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6100000026

第26章 青少年网络语言心理(3)

2.网上冲浪赶时髦——标新立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已经飞速成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虽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人群中拥有广大“市场”,但是对一些网络语言含义的表达,从老师、家长到汉语言学家,都是很难想象,也是很难接受的。要是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用语教育,要想明白其中的含义,也是有困难的。青少年在网络语言使用上,却一味追求“新异”,为的是看谁能冲浪在前头。

3.人云亦云随潮流——从众

青少年心理的一个特点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他们渴望独立和标新立异,同时也渴望归属,从属于一定的团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众也是个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本能要求。社会心理学表明,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的位置就上升。寻求独立的青少年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认同、一种归属、一种心理的寄托与安全,从众不仅使个体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而且可以得到认同。其实,从众也表现了青少年追求时髦的心态,因为新的网络语言若听不懂,就说明自己落伍了,被排挤在群体之外了。

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一个新词最初是极少数人使用的,后来范围才慢慢地扩大。不管是哪种心理的驱使,后来者总是急于模仿。特别是目前,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被青少年认为是一种先进文化或者新兴文化,被他们普遍看好和追求。如果不从众就显得自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融入现实的群体中,那么他们的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从众、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网络语言满足自身的需要。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时尚也是在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通过模仿而形成的。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认为的,人们追求时尚是一种模仿他人的行为:一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即所谓“社会差别需要”;二是要顺应社会,即所谓的“社会相符需要”。前者就是前文所讲的“标新立异”,后者就是从众,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使流行得以成立和存在。里斯曼也指出,一些人“特别注意来自他人的信号”,凭靠“他人导向”力求与周围人的基准相符,从而求得情绪安定,弥补和充实自己的生活。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未成熟期,他们的从众心态更为明显,对使用被认为是时尚之举的网络语言的追求就更为积极和迫切。

4.视频画面习惯——传统文字阅读能力下降

多媒体时代的人们,读图的能力强于读字的能力。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流语言文字的严谨、抽象,使他们饱受阅读和写作之苦。青少年对画面的追求与喜爱远远超过了文字,他们的文字阅读及理解能力的下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

三、网络语言与虚拟生存的关系

语言历来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而变化,其规范性并非是人为规定或强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由科技革命引起的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观念的变异,既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无法适应人们的网络交流需要,必然会产生新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从本体层面上看,语言作为人体验存在的场所,另类的语言和表达构成了另类的生存状态,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虚拟生存与在物理空间中现实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的存在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存在的感知和体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自我感知和体验,如具有物理属性的血肉之躯、深层自我意识、生理性欲望和反应、心理需求和满足、情感、意念、表达外在行为等,都是我们感知和确认自己存在的属性;二是来自客体世界对主体的反应,如他人对自己的回应、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物质世界能否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等,都是我们赖以体验和确认自己存在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且来自客体世界的确实要比来自主体自身的感知更具有权威性。这是因为,人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动物,其存在的最终定位和确认只能来自客体世界。由于客体世界是凭借一个人的外在属性(如身材、美貌、言谈举止等)、物质属性(如存款、房子、车子、拥有公司等)和社会属性(如官职、职称、特权、关系网、家庭背景等)来感知、回应和评价一个人的存在的,这就使人在感知和确认自己的存在时,往往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你感知到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自然属性和本质属性转化为得到客体世界认同的外在属性、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你就不是那样的存在。而当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地按照客体世界的期待系统来重塑自己,有朝一日终于使自己的存在得到了客体世界的确认时,你却可能发现,你的自然属性和本质属性已经在这个追求确认的过程中被篡改、被扭曲和被阉割得面目全非了。结局是,你仍然不是那样的存在。这里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社会一些外在的、物质的和社会的价值期待系统屏蔽了人与自身存在的本根联系,物质文明越是发达,人与其自身的存在就离得越远。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是存在之家的思想被世人冷落了半个世纪之久,在进入网络时代后,正重新浮现出来。互联网的虚拟生存颠覆了物质世界感知确认存在的准则,冲击和消解着现实世界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观。这是因为,网民在进入网络之际,就被剥夺了其外在的、物质的和社会的属性,只剩下语言表达的属性。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金钱、地位、身份、容貌、家世等属性在网络上都被屏蔽掉,因为所有这些属性在网络中都缺乏可体验性。互联网是让人再生的过滤器,过滤掉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物质属性,使得语言和语言表达成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体验和确认自身存在的唯一媒介和方式。在这样的语境中,人找回了与其存在的本真联系。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互主要都通过语言这一单一的媒介来实现,也只有借助语言和表达,每个网民的人格、观念、智慧、气质、谈吐等人自身具有的属性和禀赋、才能和知识以及是否善于理解他人、是否宽容、是否富于同情心和幽默感等性格特点被呈现出来,并在他人的回应中感知和确认自身的存在。语言不仅是存在之家,而且构成了存在本身,表达构成了一种可以真切感知自身存在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现实社会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的物化与异化的一次反拨,是人的属性和价值回归自身的一次革命。例如,在古希腊人最被欣赏和肯定的是“力量与美”,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力量和美愈来愈被物质属性取代,位子、票子、房子、车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的标准,同时时装、化妆品、护肤美容、整容手术等也混淆了美的标准。网络摒弃了种种被物化了和被混淆了的标准,使网民在同一起点上,在语言中呈现自我、在表达中确认自我。同时,网络还使得人们可以由于语言构成存在这个特性,实现对多重自我的体验和确认。在网吧,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网民在聊天室同时以几个身份分别与不同的网友聊天。几个身份之间有时存在巨大差异,多重身份和角色带来了多重的生存体验,而这一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神奇体验,实际上就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语言构成存在的真实体现。

