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5300000009

第9章 黄金时期(2)

为了报道第11届亚运会,体育部从河南、河北、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天津、黑龙江、武汉、四川、广西等十多个省市电视台调集了二十几位编辑记者和解说员。我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中央台补充力量,二是给各地方台的体育节目制作人员一个锻炼的机会,以加强全国的协作,提高全国电视同行的整体报道水平。这些同志从9月5日报到,顾不得访亲探友,马上投入了工作。武汉台的邵小洛、高谦任劳任怨,科威特代表团到京的时间是凌晨四点半,他们怕醒不了,干脆一夜不眠,凌晨两点就去机场迎候了。广西台的李鸿文,和采访部庄园一起制作出了质量很高的“赛场内外”花絮。河南台的张玉良、黄建新,浙江台的曹梦星、陈志强等同志,由于在录像、专题和演播室工作,没有记者证也没有时间,到北京一个多月连一次场馆都没有去过。解说员中广东的王泰兴,上海的杨旭峰等同志在游泳、体操和网球的解说表现出了很好的专业素质。

新闻中心和其他部门也抽调了一些同志参加亚运会报道制作,采访部的刘静同志负责第二套节目的播出,工作细致认真,并很快地学会了许多体育专业知识,孙玉胜同志带领十几个编辑,负责日常新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必须提及的还有广播学院、邮电学院和人大的二十几位同学,兢兢业业做记录,打字幕、报新闻。像广院的徐滔,李馨、朱雷、田立武,人大的张斌等同学,默默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他们的努力,所有编辑都要付出更大的劳动,工作将难以完成得如此之顺利。

应该表扬的人员很多,难以一一写下,在这次亚运会报道中体育部和十多个单位有着纵横的联系,但都相处融洽,没有发生任何不必要的争执,没有牵扯任何不必要的精力,这正是此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

4.不足之处

实话说来,此次报道没有留下大的遗憾,但有些教训还是应该吸取的。

(1)由于全部节目现场直播在过去没有搞过,主持人在开始时有些紧张,出现了一些失误,但几天之后就应付自如了。

(2)由于各地解说员专业素质不齐,加之项目多,上阵仓促,受到了部分观众的批评。

(3)对于节目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向个别同志阐述不细,否则可以搞得更活一些。

5.表扬名单

首先说明,25%的表扬比例对于体育节目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还是按规定推荐如下(共80人,表扬名额22人):

体育部:宋世雄师旭平吕明俭王嘉玲孙正平张兴

宁辛曹玉春孙和平

采访部:刘静庄园

新闻组:由孙玉胜定

河南台:张玉良

浙江台:曹梦星

广东台:王泰兴

上海台:杨旭峰

武汉台:邵小洛

广西台:李鸿文

广院:田立武李馨朱雷

人大:张斌

中宣部:尚墨林

体育节目部马国力

1990年10月6日

我在1989年11月15日写了一份关于《第11届亚运会国内报道发排》的报告。

中央电视台1990年亚运会报道计划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四十年来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综合运动会。中央电视台除为参赛各国家和地区电视台提供国际信号外,还要承担国内播出任务。它的意义重大,假若安排不当,要遭到从普通观众到高层领导人的批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声誉。因此,本台提出了国内报道原则——及时、充分、隆重。

国内报道分为四大部分:

一、新闻:关键是快速及时。

要充分利用本台现有的新闻节目。重要新闻可以采取插播、字幕形式。并在播出制作中心设立演播室,在直播的间隙中从现场转到中心,由播音员报告其他赛场的消息。总之,要调动各种手段,用最快速度把比赛信息送到观众面前。

二、专题:中心是充分新颖。

每晚在《新闻联播》之后安排,长度为30至40分钟。这个专题要突破以往纪录片的形式,采用直播方式,包括新闻、采访、专家评论、一日精选,结合在一起,把上下午及晚上的综合信息报告给观众。

每日全部比赛之后,安排一个10分钟专题,总结一天的比赛情况。

第二套节目安排一个50分钟的英语专题(由TVB制作。)

