对于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而且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 现代编辑论

    现代编辑论

    关于“编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来表示我们所提及的相关事物:“editor”“edit”。其中“editor”指从事编辑业务的人;而单词“edit”则指编辑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范围。前者是名词,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其职能通过后者(动词)具体体现为:负责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在汉语中,“编辑”一词一符多义,有动名两种词性,作为前者系指编辑活动,作为后者意为编辑者,系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运用时,若无特定的语境,词性是很难区分的。
  •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打开电视,一派热闹景象,而电视圈内部也很热闹:各种争风吃醋、各种爆料炒作、各种是是非非,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看到荧屏上放映的节目,其实,荧屏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本书是我国资深电视人费默撰写的,讲述电视圈内那些对圈外人保密的方方面面的怪人与怪事。从风光的主持人讲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普通的电视主持人讲到他们变身为明星;从一个栏目的产生写到其背后有哪些自毁性的故事,以及电视台的内部运作。同时,广大读者将通过这本书,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到,电视荧屏上的名嘴们,在荧屏下的“方方面面”
热门推荐
  • 为爱搁浅

    为爱搁浅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没有遗憾?在遇见他之前,萧晴的人生一直处于黑暗低谷,父母的离异,后母嘲讽的谩骂,学校里的不合群,同学的排挤……这些的这些给萧晴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千疮百孔的心因为遇见他重新跳动了起来。他“黑暗中的魔鬼”应有尽有,却孤独、冷漠、冷血的他唯独没有爱,当遇见她,冰块似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可是她自卑的心灵让她不能这么做,面对他一次又一次的靠近,她只能选择逃避,离开他……可是,到最后她发现他已经成为了她心里的永久居民……可是,一切……还来得及吗?
  • 银木星

    银木星

    银木星,银木星,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你的名那么奇怪,叫银木星?因为它是最美好的初恋。叶紫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就已经走了,父亲后来娶了后妈,后妈并不待见她,后来,在一次偶遇中,她遇见了她的初恋,凌…最美好的青春,她,遇见了她的初恋。尽管前面的路多难走,我也想和你一直走下去。
  • 腹黑小姐乖乖听话

    腹黑小姐乖乖听话

    她只因一句话而来到了异世,架空朝代?让她堂堂大小姐无语以对,无泪以落,她,只求一生,一世,一双人。她,不懂什么是爱,但她知道珍惜,可她虽不善处理,但因他的坚持,她傲笑一世,只因有他
  • 龙神苍穹

    龙神苍穹

    修炼一途,淬身体,感元气,凝元丹,幻物御,渡涅槃,转轮回,探生死,横虚无,得长生。少年龙辰,本是家族废柴,却凭借着功法实力突飞猛进,冲出家族,踏入大陆,掀起了属于他的绝世狂潮。
  • 有一种自由叫解脱

    有一种自由叫解脱

    无形的束缚总是如影随形,人生总是从一把枷锁逃进另一把枷锁,现实总是一步步紧逼,我们总在作茧自缚中苦苦挣扎。少年被成长烦恼纠缠,中年被酒色财气羁绊,老年被名利得失捆绑。原始时代被环境束缚;农业时代被体力束缚;工业时代被资源束缚;信息时代被信息束缚;娱乐时代被痛苦和烦恼束缚。我们绝大多数人就这么在各自的束缚中无可奈何,苦度人生!
  • 国共往事风云录2

    国共往事风云录2

    本书通过国共两党的风云往事,展现中国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描述了1927年-1937年内战历史事件,展现了国共两党的风雨历程。
  • 傲世邪妃

    傲世邪妃

    现代特工女杀手,穿成废柴少女?哼,废柴又如何,她发誓要逍遥异世!入学院学习,遇天才少年,不打不相识,竟成冤家!他看上了她的倔强和傲气,集万千瞩目,却独宠这霸气的她。而她也霸气地威胁他:“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这个印记是我的,而你,也是我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昙花帝王

    昙花帝王

    一个毛泽东高度关注的历史人物,一个进入美国中学教材的中国人物。他从驿卒到帝王,然后又从帝王到高僧。他传奇的一生,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感叹唏嘘。他改变了历史,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是英雄,他是盗贼。他不贪美色,却一生与美色相伴。他无意功名,功名却和他不离不弃。他的人生是个谜,他的结局是个谜。他是个短命的帝王,他是个长寿的高僧。他带我们走进波澜壮阔的画面,他带我们走进刀光剑影的历史。这就是昙花帝王——李自成。
  • 这个总裁不太冷

    这个总裁不太冷

    宋阳:夏绾,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夏绾,你的出现,让我陷入无穷无尽的孤单绝望中,但是我觉得这是上天的眷顾,遇上你,是对我最大的馈赠。夏绾: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人能够控制的。我能做到的,是在姻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开始的时候,我就知道,总有终结,但是不管最后的我们能否厮守终生,我总是觉得,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白哲:爱一个人可以爱多久?是一天一月一年还是一生,我想我是能够把在乎的心情蔓延到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夏绾,如果我临死的那一秒,你的心能为我跳动,我会安心的离去,即使我是那么的舍不得,舍不得你。致天下所有的爱情-----让人无限甜蜜抑或痛彻心扉的爱情,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半夜你会在梦中突然惊醒,然后想念的泪流满面。
  • 回族语言民俗

    回族语言民俗

    语言和民俗,同属文化的范畴。每个民族,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和民俗,以反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回族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民族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汉文化等各种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回族民族民俗文化。语言民俗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