四、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1.对网络语言的否定态度

对网络语言提出尖锐批评、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垃圾、语言污染,是档次极低的胡言乱语。譬如,2000年第10期的《语文建设》上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的文章,对网络语言提出了批判,认为网络语言会威胁传统语言的纯洁性,必须加以限制和规范。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员陈克鸟提出:网络语言的泛滥会影响人们正规语言的使用。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青少年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更小的孩子来说,在未曾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熏染,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正确引导、转变网语的不规范使用。

2.肯定网络语,承认网语的合理性

对网络语言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其是“新新人类”的新话语,要加以推广和利用,是网络时代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称赞其简约性、丰富性、开放性、想象性等,并呼吁家长、老师不要拒绝网络语言的学习。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但要分清楚运用的环境,因为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网络语言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这只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好比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甚至普通话和方言等,只是运用时的环境不同而已。网虫使用网语聊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娱乐性、标榜个性,这也是现代人面对压力在网络中的一种宣泄方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承认网语的合理性方面,有人认为,要进一步规范、依法管理、道德约束、与教育交叉进行。相反有人认为网语的产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不应强调规范,而要相信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语言的自我排解能力。

网络语言中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出现,输入快捷简便、形式新颖、表意生动,丰富了网上交流的手段、体现出了网上交流的情趣、满足了青少年网上交流的心理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还不够成熟、不够规范,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网络语言健康成长的流弊,如语言过于放纵、用语粗俗、错别字泛滥等。但是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随着网民心理的成熟,在网络交流的实践中会逐渐得到完善和改进的。

网络语言作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传递信息的特殊符号,与创造并使用它们的网民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少年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所创造并使用的语言,而网络语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他们的心理、反映出他们的心理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既是一种言语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了解网络语言,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同类推荐
  • 善行决定做人

    善行决定做人

    本书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从、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伟大等人生的真谛,把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为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
  • 活在当下的智慧

    活在当下的智慧

    活在当下,是一种只争朝夕的追求。活在当下,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智慧。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哲学。每个人都想活好每一天,活好当下。但怎么才能活好每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学习与领悟的心灵智慧。只有活在当下,人生才会真实,生活才会充实,人生才会进步;只有活在当下,生活才会快乐,人生才会有价值;只有活在当下,才会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活力。
  • 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就必须先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本书全面论述如何学会舍得,舍是放弃失恋的痛苦,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争吵,放弃虚荣,放弃对权力的欲望,放弃对名利的争夺……该放弃的都勇敢而果断地放弃吧!这种放弃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的人生态度。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把那些应该放弃的都放弃时,你会发现自己一身轻松,那种因为放弃而感受到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你也会因为放弃而得到更多。
  • 在北大听演讲

    在北大听演讲

    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无数文人学者、国家政要、商界巨子都把能来北大演讲作为一种荣幸。他们相信,在北大里会有他们的知音和听众……
  • 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你的工作幸福吗?工作让你幸福吗?一份比较权威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工作幸福感并不是很强,整体工作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下,而且在工作中负面情绪比较多。一个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如果工作不幸福,或者不去主动追求幸福,那么工作将会是一场漫长而又痛苦的马拉松。本书以幸福为主旨,从心理学和实际工作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了幸福工作的十大法则,阐述了“工作着,是幸福的”、“怎样才能使自己幸福”等观点。这些法则,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对于一个欲提高自身工作幸福感,致力于收获一生幸福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
热门推荐
  • 三生劫缘自灭

    三生劫缘自灭

    三世情缘,爱与恨,伤和痛,缘自灭。眼神为我片刻燃烧,我便为你倾尽所有。
  • 诸夭之野

    诸夭之野

    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鸣,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
  •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炼狱高手在都市

    炼狱高手在都市

    四年前梁轩被害入狱,四年后他重出江湖,且看他将如何玩转人生,颠覆一切。暴力血腥,杀得敌人片甲不留,风流倜傥,迷的小妞神魂颠倒。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接着去碎觉,路见不平拔吼一吼,吼完埋头继续走。
  • 妖精公敌

    妖精公敌

    贫穷不是我的未来!我既为妖精那便由我来主导妖精的未来!一妖在身,天不可遮!地不可挡!妖精来袭,天翻地覆!
  • 墨然忘记告诉你

    墨然忘记告诉你

    雨下着,依然一直在等他,她回忆着:“师傅,我想要看一看这个世界。”他没有说什么,一天他把一双漂亮的眼睛给了她,她们的眼睛变成三界独一无二的。“师傅对不起我会找回你的,一定这是我们的约定啊”依然苦笑着
  • 爱之约定

    爱之约定

    因为一个误会,他将她抛弃,事后知道错怪她,想找她的时候,她已经消失在人海。五年后,机场意外重逢,她竟然还领着一个宝宝!“你跟孩子都是我的!”他霸道的宣誓,她却不屑的道:“先生,我们认识吗?”不认识?好!很好!既然如此,那他就让他们好好的重新认识一番吧!
  • 心理师之四季档案

    心理师之四季档案

    一件离奇的坠崖事件,究竟是预言成真?还是另有别情?随着咨询师的层层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 EXO之交错

    EXO之交错

    我们明明彼此相爱.....却....错过了
  • 闪婚前妻不好追

    闪婚前妻不好追

    她与他闪婚,没有婚礼、没有戒指,所有的仅仅是一纸婚约。然而,新婚夜,他便将她带入痛苦的深渊。他说:“穆晓,我们之间只是相互利用,除了羞辱,在我这里你什么也别想得到。”可是,自那夜起,他对她的嫌弃怎么变成了无休无止的亲热?这场婚姻,他给了她无尽的折磨,却不知,自己也在爱情的泥沼里越陷越深。