三、直播(包括录像):特点是全面报道,不留任何死角。

建议在亚运会期间暂停电大课程,第一套全天播出体育节目,以现场直播为主,实况录像为辅。在几个赛场同时安排有重要比赛时,视情况而定进行交叉转播。晚间直播以第二套节目为主,极重要的比赛安排在第一套,在晚间新闻之后力争在第一套安排一场精彩的录像。第三套如情况许可,全部为直播或录像节目。

四、跟踪报道:包括亚运会前和结束后,目的使观众加强亚运会的印象,使宣传气氛隆重、热烈。

体育部目前正在录制一部二十集专题片,暂名为《相聚在北京》,拟从三月份开始播出,一周一集。另外我们从组委会获悉,亚运会点火炬仪式1990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然后分四路跑向全国。建议与地方台合作,从8月22日开始,在《新闻联播》之后安排一个三分钟左右的小栏目,名为《亚运圣火》,报道每天亚运火炬的行程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更加关心亚运会,也给国外电视台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亚运会结束后制作回顾节目。

五、人员安排。为保证国内播出,节目制作人员需要70—80人。分成七个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国内播出领导小组:沈纪、章壮沂、马国力

节目总负责人:马国力

直播及录像组:18—20人

专题编辑组:10人

新闻编辑组:6人

采访记者组:10人

播音组:10人

制片组:3人

人员组成以体育部为主,不足部分尽量在中心内协调,以减少经费,但一些专门人员还需从外台借入。全体人员应在9月10日左右集中。

六、所需设备:需要建立一个国内播出中心,计划已报总工办。

为保证采访、资料之用,需要专用车辆8至10辆。还需要10间住房,供值班人员使用。

以上只是初步规划,我们将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要求。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这份报告不会是由我来撰写的,因为我是在1989年2月份和张家成一起被任命为体育部新的主任和副主任的。那是一个阴错阳差的决定,否则我的历史,甚至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部分历史就要重写。

当时新任命的主任张家成已经56岁,他在2011年过世。他是一位专家,中国第一个体育电视转播导演,但是由于“出身”的原因(现在的人们大概不清楚“出身”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重要)一直没有担任中央电视台的部门主管,直到了1989年年初。我还清楚地记得,1988年底的一天,他把我叫到走廊上(因为办公室人多),告诉我:台里找他谈话,让他当主任,我当副手。但是只有我这个副主任愿意担任主要职责他才会接受,我说我愿意,于是我们就愉快地搭档了四年,直至他退休。

亚运会结束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

面对着几亿双眼睛

中央电视台已经在它的历史功劳簿中记载下了无数次大型国际运动会的报道。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首都举行。这对中央电视台既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又是一个非凡的挑战,因为虽然亚运会的赛场设在北京,但对于全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它的各项比赛是在家中的电视机里。

我们中国的电视记者能不能把这一场威武雄壮的话剧有声有色地传达给全国观众;我们的节目怎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观众的要求?这个问题两年前就摆到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全体人员面前。

电视有着广泛的观众,从三岁小孩到七十岁老人;从小学学生到大学教授,常常是坐在一起,盯住同一个画面。它就像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字典,每个人都想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词和句。电视工作者面对的是电视节目家庭化的大趋势,我们既要让观众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迅速地得知地球上每个角落传来的消息,又要考虑到在这个家庭里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是中央电视台亚运会节目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亚运会虽然只有16天的辉煌,但在亚细亚的太阳升起之前,是中国人几年的准备;在亚运会旗降下之后,还给世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我们预感到,我们验证出,观众要求中央电视台的亚运会报道搞出一些新的名堂,因为,这届亚运会在我们家里举行,中央电视台又有足够的能力。

我们也在思索:怎样使节目新些、更新些?

唯有栏目的变化,唯有考虑到家庭中各个成员需要的栏目设置。

1989年6月,体育部向台编委会提交了亚运会报道的第一方案,定下了后来观众所看到的节目模式。

从1990年9月23日开始,每天首先与观众见面的是我们的《亚运赛场》栏目,这主要是为有时间的体育迷安排的,在这个栏目中我们采用了框形结构方式,主持人的任务不仅仅是播报新闻,还担任现场采访等工作,他的存在使得每天长达八九小时的节目脉络清晰,浑然一体。有观众来信说:“虽然在这个节目里有时播放的是我不喜欢的比赛,但我还是不愿意离开电视机。因为我知道,过一会儿主持人会播报最新的消息,会带来更加有趣的比赛。”

一、有别于以往的报道

由于经费和技术设备的限制,过去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报道大多是一场比赛紧接着另一场比赛,虽然也把赛场的信息传达给了观众,但总显出那么一点被动。

在《亚运赛场》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内容与以往的报道是相同的,因为运动会的主题永远是各项比赛,但留给主持人百分之五的时间却使得节目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主动的态势,是以往的报道中没有的,必然给观众的心理形成了一个冲击,使人们觉得这个栏目新颖好看,于是这百分之五的添加剂给了整个节目一张百分之百的新面孔。

二、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

历时十年的“电视冲击”之后,观众已经了解到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他们知道电视可以做出更好的节目,因此不再满足于电视体育节目仅仅是一场球赛的忠实记录,他们要求看到比坐在体育场内更多的东西,在水平不是很高的洲际运动会时他们的这种要求变得更加强烈,这就促使电视报道向立体化方向发展。虽然现代的电视技术可以把画面很容易地从一个赛场转到另外一个赛场(这次亚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第二套节目就是这样做的),但从观众的欣赏习惯角度看会显得节目有些零乱,这时候主持人的出现(哪怕只有几十秒)就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有准备的段落感。

三、世界电视的发展趋向

充分利用主持人来做节目的过渡,是世界电视的发展趋向,是一个电视台趋于成熟的标志,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节目都是以主持人为框架。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电视转播,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NBC)设置了三个主持人位置:一个在现场评论席,一个在主体育场之外的小山上,另一个在播出中心。主持人用时不多,却显得节目很有章法。

四、缩短和观众的距离感

由于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时出现,给观众带来一种感觉:他面对着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屏幕,而是活生生的电视台工作人员。这样就给人一种亲切感,缩短了电视台和观众的距离,而不断地缩短距离正是电视节目收视率提高的一个关键,细读亚运会期间和之后的几千封观众来信,共同的一点是对这种节目形式的认可和称赞。

五、节目安排所需要的灵活性

越是先进的电视台,它的节目预告就会越早、越精确。中央电视台虽然还做不到西方国家电视台那样在半年一年前就固定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节目的播出时间,但同样有个规矩:要在三周之前把节目定下来。

体育节目,尤其是现场直播往往破坏了这个规矩,因为不同的比赛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很难预测,另外的一些原因也会给节目安排带来不便。由于海湾地区局势的影响,亚运会的报名截止日期一拖再拖,许多项目的赛程是在开赛前几天才定下来,而足球比赛则到了9月21日才重新分组。由于《亚运赛场》是用主持人框下了大段时间,他可以在演播室不断地预告节目的变化,给了观众,也给了制作人很大的帮助。

《亚运赛场》对以往的体育报道进行了一些改动,我们的专题节目同样也走了一条新路。

同类推荐
  •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心理诊断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非常注重实用,包括:教改典型案例、校园暴力防范、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心理诊断、学校管理表格大全、学校管理制度大全等图书。
  • 教学相长文丛-享受着,如此美丽的教育

    教学相长文丛-享受着,如此美丽的教育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一些同学却视为畏途,兴趣淡漠,这使一些教师、家长乃至专家、学者大伤脑筋。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冲动,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中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本书沿着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脉络.对各种广播文艺形式的艺术特征和意境营造的细密之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诠释.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其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融合是写作的主要特点。
热门推荐
  • 秀才进鬼城

    秀才进鬼城

    一个的书生,上京赶考路途中无意进了鬼城。
  • 顶级异能学生

    顶级异能学生

    陈林,一个屌丝宅男,当有一天和一个神秘人达成一个交易获得异能后,从此进入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里世界!且看陈林异能超神,混迹校园,纵横都市,游戏花丛!陈林说:“哥看到嚣张的人从不不说话,哥直接动手就是了。我讨厌比我还要嚣张的人!”
  • 酱油党的修仙人生

    酱油党的修仙人生

    一个名叫蒋由的酱油党的修仙生活。村姑出生,灵根不显,机遇不断,这明显就是励志修真文的女猪脚。重生女配、穿越女主斗得死去活来,不过这些和蒋由并无关系。蒋由只是酱油党一枚。这是一个酱油党和其他酱油党一起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 千家诗赏析

    千家诗赏析

    《国学小书院》包括《论语心得》、《三字经品读》、《千字文解读》、《幼学琼林解析》、《千家诗赏析》、《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孙子兵法释译》和《三十六计释译》等10册内容。本套丛书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青少年学习国学,掌握国学,热爱国学,直至将其发扬光大,辉耀千古。它是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乓乓

    乓乓

    那乒乒乓乓的声音都是柯继航的心跳,每一声都代表着他爱着萧飒。可萧飒说,她听不见,一如柯基永远看不到场下的她在哪里。读者群:74427703微博:织文的王米娅,欢迎收听!
  • 炮灰王妃不安分

    炮灰王妃不安分

    她,一失足穿越成炮灰,身世是炮灰,被安排的命运也炮灰,可是你看她哪有一点炮灰样啊?拐搭着皇子把品牌服装店开到了古代,还煽动公主和她一起搞服装拍卖会,赚得个盆满钵满还不消停,整天把个王爷老公虐的伤心伤肺又伤肝不说还把个王爷小叔子迷得神魂颠倒……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吞噬神草

    吞噬神草

    他长相阳光却性格冷漠,他邪魅而透着神秘,他像这个城市中耀眼的流星,却又在城市中饱受过折磨,他爱恨分明,他无视世俗的看法,他用情至深却遭受背叛,他癫狂跳崖却获得奇遇,他发誓至此一生不在去爱,却遇到了她......她性格倔强,生性好玩,她本应是平凡的存在,却奈何遇到了她,她倔强的说;"我愿许你三世轮回,不管你在哪,不管有多远的距离,我都要陪着你,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若有人要动你一刀,我便挡这一刀,若你觉得心中有气、我便还它千刀,若天下人都仇视你,我便仇视天下人。一切的一切从相遇那天就已经有了定数,命运的齿轮不停的转动,从他遇见她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他自己。
  • 花月正方春

    花月正方春

    一朝穿越,丫鬟?公主?身份迷离。二次渡劫,劫难?重生?当此一遭。多次相遇,相聚?分开?坐等揭晓。
  • 我是大英雄

    我是大英雄

    一个现代人,穿越时空来到北宋,毫无利己的动机,把北宋人民的反恐事业当成他自己的事业……++++++++++++++++++++++++++++++++++++++++++++++++++++++登场人物简介++++++++++++++++++++++++++++++++++++++++++++++++++++++赛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风华正茂的青年,被雷劈中,来到北宋,从此自甘堕落,过上了白衣胜雪、杀人如麻、妻妾成群的罪恶生活。桃桃:被赛宁连累,一同时空逆旅来到北宋,懵懂无知的少女,化悲痛为力量,从此踏上了女强人的道路。秋细娘:汴京城里的花魁,偏偏对纵火情有独钟——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的诸葛孔明是她心目中的偶像。包拯:黑脸的青天大人胸怀匡国济民之志,却在仕途之上屡受挫折,宰相之位离他还有多远?展昭:逍遥江湖、无拘无束的南侠,缘何把身卖与帝王家?白玉堂:陷空岛反朝廷武装份子的五号头目,与御猫展昭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恩怨纠缠?(囧)++++++++++++++++++++++++++++++++++++推荐:《大唐万户侯》,书号140709《金玉骨》,书号149947《王图霸业》,书号70476
  • 黄致列

    黄致列

    因为一次的不小心,冷冰儿和黄致列便相撞在了一起,他第一次面对她有点羞涩,她却对他一见钟情,她跟随着自己的感情去追了他,可是,因为命运的不公平,她为了他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他永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